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藝苑 > 一波三折話春節
一波三折話春節
作者:趙燕 責任編輯: 來源:《鐵軍》 日期:2016-10-12 瀏覽次數:7826
“春節”一詞,其歷史不過百年。此前,過年單指“大年初一”,“春節”則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或者泛指春季。曾經有個“過年”的傳說:有種動物叫“年”,“年”若來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于是人們點燃鞭炮把“年”嚇走。“年”過去了,繁花盛開,萬物復蘇。
“春節”一詞,其歷史不過百年。此前,過年單指“大年初一”,“春節”則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或者泛指春季。
曾經有個“過年”的傳說:有種動物叫“年”,“年”若來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于是人們點燃鞭炮把“年”嚇走。“年”過去了,繁花盛開,萬物復蘇。
文字記載中,中國的“元旦”,也就是過年的“節點”,但并非一成不變,而是幾經修改:夏代元旦為正月初一;殷商定在十二月初一;周代提前至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后,提前至十月初一,直至西漢初期。到漢武帝時頒行《太初歷》,才恢復夏代的以正月初一為元旦。以后歷代相沿未改,所以這個歷法又叫“夏歷”(俗稱為農歷或陰歷)。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隨即宣布廢除中國舊歷,采用陽歷(即公歷),用民國紀年。這樣做帶有改朝換代重新確立國統的意味,也有與封建王朝徹底決裂的含義。
然而,孫中山的這個命令,民間并沒接受,只是采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同時使用陰歷和陽歷兩種歷法。當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民間仍然過傳統新年,其他傳統節日也照舊。
不久,袁世凱取代孫中山為中華民國大總統。1913年(民國二年)7月,當時任內務總長的朱啟鈐向袁世凱呈上一份四時節假的報告,稱:“我國舊俗,每年四時令節,即應明文規定,擬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員,亦準假一日。”
袁世凱支持這一建議,但因當時宣揚“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不宜把端午等漢族節日列為全國節日,袁世凱只批示“春節”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開始實行。自此,農歷歲首就由以往的“過年”改成了“春節”,又成國家法定節日。
1928年東北易幟,蔣介石以國民政府的名義發表宣言,通告“統一完成”。掌握了國家政權的國民黨開始強力推行“國歷”(陽歷),并將舊歷視為“廢歷”,還制定了“國民歷”頒行。
然而,再強大的行政力量,都有鞭長莫及之處,那就是千百年來積淀而成的民眾心理和風俗習慣。于是出現了這樣的怪象:一方面是政府的法令,是政府所屬機關、學校團體對舊歷新年的有意的冷漠;另一方面,民間過舊歷新年之習俗及熱鬧場景,卻絲毫沒有因政府一紙禁令而減弱。當年北京《晨報》對此曾有生動描述:“一般人民于陽歷新年異常冷淡,對于陰歷新年,則特別高興。就北京一城而論,在陽歷新年的時候,除各公共機關門口結幾塊彩牌,與停止辦公幾天外,社會上絕無甚么表示為新年點綴的。而在陰歷新年時候,無論何界都一律休息,而群趨于行樂一途,燃放爆竹徹夜不絕,比之陽歷新年實在熱鬧百倍。”當時一副對聯形容得很妙:男女平權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陰陽合歷你過你的年我過我的年。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決議,規定節日放假為元旦1天,春節3天,五一勞動節1天,國慶節2天,正式以法令的形式確認春節的地位。但在“文革”期間,春節又遭一劫。1967年1月29日,國務院向全國發出了關于1967年春節不放假的通知:“當前正處在無產階級革命派大聯合,以排山倒海之勢向黨內一小撮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展開全面奪權的關鍵時刻,根據廣大革命群眾的要求……決定1967年春節不放假。”
1976年“文革”結束。1979年1月17日,《人民日報》上發表有針對性的群眾來信:《為什么春節不放假》《讓農民過個“安定年”》,為恢復春節預熱。1980年,中國全面恢復春節休假制度。
2007年12月14日,國務院正式發布《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春節、清明、端午、中秋成為法定節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