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鐵軍之最:全面認識辯證看待新四軍的地位和作用
鐵軍之最:全面認識辯證看待新四軍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王先勝 責任編輯: 來源:《鐵軍》 日期:2016-09-29 瀏覽次數:7837
自抗戰到現在,總有人有意無意地不能正確全面地評價新四軍在抗戰中的地位作用。國民黨當時污蔑新四軍“抗戰抗戰,抗而不戰”,“游擊游擊,游而不擊”。到現在,臺灣島內在紀念抗戰勝利時,仍然有“老兵”說新四軍是“七二一”部隊(意思是一分抗戰,二分打友軍,七分發展自己)。就是在大陸,也有人總認為新四軍是“小打小鬧”。現在讓我們通過一組數字,換一種分析方法,調整一下視野,從對比的角度,全面、辯證地看待新四軍對抗戰的貢獻。
華中地位最重要:周恩來說,中國的東部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地區,是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經濟發達、文化程度高的財富地區。整個的中國東部,代表了中國走向近代化的最有力的地區。日軍如占領了這一地區,就能夠利用中國的人力物力財力來克服自己困難;友黨友軍也不會放棄江南,這個重要地區是他們誓死必爭的。新四軍處在這樣的環境,恰恰使得新四軍的地位更加提高,落在新四軍肩上的擔子格外重。
出身最苦:國內軍事研究專家認為,南方紅軍三年游擊戰爭、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東北抗聯,是我黨我軍歷史上三個最艱難的時期。
地位最為特殊:華中為我黨我軍三大戰略區相互聯系的樞紐,且華北戰場已為敵完全占領,華中則機動性大,因此毛澤東說:“華中為我黨最重要的生命線。”
部隊人數最少:組建時僅1.03萬人,皖南事變后近9萬人,抗戰結束時為21.5萬人。
武器裝備最差:組建時僅6200支槍,其中有的沒有準星,有的沒有槍托,有的不經過修理打不響子彈。部隊有的還扛著大刀梭標,陳毅曾戲稱自己是“梭標支隊司令”。
戰場環境最為險惡:華中是日偽占領的核心區域,是國民黨發家的“風水寶地”,是其必爭之地。新四軍始終處在日偽頑的夾擊之中。
名分地位最低:基本上處于日偽軍和國民黨當局剿殺的地位,八年中只有4個支隊在很短的三年間被承認,其他的部隊、其他的時間不被認可,更沒有軍餉待遇。
開展游擊戰地形條件最差:一般來說,山地對開展游擊戰較為有利,而華中山地少且大都已被國民黨軍占領,新四軍作戰大都在交通便利的平原和湖河港汊地區。周恩來指示新四軍:“哪里最危險且沒有國民黨軍就向哪里發展。”
戰事最為頻繁:八年抗戰中,新四軍對日偽作戰2.46萬余次,反磨擦作戰3200余次,平均每天作戰近10次。據第四師老同志回憶,他們大體每隔30小時就打一仗。
反磨擦自衛作戰最頻繁:八年自衛反擊作戰3200余次,斃傷俘頑軍官兵14.3萬余人。中共中央在對華中局擴大會議的指示中,以及劉少奇的主報告中均指出:“華中友軍對我磨擦特別多”。
每千人抗擊和牽制日偽軍最多:新四軍抗擊日軍最多時達16萬余人,偽軍23萬余人,那時新四軍為12萬余人,每千人抗擊和牽制日偽軍達3250人。
抗擊偽軍的任務最重:中共中央對華中局的指示中指出:“華中偽軍對我危險特別大”。陳毅同志在華中局第一次擴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我們新四軍對汪逆偽軍作戰任務特別加重了。全國任何戰區包括國民黨及八路軍地區,偽軍之多,莫過于新四軍的當面地區。”
每千人殲敵最多:抗戰中,新四軍斃傷俘日偽軍417900余人,每千人斃傷俘日偽軍1944人。
殲敵的消耗率比最低:抗戰期間,新四軍平均每殲一敵消耗30發子彈,7枚手榴彈,是二戰中消耗率比最低的(國民黨軍每殲一敵平均消耗子彈2010.6發,炮彈11.3發,手榴彈27.8枚)。
犧牲比例最大:八年抗戰,新四軍在對日偽作戰中付出傷亡51602人的代價,大體占部隊總人數的四分之一。
犧牲人員中團以上干部比例最大:八年抗戰犧牲團以上干部350多人(其中包括項英、周子昆、袁國平、羅炳輝、彭雪楓等高級將領),犧牲人員中每千人即有6人為團以上干部。
犧牲官兵中共產黨員占比例最大:犧牲官兵中共產黨員占60%以上。陳毅在《紀念我們的死者》一文中說:犧牲同志中多數為共產黨員。
干部中知識青年占比例最大:據第一師統計,營以下干部中60%是青年知識分子,而連隊指導員近90%為青年學生,第十八旅五十二團基本上沒有文盲。
文化人最多:上海和江浙歷來是文化人較集中的地方。抗戰中,新四軍吸納了從全國各地特別是上海、南京、杭州、武漢等華中各大城市來的知名學者、專家、教授等愛國知識分子。工程技術人員有葉進明、吳運鐸等,經濟學家有薛暮橋、孫冶方、錢俊瑞、駱耕漠等,作家有阿英、范長江、朱鏡我、夏征農、聶紺弩等,醫學專家有沈其震、崔義田、宮乃泉、戴濟民等,音樂家有賀綠汀、任光、何士德、孟波、章枚等,美術家有呂蒙、許幸之、賴少奇、沈柔堅等,歷史學家有呂振羽,哲學家有馮定等。
文化工作最活躍:據不完全統計,八年中,新四軍中的音樂家們譜寫的傳播比較廣的抗日歌曲多達500多首,共有近百個文藝團體,先后排演了800多部自己編寫的劇目,創辦報刊80多種,創作詩詞賦幾千首。
從以上“之最”中可以看出,新四軍雖然人少、武器差,打的大都是“小仗”,但我們看問題要全面地看,辯證地看,整體地看,比也要客觀全面地比,要有可比性。如果有了辯證的方法,正確的比較,就不難看出,新四軍在全民抗戰中,對全國抗戰發揮了踞局部而扼全局的作用,對正面戰場發揮了積極的配合作用,在戰略全局中發揮了“生命線”的作用,對整個華中抗戰發揮了主力軍和中流砥柱的作用,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發揮了戰略牽制作用,對整個抗戰勝利發揮了舉足輕重的巨大作用,任何低估和小視新四軍地位作用的現象都是片面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