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聯抗”戰士張冰的諜海生涯
“聯抗”戰士張冰的諜海生涯
作者:孫月紅 責任編輯: 來源:《鐵軍》 日期:2016-10-20 瀏覽次數:7834
1949年5月15日,整個武漢城都籠罩在一片焦慮不安的氛圍中。凌晨4時,中共湘鄂特委秘書、武昌中心小組黨支部書記張冰被獄警從武漢警備司令部看守所提出,鐵門與鐐銬的撞擊聲驚醒了難友們,難友們紛紛擁到窗口,看見張冰正在被帶走。
1949年5月15日,整個武漢城都籠罩在一片焦慮不安的氛圍中。
凌晨4時,中共湘鄂特委秘書、武昌中心小組黨支部書記張冰被獄警從武漢警備司令部看守所提出,鐵門與鐐銬的撞擊聲驚醒了難友們,難友們紛紛擁到窗口,看見張冰正在被帶走。張冰回頭用目光向難友們告別后,隨著獄警堅定地走出了牢房。剛走進看守所的辦公室,張冰即慘遭殺害,時年35歲。敵人將他的遺體沉入滔滔長江之中。當天的武漢《大剛報》《長江日報》等報刊,刊登了武漢警備司令部處決共產黨要犯張冰的重要新聞。下午3時,華中“剿匪”司令白崇禧坐著飛機匆匆離開武漢。下午4時,解放軍一一八師浩浩蕩蕩地開進漢口市區,漢口宣告解放。
幾天后,《長江日報》上發表了悼念張冰的文章。遺憾的是,連續幾天都沒能打撈到張冰的遺體。
兄弟姐妹家鄉抗戰
張冰的革命生涯是從家鄉的抗戰開始。
1938年3月,日軍侵占了江蘇省南通,25歲的張冰眼見家鄉淪陷,國無寧日,遂與弟弟張炎相約,棄業回到家鄉從事抗日活動。一回到南通,他就參與組織了家鄉的“戰時青年救亡宣傳隊”,被推選為副隊長。宣傳隊成立后,隨即發布了《告同胞書》,號召父老鄉親們緊急動員起來,一致抗日。張冰又親自執筆編劇,向同胞們呼喊絕不能當亡國奴,只有保衛國家,才能保家護民。8月,中共江北特委在南通成立,張冰在特委委員陳偉達等人的指導下,更加活躍地參加家鄉的抗日救亡活動。為了掩護抗日活動并籌措經費,張冰兄弟籌資創辦了“新民商店”、“甦聲女子商店”,并以這兩個商店為基地,組織了兩個讀書會。同時,張冰與其他6位同志又設法打進國民黨的稅警團,利用合法身份開展活動。
1940年離開稅警團后,張冰轉道泰州,與黃逸峰、李俊民、朱克靖等人取得聯系。黃逸峰是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少將設計委員的身份,回到蘇北為共產黨從事上層人士統戰工作的,朱克靖是陳毅派到李明揚部隊的公開代表。幾個人見面后,黃逸峰等人決定留下張冰做統戰工作。當時地方上紳、商、學等各界對新四軍尚不太了解,新四軍面臨的緊迫任務就是開展上層人士的統戰工作。經過研究,張冰被指任為蘇北紳士韓國鈞(字紫石)的聯絡副官。
韓紫石與張冰是同鄉,南通海安人,人稱紫老。清代翰林出身,民國成立后,歷任江蘇省民政長、省長、巡按使、督軍,以及安徽巡按使等職,是一位有民族氣節、德高望重的老人。張冰奉令接觸紫老,多次往返聯絡,深明大義的紫老表示贊同團結抗日,反對內戰。并親自發動15人聯名調停,呼吁國共和平,一致抗日。1940年9月中旬,紫老出面召集蘇北各界知名人士參加,在海安召開了聯合抗日座談會。在此期間,張冰與其他同志奔走于泰州、黃橋、姜堰、曲塘等地積極開展黨的統一戰線工作,呼吁聯合抗日,反對摩擦。在朱克靖與張冰等人的努力下,不僅爭取了地方士紳的同情,蘇北廣大民眾的支持,也爭取到了國民政府蘇魯皖邊區游擊總指揮部總指揮李明揚(陳毅曾親赴泰州拜訪李明揚,帶去毛澤東、朱德致李的問候信),促使稅警總團團長陳泰運部隊保持中立。致使韓德勤密令李明揚、陳泰運部隊對黃橋發動攻擊時,李、陳部隊雖出兵但未參戰,這是黃橋決戰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
黃橋戰斗勝利后,新四軍陳毅司令為了團結李明揚、陳泰運和少數保安旅共同抗日,于1940年10月10日批準成立了一支特殊的抗戰部隊——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部直屬縱隊、魯蘇戰區蘇北游擊指揮部第三縱隊(聯合抗日)司令部,指戰員們的臂章上映有“聯抗”二字。聯抗司令是黃逸峰。黃逸峰已是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戰地黨政委員會中將設計委員。1925年,黃逸峰在復旦大學讀書時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參加過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曾擔任過中共南京市委書記、南通特委書記、江蘇省委候補委員、全國鐵總秘書長等職。后來與黨組織失去聯系,被聘為滬江大學、廣西大學教授,1939年經國民黨元老李濟深力邀,到國民政府任職。1940年他借到重慶述職之際,特往八路軍辦事處同葉劍英聯系,恢復了秘密黨員身份。副司令李俊民是李明揚的主任秘書(共產黨員)。聯抗部隊是新四軍與國民黨部隊合作的橋梁,是黨在蘇中地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成果。新四軍東進通、如、海、啟一帶后,張冰奉命隨聯抗副司令李俊民到如皋馬塘建立“聯抗東南辦事處”,被任命為政治處主任。1941年6月9日,張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段時間,張冰除了從事聯抗的政治工作之外,還擔負著對偽軍策反工作的任務。
1943年初,張冰因患嚴重的關節炎,雙腿行動不便。組織上考慮到張冰的安全,以及他的病情,決定讓張冰回到南通老家姜灶港養病。3月,張冰病情好轉,請求工委批準他返回部隊。此時恰逢通海辦事處需要加強情報工作,成立了“情報委員會”,便由張冰任宣傳委員,主要負責通海啟的情報工作。不久,情報委員會的另兩位同志因身份暴露,不得不撤離,情報工作遂由張冰一個人負責。
為了便于開展工作,張冰提議胞妹張淦同他一起。組織上采納了張冰的意見。隨后,張冰化名王禹聲,張淦化名王禹九,兄妹二人來到小海鎮鹽頭行,在工作關系戶張敬洪的家里租賃一間小屋作為駐點,對外稱兄妹,二人是城里富戶,怕強盜綁票來到鄉間躲居。對一些工作關系的往來,均以親戚來訪,送些家用為名掩人耳目。為了確保通海啟地下工作的順利開展,張冰將所屬人員進行縝密的分工布置,妹妹張淦任內勤兼交通員;陳忠打入偽特工隊當通信員;閔照德是本鎮人,因此開了一家布店作掩護,作為張冰和陳忠的交通員;鄒誼專門負責張冰和南通城之間交通。張冰曾做過駐曲塘汪偽軍陳才福部的策反工作,遂派顧惕庵打入該部,繼續掌控這些偽軍的動向。南通城里的龐壽元,因姨夫有些地位,組織讓他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在城內搜集軍政及其他情報。
通海啟的情報工作網由三方面人員組成:組織介紹、原有的社會關系、聯抗部隊精簡回來的隊員。上下關系都是單線聯系。隨著情報網的建立,隱蔽工作正規律有序地開展時,張冰卻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首次被捕轉押南京
張冰所屬工作人員中,尹日升和陳忠都是組織安排在偽軍和偽特處工作的潛伏人員,但二人均不知彼此的身份,互相防備。在日偽軍清鄉時,汪偽特務肖琪駐尹日升所在的營部,在肖琪和尹日升的交往中,憑著他特務的敏銳嗅覺,感覺到尹日升有些特別,遂產生了懷疑。繼續偵察終于偵悉到尹日升是打入偽軍的潛伏人員,準備逮捕尹日升。肖琪不知道陳忠也是潛伏人員,竟走漏了風聲,讓陳忠知道了事情的真相。陳忠立即找到交通員閔照德,說有重要事情向張冰匯報,讓閔帶他直接去見張冰。閔見事情緊急,情急之下就帶著陳忠去見張冰,這種違規的做法犯下了秘密工作的大忌。陳忠在秘密駐處找到了張冰,向張冰道出了事情的原委。張冰聽了匯報后,隨即寫了封密信讓陳忠帶給尹日升,信中囑咐尹日升趕緊撤離前往紫瑯區委。
尹日升接到張冰下達撤離的指示后,迅即地撤出了偽軍的營部,安全地到達了目的地。這邊的特務肖琪還不知情,帶人去抓捕尹日升時,早已人去樓空。肖琪非常惱火,認為一定是有人泄露的消息。遂親自排查,就把疑點集中到了陳忠身上,當即抓捕并刑訊了陳忠,在刑訊、威脅與利誘下,陳忠供出他所知道的組織和人員名單。當晚12時許,陳忠帶著特務來到鹽行頭駐點逮捕了張冰、張淦兄妹等7人。
一路上張冰回憶著什么地方出了差錯,一定是出了叛徒。如果有叛徒,這個叛徒是誰呢?當張冰走進看守所看到交通員閔照德也被關押時,心里便清楚了是誰出賣了組織和同志。他對同時被捕的其他6人說:“出賣我們的叛徒是陳忠,你們凡是和陳忠有關系的人,就把他所知道的事情,全都推到我身上,由我一個人來應付敵人的審訊。”他又再三囑咐被捕的同志,誰先獲得自由,就立即向組織匯報。
第二天特務將他們押解去了南通城。
敵人對張冰施了酷刑,老虎凳墊到了七塊磚,張冰依然什么也不說。一段時間后,由于證據不足,其他同志陸續獲釋。張冰于1943年9月被押送到蘇州汪偽特務監獄,不久又被移送到南京偽中央感化院繼續關押。
張冰在感化院很樂觀,看書、寫詩、寫文章、編劇本、學雕刻,有時也到球場上鍛煉身體。還對院方提出一些改善要求,并掀起一次絕食斗爭,要求開展文娛活動、改善伙食。斗爭最終取得了勝利,待遇得到了改善。
斗爭雖然勝利了,但敵人更加“關注”張冰了,把張冰作為“頑固不化分子”要“長期感化”。
是年冬天,汪偽軍委會政治部情報局上校秘書徐楚光來到偽感化院上政治課。他的談吐、氣質吸引了張冰,以張冰銳利的眼光看來,這位政治教官與漢奸不同。張冰想試探,就與其交流。而徐楚光心里明鏡似的,一明一暗,二人經過數次地試探與交流,終于接上了關系。
徐楚光,又名徐祖芳,湖北浠水人。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畢業。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徐楚光長期打入國民黨部隊從事兵運、策反工作,后來到延安任抗大一分校參謀教官。1942年來到南京打入汪偽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任上校戰術教官,并在軍委會武官公署掛名上校參贊武官,后又任軍委會政治部情報局上校秘書、汪偽陸軍部第六科上校科長。此時還兼職汪偽中央政治感化院的教官、法官等工作。徐楚光將張冰的情況匯報給了上級。上級組織指示徐楚光設法營救張冰。
1944年冬,由于戰爭形勢的變化,日寇戰情每況愈下,敗局已定,偽政府也陷入了困境。徐楚光抓住這個機會,利用他的職務之便機智巧妙地于當年12月21日將張冰營救出獄。
獲救后潛伏南京
出獄后的張冰接受了黨組織的分配,其組織關系轉到華中局情報部,人留在南京工作,受徐楚光領導。隨后,張冰在秦淮河畔建立聯絡點,開始了新的戰斗。
張冰首先為保釋感化院的難友們四處奔走,利用事先安排在獄中外圍關系傳遞往來消息。1945年初春,汪偽政府發表大赦全國政治犯的文告,感化院中的難友們利用這個時機,起草了《告全國同胞呼吁書》,發動一次爭取自由的絕食斗爭。在南京地下黨的支持配合下,絕食斗爭終于取得了勝利。汪偽政府不得不答應分三批釋放感化院中的政治犯。
不久,中共華中局將張冰調入“徐楚光情報系統”。
為了爭取京滬鐵路交通線的行動方便,保證從南京到蘇北抗日根據地往返物資運輸的暢通,華中局決定讓徐楚光爭取“洪幫大亞山”首領朱亞雄,以保護鐵路運輸安全為名,利用合法身份密商成立“華中鐵道護路總隊”。“華中鐵道護路總隊”成立后,朱亞雄任總隊長,徐楚光任秘書主任兼督察長,張冰被任命為總隊情報組組長。總隊下設若干分隊,規定各分隊定期向總隊報告鐵路沿線的“敵情”。
其間曾截獲兩件日偽軍加蓋火漆的絕密情報:一是江浙日偽軍聯合清鄉掃蕩的軍事行動計劃;二是剿共軍事指揮聯絡的電報密碼。電報密碼由張冰和另一同志謄抄復制,次日派員急送新四軍軍部,受到華中局的嘉獎。由于情報準確及時,日偽調集眾多兵力向茅山根據地進攻以失敗而告終。
1945年8月,張冰協助徐楚光等人成功地策動了汪偽的御林軍——警衛第三師起義。徐楚光隨部隊離開了南京。南京的情報工作就由張冰負責。
日軍投降后,國民黨接管了南京,“洪幫大亞山”首領朱亞雄受到國民黨特務的威脅,處境十分困難。張冰奉徐楚光之命秘密會見朱亞雄,并以黨的名義邀請朱亞雄到根據地參觀,商談今后任務。在淮陰期間,朱亞雄受到華中局粟裕、譚震林、李一氓、揚帆、陳同生等領導的接見。朱亞雄對黨的關懷和信任十分感激。由于朱亞雄與根據地的這層關系,在解放戰爭時期,朱亞雄利用自己的社會關系和影響,與軍統上層人物接觸和周旋,為共產黨提供了很多重要情報。
1946年3月,徐楚光被任命為中共華中分局聯絡部第三工作委員會主任,張冰任“三工委”秘書,隨徐楚光潛入國統區,在寧、滬、杭、徐地區從事著對國民黨部隊的情報和策反工作,并在上海建立秘密機關和聯絡站。
進入湘鄂開展工作
1947年春天,奉華東局之命,張冰隨徐楚光離開了南京,進入湘鄂地區,其任務是以武漢和長沙兩地為活動聯絡中心,策反敵軍并組建“湘鄂地下民主聯軍”。他們先后在漢口、武昌等地建立秘密機關和聯絡站,發展一批地下黨員和地下武裝關系。同年夏天,中共湘鄂特別委員會成立,張冰任中共湘鄂特別委員會秘書兼武昌中心小組支部書記。特委的任務是:開展軍運工作;發展敵后武裝;組織和領導湖北各地的復員、掉隊、隱蔽的新四軍和留守本地堅持斗爭的人員;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以配合南下解放軍解放湖北。
1947年9月,徐楚光在武昌被捕(后犧牲于南京)得知情報后,張冰用密語函告“三工委”留在江蘇的同志“大哥因患傳染性感冒,住進武昌醫院……”
徐楚光被捕后,張冰奉命及時轉移特委機關駐地,并組織同志撤離。他穩重而有序地安排好武漢的工作后,親自赴長沙將徐楚光的妻子朱健平轉移到了武昌,后來又轉送到解放區。
徐楚光之子徐建后來說:我和我的繼母朱健平及妹妹徐定生就是在他(張冰)親自組織安排下,從湖南長沙經武漢輾轉脫險,我的繼母朱健平在他的親自護送下,撤離到鄂豫解放區江漢行署擔任秘書工作,我和我妹妹轉移到鄂東浠水鄉下老家,成功地擺脫了敵人的魔爪。可以說,沒有張冰同志的臨危不懼和智慧周旋,就沒有我們一家三口的今天,更沒有我們今天的兒孫滿堂和享受今天的繁華盛世之福。
武漢解放前一天殉難
由于叛徒出賣,武漢地下黨被破壞。張冰感到情況十分嚴重,決定去廣州乘輪船轉道去上海,再設法從上海去華東解放區找組織匯報。就在張冰動身轉移時,由叛徒葉少卿(新中國成立后被鎮壓)帶領保密局的特務在長沙火車站將張冰逮捕。隨即將張冰押解武漢,先后關押在國民黨保密局湖北站、漢口郊外的國民黨保密局秘密監獄,最后轉移到漢口的武漢警備司令部看守所。
張冰受到了酷刑,但敵人什么也沒有得到。氣急敗壞的敵人在武漢解放前夕將其殺害,時年36歲。
張冰一生未婚,他曾說過:革命未勝利,不結婚。張冰父母生有十二個子女,十女二男。張冰排行老九,其弟張炎為老十。老倆口知道張炎已去世。張冰與父母已失去聯系多年,父母一直等待著張冰的歸來。直到1952年10月的一天,家里來了南通民政部門的同志,來人告知張冰已于武漢解放前一天殉難了,他們是來送烈士證書的。家人方知張冰已不在人世,悲痛萬分。為了不讓二老再受一次喪子之痛,女兒們告訴父母,張冰接受黨的派遣,潛伏到臺灣做地下工作去了,不能與家人聯系。二老信以為真,天天期盼著臺灣早日解放,兒子歸來。“兒子在臺灣”這個美好的謊言,一直陪伴著二老離開這個世界。
(作者系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史料科科長、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江蘇省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