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讀《島嶼戰爭論》 想起了《戰爭與和平》
讀《島嶼戰爭論》 想起了《戰爭與和平》
作者:賈永 責任編輯: 來源:《鐵軍》2016年第3期 日期:2016-11-30 瀏覽次數:7852
雖然對朱文泉老司令員的勤奮與執著多有了解,但前不久的一個晚上,當這部120多萬言的《島嶼戰爭論》擺放在眼前的時候,我的心中還是產生了不小的震動。將軍短信告訴我,這部專著占用了他從南京軍區司令員崗位退下來的整整七年時間。
歷史,常有著驚人的相似。當年,列夫·托爾斯泰撰寫他的經典名著《戰爭與和平》用時也是七年,更為湊巧的是,《戰爭與和平》與《島嶼戰爭論》一樣,也是120余萬字。所不同的是,《戰爭與和平》再現的是19世紀最初15年俄國的社會風貌,而《島嶼戰爭論》所貫通的則是4000多年世界范圍的島嶼戰爭。如果說,《戰爭與和平》是早已被證明了的史詩,那么時間也終將會證明《島嶼戰爭論》同樣有它自身的史詩性。
中國是一個瀕海大國,但中華民族無疑是海洋意識覺醒較晚的民族。雖然,我們早在宋代就發明了后來被廣泛用于航海技術的指南針,但世界航海史上卻少有令中國人驕傲的發現;雖然,我們也常常津津樂道于明朝時期的鄭和七下西洋,但中國最早遭受大范圍的海上侵擾,恰恰就發生在明朝。16世紀初,當麥哲侖正航行在他的環球航線上時,嘉靖皇帝卻因為日本貢使打架,開始正式“閉關”。在從古到今的世界海戰史上,我們也幾乎找不到讓中國引以為豪的經典之戰。相反地,大海帶給了我們這個民族太多的痛楚,太多的無奈,太多的不堪回首。我去過舟山定海,青翠的竹山下那副對聯讓我銘記在心:“那六天流灑五千英雄血,這一仗打痛每顆中國心。”一個幾億人口的堂堂帝國,面對長驅而來的幾千英國兵,竟然毫無招架之力。更為嚴重的是,被迫打開的國門同樣沒有讓天朝帝國從此警醒看大洋,僅僅過了半個世紀,更殘酷的災難又從海上而來。我的家鄉在山東,但我至今都不忍到劉公島去看一眼。今天,當我們真正看清了大海的面貌,真正認識到了大海的博大與力量,一切關于海洋的規則早已制定完畢。面對諸多不利與限制,我們不僅在空間上難以大有作為,而且維權之路也充滿了艱難:就在不久前,日本議會還拒不承認中日四項原則共識,聲稱釣魚島不存在主權爭議。
生于黃海之濱,成長于徐海地區,在臺海危機重重的上世紀90年代,先后就任第三十一集團軍參謀長和第一集團軍軍長,后來又作為南京軍區參謀長和南京軍區司令員直接參與經略東南沿海,朱文泉將軍大半生都在與海洋作伴。用他的話說,他的這部書是一個大海之子有幸從海灘上撿起的貝殼。其實,滄海桑田的變化,不正是小小貝殼上那一縷縷淺淺的花紋嗎?雖然撰寫這部著作理論上的用時只是七年,而它又何嘗不是一位有著沉重使命感、一位始終面向大海的軍人,窮其大半生的深沉思考?如果這樣算的話,將軍的這部書的用時,與馬克思、恩格斯撰寫《資本論》的時間也幾近相同。
敢向時代潮頭立,滄海一粟也永恒。也許時間會證明,這部關于海洋、關于海島、關于島嶼戰爭的著述,帶給我們的啟示會是永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