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心系老區 情牽扶貧——鄧六金、陳蘭兩位老紅軍曾為金寨“鼓與呼”
心系老區 情牽扶貧——鄧六金、陳蘭兩位老紅軍曾為金寨“鼓與呼”
作者:胡遵遠 責任編輯: 來源:《鐵軍》2016年第4期 日期:2016-12-23 瀏覽次數:7837
目前,全國性的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已經吹響。習總書記號召:“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目前,全國性的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已經吹響。習總書記號召:“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面對這場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戰,集老區、庫區、山區、貧困地區于一體的安徽省金寨縣,決心把脫貧攻堅作為“十三五”期間的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立志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眾志成城地實現脫貧攻堅目標,決不落下一個貧困群眾。
面對這場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戰,金寨人民也情不自禁地想念起鄧六金、陳蘭這兩位心系老區、情牽扶貧、曾為金寨“鼓與呼”的革命老媽媽。
鄧六金(右一)、陳蘭在涇縣新四軍軍部合影
1982年,鄧六金(國務院原內務部部長曾山夫人)、陳蘭(國務院原副總理鄧子恢夫人)兩位老紅軍從工作崗位上退了下來。本來,有關人員準備安排她們去外地休息,而她們的第一個愿望卻是回到當年戰斗過的蘇皖地區看一看。雖然蘇皖兩省處處皆有旅游勝地,但是兩位年過七旬的老人沒有寄情于青山綠水,而是往返奔波在第二故鄉的山水鄉間,探訪當年的房東、看望當年熱情支援革命的老區人民。
一路風塵一路行。她們用了近40天時間,幾乎走遍了當年所到之處:歙縣、巖寺、涇縣、金寨、天長、宿縣、泗洪、淮安、鹽城……她們樂此不疲地走著看著,關注著當年出生入死、支援抗戰的老區人民。她們敏銳地發現了許多問題,她們深深地陷入憂慮之中。解放都30多年了,在這片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打下的江山,老百姓們仍未完全解決溫飽,這片土地依然貧瘠!她們曉行夜宿,路過每一個村莊都要停下來,邁進鄉間的土房,在那吱呀作響的床板上和大娘交談、看望鄉親。晚間,聽取地方領導的匯報,詳細了解老區的發展情況,到十一二點才休息是常事。
安徽金寨,這個被譽為“紅軍搖籃、將軍故鄉”的地方,紅軍時期、戰爭年代曾為部隊輸送了十幾萬人,走出了59位開國將軍,當時卻是安徽省最窮的一個縣。20世紀50年代,國家在這里興修了梅山、響洪甸兩大水庫,移民并村后,很多人衣食無著,被迫返回到原來的住地,無田無房。庫區實行封閉管理,連打小魚、摸蝦米充饑的行為也被強行制止,多數人只好在山坡上搭個小竹棚,以挖野菜、挖山筍度日。更有甚者,白天行乞為生,夜晚如野人般地居住在樹上棲身,最窮的人家窮得連衣服都沒得穿。
聽到這些,鄧六金和陳蘭難過得從飯桌邊站起身來,流著淚水感嘆道:金寨苦啊!老區人民在挨餓,我們怎能吃得下飯?!因為貧窮,沒有姑娘肯嫁到金寨,一些人只得近親結婚,導致一些家庭多人弱智,癡呆憨傻的比例整體上也很高;由于山區缺碘,導致發育遲緩的侏儒殘疾者隨處可見……身臨其境、親眼所見,她們身心震撼!她們決心,幫助金寨脫貧,要讓外鄉的姑娘自愿來金寨落戶;改善金寨的醫療衛生條件,不能讓老區人民繼續缺醫少藥地生活下去了。
在奔波中、在調查時,鄧六金、陳蘭她們深切地感受到,在這片無數人奉獻了青春和熱血的土地上,在這欣欣向榮的繁華景象后面,還有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許多老紅軍沒有得到應有的待遇,新中國成立初期返鄉的殘疾軍人尚未得到很好的安置,老區的建設明顯滯后,需要政府的相關部門大力扶持,對這樣貧窮的老區需要有一定力度的傾斜政策。
一個多月的“休假”,使她們大病一場。身體尚未完全康復,1983年春,她們又風塵仆仆地趕回閩西故鄉。在那里,她們同樣發現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回到北京后,她們就如何解決老區問題,反復通電話、或當面商談,經過多次探討、反復思忖,她們慎重地寫下了一份報告,呈送到胡耀邦總書記的案頭。她們上書總書記:今后修水庫要先妥善解決移民的安置問題后再開工,以免難民層出、后患無窮;對于告老還鄉、居住鄉村的老紅軍要給予固定的生活費用,做到老有所養,讓他們充分感受到黨的關懷,幸福地安度晚年;要讓失學的兒童重返校園,要重點解決老區人民的溫飽問題,要關注當年對革命做出過貢獻的人員,告訴他們共和國沒有忘記昨天、沒有忘記有功之臣!
鄧六金(左三)與老區人民合影留念
對于她們的倡議,中央給予了高度重視。胡耀邦總書記親筆寫給習仲勛、喬石同志批示:“這些老大姐下鄉作調查,很不容易,要適當鼓勵。辦公廳可派人去看看,代我們向她們致意。1983年6月27日 胡耀邦”徐向前元帥看到她們的報告,稱贊道:“兩位大姐不辭勞苦,深入老區考察,精神可嘉。”她們的《回鄉見聞》(即她們的報告)還作為1983年的中央傳閱文件下發到各個部委。
為此,國務院專門成立了支援老、少、邊、窮地區辦公室,國家計委、財政部、民政部、婦聯、衛生部等單位分別派出工作組去實地解決問題;解放軍總后勤部洪學智部長用專列給金寨人民送來了軍隊換發下來的舊軍服。不長時間,山上的小窩棚拆了,移民們搬進了新建成的房屋里,不再懼怕雨雪風霜了;政府專門派來技術員指導群眾開展生產自救、發展網箱養魚;養蠶一條龍、茶葉一條龍,種植木耳、蘑菇、板栗,實行山貨深加工;青年人進廠作工繅絲、紡紗、織布,年長者留在家中種桑養蠶……金寨在安徽的經濟水平由末位上升到中等水平;逢年過節省市縣的領導還要劃著小船去同庫區的鄉親們一起過年……
聽到老區人民的歡聲笑語,得知他們的生活條件有了改善,兩位老媽媽的臉上漾起了由衷的喜悅!
文章寫到這里,鄧媽媽常說的那些的話仿佛又在我們的耳邊響起:“樹高千尺不能沒有根,老區人民是我們的衣食父母,絕不能讓他們為革命灑下的鮮血付諸東流!我們的黨、我們的國家絕不能忘記對革命做出巨大貢獻的老區!”
今天的文字記錄著昨天的歷史,老一輩的愛心啟迪我們、教育我們:要加大力度脫貧老區、致富老區,要加快進度建設老區、發展老區,要讓老區的明天更加美好!
心系老區、情牽扶貧的革命老媽媽——鄧六金、陳蘭,我們永遠懷念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