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鐵血丹心耀東南——南京軍區60年輝煌歷程回眸(上)
鐵血丹心耀東南——南京軍區60年輝煌歷程回眸(上)
作者:任 乾 責任編輯: 來源:《鐵軍》2016年第3期 日期:2016-12-16 瀏覽次數:7852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成立于1955年4月1日。
南京軍區的前身,最早是堅持三年游擊戰爭的南方八省十四個地區紅軍游擊隊。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后,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與國民黨合作,共御外侮,繼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以后,南方八省十四個地區的紅軍游擊隊,集結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即新四軍。抗日戰爭勝利后,新四軍兼山東軍區與華中軍區合編為華東軍區,山東野戰軍與華中野戰軍合編為華東野戰軍,后稱第三野戰軍。1955年在華東軍區基礎上成立南京軍區。從大軍區角度來說,南京軍區就是新四軍的傳承部隊。
2016年1月15日,南京軍區撤編。
從成立到撤編,南京軍區走過了60年。
《鐵軍》雜志分兩期轉載南京軍區《人民前線》報文章《鐵軍丹心耀東南——南京軍區60年輝煌歷程回眸》,以銘記南京軍區的不朽歷史。 ——編者
北緯23°30′至35°07′,東經113°34′至123°09′——俯瞰雄雞版圖,在東南腹部63.8萬平方公里土地上,分布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滬、蘇、浙、皖、閩、贛五省一市。
這里是信仰圣地:中國共產黨黨旗和八一軍旗在此升起,一路指引中國革命和建設走向成功、邁向輝煌。
這里是東南前哨:6785公里的海岸線上島嶼星羅棋布,歷來是抵御外敵要塞、通向世界門戶。
這里是改革熱土:中國農村改革風起小崗,浦東開發浪涌申江,春風拂過的華東地區成為中國經濟騰飛的強勁引擎。
東南!東南!雄鎮東南的是一支具有光榮戰斗傳統、寫下輝煌戰斗篇章的部隊。他們從南方紅軍游擊隊、新四軍、新四軍兼山東軍區與華中軍區、華東軍區暨華東野戰軍(第三野戰軍)發展而來。
英雄的南京軍區,自1955年4月1日成立以來,始終把使命舉過頭頂、把責任扛在肩上,鐵心跟黨聽指揮、鎮守東南鑄利劍、精誠奉獻顯本色,以特有政治優勢和寶貴精神財富凝聚起壓倒一切敵人而不被敵人所壓倒的磅礴力量,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從輝煌邁向輝煌!
堅決聽黨話,鐵心跟黨走——
把對黨絕對忠誠永遠鐫刻在軍旗上
歷史像一幅巨制油畫,拉開一定距離,更能看清它的全貌,領悟它的內涵。
從革命戰爭年代,到和平建設時期,不管考驗多么嚴峻,軍區部隊始終忠貞不渝、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
為什么戰旗美如畫?為什么軍魂堅似鐵?斗轉星移,甲子往復,歷史作出雄辯回答——這就是堅定自覺地從思想上政治上建設和掌握部隊,政治工作“生命線”永遠煥發勃勃生機和不竭源泉。
一個偉大事件對歷史的影響,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顯現。
徐州賈汪,團結小學院內,一座古樸的紅色小樓在歲月的長河中屹立至今。
開展“十個應該不應該”教育,使廣大官兵加深對黨的工作重點轉移等重大問題的理解
1949年初,就在這座樓里,軍區部隊前身——華東野戰軍前委先后兩次召開會議,傳達學習中央政治局“一月會議”精神和毛主席為中央軍委起草的《把軍隊變為工作隊的指示》。
正是這兩次“賈汪會議”,使各級指戰員在中國革命即將取得重大勝利的歷史時刻,正確認清了形勢,保持了頭腦清醒,更加堅定了將革命進行到底的信念。不久,58萬余名將士離開淮海大地,士氣高昂地奔赴渡江戰場。
識天聽風,臨流觀瀾。數十年來,每當黨中央、中央軍委召開重要會議、作出重大決策,軍區都及時組織傳達學習、堅決貫徹落實,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決策指示上來。從學習馬列、毛澤東著作到鄧小平理論,從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到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正因為把忠誠建立在對黨的理論準確認知和深刻理解上,每當面臨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和復雜形勢,軍區部隊各級黨委始終能夠穩住心神、把正方向。
“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節。”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刊登《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拉開全國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序幕。
從這年10月開始,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在全區掀起熱潮。這場深入持久的大討論,讓廣大官兵沖破了“兩個凡是”的思想束縛,加深了對黨新確定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理解,為開創軍區部隊建設新局面打下堅實思想基礎。
80年代的四項基本原則教育、90年代的“三講”教育、本世紀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細數這一項項重大教育活動,每次都抓住時代的主要矛盾、回答時代的歷史性課題,正是堅持問題牽引、奔著“活思想”去,在一次次觀念碰撞、靈魂洗禮中打下鮮明烙印。
黨委班子是部隊統一領導和團結的核心,抓部隊關鍵在強班子。幾十年來,軍區黨委緊緊扭住“關鍵少數”用勁發力。
在全區團以上干部中廣泛開展整風整黨運動;組織團以上黨委書記以貫徹民主集中制為主要內容的培訓;黨委常委每年帶工作組參加各軍級單位黨委民主生活會,與軍師職干部逐個談心;組織團以上黨委班子開展學理論、練指揮、練智能、練技能、練體能的“一學四練”,著力打造過硬“第一班”。
正因為始終把黨委班子建設作為部隊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任務常抓不懈,有效增強了各級黨委班子的凝聚力戰斗力和科學決策能力,先后涌現出某高炮旅、某坦克旅、步兵某團、海防某團等一批先進旅團黨委。
人才,是開創任何一項偉業的奠基之石。翻開軍區部隊發展史,也就翻開了人才建設史。
1977年12月28日,中央軍委全體會議上,鄧小平昭告全軍:軍隊要辦成一個大學校。要使我們的干部戰士經過訓練后,既能打仗,又能搞社會主義建設。
駐守金華的某部九連,一場學習成才、培養“小能人”活動正自發展開——歷史的門扉被驟然叩響:從中國最高層的領導,到最基層的官兵,不謀而合共同掀開了學習科學文化、培養軍地兩用人才的時代大幕。
1983年5月,總政在徐州、金華召開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培養軍地兩用人才經驗交流會,向全軍推廣軍區做法。一時間,軍地兩用人才培養如大潮奔涌,浩蕩向前。
數十載春秋耕耘,軍區部隊始終保持人才隊伍建設發展的強勁勢頭:上世紀50年代在全軍率先舉辦高級干部自修班,數萬名干部走進夜校學文化;六七十年代大辦教導隊,普遍輪訓連排干部;進入新世紀,實施高層次科技人才培養“334”工程,培養專業領域拔尖人才500多名。
“無限忠于毛主席的好黨員”李全洲、“模范團政委”楊崇元、“蒼生大醫”黎介壽、“科技英才”劉茹、“三棲尖兵”何祥美……一串串璀璨絢麗的光彩英名,成為全區部隊人才群體的杰出代表。
物質不滅,宇宙不滅,唯一能與蒼穹比闊的是精神。
當我們徜徉在南京軍區具有深厚底蘊的歷史長河中,當我們跋涉在卷帙浩繁的軍史典籍中……驀然發現,有一種特殊的基因,始終流淌在官兵的血液里,汩汩奔涌。這種基因就是偉大的戰斗精神。
在歷經血與火、苦與難、艱與險的反復磨礪中,軍區部隊鍛造培塑了影響感召幾代人的“硬骨頭”精神、“兩不怕”精神、“紅色尖刀”精神,“98抗洪”精神、“四個特別”精神和“三個絕對”精神。正是這些偉大的精神賡續傳承,引領一代代官兵在戰勝一個又一個困難中奮勇前行,“走過天涯還有路,走完絕路再趕路!”
文化是魂,文化是根。軍區部隊的發展史,折射出的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史,也是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史。
1963年2月,《霓虹燈下的哨兵》進京演出。這部由軍區前線話劇團根據“南京路上好八連”身居鬧市、一塵不染,始終保持艱苦奮斗作風先進事跡編演的話劇,從演出第一場起,場場爆滿。
11月29日,毛主席觀看演出后,欣然上臺同全體演員握手,并揮筆題詞:話劇是有生命力的、有前途的。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多年來,軍區創作的《茉莉花》《東進序曲》《天邊的紅云》《虎踞鐘山》《牡丹亭》《小城雨巷》等一大批優秀文藝作品,在軍內外產生強烈反響,深得人民群眾和官兵喜愛;兵寫兵、兵演兵、兵唱兵的業余文藝創演活動蓬勃發展……富有時代特色的先進軍事文化與官兵同行,為部隊履行使命任務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一切為打贏,聚力抓準備——
以盤馬彎弓狀態操戈礪劍不辱使命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車橋戰役、蘇中“七戰七捷”、孟良崮戰役、濟南戰役……正是這一場場硬仗、惡仗、大仗,鍛造出戰功赫赫的雄師勁旅,鑄就成威震敵膽的鐵拳利劍。
火熱的練兵場
多少年來,無論是面對戰場的生死考驗,還是長期相對和平的建設時期,每一次重大軍事行動,軍區部隊始終勇挑重擔、不辱使命,用實際行動驗證了這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1955年1月18日,中央軍委一聲令下,解放一江山島的戰斗打響。軍區前身——華東軍區組織陸海空三軍對近海島嶼之敵實施聯合作戰,全殲守敵1086人;
1958年8月23日下午,隨著一串串紅色信號彈騰空升起,福建前線部隊向金門守軍發起空前猛烈的炮火轟擊。頃刻間,地動山搖。兩小時內,數萬發炮彈傾瀉而下,沉重打擊了敵人囂張氣焰;
七八十年代,祖國西南邊陲受到嚴重侵犯,軍區兩度派出部隊赴邊參戰,圓滿完成作戰任務,涌現出“英雄硬六連”、“堅守英雄連”,錢富生、黃仲虎、徐小丹等英雄集體和個人;
90年代中期,臺海局勢云譎波詭,分裂勢力賊心不死,跳梁小丑甚囂塵上。
根據軍委、總部部署,軍區組織的一場三軍聯合作戰演習在東南沿海打響。空中戰機穿梭,地面戰車馳騁,海上戰艦游弋,導彈凌空飛射……制海權、制空權和制電磁權無不在我掌控之下。
浩氣吞東海,軍威震寰宇。
這場氣勢恢宏的聯合登陸作戰演習,充分彰顯了我軍有決心有能力保衛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維護祖國統一、完成黨和人民賦予的神圣使命,也展示了軍區部隊多年來學習現代科技知識、深化訓練改革、開展戰法研究的豐碩成果——
戰役炮兵訓練從理論走向實踐,邁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步兵攻堅戰術訓練和訓法戰法填補我軍戰術理論空白;通信兵、工程兵、裝甲兵等專業訓練與夜間訓練取得具有示范推動作用的改革成果;適應高速度、高精度、高強度、高隱蔽度、高合成度戰爭要求的戰法訓法逐步形成,三軍聯合作戰能力日益增強……
數十載厲兵秣馬,堅定扛起“謀東南”的歷史重任;數十載不辱使命,源于軍事訓練勇攀新高。
歷史的鏡像在我們眼前呈現:上世紀60年代初,部隊抗美援朝回國后較長時間處于休整狀態,缺乏正規、系統的訓練。
1961年夏,某師一次移防中,52臺車有21臺爬十幾度山坡時因換擋而熄火,徒步行軍近70%的人員腳上起泡……軍區決定,讓該師全部拉出營房、開進山區,進行長期野營訓練。自此,一場大規模野營訓練在全區展開,其做法不久后被推廣到全軍。
也是這一年,第十二軍軍長李德生在某部二連蹲點時發現,副連長郭興福在班組戰術教練中,不僅教得細、教得活,而且把敵情觀念、思想工作貫穿其中。李軍長當即讓工作組幫助指導,開展教學試驗。經過一年多鉆研摸索,郭興福創造出緊貼實戰的步兵訓練方法,又經過團、師、軍逐級總結驗收,形成“郭興福教學法”。
1964年,全軍在鎮江接連三次召開推廣“郭興福教學法”現場會。毛主席看了有關情況報告后稱贊,“郭興福教學法”對我軍傳統的練兵方法“不僅是繼承,而且有發展”。此后半個多世紀,軍區對“郭興福教學法”不斷普及、創新、發展,持續掀起群眾性練兵熱潮。
“不要再讓我們年年都上‘一年級’了!”70年代末,駐蘇北某部戰士姜長春的一封來信,在軍事訓練領域猶如一石擊水。
過去士兵服役期三年,從完成新兵入伍訓練到服役期滿,新老兵訓練一直“齊步走”,同訓同考一個課目。
正是姜長春這位普通戰士對訓練改革的呼喊,震動了領率機關,催促了訓練改革步伐。不久,軍區在各部隊探索實行分編分訓、混編分訓、專業對口集中分訓等不同組訓形式,徹底改寫新老兵訓練“一鍋煮”歷史。
這期間,“以劣勝優”的訓法戰法研練風起云涌。某教導隊副隊長王聚生首次打破紅必勝、藍必敗的演訓模式,激活演兵場上一池春水,成為享譽全軍的“藍軍司令”。
歷史有節點,時代有坐標。穿越漫長的時光隧道,軍區部隊訓練改革的步伐始終緊隨軍事戰略方針的調整、擔負任務的變化,在開拓創新中破冰前行。
海上大練兵、整師整團夜間訓練、三軍聯合訓練……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戰爭形態從平臺主導轉向信息主導、從鐵流滾滾轉向無網不勝,以戰斗力生成模式轉變推動體系作戰能力生成成為新形勢下軍事訓練創新發展的鮮亮底色。
走進基地搞對抗,走出基地能打仗。自2008年8月開始,軍區依托兩個訓練基地全面組織實兵對抗演練,一種全新的組訓施考模式呈現眼前。
從山間腹地打到灘頭海際,從春夏之交打到秋冬時節,由機械化條件下對抗發展到信息化條件下對抗……小洪山、中尖山,一座座無名山丘被打成“名山”;編波航渡、海上攔擊,跌宕起伏的海戰場見證了官兵刻骨銘心的戰斗經歷;“出奇招、打勝仗”“聚焦信息化、對抗謀打贏”,一系列鮮明的演練導向,成了紅藍導、政后裝的共同追求,富有軍區特色的實兵對抗一步步走向深入。
日積月累抓經常,久久為功打基礎——
部隊基層建設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崢嶸歲月,源于基層的故事感人至深,來自基層的成就振奮人心。
“黃泥洗棉紗、磁石吸鐵砂,革新無大小、有用就是寶,中修不下山、大修不出島”,這是舟山警備區修理連組建半個多世紀以來創造的傳奇。作為一個駐扎東海前哨的基層連隊,36項革新成果選送北京專館展出、8項成果獲國防部技術革新獎,享譽全軍。1966年2月,連隊被國防部命名為“勤儉創業修理連”。
1976 年8月,軍區組織“東海1 號”演習。圖為某師三團在快速登上艦艇
“思想互助、技術互助、生活互助”,這是聞名全軍的愛兵模范王克勤創造的“三大互助”經驗,正是官兵傳承發揚這種友愛互助精神,連隊被中央軍委授予“尊干愛兵模范連”榮譽稱號。
“連隊是我家,建設靠大家”,這是“按綱建設模范連”數十年一以貫之抓建設的重要法寶,創造了干部心中有戰士、戰士心中有連隊的生動局面。
……
領略一個個標兵連隊的風采,看到的是一幅基層建設跨越式發展的歷史畫卷。
厚重的南京軍區軍史扉頁中,有一張珍貴的照片。那是1958年9月,時任軍區司令員許世友下連當兵時,為官兵表演少林拳的生動瞬間。許司令員專注的神態與周圍官兵真情流露的笑意渾然一體,令人難以忘懷。
從那時起,軍區各級領導和機關堅持每年下連當兵一個月,深入一線接地氣、察實情、解難題。僅一年時間,全區就有3.3萬余名干部以普通一兵身份編入班排,在連隊過黨團生活,與士兵同吃、同住、同勞動、同操作、同娛樂,密切了官兵關系、改進了工作作風。
《軍隊基層建設綱要》頒發后,軍區采取多種形式按綱指導、按綱建設,先后組織3700多個工作組,深入基層調研指導、具體幫帶,并形成制度。在此基礎上,依據《綱要》每三年對基層建設形勢進行全面分析和總結表彰,制定出臺新一輪《三年規劃》,明確新的目標、任務和要求,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
走進某旅“紅三連”連史館,一面“模范黨支部”的錦旗引人矚目。
1940年,三連奉命護送朱德赴洛陽談判。當時,正因為有了黨支部這個“主心骨”,官兵們無論條件多艱苦、環境多險惡,始終自覺團結在黨旗下,經過一路艱難跋涉,圓滿完成警衛任務。次年,連隊黨支部被八路軍總政治部授予“模范黨支部”榮譽稱號。
堡壘堅強,戰無不勝!戰爭年代如此,和平時期應對復雜形勢下的誘惑考驗同樣如此。
多年來,軍區始終按照健全組織、完善制度、提高素質、發揮作用的思路狠抓“一線戰斗堡壘”建設。僅1992年至1997年,全區各級黨組織輪訓黨員24.15萬余人次、培訓黨支部書記3.2萬人次;自2004年開始,每年依托南昌陸軍學院組織新任黨支部書記培訓,學習黨務知識,規范組織生活制度,培養提高書記隊伍管黨務黨能力。
鐘山腳下,群英薈萃。2010年9月,一場高手對決把全區范圍內的指導員崗位練兵推向高潮。
經過層層選拔、一路過關斬將的52名優秀指導員,圍繞理論知識、黨支部工作、教育備課授課、經常性思想工作、組織訓練和作戰指揮5個大項11個競賽課目激烈角逐,展示出新一代基層“黨代表”的過硬素質,彰顯各級以指揮員崗位練兵為抓手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豐碩成果。
從“四好連隊”“五好戰士”運動,到“雙爭”活動,再到指導員崗位練兵……正是通過一系列形式多樣的活動牽引和持續幫建,讓基層黨支部在淬火中百煉成鋼,涌現出優秀基層“黨代表”李曉鈺等一批具有時代特色的先進典型。
“云霧滿山飄/海水繞海礁/人都說咱島兒小/遠離大陸在前哨……”這首膾炙人口的《戰士第二故鄉》,不僅唱響全軍全國,也唱出了廟子湖島某海防營官兵以苦為樂的豪邁情懷。
駐守在這座面積僅2.65平方公里的特類島上,全營官兵守島建島、艱苦創業,采沙鑿石、劈山開路,修建11條總長23公里的水泥路,把88塊“巴掌地”“鞋底田”變成14畝田園化菜地。
天下事,“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從花鳥、枸杞,到臺山、北礵……數十年過去了,一座座遠離大陸的偏僻小島,幢幢整齊漂亮的樓房聳立海天之間,飲水不達標的問題基本解決,光伏發電站、高速快艇、巡邏電瓶車、除濕機、數字電視……一批批新裝備和設施相繼落戶。
高樓曉見一花開,便知春光四面來。座座軍營呈現的新景象新面貌,反映出軍區各級一茬又一茬日積月累抓經常、久久為功打基礎的務實之舉,不斷激發出廣大官兵愛軍精武、獻身使命的熱情,匯聚起立足崗位干事創業的磅礴力量,部隊基層建設生機勃發、春意盎然。
嚴治肅軍威,命重整綱紀——
法治化正規化建設步伐鏗鏘有力
軍隊“以治為勝”。
上世紀50年代,隨著中央軍委正式頒布內務、紀律、隊列“三大條令”,軍區聞令而動,下達《關于立即恢復正常工作秩序,整頓軍事生活,嚴格行政生活管理的指示和規定》,強調處處以條令為依據,規范干部、戰士的行為和權利……軍區部隊建設史上學習執行“三大條令”的高潮自此掀起,并逐漸形成軍人動作制式化、軍人舉止正規化、連隊一日生活制度化。
部隊正規化建設,重在把編制、裝備、訓練、制度、紀律,用條令的形式統一起來。從1959年開始,軍區全面總結部隊建設和作戰經驗,先后選調2200余名干部編寫戰斗條令、教材和戰史,共編寫合成軍隊概則和步兵戰斗條令5本、軍師團營戰斗條令特種戰斗14個部分、軍史3部、戰例419個、各兵種條令及教材21本,共計288萬余字,構建起與部隊建設發展相適應的條令條例及教材史料體系。
嚴治之軍與無治之兵,其根本區別在于法規制度執行力的強弱。
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
進入70年代后期,軍區嚴格按照“軍隊要整頓”指示,狠抓條令條例貫徹落實。深入開展“應該不應該嚴格遵守革命紀律和規章制度”“應該不應該嚴格管理和嚴格要求”專題教育;專門成立貫徹條令檢查組,分別對10個師、43個團、10個獨立營和1所醫院貫徹落實條令情況進行檢查……一系列舉措使全區部隊各項制度更加健全、內務秩序整齊劃一、各類人員履職盡責,行政責任事故明顯下降。
嚴密防范涉槍涉彈案件、堅決糾治打罵體罰問題、過細做好個別人思想轉化工作、清理糾正“三個不正常”……多年來,各級對重難點問題緊抓不放,抓重點帶全面,在從嚴執紀中堅定自覺地守牢底線。
“法與時變,禮與俗化。”歷史總是在不斷回答一個個時代課題中前進。
1984年8月,軍區以貫徹重新修訂頒發的“三大條令”為契機,在某師召開正規化建設經驗交流會,集中探尋新形勢下部隊正規化建設新路子。
1985年3月,軍區科學管理研討會在步兵某師召開,圍繞新形勢下戰士求知、求樂、求美、求榮、求尊、求成才的特點,積極探索部隊管理由被動轉為主動、片面轉為全面、零亂轉為系統、盲目轉為預見、隨意轉為規范的方法路子,有力推動了軍區部隊新時期管理教育和正規化建設水平提高。
駐守在軍事斗爭準備、改革開放和隱蔽斗爭“三個第一線”,軍區各級積極應對,依靠部隊抓群防,依靠官兵抓預防,打好“四反”工作主動仗進攻仗。1992年,在福建地區倡導創建軍地隱蔽斗爭協作工作機制,這一做法隨后被推廣到全軍全國;2008年,在上海召開軍地網絡防范協作會,會同駐地五省一市公安部門聯合出臺法規,把隱蔽斗爭協作向公安部門拓展、向網絡虛擬世界延伸。
盧梭說:“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里。”
1986年開始,五年一個周期的普法教育在軍區部隊扎實展開:抓試點,由點到面推開經驗;抓隊伍,組織一期又一期骨干培訓;抓宣講,多次篩選典型案例,編成教材下發部隊,制作圖板巡回展出。
送法下基層、模擬法庭演示、法制DV小故事……形式多樣的普法教育,持續開展的學法規用法規活動,在長期灌輸、點滴浸潤中把法律知識灑向全區部隊每個角落,官兵學法守法蔚然成風,涌現出一批批全國、全軍普法先進單位和個人。
法律可以是一把劍,斬除一切邪惡;也可以化作一面盾,保護正當權益。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面對軍人軍屬涉法問題越來越多、影響越來越大的趨勢,軍區各級把官兵關注作為第一信號、把官兵需求作為第一行動,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軍人軍屬權益維護工作深入發展。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2006年,一本匯聚軍區黨委關愛之情的《維權工作手冊》下發部隊。《手冊》內容涵蓋軍人軍屬權益維護方方面面。
以此為開端,軍區及時總結推廣浙江、福建關于維護國防利益和軍人軍屬合法權益的經驗做法,形成一套引領全國全軍涉軍維權工作機制走向成熟的“浙江經驗”“福建經驗”。
時間之河川流不息。正是這一個個耀眼的亮點,映射出軍區部隊依法治軍從嚴治軍的發展軌跡和法治化正規化建設的鏗鏘步伐。
保障練練保障,保為戰保打贏——
后裝保障順暢高效形成體系
長江南岸,一艘普通的船艇靜靜泊在某船運大隊碼頭,船體“1956-1-11”字樣格外醒目。
船隊的官兵知道,這艘船艇承載了一段歷史:1956年1月11日下午,毛主席視察沿江交通戰備和國防工程,乘坐的正是該船,她的名字也由此而生。
奔涌的浪花知道,這艘船艇功勛卓著:1998年參加九江抗洪,為保障部隊補給,連續航行180多公里,為官兵送去500件救生衣、800箱礦泉水和大批藥品及衣物。此后,因在重大保障任務中屢建奇功,被總后勤部、總裝備部表彰為“先進紅旗船”和“裝備管理先進船”。
奮戰在抗洪搶險第一線
海島官兵共賀新年
打仗關鍵打保障。透過這艘功勛船艇,軍區后勤裝備建設發展的一條主線清晰可現,那就是始終把著力點放在“保為打贏”上,平戰結合、軍民結合,用保障力支撐戰斗力。
軍隊的建設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家的經濟水平。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正值國民經濟恢復和艱難發展時期。軍區積極貫徹勤儉建軍方針,精打細算、開源節流,用有限的經費把部隊的事情辦好。這期間,裝備管理、生產生活、后方基地建設、戰備物資儲備、愛國衛生運動、營房建設、圍墾造田等各項工作都取得較大成就。
黨和國家領導人一直對軍區設防十分關心。毛主席曾指出:“南京軍區是全國的設防重點之一,上海又是重點中的重點。”
遵照這一指示,從1968年4月至1970年底,軍區派出兩個工程兵建筑團會同東海艦隊部分兵力,完成長江口堆山工程,對戰時阻敵沿長江向縱深攻擊、掩護吳淞口海軍基地和保衛上海及蘇南蘇北地區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
從70年代后期開始,軍區大力推進后勤戰斗化建設,大抓武器裝備技術管理。成功研制出“78式”自動步槍,在1979年全國輕武器選型會上受到好評,為我軍自行研制新一代輕武器作出重要貢獻;1984年8月,研制出具有戰役后勤特點的初級自動組織指揮系統,使資料檢索、數據處理、圖像顯示等作業全部實現自動化。
1985年上半年,某師后勤部在赴邊輪戰中把微機應用于后方指揮,大大提高了組織計劃的時效。此后,他們繼續摸索,進一步完善預案信息代碼指揮法,進行車載微機點對點無線聯機等試驗,初步構成后勤局部網絡。至年底,以計算機為主的新技術逐步應用于后勤指揮,保障樣式發生新變化。
與此同時,軍區部隊對裝備技術管理和維修方法進行大膽改革,將火炮定期輪修改為實時修理、將原件修理改為標準化修理,減少火炮送廠修理的次數、延長火炮的使用壽命,適應了未來戰爭靠前、快速、簡便修理的需要。1989年,軍區組織搶修組對11個戰備值班部隊和沿海守備部隊的失修武器裝備進行了成功搶修,其經驗做法被總部轉發。
2000年1月1日,三軍聯勤體制在軍區正式啟動。
碧海藍天,千里跨越。
某港口,彈藥、物資、車材、衛生等數支保障力量在系統支撐下快速聚合、攥指成拳,組成一張遠中近距離精確保障、高中低裝備優勢互補的立體補給網;
某機場,數十輛滿載官兵和裝備物資的軍用卡車風馳電掣地駛入待機區域,實施快速裝載,4架民航客機先后滑向跑道,飛赴千里之外的作戰集結地域……
一幕幕畫面,生動展現了三軍聯勤體制實施后帶來的巨變。所需船艇統一征用、油料物資統一供應、傷員統一救治,陸海空三軍采取定位立體保障、跟進伴隨保障、支援協同保障等多種方式,橫向聯軍種、縱向聯地方,保障效能顯著提升。
勇闖新路,縱深進擊。這期間,軍區武器裝備“兩成兩力”建設也在不斷跨越。
2001年初,軍區組織步兵某師、海防某團等單位先行試點。在指導步兵某師演習過程中,將該師所有武器裝備全部參加演習,為探索不同武器裝備在不同條件下和擔負不同任務部隊的“兩成兩力”建設方法路子、縮短新型武器裝備戰斗力形成周期,積累了經驗。
2003年,軍區重點指導第十二集團軍探索“訓、育、管、修、供、建”路子。當年,新配發的110多種新型武器裝備基本形成中小修能力,400余門(部)大型主戰和保障裝備完成大中修。
多年來,軍區始終堅持以組織有多種裝備保障力量參加的重大實兵演習活動為契機,著力破解制約體系保障力提升的瓶頸問題。
數載耕耘,春華秋實。而今,軍區部隊武器裝備結構整體優化,形成以信息系統為支撐、二代為主體、三代為骨干的武器裝備體系,合成指揮、情報處理等12類信息系統互聯互通,主戰武器裝備有機交鏈、功能互補,情報偵察、指揮控制、地面突擊、火力打擊、綜合保障等能力大幅躍升。
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曾記否,當年中央蘇區江西興國38萬人口中就有8萬多參加紅軍,還有那閩西兒女踴躍參軍血戰湘江;
曾記否,那部幾代人傳唱的京劇《沙家浜》,是根據發生在蘇常地區群眾用生命掩護新四軍傷員的真實故事改編而成;
曾記否,淮海戰役中,支援部隊作戰的民工達540多萬,如果把運糧小車擺成5路,可以從南京一直排到北京……
這一樁樁可歌可泣的壯舉,就發生在軍區駐地的熱土上。
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南京路上好八連”高舉服務人民的大旗,數十年風雨無阻開展便民活動,“好八連”連史館以年均接待8萬人次參觀者的數量,成為向社會展示“人民軍隊為人民”的閃亮名片。
數十年來,全區官兵視人民為親人、把駐地當故鄉,始終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擁政愛民的優良傳統代代相傳。
安徽霍邱,城西湖,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淮河之畔熠熠閃爍。
上世紀60年代,一場圍湖造田工程,讓這里一時間聞名全國,也在軍民魚水篇章上留下厚重一筆。
當時,國家經濟面臨困難,為了減輕人民負擔,支援國家恢復經濟,部隊發揚優良傳統,大力開展農副業生產。
1966年初,軍區向軍委上報了與安徽省共同圍墾霍邱城西湖農場的請示,受到毛主席的重視和肯定。毛主席在總后勤部呈送的《關于進一步搞好農副業生產的報告》中批示:人民解放軍應該是個大學校。這個大學校要學政治、學軍事、學文化,又能從事農副業生產……這一批示,后被稱為“五·七”指示。
同年秋,城西湖上熱火朝天:10萬多民工,像當年支前一樣,手推小車,浩浩蕩蕩開進;萬余官兵與民工齊心協力,僅用一年時間,把千年湖灘變作萬畝良田。至1986年,該農場共生產糧食9億多斤、食用油1600多噸、造紙2199噸。
人民是歷史的主體。歷史的脈絡清晰勾勒出軍區部隊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解人民所難的不變本色。
南京路上好八連(油畫) 羅田喜
駐地政府和群眾不會忘記,三年經濟困難的蹉跎歲月,軍區部隊雪中送炭,撥出被裝物資41.4萬件援助群眾,無數退伍士兵奔赴邊遠地區參建。
駐地政府和群眾不會忘記,在血吸蟲病蔓延肆虐的年代,軍區從42所醫院中抽調1437名醫務人員組成血防隊,深入蘇、浙、皖、滬23個縣100多個公社,走村串戶為他們治病。
駐地政府和群眾不會忘記,在貧困家庭的孩子面臨輟學時,軍區部隊及時扶貧幫困、捐資助學,為他們點燃希望的明燈。
“我不知道你是誰,我卻知道你為了誰”。這首耳熟能詳的歌,唱出軍隊對人民群眾又一份責任擔當。
隨著使命任務拓展,軍區部隊把“為人民服務”五個大字寫在了飄揚的戰旗上,體現在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中。
長江見證:封堵九江決口,軍區官兵叫響“誓與堤壩共存亡”口號,4天4夜不下堤,用血肉之軀筑起一道鋼鐵長城;
淮河見證:2萬余名官兵、70多萬民兵預備役人員,在千里防線上打響抗洪保衛戰,安全轉移百萬群眾;
井岡見證:面對百年不遇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軍區部隊聞令而動,官兵喊著號子,“扛著電桿上高山”;
映秀見證:在軍區聯勤部醫療隊的帳篷里,“地震寶寶”的啼哭聲帶來新生的希望……
在這些沒有硝煙的戰場上,軍區將士用青春和熱血鑄就了捍衛國家利益、人民利益的鋼鐵長城,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樂章。
歷史的長河奔涌浩蕩。回望南京軍區建設發展的恢宏篇章,金戈鐵馬、波瀾壯闊,功勛卓越、彪炳史冊。
這是一部穿越時空的思想史!從紅軍到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從萬里長征到抗日戰場、解放戰場、和平年代,每一個轉折關頭、每一次關鍵時刻,都會迸射出偉大的真理之光,像一道閃電,劃破思想的夜空,如一支火炬,照亮前進的征程。
這是一部氣吞山河的奮斗史!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險阻和變故,軍區部隊官兵始終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高高舉過頭頂,披荊斬棘、攻堅破冰,追風踏浪、勇往直前。每邁出一步,都迸發出振聾發聵的鐵石之音;每一個沉實的腳印,都閃亮著勇毅智慧之光。
這是一部生生不息的英雄史!“硬骨頭六連”“南京路上好八連”“紅色尖刀連”,王杰、郭俊、周麗平、吳良珠、王慶平……一代代英模群體、一個個時代英雄在歲月的洗禮中前仆后繼、血脈賡續,如同一顆顆瑰麗珠寶亮徹星空、光照千秋,激勵著后來者奮勇向前、無往不勝。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
今天,我們站在歷史的峰巒上,就是為了能夠更清晰地洞察時代風云,更準確地把握前行方向。
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為我們展開了更加宏偉的藍圖。這注定是一次艱苦的奮斗,更是一次豪邁的進軍。行走在強軍興軍的征程上,南京軍區的昨天,雄關漫道真如鐵;今天,人間正道是滄桑;明天,直掛云帆濟滄海!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