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烈士后代
烈士后代
作者:黃朱清 責任編輯: 來源:《鐵軍》 日期:2016-10-20 瀏覽次數:7871
呂曉晴和呂其明,是姐弟倆。他們的父親叫呂惠生。2007年,中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編印的《鐵的新四軍》紀念圖集里,收錄了呂惠生與“惠生堤”的故事。
呂其明夫婦近影
呂曉晴近影
城市:上海、合肥
時間:2014年9月30日、12月22日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呂其明、呂曉晴
呂曉晴和呂其明,是姐弟倆。
他們的父親叫呂惠生。2007年,中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編印的《鐵的新四軍》紀念圖集里,收錄了呂惠生與“惠生堤”的故事。
呂惠生是新四軍皖中人民抗日自衛軍司令員、皖中行政公署主任。“惠生堤”是指黃絲灘大堤水利工程。這個堤位于長江北岸,在安徽的無為縣境內。民國初年,大堤出現險情,無為、含山、巢縣、廬江、舒城和合肥等地飽受水災之苦。抗戰期間,呂惠生主持黃絲灘大堤水利工程,動員民工21萬人,于1943年11月動工,翌年5月竣工,成為保護無為等7縣200余萬人民生命財產、300萬畝良田免遭水患的屏障。為表彰呂惠生為興建大堤所作的杰出貢獻,皖中黨和人民把這條大堤命名為“惠生堤”。1945年9月,皖江抗日根據地行政公署和新四軍第七師奉命北撤。呂惠生因病不便陸路行軍,就從無為一個渡口坐船前往江蘇六合,航行途中被汪偽無為縣長胡正綱攔截,呂惠生被輾轉關進南京六浪橋監獄,11月13日慘遭殺害。
當年新四軍參謀長張云逸從皖南軍部到江北組建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曾拜訪過呂惠生,共商抗日大計。江北游擊縱隊初創時期,武器和給養困難,呂惠生利用社會聲望四處奔走募捐,籌集糧餉彈藥。1940年,呂惠生把兒子呂其明、女兒呂曉晴送到新四軍部隊。這一年,呂其明10歲,呂曉晴12歲。
2014年9月30日,是國家第一個烈士紀念日。
在上海江寧路83弄住所,呂其明愉快受訪。他開宗明義地說,“父親是我革命的領路人”。在二師的“抗敵劇團”,呂其明有幸見到了賀綠汀。賀綠汀帶著小提琴在團里待了三個月,教樂理,訓練合唱。呂其明學會了賀綠汀的新作《一九四二年前奏曲》。新四軍組建第七師,呂其明又去了這個師的文工團。1944年參加文藝整風,呂其明銘記住兩條:一條是文藝為人民服務,一條是文藝源于生活。1946年初,他隨部隊到達山東棗莊,不曾想,蘇皖邊區地下黨傳來了消息:父親被害。呂其明悲痛欲絕。
呂惠生光榮紀念證
呂其明妻子叫李凌云,1947年,兩人同在華東軍區文工團,一個在音樂分隊,一個在戲曲分隊,一起參加上海戰役。之后,兩人集體轉業到上海電影制片廠。
1956年,上海電影制片廠攝制電影《鐵道游擊隊》,創作主題曲的任務落在呂其明肩上。他有在山東生活三年的經歷,加上吸取山東民歌的營養,《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應運而生。該歌曲以優美抒情的旋律,表現了魯南鐵路沿線游擊隊員在艱苦環境中的革命意志和樂觀主義精神,很快在全國唱紅。1965年,“上海之春”音樂會在上海舉辦,其中序曲是新中國第一部以歌頌紅旗為主題的器樂作品,由呂其明負責創作。一個星期的辛勤勞作后,管弦樂序曲《紅旗頌》誕生了,獲得巨大成功。呂其明出任過上海電影樂團團長、上海電影制片廠音樂創作室主任,先后有60多部電影、200多部電視劇的音樂作品問世……
離休后,呂其明依然深愛音樂。南京雨花臺烈士紀念館要配背景音樂,找到呂其明。他專門趕到南京,在部隊招待所住了八天,跟隨參觀者用心感受什么樣的音樂能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他用半年時間寫出了時長60分鐘、含15個樂章的背景音樂《雨花祭》,他個人分文不取。后來,呂其明又為上海龍華烈士紀念館創作《龍華祭》。《雨花祭》和《龍華祭》是飽含深情的姊妹篇音樂。呂其明說,“這兩部作品和烈士們共存,如果父親能知道,一定會含笑九泉”。
2011年,呂其明榮獲第八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成就獎。
2014年12月22日,在合肥東大街和平花園,我們見到了呂曉晴。
呂曉晴說,我和弟弟呂其明是在父親引領下到新四軍二師“抗敵劇團”的。
這個劇團很有名望。一批作家、音樂家、畫家,是拼著命投奔劇團的。他們大多數年紀較大,有的已經三四十歲。呂曉晴當年還是個孩子。她說:“我們那個時候主要是接受鍛煉”。劇團過的是軍事化生活,早上5時吹哨起床出操,再練聲半個小時。早飯后,大家唱歌兩小時,剩下時間是排戲。呂曉晴說:“唱歌演戲,是劇團的戰斗武器”。劇團的這段生活,對她建立革命信仰作用很大。
一次,呂曉晴牙齒蛀了,痛得在床上打滾,幾天不能吃飯。團里領導黃燦就帶著她,跑了半天找到衛生隊,把蛀牙拔了。呂曉晴感到溫暖,把黃燦當作父親。劇團的同志都把她和呂其明看作“小同志”,生活上無微不至的關愛他們。有一回,劇團要從路東去路西演出,呂曉晴和呂其明的背包放在牲口上馱著。過津浦線時,隊伍遇到日軍,戰斗的槍聲一響,牲口驚跑了,背包也找不到了。到了宿營地,劇團里老同志把自己的衣服、鞋襪送給姐弟倆穿。呂曉晴說,抗敵劇團就是我的家。皖南事變后,新四軍成立七個師,第七師組建起來時各方面力量比較薄弱,軍里決定從軍部和二師抽調干部支援七師,其中包括文工隊員。呂曉晴和呂其明要調往七師文工團。臨行前,兩人依依不舍,舍不得離開“劇團”這個家。
抗戰勝利了,呂曉晴和戰友喝酒唱歌,通宵狂歡。
1946年,新四軍七師召開追悼會,悼念呂惠生。呂曉晴參加了,她想不到父親40來歲就被敵人殺害了。政委曾希圣在追悼會上高度評價呂惠生的愛國情操和對新四軍的赤膽忠心。部隊北撤,考慮到呂曉晴年少,組織上讓她轉到蘇皖邊區做組織工作。新中國成立后,呂曉晴在組織部門工作時間很長,擔任過共青團安徽省委組織部長。
1985年,呂曉晴從安徽省氣象臺黨委書記位子上離休。
呂曉晴的丈夫叫朱世漢,9歲參加紅軍,又來到新四軍,一直戰斗在衛生戰線,在軍一級當過后勤部副部長兼衛生部部長。1953年,他脫下軍裝到地方工作。1955年國慶節,呂曉晴和朱世漢結婚。離休時,朱世漢是安徽省衛生廳廳長。1990年,朱世漢離世。呂曉晴現在和女兒、外甥女生活在一起。
回憶起父親,她說,父親和我們在一起時間不多,可他的思想對我們的影響很大,一輩子銘刻在心。呂曉晴的母親沈自芳,是一位賢惠婦女。呂惠生犧牲后,母親說,葉落歸根,墓就建在故鄉無為吧。呂惠生的墓,落在無為縣的繡溪公園。
清明節,祭掃父親的墓,呂曉晴總是感慨萬千。有父親的引領,才有今天的呂曉晴。
呂曉晴在我們的留言本上這樣寫道:
新四軍二師“抗敵劇團”戰斗生活的錘煉,堅定了我一生的革命信念。
記者感言:新四軍史冊上,呂惠生是一個讓人敬仰的革命烈士。他早年研讀孫中山著作,接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他投入抗日救亡運動,辦起《無為日報》,大聲疾呼抗日救國,并參加共產黨領導的無為抗日動員委員會的工作,之后,又為組建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獻計出力。由此受到國民黨頑固派的仇視,1945年北撤途中被俘慘遭殺害。在獄中,呂惠生寫下遺詩:“忍看山河碎,愿將赤血流。煙塵開敵后,擾攘展民猷。八載堅心志,忠貞為國酬。且喜天破曉,竟死我何求?”這位可歌可泣的英雄,懷著滿腔報國志,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44歲的生命。呂惠生報效國家,是全心全意的,他從國家利益需要出發,把個人利益、家庭利益置之度外,還培育了革命的后代:其一,抗戰爆發,中華民族面臨亡國的危險時刻,他堅信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是一支為人民求解放的隊伍,毅然決然把年少的兒女送到了新四軍,接受人民軍隊的錘煉。其二,他不幸被俘關進了敵人的監獄,面對嚴刑拷打,堅貞不屈,視死如歸,表現出了為創立新中國無私無畏、勇于犧牲的革命精神。這種精神感染子女,教育后代。呂其明、呂曉晴深深懂得:是父親高瞻遠矚把他們領上充滿艱辛的征途,“小同志”早早接受革命大道理,在新四軍里認識世界,茁壯成長,成為革命的幸運兒。呂其明、呂曉晴沒有辜負先烈的厚望,學習父輩獻身革命的崇高品格和情操,在烽火中磨煉斗志,在硝煙里錘煉膽識,用革命文藝的銳利武器,活躍、戰斗在抗日斗爭的前線。今天,當年的兩個孩子已經成為新四軍老人,他們始終不忘繼承父輩遺志,用共產黨人的信念引領自己的孩子腳踏實地向前走。他們堅信:用革命先烈鮮血和生命鑄造的我黨我軍優良傳統,只要一代傳一代,新時代的中國夢一定能夠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