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紀實》 > 將星追蹤 > 張愛萍皖東北痛失江上青
張愛萍皖東北痛失江上青
作者:單杰華 責任編輯:王慶 來源:《鐵軍·紀實》2012年第3期 日期:2013-09-16 瀏覽次數:7836
張愛萍
為了摸清皖東北的軍事、政治、社會狀況,把向東發展的戰略構想盡快付諸實施,張愛萍決定深入縱深,一探究竟。
第一次深入皖東北,張愛萍一身便衣,頭戴斗笠,僅帶了一名向導、一名隨員,連一把手槍也沒有帶。完全是輕車簡從,身無寸鐵,體現了張愛萍的大智大勇。皖東北雖不是日偽的重點占領地區,但不時有日偽出入,危機四伏。在走到濉溪臨渙集時,正在飯鋪吃飯的張愛萍就遇到了從據點里出來巡查的日本兵。張愛萍壓低了斗笠,鎮定自若,埋頭吃飯。日本兵從張愛萍身邊走過,并沒有發現異常,便離開了。
第二天,張愛萍一行繼續東行。在宿縣東北村時,遇到了黎純一。黎純一也是四川人,時任靈(璧)宿(縣)行署主任。見到張愛萍,黎純一非常熱情,請張愛萍吃了飯。正在交談中,便聽到了密集的槍聲。黎純一慌忙撤離。張愛萍戰斗經驗豐富,聽出槍聲來自西北,便迎著槍響的方向走去。一打聽,作戰一方竟是八路軍蘇魯豫支隊,而且支隊的司令、政委都是老熟人:彭明治、吳文玉。這可樂壞了張愛萍:有了八路軍部隊為后盾,深入皖東北再也不用如履薄冰了。
半個月后,張愛萍第二次進皖東北,情形大為改觀。雖然還是3人:張愛萍、劉玉柱和一名警衛員,但張愛萍亮出了身份:“八路軍辦事處少將高參、新四軍游擊支隊代表”,身穿軍裝,腰佩短槍,更重要的是有了八路軍蘇魯豫支隊的配合。
二進皖東北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與皖東北的一號人物盛子瑾見面。沿途,張愛萍先是見了地方實力派人物靈璧縣縣長許志遠。此人有桂系的后臺,野心勃勃,與盛子瑾矛盾重重。好在許志遠見張愛萍氣度不凡,表示愿意合作抗日。
在前往泗縣與盛子瑾會面的路上,張愛萍巧遇楊純(當時化名陳光薇)。楊純也是四川人,是“六抗”政治部民運科長,秘密身份則是皖東北特委書記。楊純介紹了皖東北的政治軍事形勢、皖東北專員盛子瑾的抗戰態度及為人,特別提到盛子瑾秘書、秘密黨員、皖東北特委委員江上青所做的大量工作。張愛萍感到,皖東北的全民抗戰已經有了一個良好的基礎,抗日根據地的創建蓄勢待發。同時,張愛萍迫切想見到江上青這位為開辟皖東北殫精竭慮的特殊人物。
江上青
江上青公開進入皖東北
江上青是先于張愛萍到達皖東北的。那是1938年11月,江上青受中共安徽省工委的派遣,隨國民黨安徽省第六區專員盛子瑾上任,進入了皖東北敵后。盛子瑾,又名盛瑜,安徽和縣南義鎮人。九一八事變后曾參加東北抗戰。抗戰爆發后,加入了戴笠在上海組建的別動隊,因作戰勇敢受到戴笠的賞識。撤出上海后,戴笠給他一部電臺,到安徽任六安縣縣長。當時六安的抗日救亡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六安淪陷后,盛子瑾在抗日救亡力量的支持下,一度收復六安城,名聲大振。然而,當時安徽是桂系的天下。桂系采取明升暗降的方法,任命盛子瑾為地處皖東北的安徽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專員。根據盛子瑾的要求,中共安徽省工委宣傳部長、安徽省“動委會”組織部總干事張勁夫,派出以江上青為首的一批秘密黨員和“皖動八團”(安徽省動員委員會第八工作團),隨盛子瑾到了皖東北。
江上青到皖東北后,先是專署民運科長后任專署秘書,而秘密身份則是中共皖東北特別支部書記,其任務是積極發展進步力量,伺機做好開辟抗日根據地的各項準備工作。江上青利用盛子瑾愿意與各方合作、急于站穩腳跟、發展個人勢力的企圖,運籌帷幄,將公開職務與秘密使命巧妙結合起來,大力推動黨領導下的抗日力量的發展,主要做了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積極推動全民抗戰。1938年底,江上青一到皖東北,就組織“皖動八團”和后來從武漢來的“抗演六隊”等,深入農村,寫標語,演唱抗日歌曲,開展救亡宣傳,皖東北民眾抗日熱情不斷高漲。
二是大力培養青年干部。江上青創辦了皖東北抗日軍政干校。盛子瑾任校長,江上青任副校長,負責全面工作。江上青親自給學員上課。他的課鼓動性大,說服力強,切合青年人的心理,深受學生歡迎。干校先后培養了600多名學員,為皖東北抗日斗爭培養了大批干部。
三是創辦《皖東北日報》。江上青身兼第五戰區第五游擊區政治部主任一職,他利用這一身份創辦了《皖東北日報》,宣傳黨的抗日救國主張,并印發了毛澤東的《論持久戰》《論新階段》等重要著作。
四是發展黨的組織、加強黨的領導。在江上青任特支書記期間,積極慎重地在“皖動八團”及干校學員中發展黨員。在組織隸屬關系調整后,江上青于1939年初派朱伯庸前往山東分局,將山東分局派出的楊純(化名陳光薇)接到皖東北。成立了中共皖東北特委,楊純任書記,江上青任委員。
五是掌握區、鄉政權。專署秘書具有人事建議權,盛子瑾對江上青又是言聽計從,所以江上青安排了多名黨員擔任皖東北核心區域泗縣幾個區的區長,使這些區鄉的領導權都掌握在了共產黨人的手中。
六是建立和發展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在江上青的安排下,盛子瑾部的“六抗”三支隊、特務支隊、農民支隊近3000人的武裝都在共產黨人掌握中。這些部隊后來都成了黨領導下人民抗日武裝的組成部分。尤其是趙匯川的部隊成了以后張愛萍領導的新四軍六支隊四總隊的重要力量。
到1939年6月,在短短的半年時間里,江上青在黨、政、軍、群等方面已做了大量的鋪墊工作,為抗日根據地的開辟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當江上青一跨進屋子,無需介紹,張愛萍就認出這位戴著圓形黑色邊框眼鏡的青年就是江上青,脫口就喊出“上青”,江上青也很快作出判斷,叫出“愛萍”,兩雙大手緊緊地握在一起。
江上青早就聽說了這位年輕而閱歷豐富的革命者。張愛萍進入皖東北后就不時聽人說起江上青。彼此仿佛早有神交,所以初次相會就一見如故。的確,他們有著很多共同和相似的地方。
張愛萍比江上青大一歲。他們都是在上中學時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由于在家鄉參加學生運動而受到地方反動勢力的迫害。他們都是在1929年下半年離開家鄉,到了中國當時的革命中心上海。到上海前都曾改名立志,張愛萍的原名是張端緒,“愛萍”取自“壯懷青萍,仗劍報國”;江上青的原名是江世侯,“上青”取自唐詩“江上數青峰”。到了上海后,他們邊求學,邊投身革命。張愛萍在中華藝術大學西畫系學習,江上青在上海藝術大學文學系學習。他們都曾參加上海黨組織領導的飛行集會和游行,都因參加黨的活動而被捕,先關押在提籃橋監獄西牢,后移至蘇州監獄。他們同樣愛好文學藝術,長于詩歌創作,擅長宣傳演講,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他們有著很多很多的共同語言。
江上青向張愛萍報告了來到皖東北后的工作開展情況,黨的組織從特支發展到特委,群眾抗日團體蓬勃興起,皖東北中心地帶區鄉政權都掌握在共產黨人手中,干校、報紙等機構的重要崗位也都是共產黨員。盛子瑾雖心懷野心,但目前還是可以爭取和影響他與八路軍、新四軍合作的。但此人畢竟是戴笠的人,對共產黨和全面抗戰缺乏正確認識。
張愛萍充分肯定了江上青到皖東北后在短短半年時間中,所做的大量開拓性工作,贊揚了江上青身處特殊環境,將公開身份與秘密使命巧妙結合,所體現出來的堅強黨性和出色工作才能。張愛萍完全同意江上青對皖東北形勢及盛子瑾態度的分析,并就下一步如何開展盛子瑾的工作、進一步打開皖東北的抗日局面進行了商討和交流。
會談后,張愛萍與江上青對皖東北的發展未來信心倍增。
在江上青的安排下,張愛萍、劉玉柱很快與盛子瑾見了面,江上青、盛子瑾夫人楊文蔚在座。張愛萍先是對盛子瑾團結各方、堅持抗戰的行為夸贊了一番。接著提出,為便于開展工作,合作抗戰,八路軍、新四軍準備在皖東北設立八路軍、新四軍辦事處。盛子瑾滿口應允,并對張愛萍說,辦事處的事,你同上青商量,你們認為怎么辦好就怎么辦。
江上青與張愛萍商量后,擬出了八路軍、新四軍與盛子瑾合作的七點協議。盛子瑾看了表示同意。具體內容包括:(一)劃宿縣、靈璧、泗縣二區由八路軍、新四軍負責掩護,執行當地行政。另劃泗宿公路以南及洪澤湖邊為八路軍、新四軍活動區;(二)共同建立洪澤湖根據地;(三)民運工作由八路軍、新四軍供給干部;(四)行政方面由八路軍、新四軍方面保護;(五)每月供給八路軍、新四軍1萬元軍餉(不夠再籌),八路軍、新四軍不再就地征糧;(六)準許八路軍、新四軍在皖東北設立公開的聯絡機關;(七)共同組成一設計委員會,作為此協定執行的權力機關。這一協議為八路軍、新四軍進入皖東北打開了通道,為八路軍、新四軍駐皖東北辦事處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會談結束后,在送張愛萍的路上,張愛萍嘆了口氣,苦笑了一聲。江上青問,愛萍兄還有難言的苦衷吧?張愛萍笑著說,我這個不愿意當著人家的面說恭維話,但在這些場合又不能不說。江上青說,這與廉價、討好的話完全不同。我們這是戰斗,說出去的是好話,投出去的是槍,是劍。張愛萍堅定地說,如果讓我自由選擇,我寧愿選后者。
第二天,江上青、楊純決定請張愛萍到軍政干校給學員上一課,張愛萍欣然接受。這一天下午,盛子瑾、江上青都到了干校。張愛萍講的題目是《鞏固團結,堅持皖東北的游擊戰爭》。張愛萍首先肯定了皖東北抗戰的成績,接著講了堅持皖東北游擊戰爭的意義和可能。張愛萍特別強調,要奪取皖東北抗戰的勝利,就必須鞏固和擴大皖東北的民族團結。張愛萍的講話從皖東北的實際出發,有理有據,切中要害,令人信服。報告從下午一直講到晚上。
江上青對張愛萍在短時間內對皖東北情況掌握得如此之熟,感到佩服和驚訝。他將張愛萍講話的記錄稿在《皖東北日報》全文刊載。這是八路軍、新四軍將領在皖東北第一次公開演講。演講和文章在皖東北產生了廣泛影響。
為維護和發展皖東北的抗日局面,張愛萍、江上青決定召集許志遠、盛子瑾舉行一次和談,以消除矛盾,促進各方團結合作。時間是在1939年8月29日下午,地點是靈璧縣北部的張大路村。
為保證和談順利進行,八路軍蘇魯豫支隊一大隊提前來到這里,作了警戒。按照約定時間,許志遠、盛子瑾帶著各自的衛隊,先后來到張大路村。按照張愛萍的安排,各自的衛隊都留在村外,只允許帶一名副官進入。
在一間普通農舍的中間,放著一張大方桌,一邊坐著盛子瑾和江上青,一邊坐著許志遠和他的副官。張愛萍和吳文玉作為中間人分坐兩側。張愛萍主持了這次和談,他說,今天把二位司令請在一起,其目的是化誤解為和解,化干戈為玉帛,以更好地貫徹國共兩黨聯合抗日的協議,同心協力,共同對敵。盛子瑾、許志遠雖接受調停,但仍互相指責,火藥味甚濃。最后,雙方口頭表示,不再磨擦,共同抗日。會談看似在妥協中握手言和了,孰知面和心不和,矛盾在進一步激化。
會談結束時,太陽已經偏西。張愛萍先是送走了許志遠。在送盛子瑾、江上青時,張愛萍建議走大路,盛子瑾卻剛愎自用地堅持小路。盛子瑾的這一錯誤選擇導致了許志遠陰謀的得逞。
從小路回泗縣,途中有個大柏圩子村,村里的惡霸地主柏逸蓀,手上有支武裝,且與許志遠關系密切,他們沆瀣一氣,組織武裝500多人,設伏于小灣。當盛子瑾、江上青的馬隊到此時,槍聲突然從樹林中響起。那天,盛子瑾穿的是便衣,而江上青卻穿著軍裝。盛子瑾和江上青都戴有眼鏡,并排騎行在隊伍的前面。槍聲響起后,盛子瑾慌忙下馬躲進河坎。而江上青卻奮不顧身,策馬上前,迎著槍聲響起的地方,高喊:“不要誤會,這里是盛專員!……”對方絲毫不予理會,子彈如雨而至。還沒等江上青再說出話來,已經身中數彈,鮮血從胸前汩汩涌出,瞬間,便從馬上跌落在地……
江上青犧牲后,人們在管鎮、青陽等地舉行了追悼大會,參加者有數千人。張愛萍在追悼會上沉痛地說:“……上青的殉國,不僅使我失去了一位知音,失去了一位戰友,而且使皖東北抗日民主陣線失去了一位卓越的領導者,使中國革命大廈失去了一位杰出的棟梁……”
位于江蘇泗洪烈士陵園內的江上青墓
作者簡介
單杰華,中共揚州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從事中共地方黨史工作近30年,主編《堅定的腳步》《時代之星》《決死苦斗》《維揚春潮》《紅旗頌》等多部專題史書,出版《風云激越三十年》一部專著,發表《粟裕與淮海戰役》《郭村戰斗與黃橋戰役》《論蘇中抗日根據地的改造地形運動》《鄧小平歷史比較分析法的運用及其特點》等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