《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和平是唯一的主題——訪《和平宣言》作者馮亦同
和平是唯一的主題——訪《和平宣言》作者馮亦同
作者:束華靜 責任編輯: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9-29 瀏覽次數:7905
2014年12月13日,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儀式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廣場上舉行,77名中學生齊聲誦讀了國家公祭《和平宣言》,發出了南京對和平的呼喚;十二年前,在同樣的地點,第一篇《和平宣言》被誦詠。它們都出自同一人之手——南京作家馮亦同。
和平宣言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鐘山花雨,千秋芬芳。
一九三七,禍從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淪喪。
侵華倭寇,擄掠燒殺,尸橫遍野,血染長江。
三十余萬,生靈涂炭,煉獄六周,哀哉國殤。
舉世震驚,九州同悼,雪松紀年,寒梅怒放。
亙古浩劫,文明罹難,百年悲嘆,警鐘鳴響。
積貧積弱,山河蒙羞,內憂外患,國破家亡。
民族覺醒,獨立解放,改革振興,國運日昌。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殷憂啟圣,多難興邦。
七十七載,青史昭彰,生生不息,山高水長。
二零一四,國家公祭,中外人士,齊聚廣場。
白花致哀,莊嚴肅穆,丹忱抒寫,和平詩章。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大德曰生,和氣致祥。
和平發展,時代主題,民族復興,世代夢想。
龍盤虎踞,彝訓鼎銘,繼往開來,永志不忘。
2014年12月13日,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儀式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廣場上舉行,77名中學生齊聲誦讀了國家公祭《和平宣言》,發出了南京對和平的呼喚;十二年前,在同樣的地點,第一篇《和平宣言》被誦詠。它們都出自同一人之手——南京作家馮亦同。
深秋的一個下午,我來到南京玄武湖邊城墻下的一個小區,找到馮亦同先生的家,聽他講述《和平宣言》的故事。
馮亦同
六次創作《和平宣言》
在戰爭問題上,日本右翼歷來堅持頑固的立場,否定歷史、抹煞事實。進入新世紀,日本二戰軍人東史郎被起訴一案備受關注。東史郎將自己在侵華期間的日記整理成《東史郎日記》出版,以此向中國人民謝罪,并無情地揭露了日軍當年的殘暴行徑,激怒了日本右翼。隨之而來的“東史郎敗訴”的消息激起南京人民義憤,2002年,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朱成山提議南京應以城市的名義發表和平宣言,向世界發出南京的聲音。
以城市的名義發表和平宣言并不少見,日本作為戰爭的非正義方,它的廣島和長崎作為原子彈爆炸受害城市,常年發出和平宣言。
朱成山的提議很快付諸實際,當時馮亦同作為幾位起草者之一寫出文稿,被主管單位采納。他曾經參與大型民族交響樂《和平頌》的籌備工作,《和平頌》的文字創意和曲目介紹的解說詞都出自其手,為此他以飽滿的情緒寫下的《和平宣言》一下被選中,南京的第一篇《和平宣言》就此誕生。
從2002年開始,馮亦同先后五次應邀執筆為紀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國際和平集會撰寫《和平宣言》,加上國家公祭《和平宣言》,他一共撰寫了六篇《和平宣言》。
為公祭日撰寫詩經體《和平宣言》
2014年國家公祭日當天上午,《和平宣言》由77名青少年誦讀,77名青少年寓意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77周年。當這77個尚顯幼嫩的童聲吟誦時,第一句話就是:“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鐘山花雨,千秋芬芳”,這是馮亦同對這座古城的戀戀情懷,“我要讓世人都看到古都南京的美,也看到這份美是如何被踐踏、毀滅于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之下。”
自2002年第一次撰寫《和平宣言》之后,連續五年間的《和平宣言》,都由馮亦同以政論體來撰寫;反而是在年逾古稀之年,他回到中國詩人最初的熱愛,選擇中國最古老的詩體、四言二節拍的詩經體來展現當代中國人對和平的呼喚。
從五次撰寫“政論體”《和平宣言》到為首個國家公祭日撰寫“詩經體”《和平宣言》,馮老說,盡管每次撰寫都力求情理交融,但毫無疑問這次創作的挑戰更大。懷著對南京深深的熱愛和對國家立法舉辦公祭日的敬重,他初稿寫了400字,把秦淮風光、寶船遺址、天下文樞等有關南京的美好景物都寫了進去,其后四易其稿,最終凝煉成240字。包括詠城史、大屠殺災難的描繪、對日本右翼的反駁和對和平的表述。
選擇詩經體,馮亦同更多的是出于對整個國家公祭的考慮,“這是一次國家層面的公祭,以舉國之禮來祭奠亡者,這樣鄭重的場面只有古詩經體才能顯出其端莊、其鄭重。”馮亦同解釋,以四字一句,兩句一節,采用韻文體,句句押韻,朗朗上口,由多人吟誦,格外體現了“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國家之禮儀。
“中國人講究道與德,天地之間最偉大的道德是愛護生命,這是中國先賢的智慧,中國人歷來是熱愛和平的”。“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兩句來自《禮記》,“大德曰生”取自《周易》,馮亦同以這兩句經典名句為主題,在《和平宣言》中寫下“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大德曰生,和氣致祥”十六字。“和氣致祥四個字是我創作衍生的,這個意思非常明了,以和為貴,只有和平才能帶來祥和與幸福,和平發展是時代的主題”,馮老解釋說,《和平宣言》要表達的就是為全人類祈福,遠離戰爭,珍重生命。
74歲的馮亦同在南京求學、工作、生活幾十年,南京已是他的第二故鄉和心靈家園,南京山水城林的自然風貌與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都是他創作的源泉。“我是一位在南京居住了大半輩子的老人,我的職業一開始是從事語文教學,后來進行文學寫作和文學組織工作。南京是文化古都,它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這座城市讓我們窮盡一生都讀不完,我們所有人都在讀,整個世界都在讀。”
“作為一個文人,我們如果能為這個城市服務,哪怕留下一個字,我想都是我們終生的榮耀。我以中華民族最為古老而美好的詩歌題材,以中華先賢流傳千年的遺訓來撰寫首篇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和平宣言》,就是想表達中國民眾對戰爭的痛惡,對亡者的哀痛和對和平的期待,作為一位詩人,這是我莫大的榮幸。”
“如果說一年中可以有一天給予一個城市,我要說:12月13日屬于南京!我們要把這個日子高高的舉起,30萬人生命啊,因為這30萬人的生命,南京才長出了市樹的挺拔和市花的堅貞!”
父母給他留下私人記憶
上世紀三十年代馮亦同的父母都在南京從事教育工作,他們在南京大屠殺開始之前回到了老家揚州市寶應縣農村,他們都是幸存者。
父親馮立生是上海交大的畢業生,母親是中國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的學生,他們都是愛國的知識分子。夫婦倆在抗戰爆發后,拒絕汪偽政權邀他們回南京編教材的拉攏利誘,寧可在鄉間挨餓受窮。
回鄉后應家鄉失學青年之請,馮立生先生以一人之力在水鄉柳堡辦起了“馮氏補習團”,學生來自四鄉八鎮,從開始的十幾位,到后來近百名。在極端簡陋的條件下,教出來的學生不乏考入西南聯大、北方交大者。
1940年新四軍到蘇北(中)農村開辟新的根據地,馮立生成了新四軍統戰的對象。1941年,馮立生參加了蘇北抗日民主政府的工作,妻子則在蘇北行署從事兒童教育,兩人成為家鄉根據地人民教育的開創者。在寶應縣兩次解放后,馮立生兩度出任寶應縣中學校長。
而馮亦同的中學時光,是在揚州中學度過的。他回想,當時語文課程改為“文學”和“漢語”兩門。其中,“文學”這門課,就是從遙遠的《詩經》講起,由此奠定了他對于文學的熱愛,他也從此走上了寫作的道路。
這樣的成長歷程,父母親的言傳身教,使得馮亦同對和平與戰爭有了深刻的認識。74歲的馮亦同老人感慨,從私人記憶到國家記憶,2014年的首個國家公祭《和平宣言》可以說是自己創作生涯中一個難得的紀念,“從個人層面說,對我已故的父母也算是有了一份交代,我已經把他們對南京這座城市的熱愛和眷戀、一生的期盼與祝福,都帶進了這篇和平宣言,帶給了更多的人們。”
愿和平之花永遠開放
馮亦同非常“時髦”,他不僅用電腦進行創作,還堅持他的博客更新。他用一張站在二月蘭前的照片做博客頭像,并向我講述了中日“和平之花”的故事。
紫金草原生長于南京紫金山下,南京人習慣稱之為“二月蘭”。1939年春天,曾經在戰前到過南京的日軍軍醫山口誠太郎隨侵華日軍再次來到南京城。他發現南京以往的繁華已被戰火摧毀,到處是廢墟和白骨,還有坍塌的城墻,看到的一切讓他驚詫和不安。不久他就被遣回日本。回國前他在南京紫金山下采集了一些種子,那是一種在戰爭廢墟上倔強盛開的紫色野花。
1940年春天,山口家的院子里開滿紫色小花。山口沒敢將他在南京看到的一切對人提起,只寫了一篇短文連同他帶回來的種子一起分發給自己的親朋好友。短文是這樣寫的:這是我從中國大陸帶回來的,我給它取名叫紫金草,如果你喜歡的話,就撒在你的庭院里吧……
此后20多年,為了讓紫金草在日本更多地方生長,山口每年都將采集的種子裝滿麻袋,乘上火車,一路拋出火車窗外……
如今,紫金花已開遍日本各地,被視為“和平之花”。
上世紀90年代末,日本女教師大門高子和作曲家大西進以此故事為背景,創作合唱組曲《紫金草的故事》,成立“紫金草合唱團”,合唱團以“不忘歷史,面向未來”為團訓。才幾年時間,“紫金草,和平之花”的歌聲就飛遍了東京、福岡、大阪、奈良等許多地方,聽眾反響強烈。
馮亦同與大門高子女士有過交流,大門高子曾在2006年舉辦的中國南京國際和平論壇上說:“像呵護花兒(紫金草)一樣,去維護世界和平。”兩人雖然語言不通,但馮亦同明白紫金草已經扎根在渴望和平的大門高子心里。
今天,安倍之流仍美化侵略行徑、否認南京大屠殺,但不少有良知的日本人銘記那場災難,并以不同方式進行懺悔贖罪。馮亦同堅信右翼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的日本人是和我們一樣愛好和平的:“南京是博愛之都,實際上也是深受戰爭之苦。和平是一個社會的概念,其實也是一門學問。絕大部分的人都是愛好和平的,包括日本人也是。歸根到底人民之間的友誼是真正的正能量,任何的偏見、頑固的立場,畢竟還是極少數。它不能長久,不能成立。我們要警惕的是日本軍國主義罪惡的種子,在和平時期,希望這不要成為他們的劣根性,互相之間應該架起友誼的橋梁,這對兩國人民、對世界人民都有好處。”
馮亦同是在2014年國慶節前接到寫作任務的,在國慶節期間,他兩次來到了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那兩天,他看到廣場上成千上萬的人們,自發地來到這里,緬懷30萬遇難同胞。這個場景讓馮亦同感到非常震撼,他覺得,這些參觀者本身,就是一篇“萬言書”,他們每個人都是《和平宣言》中的一個字,如果要凝聚起來,那就是“愛”:愛南京、愛中國、愛世界、愛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