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紀實》 > 鐵軍尋蹤 > 江澤民贊許的“鐵甲雄師”——從新四軍走出的頭等主力師
江澤民贊許的“鐵甲雄師”——從新四軍走出的頭等主力師
作者:張偉佳 喬迅雷 責任編輯:劉順發 來源:《鐵軍·紀實》2013年第1期 日期:2013-09-17 瀏覽次數:7842
在沈陽戰區建制內,有一支戰功顯赫、功勛卓著,以“猛打、猛沖、猛追”三猛著稱的英雄部隊。江澤民總書記2004年8月專門為其題詞“發揚三猛作風,鍛造鐵甲雄師”。她就是新四軍第三師第十旅。
南下豫皖蘇,成為堅持淮上斗爭的中堅力量
這支部隊的前身是劉志丹、謝子長在陜北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十六軍四十二師,后改編成紅十五軍團第七十八師,抗日戰爭爆發后開赴抗戰前線,改編為八路軍第一一五師三四四旅。為應對豫皖蘇地區出現的日、偽、頑復雜的斗爭局面,毛澤東致電彭德懷,指示:“目前斗爭重心將移至淮河流域,三四四旅南調該地……”此后,該部奉命挺進豫皖蘇,發展壯大隊伍,堅持敵后斗爭。
1940年7月2日,八路軍第二縱隊與新四軍第六支隊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三四四旅改稱第四旅,活動于津浦路西,隴海路以南的淮上地區,以對日軍作戰,鞏固根據地,擴大與整訓部隊為中心任務。
受領開辟淮上任務后,四旅(欠七團)3534名指戰員在旅長劉震、政委康志強率領下,即從渦陽北之新興集出發,向蒙城以東開進,先后到達宿(縣)、懷(遠)、蒙(城)、鳳(臺)地區腹地。旅部駐龍亢;八團駐羅集,負責監視正西及西南方向反共頑軍;九團駐懷遠以西的河溜鎮,負責打擊正東及東北、東南方向日偽軍。四旅以駐地為立足點,堅持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反對頑固勢力,在反頑斗爭中不斷鞏固與擴大抗日統一戰線的斗爭方針,積極開展游擊戰爭,深入發動群眾,廣泛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組織群眾抗日武裝,協助地方政府建立了幾個縣大隊。此期間,四旅還組建了一支400多人的子弟兵團(后編入六八八、六八九團)。在全區范圍內實行二五減租,還規定借貸利息不超過分半;為了解決部隊的經費自給,減輕人民群眾的負擔,有效地控制了渦河的水上交通稅收,除保障自用外,還上交縱隊一部分;還發行地方流通券,打擊偽鈔,保護了淮上地區群眾利益,并發動軍民捐獻錢糧衣物,賑濟渦南、懷遠地區因河水泛濫受災的難民。這些興利除弊的積極措施,深受淮上人民群眾的歡迎和擁護,共產黨和軍隊的威信與日俱增。
在此期間,四旅主力部隊利用空隙時間進行輪流整訓。側重訓練部隊在河川水網地形條件下的游擊戰術和技術動作,提高戰斗力。同時,還派出部隊向津浦路和淮河方向出擊,開展游擊戰,積極打擊敵人。九團曾兩次攻打懷遠縣常家墳日偽據點,俘偽軍50余人。該據點日寇100余人懼于被殲,棄據點逃跑。九團遂將該據點平毀,并逼近敵懷遠城郊,繼而又進行了西門、龜胡山戰斗,俘日寇12人,繳獲機槍1挺。這一系列戰斗,沉重地打擊了日偽軍,有效地保護了淮上地區的開辟和建設。
淮上抗日根據地和武裝力量的發展壯大對敵威脅甚大,引起了日、偽、頑勢力的極度不安。10月,在日寇即將向根據地大舉“掃蕩”的前夕,國民黨懷遠縣保安團、縣大隊及反動幫會組織“紅槍會”,配合國民黨第二次反共高潮,揚言驅除八路軍,并派遣特務潛入鳳臺縣潘集鄉,以武力抓去了婦女干部王寶霞、鄉指導員劉墨舞以及九團糧食股長李華庭同志,于平阿山將他們殺害,制造了“平阿山慘案”。四旅遂派九團副團長周世忠率該團二營進至唐集、平阿山一帶,擊潰了頑懷遠縣大隊、保安團和“紅槍會”武裝數千人的進攻。擊斃100余人,俘虜300余人,繳獲各種槍支及土槍、土炮、梭標等1000余件,保衛了淮上地區的安全。
11月14日,徐州日寇糾集津浦線步兵3000余人,騎兵2000余人,附汽車80輛,坦克20輛,在兩架飛機掩護下,向宿、懷、蒙地區大舉“掃蕩”。四縱隊以五旅于蒙城東北之板橋與敵展開激戰。同時,津浦路西之另一部敵人附坦克3輛,自東向西沿渦河北岸,向根據地推進,企圖策應進攻板橋之敵。四旅九團主力奉命于河溜鎮阻敵,并一度收復了被敵占領的河溜鎮。該團三營在龍亢東北和敵人激戰,遲滯了敵人前進,爭取了時間,掩護了旅部一部順利渡渦河南撤,并有利地保證了板橋五旅部隊的翼側安全和順利轉移。敵人于17日占領渦河北,18日攻陷蒙城。但由于四旅和兄弟部隊的英勇打擊及當地群眾早已堅壁清野,敵人在蒙城等地無法立足,遂倉皇撤退。日軍這次“掃蕩",前后不過四天便被抗日軍民勝利粉碎。至21日,四旅先后收復了蒙城和渦陽縣城,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根據地。
皖南事變后,成為壯大新四軍的有生力量
1941年1月皖南事變后,新四軍重建軍部。八路軍四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四師,四旅奉命改編為新四軍四師十旅,旅長劉震,政治委員康志強。八團、九團分別改為二十八團、二十九團。
2月,蔣介石反動政府任命李宗仁為司令,指揮湯恩伯、李品仙兩集團,分淮南、淮北、鄂中、襄西四個“清剿"區向華中根據地實施全面進攻。正當頑軍之進攻就要全面展開之時,日軍為脅迫蔣介石投降,正向蔣施加軍事壓力,于武漢、信陽集中了第三、四師團約3萬余兵力,配合皖北第二十一師團和豫東騎兵第四旅團,于1月24日發起“豫南戰役”,從三面向湯恩伯、李品仙兩集團進攻,企圖一舉消滅兩集團于平漢路以東地區。湯、李兩集團15萬余眾竟避而不戰,節節敗退,原向皖東北進攻之頑九十二軍亦倉皇西撤,致使日軍如入無人之境。再陷渦陽、蒙城,并向新黃河邊推進。使皖北、豫東大片土地淪入日軍鐵蹄之下。
中共中央中原局,新四軍軍部針對這一新情況,批示四師相機向西發展,控制某些軍事要地,牽制日軍進攻。十旅為確保根據地安全,收復失地,遂向日軍發起進攻。首先向東掃清了津浦鐵路線敵偽武裝及反動會道門勢力,爾后主力揮師西進,追擊日軍。十旅二十八團一、三營于2月5日攻占闞疃集;二營殲潘集一帶反動會道門武裝后,于2月10日收復蒙城。二十九團于1月31日由河溜西進,攻占順河集后進至鳳臺縣。一、二營突破人工運河敵之防線,二營于當晚奔襲岳張集,全殲偽區大隊,斃敵50余人,繳獲步槍50余支。2月1日,二營于岳張集附近對正向該地撤退之鳳臺縣保安團和偽縣政府500余人發起攻擊。從上午7時激戰至下午3時,將這股反動武裝全部殲滅,斃傷300余人,繳獲長短槍100枝,重機槍1挺,輕機槍5挺,戰馬2匹。爾后繼續向西挺進,直達潁河東之江口集。收復了大片國土,擴大了新四軍影響。
十旅進軍淮上半年以來,廣泛開展游擊戰爭,粉碎了日偽頑妄圖消滅新四軍的陰謀,阻礙與威脅了敵人津浦路之交通,擴大了新四軍在蘇北戰場上的影響和聲勢。
扎根淮海區,成為堅持蘇北抗戰的主力之一
l939年初,劉少奇率中共中央中原局進入華中敵后,決定將蘇北作為發展華中的突擊方向。1940年10月,黃克誠率領的八路軍第五縱隊進入蘇北,與北上的新四軍第二縱隊會師于白駒地區。新四軍軍部重建后,八路軍第五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負責鞏固和保衛淮海、鹽阜地區。這兩個地區后來合建為蘇北抗日根據地。它是連接華中、山東和華北幾個大戰略區的重要通道;在一段時間內,又是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的駐地和指揮中心。
1941年9月20日,十旅與三師九旅奉命對調建制,十旅改歸新四軍三師建制,進入淮海地區。
淮海地區位于隴海鐵路以南,運河以東,黃海以西,南面從淮陰沿鹽河到灌云,面積共1.2萬多平方公里,下轄7個縣,人口280余萬。自從十旅進入淮海地區之后,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勝利粉碎了日軍的“蠶食”、“清鄉”和“偽化”,打破了日、偽、頑對淮海區的夾擊、封鎖和圍困,勝利地堅持和鞏固了淮海抗日民主陣地,并把根據地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設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汲取津浦路東反頑斗爭失敗的沉痛教訓,旅黨委(區委)十分注重擁政愛民工作,密切軍政、軍民關系,加強軍政、軍民的血肉、魚水之情,保證部隊能在當地政府、群眾的大力支持下,與敵偽頑進行斗爭。
到1942年11月,日軍“掃蕩”之前,僅僅一年的時間,在淮海區敵我雙方的軍事力量對比起了明顯的變化,十旅已基本控制了淮海區戰場的主動權,并能適時抽調部隊支援蘇北其他根據地的對敵斗爭。
1944年4月至1945年9月,十旅向日偽展開了戰略攻勢作戰,先后參加了高溝、楊口、林公渡、葉圩子等戰役戰斗,解放了沭陽、宿遷、泗陽、漣水和阜寧等地,將日軍以運河為主的水陸交通暴露于蘇北軍民的監視打擊之下。
正當抗日根據地軍民歡慶抗戰勝利之際,國民黨當局卻急不可待地進行著反共的準備。在蘇北,國民黨改編了兩淮(淮陰、淮安)、響水口、灌云等地偽軍,并令其日夜加緊構筑防御工事,妄圖長期盤踞蘇北。同時,淮北國民黨軍將領李仙洲亦率部東進,企圖策應蘇北頑偽,擾亂根據地之安全。
8月25日,劉少奇根據三師師長兼政委黃克誠的建議電示華中局“……三師先肅清蘇北敵偽后再西調……”據此,黃克誠率三師由津浦路向東返回前,電示十旅旅長劉震:“十旅及地方武裝、師直提前行動向兩淮開進,并首先攻下淮陰”。十旅遂于8月26日黃昏,經順河集、淮(陰)高(良澗)公路向淮陰開進。
十旅旅長劉震為前線總指揮,副旅長鐘偉為副總指揮。三師副師長洪學智、主任吳法憲也親臨前線。根據敵我態勢,劉震旅長決定采取集中優勢兵力、四面包圍、重點突破、多路攻擊、穿插分割、各個殲滅的戰術,殲滅淮陰之敵。
劉震
淮陰又名清江浦,是一座著名歷史古城。京杭運河從其北側流過,是蘇北水陸交通樞紐,為蘇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之一,且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自古為兵家必爭之軍事要地。1937年底滬寧淪陷后,國民黨江蘇省政府遷移至此。1939年2月,國民黨一彈未發將其拱手送給了日軍。6年多時間,日軍將淮陰作為大本營,不斷出動對蘇北、蘇中、淮南、淮北各抗日根據地進行血腥“掃蕩”,周圍數百里人民群眾橫遭蹂躪,且使城內10余萬居民陷于水深火熱之中。蘇北抗日軍民對該城敵人恨之入骨,急切盼望早日拔掉這顆毒釘。日本宣布投降后,駐守之日軍南波大隊撤往海州。被國民黨改編為第六軍第二十八師的偽軍潘干臣部即進駐該城。加上城內原有反動地方武裝淮陰保安團和常備旅,總兵力達9000余人。
27日6時許,十旅前衛二十八團一營進至淮陰城南5公里之高興橋與敵接觸,立即發起攻擊,占領了該地,殲敵100余人,俘獲40余人。28日,二十八團攻占破鐵子、蔣家莊、劉家坪、費家莊、徐家河。射陽獨立團攻占張家莊、帽市街。29日,二十八團又進占了馬家莊、唐莊、趙莊一線,控制了城外南護城堤,并擊潰了敵人數次反沖擊。
30日拂曉,二十九團三營攻占淮陰城西之雞蛋廠。31日該團直逼西門城下。同日,二十八團占領東關,并肅清了花街之敵,師特務團、淮海新二團攻占王營據點后,進至城北舊黃河堤一線,并在二十八團三營配合下肅清了城北十里長街之敵。至此,淮陰外圍據點之敵全部肅清。兵臨城下,直逼城角,嚴密包圍了該城守敵。
31日夜,十旅調整了合圍部署。以旅全部兵力集結于城東和城南,師特務團、射陽獨立團、淮海新二團從城南、北、西三面實施包圍。各部隊到達位置后,師決心以六個團兵力,對淮陰之敵實施多路攻擊。以城東北角為主攻方向,突破后,勇猛穿插,密切配合,將城內之敵分割包圍,各個殲滅。十旅二十八團一、二營為第一梯隊,三營和三十團為第二梯隊,一營從城東北角(主要突擊方向),二營從東門實施主攻;以師特務團從南門實施助攻;二十九團主力在師特務團右翼從城東南攻擊;以射陽獨立團和淮海新二團從城西和西北角擔任佯攻。
部隊到達各攻擊位置后,即開始進行戰前訓練和攻城準備,并針對敵情、地形特點,修筑了十余個高于城墻十米多之機槍火力發射點,挖掘了數條直通城下長幾十米之地道,以備實施爆破。與此同時,還以各種方式向城內敵人開展強大政治攻勢,并兩次向敵發出通牒,給予其投降機會。9月6日,敵酋潘干臣冥頑不化,拒絕最后通牒,并殺害送信的群眾,十旅遂決定當日發起總攻。
14時,開始以炮火對敵實施急襲,并以制高點之火力封鎖敵人碉堡。在火力掩護下,各突擊分隊開始爆破和排除障礙,并迅速發起攻擊。二十八團一營通過55米長地道,對城墻實施重點爆破成功,城墻東北角敵火力點被炸塌,守敵一個排被壓在炸塌的炮樓下面,附近部分守敵被震昏。突擊分隊不等硝煙散去,立即利用爆破效果發起勇猛攻擊。一營二連五班長曾加良高舉紅旗,第一個登上城頭,把紅旗插到東門城樓之上。同時登上城頭的還有四連二班長張志山。隨后,四連冒著敵人反撲的密集火力,僅用5分鐘即登上城頭,與反撲之敵展開激烈搏斗,殲敵一部,將其擊退。一營一、三連緊隨二連之后進入突破口,沿水門大街向西發展進攻。于觀音寺消滅淮陰保安團團部,爾后繼續向西城攻擊前進。
15時許,向縱深奮勇沖殺的二十八團四連在一位理發師的引導下,直沖敵二十八師師部。連長張昌義當場將潘干臣擊斃。與此同時,四連副連長劉子林抓獲二十八師參謀主任劉紹坤,迫使其以師長潘干臣名義下達了停止抵抗的命令。15時30分,城內守敵先后投降。從城西北角突圍的數百名敵人亦被淮海新二團、射陽獨立團全部殲滅。至此,從戰斗發起僅1小時30分鐘,淮陰守敵即全部被殲。被日偽統治達6年7個月之久的蘇北重鎮淮陰宣告解放。淮陰戰斗全殲敵軍師長潘干臣以下9000余人,其中俘8000余人,繳獲炮10門,輕重機槍80余挺,擲彈筒60余具,長短槍5000余支,汽車18輛,汽艇4艘,電臺10余部,其他物資甚多。十旅犧牲20名指戰員,師特務團犧牲201名指戰員。
在淮陰戰斗中,淮陰城周圍之淮陰、淮安、淮寶等縣均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淮陰縣的“反攻委員會”組織了5000余名支前民工,將11萬斤面粉,20余萬斤燒草源源不斷送上前方;淮安縣的“攻打清江后勤委員會”,領導民工擔任運輸和擔架工作,組織群眾支前,為部隊供應糧草和攻城器材。在整個淮陰戰斗期間,人民群眾積極支前者達53663人之多。同時,淮安、漣東縣獨立團和民兵聯防隊也加強了對淮安之敵的警戒和圍困。一面斷其糧草和物資進城,一面大力開展政治攻勢,散發傳單、標語,寫信或動員偽軍家屬對其親屬進行規勸,宣傳新四軍優俘政策,動搖瓦解敵人軍心斗志。并在城西挖了可以隱蔽部隊的交通溝,收集了守城之敵的兵力分布和工事構造情報,為主力部隊攻城提供了有利條件。十旅的成長和勝利,飽含著淮海地區人民的偉大無私奉獻。
9月14日上午,黨政軍民在淮陰城南公園隆重舉行萬人祝捷大會,慶祝淮陰城的解放。會上,宣布了新四軍首長的嘉獎令和兄弟部隊的賀電,并宣布了表彰作戰有功部隊和指戰員的命令。十旅二十八團英勇頑強,發展迅速傷亡小,且直搗敵巢,擊斃敵酋,逼敵參謀主任下達停止抵抗命令,縮短了戰斗進程,減少本部傷亡,對贏得戰斗勝利起了決定作用,被三師授予“清江部隊”光榮稱號,該團二、四連被授予“清江戰斗模范連”光榮稱號;四連連長張昌義被授予“孤膽英雄”稱號,記特等功一次;四連二班長張志山和二連五班長曾家良被授予“淮陰戰斗登城英雄”稱號。
十旅在短短兩個月的大反攻中,不論在作戰規模和戰果上都是空前的。淮陰城攻堅戰是十旅組建以來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果最輝煌的一次攻堅戰,標志著十旅作戰能力有了飛躍的提高。1945年9月,三師十旅進軍東北時,已成為一支能征善戰、無堅不摧的英雄勁旅,為后來在偉大的解放戰爭中,取得更加輝煌的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
(作者系中國人民解放軍65547部隊宣傳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