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由中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想到的
由中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想到的
作者:王茂華 責任編輯: 來源:《鐵軍》 日期:2016-10-27 瀏覽次數:7828
2014年12月13日,是中國法定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公祭日儀式上,隨著國旗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降下、《和平宣言》聲起、國家公祭鼎揭幕,人們對國家和世界未來也產生了新期待。
78年前那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暴行的典型,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巨大創傷,更是中國人民心底無法抹去的痛。日軍于1937年12月侵占南京,其野蠻行為令人發指。他們奸污婦女,下至不足十歲的孩子,上至年過花甲的老婦。他們除了隨心所欲地槍殺外,還以砍頭、劈腦、剖腹、挖心、水溺、火燒、砍四肢、割生殖器、刺穿陰戶或肛門等極度殘忍的手段殺害南京人民。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有30萬中國人慘遭屠殺,全城三分之一的房屋被燒毀,南京城成了尸骨遍地、血流成河的人間地獄。
南京大屠殺是日軍侵華諸多暴行中最集中、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一例。全國人大常委會以立法形式確定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中國政府以國家之名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公祭儀式,是體現國家意志的最高規格的祭祀儀式,其目的是強化歷史記憶。
每一個中國公民,都應該牢記南京大屠殺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筆者想起有關電影《南京大屠殺》的兩件事:一是電影片名一事。20年前,當歷史巨片《南京大屠殺》的拍攝工作已進入最后的讀秒階段,突然有消息說片名要改為《南京1937》,原因是“大屠殺”一詞會使人聯想到血淋淋的殘酷場面。一時間,這部影片不僅受到輿論界的關注,同時,改片名一事也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爭議。筆者作為江蘇省電影家協會會員,曾撰寫文章在報紙上發表,要求為《南京大屠殺》正名。筆者認為“南京大屠殺”作為歷史事實,宣傳時沒有必要遮遮掩掩,沒有必要將片名改為《南京1937》避重就輕。二是觀眾對影片的觀后感。很多觀眾認為這是一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影片,可是也有一些觀眾看到影片中一組組反映恥辱的鏡頭后大吃一驚。偉大導師馬克思說過:“應當宣揚恥辱,使恥辱更加恥辱……為了激起人民的勇氣,必須使他對自己大吃一驚。”筆者認為,我們在回顧南京大屠殺這段典型的恥辱歷史時,只感到“大吃一驚”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牢記歷史教訓,開創美好未來。正如習近平同志強調的那樣,自古以來,和平就是人類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陽光一樣溫暖,像雨露一樣滋潤。歷史告訴我們,和平是需要爭取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維護和平,只有人人都記取戰爭的慘痛教訓,和平才是有希望的。
很多國家的歷史表明,只有牢記歷史,尤其是牢記慘痛教訓,才能激勵人民奮發圖強,提醒人民防備再次遭到軍國主義野心家的蹂躪。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是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軍侵華期間慘遭殺戮的死難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戰爭罪行,牢記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也充分表明了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和尊重生命的民族價值理念。
在當今的日本,安倍晉三政權等右翼勢力甚囂塵上,正在掀起拒不悔悟侵略戰爭的“歷史問題圣戰”,急欲刪除戰后和平憲法的和平條款,并大舉擴充軍備,企圖以“日本復興”的動人謊言迷惑世人,欲將日本帶上軍國主義復活的不歸之路。中國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儀式,可敦促其切實正視和認真反省歷史。我們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舉行公祭儀式,是要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而不是要延續仇恨。中日兩國人民應該世代友好下去,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共同為人類和平作出貢獻。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著重犯。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公祭日會促使人們長久保持歷史記憶,避免忘卻與麻木。只有銘記歷史,才能汲取歷史教訓;只有銘記歷史,才能珍視來之不易的和平與安寧;只有銘記歷史,才能開創更加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