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多彩軍營 > 百旅之杰英雄旅 ——濟南軍區71622部隊巡禮
百旅之杰英雄旅 ——濟南軍區71622部隊巡禮
作者:練 偉 責任編輯: 來源: 日期:2016-11-25 瀏覽次數:8235
2014 年旅參加“跨越—2014·朱日和”演習時場景
濟南軍區71622部隊的前身,可上溯到1932年福建福安地區的“蘭田暴動”時,是中國共產黨一手締造的紅軍部隊。該部也是一支一脈傳承新四軍種子部隊和拳頭部隊,更是戰功卓著的英雄部隊。80多年間,他們先后參加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等1700多次戰役戰斗,犧牲數以十萬計指戰員,走出了110多位開國元勛和將領,涌現出以“楊根思連”、“人民功臣第一連”、“窯灣戰斗第一大功連”、“衛國英雄營”、“空中獵手營”等為代表的功臣榮譽單位240多個,以特級英雄楊根思、一級英雄劉加其、卜廣德、于泮宮為代表的英雄模范170多名。
1932年9月14日,在陶鑄、馬立峰、詹如柏等同志的指揮下,20多名游擊隊員用大刀長矛、鋤頭鐮刀刺破黑暗夜空,史稱“蘭田暴動”。隨后,霍童暴動、甘棠暴動、透堡暴動相繼爆發,7支工農游擊隊如散落在閩東大地的火種,燃起了武裝革命的沖天大火。初創時期,工農武裝在馬立峰、葉秀蕃的領導下,成立了閩東蘇維埃政府,形成了一塊人口近100萬、面積達1.1萬平方千米的紅色區域,創建了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南方的最后一個紅色政權。1934年9月30日,71622部隊前身——閩東工農紅軍獨立師在寧德天柱寺成立,成為閩東地區革命與反圍剿的主力部隊。
中央紅軍長征后,在長期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系、國民黨反動派瘋狂圍剿鎮壓下,他們堅持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朱德元帥曾給予他們高度評價,“你們在處境非常困難的情況下,保留了黨的組織,保存了革命的基本力量,在我軍革命歷史上是光榮的一頁”。
馳騁抗擊侵略者 部隊威名震華中
抗戰時期的廖政國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閩東工農紅軍獨立師整編為新四軍第三支隊第六團,于1938年2月奔赴抗日前線。為沖破國民黨軍限制,1939年5月5日,已改稱“江南人民抗日義勇軍”第二路軍的六團遵照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電示,向蘇南東路地區挺進,在日偽軍兵力強大、據點林立的地區“虎口拔牙”。
首戰黃土塘 1939年5月31日,部隊午夜經過江陰、無錫交界的黃土塘,與下鄉掃蕩的500名日軍遭遇。“江抗”副總指揮吳焜果斷指揮作戰,日軍以強大火力反擊,雙方形成對峙。為扭轉不利的態勢,二路二支隊(六團二營)支隊長廖政國端起輕機槍,依托河岸,邊向日軍掃射邊向前沖,戰士們亦緊跟其后猛沖,打退了企圖奪取石拱橋的日軍。此時,國民黨“忠義救國軍”一個支隊乘機向側后進攻,被戰士們以猛烈火力擊潰。經過反復沖殺,激戰至6月1日中午,日軍倉皇潰退,“江抗”東進首戰告捷。
滸墅關大捷 滸墅關車站是日軍在滬寧鐵路中段的重要據點,駐日軍55人及偽軍一個中隊。6月24日黃昏,在與“內線”取得聯系后,葉飛指揮“江抗”二路的戰士們冒著大雨,乘著夜色奔向滸墅關。24時許,突擊隊以隱蔽的動作迅速干掉了哨兵,摸進兵營。接著,擔任主攻的二連迅速包圍了日軍營房,二連連長吳立夏、指導員吳立批率部翻過鐵絲網,對正在呼呼大睡的敵人猛烈開火,把一枚枚手榴彈扔進了窗口,引燃了院內的油桶。僅用一個多小時,部隊全殲守敵。接著,爆破隊炸毀了鐵路橋。剎時,熊熊大火燃紅了半邊天,致使滬寧線停運三天。上海和香港的報紙刊登了美國記者史沫特萊關于這次戰斗的通訊。從此,“江抗”在東路地區聲威大振。
夜襲虹橋機場 7月下旬,“江抗”二路二支隊在支隊長廖政國的帶領下,在青浦地區追殲“忠義救國軍”,爾后,在顧復生部的配合下,奔襲上海西郊程家橋、虹橋一帶的“忠義救國軍”直屬二大隊姚友連部。其間,日軍對觀音堂地區進行掃蕩,偽軍許雷生部也趁機進攻。副總指揮吳焜、支隊長廖政國帶領二支隊和特務連予以迎頭痛擊,敵人往上海虹橋機場方向潰逃。廖政國帶五連、六連猛追十余里,天黑后,到達虹橋機場附近。廖政國命令五連突入機場后,趁著夜暗將偽警察和機場辦事人員集中關在一間空房內,隨即分路搜索,發現機場一角停放著4架日軍飛機。廖政國即令戰士澆上汽油焚燒。第二天,上海的《導報》《譯報》《密勒氏評論報》《士林西報》《大美晚報》等紛紛報道了此戰。
挺進蘇北 打開了蘇南地區抗戰局面后,毛主席指示新四軍“再分兵一部渡江進入江北地區”。1939年12月,“江抗”二路軍挺進蘇北,在此期間與“江南抗日義勇軍挺進縱隊”會合,編為“挺縱”第一團。隨后,大橋戰斗、馳援半塔集、郭村保衛戰的勝利,為開辟蘇北根據地與南下的八路軍會師打下了堅實基礎。
黃橋決戰 隨后,“挺縱”第一團整編為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第一縱隊第一團,東進黃橋。1940年10月,一團在黃橋戰役中與友鄰一起,殲頑第八十九軍軍部及其一一七師、三十三師和獨立第六旅全部,共14個團,保安三旅、五旅、十旅也大部被殲。該部共繳獲各類槍支3862支、火炮8門、各種槍(炮)彈200693發,俘敵3200人。黃橋決戰的勝利,使新四軍在政治上、軍事上在蘇北地區占據優勢,實現了中共中央向北發展的戰略決策,奠定了華中長期抗戰的基礎。由李增援作詞,章枚譜曲的《黃橋燒餅歌》傳唱至今。
新四軍第一師第一旅成立
黃橋決戰后,部隊整訓期間,四團團長廖政國在講解手榴彈構造時,手榴彈突然引燃,面對聽講的干部戰士,他毅然舉起手榴彈讓它在自己手中爆炸,從此失去了右手。獨臂戰將的美名在軍內外廣泛流傳。
車橋戰役與大反攻 皖南事變后,該部被編為新四軍第一師第一旅,在江蘇泰興、泰縣和靖江一代進行抗日活動。1944年3月,車橋戰役中,該旅負責在蘆家灘阻擊敵增援部隊,先后擊退日偽軍四次進攻,殲滅日軍三澤大佐以下460余人(活捉24人)。此戰之后,淮南、蘇中、蘇北抗日根據地連成一片,為華中敵后戰場轉入反攻奠定了基礎。新華社向全國播發了《蘇北新四軍大捷,收復車橋》的消息,贊揚新四軍一師“以雄厚的兵力”打了一個“大殲滅戰”。八路軍總政治部宣傳部在《抗戰八年來的八路軍新四軍》一書中指出:“在抗戰史上,這是1944年以前在一次戰役中生俘日軍最多的一次。”一團因此受到新四軍首長通令嘉獎。
1944年12月,為迎接大反攻到來,第一旅第一團擴編成為新四軍第一師教導旅,旅長廖政國,政委韋一平。隨后,教導旅隨師長葉飛南下浙西,教導旅改稱蘇浙軍區第四縱隊,通過新登、孝豐戰役,徹底粉碎了頑軍驅逐新四軍出江南的企圖,進一步鞏固了蘇南抗日根據地。
1945年8月,根據上級指示,四縱對雙林地區的偽三十四師發起猛攻,經過激戰全殲敵軍,給還在負隅頑抗的敵偽軍以沉重打擊。
抗戰時期該部由一個團的編制發展成為一個旅,成為正規野戰部隊;作戰樣式也由游擊戰轉變為運動戰、攻堅戰,由參加一般戰斗發展為參加重大戰役戰斗,戰斗力明顯增強,成為新四軍的主力部隊之一。
“百旅之杰”美譽傳 解放戰爭建豐功
抗戰勝利后,蘇浙軍區四縱改編為新四軍第一縱隊第一旅,奉命北上山東。解放戰爭中,部隊先后整編為山東野戰軍一縱一旅、華東野戰軍一縱一師、第三野戰軍二十軍五十八師。
這一時期是該部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在轉戰華東、中原兩大戰場中,部隊足跡遍及蘇、魯、豫、皖等省,先后參加了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豫東、淮海、渡江等重大戰役,經歷大小戰斗89次,取得了殲敵4萬余人的輝煌戰績。同時,涌現出了以楊根思為代表的大批英雄模范人物,以“人民功臣第一連”、“窯灣戰斗第一大功連”為代表的榮譽連隊。該部成為華野頭等主力師,被譽為“百旅之杰”。家喻戶曉的《沙家浜》《南征北戰》《鏖戰孟良崮》《戰上海》《霓虹燈下的哨兵》等就是以該部在這一時期的戰斗、生活經歷為原型和背景創作的。
“人民功臣第一連”與“氣壯山河旗”
萊蕪戰役 1947年1月21日,該部編為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一師。2月20日,萊蕪戰役打響。21日,在小洼阻擊敵軍時,第一團第一連沉著堅守,打垮優勢之敵的多次進攻。在連長李金山、三排長繆明清犧牲,指導員徐峰、二排長王開先重傷和半數以上的班長先后傷亡的危急關頭,已經負傷的一排排長王國棟高呼“全連聽我指揮,共產黨員站出來”,指揮全連繼續作戰,并以“堅決守住小洼,只能前進一尺,不能后退一寸”的豪言壯語激勵大家。共產黨員、五班班長錢光則揮動著鮮血淋漓的拳頭高呼:“英雄模范看今朝!”陣地上響徹“人在陣地在”,“立功的時候到了”等口號聲。英雄的第一連戰士們,就是這樣以自己的鮮血和生命,在小洼陣地上同敵人浴血奮戰6個多小時,頂住了數十倍于己之敵的進攻,出色地完成了阻擊任務。戰后,縱隊首長傳令嘉獎該連,并記大功一次,同時華野司令部政治部授予他們“人民功臣第一連”的榮譽稱號和“氣壯山河”錦旗。
決戰孟良崮 1947年3月,蔣介石派24個師、60個旅、約45萬兵力,對山東解放區實施重點進攻,蔣軍嫡系王牌整編第七十四師就在其中。師長張靈甫是有名的悍將,抗戰時期率部參加過淞滬會戰、徐州會戰、長沙會戰等重要戰役,被授予國民黨軍最高榮譽“飛虎旗”。一開始,國民黨軍采取密集平推戰術,直到5月份,七十四師貪功冒進,才給解放軍造成戰機。根據作戰部署,該師隨縱隊執行異常艱巨的穿插分割任務,要由舊寨以西楔入,像“剜眼珠”一樣把七十四師割裂開來,然后配合友鄰將其圍殲。當時,在堯山、蛤蟆崮、界牌等地擔負阻擊任務的師長廖政國手里只有三個團,卻要扼守60多千米的陣地,擋住敵兩個整編師的輪番進攻。面對并不擅長的防守戰和敵人的瘋狂沖擊,戰場險象環生。最緊急的時候,黃伯韜的二十五師已突擊到我最后一道防線天馬山陣地,距七十四師僅有四五里,也就一山之隔,但在我一師的頑強阻擊下,只能坐看友軍覆滅。經過三天激戰,號稱“御林軍”的第七十四師全軍覆沒。孟良崮戰役是華東野戰軍在反擊國民黨軍隊對山東解放區重點進攻中,取得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役。毛主席評價:“你們那樣果敢、迅猛地消滅了第七十四師,在中國這塊土地上,有兩個人沒想到,一個是蔣介石,一個就是我毛澤東。”蔣介石哀嘆:“這是我軍剿匪以來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這次戰役迫使敵人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的計劃遭到嚴重挫折。
窯灣戰斗 1948年11月7日,黃伯韜兵團連夜向徐州逃竄,被包圍于碾莊圩地區。擔任黃兵團左翼掩護的第六十三軍總兵力1.37萬人于9日8時被我一師包圍于窯灣。9日16時30分,總攻開始。第二團二連即以迅猛動作,連續炸開兩道鹿砦和圍墻,僅用30分鐘,就一舉突破小東門,接著又連續打垮敵3次反擊,鞏固和擴大了突破口,為全師打開了進攻通道。戰后該連被縱隊授予“窯灣戰斗第一大功連”榮譽稱號。戰至21時,敵指揮所被攻占,除高級軍官率少數人員渡運河潛逃外,余部4000余人均被俘獲。首戰窯灣的勝利,給黃伯韜兵團以沉重打擊,為華野完成中央軍委和毛主席賦予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作戰任務創造了有利條件,受到野戰軍首長通令嘉獎。這次作戰創造了解放戰爭以來,解放軍應用急襲戰法,一個縱隊殲敵一個軍的范例。
窯灣戰斗第一大功連錦旗
1949年2月27日,根據中央軍委關于中國人民解放軍實行統一整編的決定,該部由華東野戰軍第一縱隊第一師整編為第三野戰軍第九兵團第二十集團軍第五十八師。
惡仗硬仗無所懼 朝鮮戰場挫強敵
入朝作戰兩年,這個部隊在裝備低劣、供給困難的情況下,打敗了優勢裝備的美軍,先后殲敵11952人,擊落、擊傷敵機26架,繳獲、擊毀坦克和汽車313輛,各種火炮67門。
楊根思連
楊根思率部堅守小高嶺
全國“特級戰斗英雄”楊根思 1950年11月,第二十軍第五十八師加入中國人民志愿軍序列,入朝作戰。該師參加東線長津湖地區作戰,與美軍最精銳的陸戰第一師血戰下碣隅里。一級戰斗英雄楊根思奉營“不許敵人爬上1017.1高地寸步,堅決把敵人消滅在小高嶺陣地前”的命令,率第三排進入小高嶺換下六連一排,加固工事,嚴陣以待。29日拂曉,美軍在重炮、飛機掩護下接連向小高嶺反撲,被三排擊退后又以重炮和轟炸機將炸彈、燃燒彈傾瀉在小高嶺上,然后分三路發起集團沖鋒。三排在楊根思指揮下連續擊退數倍于己之敵的8次進攻。10時,全排傷亡嚴重,彈藥耗盡,戰士們就用刺刀、槍托、鐵鍬、石塊與敵人拼殺。最后,全排僅剩兩名傷員,仍堅守陣地。沒等團增援分隊趕到,敵人的第9次攻擊已經開始。連長楊根思令通信員速去通知配屬的營重機槍排排長后撤,并向營部報告:人在陣地在。這時,敵人已嚎叫著向楊根思沖來。危急關頭,已負傷的英雄楊根思無所畏懼地抱起陣地上僅有的炸藥包,拉燃了導火索,沖入密集的敵群。一聲巨響,濃煙騰空而起,楊根思以鮮血和生命實現了“人在陣地在”的諾言。小高嶺巋然不動,1071.1高地仍似沖天而起的巨臂,擋住敵人南竄的通道。
1951年5月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總部為楊根思追記特等功,追授“特級戰斗英雄”稱號,他所在連隊被志愿軍總部命名為“楊根思連”,是全軍唯一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功臣榮譽連隊。如今,在英雄的激勵下,“楊根思連”先后11次被中組部、總政治部表彰為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先進黨支部,7次被授予榮譽稱號,榮立集體一等功4次、集體二等功8次、集體三等功23次。
華川阻擊戰 1951年5月21日,第五次戰役第二階段勝利結束。22日,五十八師奉命北移,行至下蘆谷一帶,美軍集中4個師對該部發起“閃擊戰”。敵人約有10個團的兵力,坦克270余輛,各種火炮550余門。由于行軍途中沒法架設電話,電臺也聯系不上,不能向上級請示、與友鄰協調。在沒有得到補充、沒有既設陣地、沒有炮火支援的情況下,面對瘋狂強大的美軍,師長黃朝天毅然決定就地由行進間倉促展開阻擊,豪邁喊出:“天塌下來也要頂住!”“美國佬要想沖過去,除非我們五十八師的人都死光了!”該師在華川地區連續奮戰13個晝夜,上有美軍飛機瘋狂轟炸、下有坦克集群沖鋒,全體指戰員忍受疲勞饑餓,與敵進行反復激烈的爭奪。在最初7天內,敵人前進不到4千米。至6月8日戰斗結束,五十八師殲敵7400余人,開創了志愿軍歷史上由被動轉入主動,在野戰陣地防御條件下以少勝多的典范。華川阻擊戰對東線戰局的穩定起了重大作用,為以后的軍事分界線定在“三八”線畫下了藍圖。
搶險救災沖在一線 訓練改革勇當前鋒
2008年汶川抗震
1998年抗洪搶險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這支部隊經歷4次建制編制調整,于1998年8月改編為步兵旅,兩年后全面換裝,率先成為解放軍編制序列中第一支輕型機械化步兵旅。部隊圓滿完成了整編改裝、正規化訓練、海防備戰、對越還擊作戰、國防施工、赴京戒嚴、新大綱試訓編修、重大演習、搶險救災、迎外交流、維穩處突、國際維和等急難險重任務。旅先后被總部評為“軍事訓練一級旅”、“全軍人才建設培養先進單位”、“十一五期間全軍部隊裝備工作先進單位”、“全軍財務工作先進單位”等;被軍區表彰為“先進旅黨委”、“基層建設標兵旅”、“軍事斗爭準備先進旅團單位”、“兩成兩力建設達標先進單位”等。
新時期抗洪抗震 1998年,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8月8日,師正式接到赴湖北長江抗洪搶險命令。而在此前,他們已經接到了調整精簡的命令,近萬名官兵面臨進退去留的抉擇。在抗洪搶險任務面前,官兵叫響“我不知道明天會干什么,但我知道今天應該干什么”、“進退去留聽黨的、抗洪救災看我的”。一七四團二炮連戰士蔣林紅扛沙袋時,肩膀被沙袋里一塊碎玻璃劃了一條近10厘米長的口子,縫了6針,后又化膿感染。但他一直不下火線,連長命他回去休息,他又跑到指導員那邊干。坦克團通信連戰士譚桂誼父親去世,團里批準他回家盡孝,但他不肯走。他說:“父親死了不能復生,抗洪搶險的關鍵時刻多一個人就多一份力量,還是讓我多扛幾包沙袋來告慰父親吧。”他帶著黑紗硬是在大堤上戰斗了三晝夜,因過度疲勞,兩次昏倒,醒來后又堅持干。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生特大地震,這個部隊是全軍整建制到達救災現場的第一支外區部隊。兩個月里,部隊官兵冒著余震、滑坡、泥石流和塌方的危險,共搶救遇險群眾1541人,解救、轉移受困群眾5025人,醫治受災群眾14041人次,巡診19739人次,搭建簡易房15917間(過冬房7140間),帳篷3753頂,協助搭建板房4779間,清理廢墟87.2306萬立方米,疏通道路221.86千米,洗消2138.22萬平方米,運送救災物資17565.92噸,搶收搶種農田357.2畝,被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表彰為“全國抗震救災英雄集體”。
演習維和立新功 1985年至2015年,該部不漏一次地承擔了第三至第八代陸軍軍事訓練大綱及其配套訓練指導法的編修和試訓任務,多次被總部表彰為“軍事訓練改革先進單位”,被譽為陸軍條令大綱試點趟路的“試驗田”。
2008年8月,部隊剛從汶川抗震返營,征塵未洗,又整建制開赴內蒙古朱日和,參加全軍首次跨區涉外實兵對抗。他們在與全軍第一支數字化藍軍的巔峰對決中,以明顯優勢一舉打破了藍軍8年不敗的神話。2014年6月11日,該部作為軍區唯一代表隊,參加代號為“跨越-2014·朱日和”的系列演習,與全軍第一支專業藍軍旅強強對抗、捉對廝殺,這是軍隊首次組織多支部隊跨區機動演習。他們千里機動,一路處置30余種情況,集結地域成功破解藍軍多次空襲偷襲,環場區200多千米復雜路況戰場機動,無預案實兵對抗擊破重兵防御,綜合檢驗戰場能力,部隊在近似實戰條件下得到全面鍛煉和提高。
2015年8月,他們派出代表隊赴俄參加了國際“炮兵射擊能手競賽”,奪得了單炮賽冠軍、季軍,接力賽亞軍。
2011年、2015年,這個部隊先后組建兩批三支維和部隊,分赴蘇丹達爾富爾、南蘇丹瓦烏和朱巴地區執行國際維和任務,受到聯合國和當地政府、人民的高度贊譽,履行了國際義務,展現了中國軍隊的良好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一部反映部隊訓練生活的真人秀節目《真正男子漢》紅遍大江南北,迅速在軍營內外刮起“熱血風暴”。全國僅網絡收視率就達6%,也就是近1億人點擊觀看。首站拍攝部隊正是濟南軍區71622部隊。“暖男班長”王金武、“嚴厲教官”謝添、“鐵血指導員”文海地、“熱血班長”姜偉等,更是成為網上超過百萬點擊的熱搜詞。節目中官兵令行禁止聽從指揮的素養、鐵骨錚錚本領過硬的風采、互幫互愛親如兄弟的真情、合心聚力強軍實踐的血性,為全國觀眾展示了部隊的精神傳承和當代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