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父親的“中原突圍”
父親的“中原突圍”
作者:楊克中 責任編輯: 來源:《鐵軍》2016年第2期 日期:2016-11-17 瀏覽次數:7831
1959年,楊基明下連隊當兵時的照片
今年是中原突圍70周年,父親誕辰103周年。時光荏苒,父親離開我們也已經16個年頭了。如今,我們兄弟姐妹都已年逾花甲。但父親當年給我們講述他革命戰斗生涯中的精彩片段,至今仍清晰地留在我們的記憶里。
父親楊基明16歲參加紅軍,在一至三次中央蘇區反“圍剿”、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經歷了無數次大小戰斗。每當講述到這些,父親總是語氣凝重、神情嚴肅,給孩提時代的我們留下的都是革命的艱辛,戰爭的慘烈,今日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的記憶。而唯獨講到他巧扮伙夫、智斗敵人,護送千余名南下支隊干部和傷病員中原突圍的經歷時,他老人家臉上總會漾起智者和勝利者的微笑,他那詼諧的語言和生動的講述,一直令我們難以忘懷。
南下華南再返中原的“第二次長征”
父親的“中原突圍”還要從南下又回到中原說起。1944年秋天,在中央黨校學習的父親奉調參加王震率領的以八路軍三五九旅為主所組成的南下支隊,任政治部組織科長。該支隊的戰略目標是創建粵漢路和桃花山一線的抗日根據地,進而向華南發展,與南方的兩廣縱隊相呼應,直至會合。此時,中央為南下支隊制定了“深入敵后,發動群眾,加強統戰工作,利用敵偽之間的矛盾,發展壯大自己,準備力量,以待時機”的方針。1945年1月,部隊挺進到湖南,對外稱為“湖南人民抗日救國支隊”。由于當時南下支隊未能準確執行中央所定的方針,在日軍已撤出湖南的情況下,為了解決遠離根據地外線作戰的補給問題,端掉了國民黨軍的一個后勤基地。這一政策上的失誤,導致政治上陷于被動,遭到國民黨軍隊的重兵圍堵,部隊兩次被迫從湘中撤回到長江南岸。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央指示南下支隊沿粵漢鐵路迅速南下,與兩廣縱隊會師,擴大南方根據地。由于部隊長期遠離根據地,戰斗減員、物資匱乏,當到達廣東南雄北部八面山地區時,被國民黨軍隊三個師團團圍住,無法實現向南發展與兩廣縱隊會師的目標,只好突圍北上。8月下旬,部隊為搶渡長江,連續急行軍38天。父親負責全支隊的收容工作,帶領收容人員和掉隊的傷病員突破敵人的層層封鎖,終于在長江南岸趕上了大部隊。
1945年9月底,父親隨南下支隊在湖北鄂城渡江北上,與中原地區李先念領導的新四軍五師會師。南下支隊從1944年11月到1945年9月,從陜北延安南下到廣東再返回到中原,共計行程1.1萬余里,行經7省28個縣,被一些老同志稱為“第二次長征”。雖然沒有實現最初的戰略目標,但在我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抗戰史上仍然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喬裝伙夫,參與組織、護送“南下支隊”
回師江北后,父親即調到新四軍五師一一七團任團政委。此時,國民黨利用抗戰勝利后全國人民渴望國家和平統一的愿望,一方面虛情假意地在重慶與共產黨進行和平談判,一方面借助美國人的援助大肆調兵遣將,進占大城市及戰略要地,為發動全面內戰做準備。中原地區歷來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就在重慶談判期間,圍困中原部隊的國民黨軍隊就不斷制造事端,企圖蠶食中原部隊的根據地,可以說是大戰雖未開打,小仗卻天天不斷。到了1946年春天,這種蠶食與反蠶食的斗爭愈演愈烈,中原地區的形勢幾近成為全面內戰的導火索。
黨及美國三方組成的軍調組赴中原地區湖北省宣化店實地調查,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假和談、真內戰”的陰謀。經過艱苦談判,國共雙方達成協議:中原地區共產黨的部隊可將其隨隊家屬、傷病員及后勤保障人員先行撤出,戰斗部隊則留在該地區,等待中央的最后決定。國民黨當然不愿將已陷入自己重重包圍之中的共產黨的有生力量放虎歸山,故提出對雙方約定的先行撤出人員要進行嚴格的甄別。此時,母親已經身懷六甲,自然屬于可先行撤出人員。而原本已調入戰斗部隊的父親,這時又接受了新的任務。中央決定,為了保存革命的骨干力量,要求從中央黨校參加南下支隊的數百名干部要想方設法盡可能多地隨傷病、后勤人員一齊轉移出去,北撤到晉冀魯豫根據地。父親奉命參與組織并護送這批干部和傷病、后勤人員北撤。而要完成這一任務,父親首先要保證自己的身份不暴露,從而能順利地通過國民黨方面的甄別,對此父親很傷腦筋。因為裝扮成傷病員,很難通過國民黨的查病驗傷,而冒充勤雜人員也覺得把握不大。此時父親30來歲,多年的軍旅生涯養成的軍人氣質讓人一眼就能看出來。正當甄別日期日益臨近而父親仍未想出通過甄別的辦法時,一天,偶遇一位曾經認識的某部炊事員,他是個入伍不久的南方兵,不想隨后勤人員轉移到北方。父親得知后靈機一動,當即提出兩人互換身份,幫助他留下,自己則頂替他扮作炊事員,設法通過國民黨的甄別。當下兩人便互換了軍裝,因臂章上有姓名、部別、職務等信息。父親向他詳細了解了他所在部隊的有關情況,以備應對盤查。父親的計劃是,利用自己腰部和大腿上以往作戰時留下的貫通傷的老疤痕,裝扮成一個傷殘老戰士,因行動不便而被調離戰斗連隊,改作炊事員。于是從那天起,父親除了熟記那位同志的情況外,行走時有意拖著一條跛腿,做出腿有傷殘、行走不便的樣子,甚至有意多日不刮胡須、不洗臉,以顯得比實際年齡蒼老些。終于到了敵人對撤離人員甄別的日子,果然,國民黨方面的甄別人員為了防止他們認為不應撤離的人員混入其中,故對每個撤離人員都進行了嚴格審查。所有傷員都必須打開繃帶驗傷,后勤人員則逐個仔細盤查。輪到父親時,對方先是盤問他關于部隊的的情況,對此父親早已熟記在心,且裝作沒什么文化,對自己部隊的首長只知道姓什么,連名字也叫不全,更不會寫。再查驗父親傷殘的腿,甄別人員雖看到了傷疤,但卻無法真正鑒定傷殘程度,總感到不放心,覺得父親怎么看都不像是個炊事員。這時天已近中午,一個國民黨甄別人員便提出讓父親到他們的伙房現場炒兩個菜以辨真偽。敵人以為如果這是個假扮的炊事員,那他在伙房里一定會手忙腳亂地露出馬腳來。豈料,父親卻胸有成竹地跟他們去了伙房,那里雞鴨魚肉及蔬菜樣樣都有,父親隨意選了幾樣,非常麻利地洗、切、下鍋,轉眼兩盤菜已端上案桌。跟來監督的國民黨甄別人員看著父親熟練老道的操作,又嘗嘗剛炒好的菜說道:“味道還真不錯,看來你真的是個伙夫哦。”愚蠢的敵人做夢也不會想到,站在他們面前接受嚴格甄別的竟是一個身負重任的新四軍團政委。原來父親一直有一個“業余愛好”——烹飪。在戰斗間隙,只要有時間他就會到炊事班去轉轉、看看、幫幫忙,時間長了,也就學會了烹飪的手藝。每當戰士們打到什么獵物,或逢年過節鄉親們送來些魚、肉等慰問品,炊事班往往會來找他露上兩手。所以,敵人這樣的“現場測試”,當然難不倒他了。
成功撤離,為中原部隊勝利突圍贏得先機
就這樣,父親巧扮伙夫,騙過了敵人的嚴格審查,被列入了撤退人員名單。在全體人員甄別結束后,狡猾的敵人又要求所有撤出人員合影留檔。父親頭戴一頂草帽站在合影的隊伍中,當攝影師按下快門的一瞬間,父親機智地把頭低下,用帽檐遮住了面部,以避免日后敵人在核查時露出破綻。
此前,父親還與其他南下干部和那些已安排撤退的人員集思廣益,利用各種機會、采取各種方式、假扮各種身份,終于使得大多數參加三五九旅南下的中央黨校干部特別是十多名重要骨干都順利地通過了國民黨的身份甄別。在組織撤離人員登上北去的列車時,母親看見跛著一條腿的父親,才知道父親也一起撤離,但她誤以為父親又一次負傷了。父親顧不上向母親解釋,只是緊張地安排撤離人員陸續登車出發。
就在所有撤離人員剛剛轉移離開中原地區之后不久,國民黨軍隊就開始發動了對中原解放區的大舉圍攻,長達三年之久的全國內戰就此開始。由于非戰斗人員已先期撤離,減輕了主力部隊的負擔,我中原野戰部隊奮勇作戰,勝利地突破了國民黨軍隊重重圍困,取得了中原突圍的全面勝利。
1946年7月父親參與組織、護送1200余名干部和傷病、后勤人員撤出中原地區,北上到達晉冀魯豫軍區。在勝利完成了上級交給的轉移任務后,即奉調六分區三團任團政委,又投身到了解放戰爭的新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