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兵有大論 必先論其器
兵有大論 必先論其器
作者:于中海 責任編輯: 來源:《鐵軍》2016年第5期 日期:2016-12-28 瀏覽次數:7861
我軍武器裝備發展,應著眼軍事斗爭準備由“陸上型”向“陸海兼備型”轉變的戰略要求,大力發展陸海空一體的偵察裝備、平垂一體的投送裝備、多維立體的突擊裝備。同時,緊盯敵人的弱點、痛點,積極研發一招制敵的“殺手锏”、機理獨特的“新殺手”,實現戰斗力的倍增。
習近平主席指出:“武器裝備是大國地位的重要支撐,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利器。”結合閱讀《島嶼戰爭論》,筆者深感,在當今大國利益博弈、維護海洋權益斗爭中,只有鑄利器,才能底氣足、腰桿硬,才能贏得更多“話語權”。
戰爭是實力的較量,戟良則多勝
“武器裝備歷來是贏得戰爭的重要物質基礎。”《島嶼戰爭論》作者朱文泉將軍認為,武器裝備作為科學技術的物化形態,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軍隊的戰斗力水平,“擁有武器裝備優勢的一方往往比較容易掌握主動權”。科索沃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憑借占絕對優勢的空中力量和武器裝備,對南聯盟進行了連續78天的狂轟濫炸,而南聯盟軍隊卻毫無還手之力。
信息化條件下,戰爭制高點是無所不在的“感知力”。《島嶼戰爭論》作了一個形象比喻,“一支軍隊要如‘常山之蛇’那樣靈捷,一定離不開靈敏而健全的神經系統”,只有“神經系統靈敏健全,才能對瞬息萬變的戰場情況迅速作出反應”。對信息化戰爭來說,戰場信息若明若暗、態勢瞬息萬變,如何精確感知?就是要有健全的偵察“耳目”,“打造名副其實的‘千里眼’‘順風耳’”,海灣戰爭期間,美軍投入了40余顆偵察衛星、數百個雷達站和幾十架偵察預警機,使伊拉克軍隊的一舉一動、盡收眼底;就是要“克服信息隔絕和信息孤島”,打通所有通信網系、聯通所有終端,“快一步”把偵察信息能傳遞到每條“神經末梢”;就是要打造好指揮控制系統這個“最強大腦”,深度挖掘數據庫支持、推理機運用、戰場模擬等輔助決策功能,實現快速感知、靈活應對。
無論戰爭形態如何演變,“拳頭”的“硬殺傷”始終必不可少。“島嶼進攻作戰,如果沒有‘鐵錘’,就砸不開對手的外殼和內核。”信息化戰場,信息致盲、網絡攻防等“軟打擊”很重要,但“拳頭”的“硬殺傷”同樣不可少。這個“拳頭”,一靠兩棲突擊兵器的陣前突擊,二靠遠程火力的精確拔點,兩者缺一不可。自二戰中美軍研發的首型兩棲登陸車LVT-1問世以來,兩棲突擊兵器憑借“強大的火力、靈活的機動力、綜合的防護力,以及復雜電磁環境下的信息對抗力”,成為砸碎防線的“急先鋒”,至今仍活躍在水際灘頭,為各軍事大國所沿用。對火力的運用,早在中國南宋時期就有船載火炮對岸支援的記載,如今正由“面積壓制”為主,向實施“點打擊”轉變,同時,新型艦炮、空中突擊兵力發展,也使支援火力日趨多元,對無遮蔽垂直目標,以及遮蔽物后平面目標的打擊效果大大增強,初步實現火力的全域到達、精確摧毀。
“有兵無船不算兵”,兵力的快速投送是關鍵。“強大的輸送能力是島嶼登陸作戰的基本保證。”1949年10月,人民解放軍發起金門作戰,由于輸送工具不足,二梯隊近四個團的兵力滯留己岸,坐視失敗、無計可施。現在,隨著國家利益的拓展,軍事力量走出去逐漸成為常態。建設陸海空三位一體的投送能力,不僅是維護國家利益的戰略需求,也是對戰略對手的強大威懾。美軍提出,未來陸軍在96小時內將一個旅、120小時內將一個師、30天內將五個師的作戰部隊部署到全球任何地區,海軍將成為全球由海向陸的遠征部隊,空軍將在48小時內將一支、15天內將五支航空航天遠征部隊實現全球部署,確保政治、經濟、外交目標到達哪里,軍事力量就能夠影響到哪里、延伸到哪里。
我軍武器裝備發展,應著眼軍事斗爭準備由“陸上型”向“陸海兼備型”轉變的戰略要求,大力發展陸海空一體的偵察裝備、平垂一體的投送裝備、多維立體的突擊裝備。同時,緊盯敵人的弱點、痛點,積極研發一招制敵的“殺手锏”、機理獨特的“新殺手”,實現戰斗力的倍增。
戰爭是體系的對抗,人裝一體則常勝
毛澤東主席曾指出:“人力、人心和武器裝備穩固地結合在一起,就會創造出戰爭的奇跡。”信息化戰爭,更加強調體系對抗,軍事思想的融合度、武器平臺的關聯度,以及戰術技術的運用度,對作戰能力的形成越發重要。
打造適應能力的編組。結構決定功能。強化功能,必先優化結構,“武器裝備編配得好不好,直接決定著裝備效能的發揮”。二戰初期,法軍的坦克在數質量方面都優于德軍,但忽視了坦克集優使用的巨大威力,分散編配給步兵作為“附屬品”,結果在德軍的“閃擊戰”面前一敗涂地。現代戰爭,更加強調體系對抗、組合優勢。關于體系能力生成,美軍就不主張把重點單純放在采購新的先進武器裝備上,而是把現有的坦克、飛機、軍艦等武器裝備,進行合理搭配、積木組合,以發揮更大的作戰效能。
掌握馭器的本領。武器裝備再精良,如果不會駕馭,也只能是一堆廢銅爛鐵;相反,即便是相對劣勢的裝備,如果作戰人員能夠熟練使用,也能夠在戰場上占據主動。英阿馬島戰爭中,阿軍“超級軍旗”攻擊機性能并不先進,但飛行員憑借其高超的飛行技術,在惡劣氣象條件下掠海飛行,避開英軍雷達搜索,用“飛魚”導彈擊沉了現代化的“謝菲爾德”號導彈驅逐艦。要具備高超的馭器本領,根本途徑就是訓練。軍事訓練是未來戰爭的預演,是實現人與武器最佳結合的“粘合劑”和“催化劑”。就是要堅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練,打仗需要什么就苦練什么,部隊最缺什么就專攻精練什么,強化在最快速度、最遠射程、最大負荷等極限條件下操作使用武器裝備的能力,把單裝訓精、把要素訓實、把系統訓強。
練就高人一籌的“劍法”。“既可以依托己方裝備創造新的戰術出其不意打擊敵人,也可通過找準對方裝備的弱點或致命點,靈活運用謀略戰勝敵人。”2011年以來,伊朗軍隊在防空火力遠遠“打不著”的情況下,卻兩次捕獲美軍先進無人機,就是采取欺騙戰術,將其“誘拐”在伊朗境內降落。新形勢下,習主席在軍事戰略指導上提出了“靈活、機動、自主”要求,而且著眼應對信息化時代戰爭,提出了“以能擊不能”的戰法創新思路,就是說要找準對手弱項,瞄準軟肋,聚優揚長,謀取勝勢。
當前,對我軍來說,“人裝一體”必須服從服務于“能打仗、打勝仗”要求,以及打贏來自海上方向的信息化局部戰爭的使命任務,在逐步推開師旅級單位跨戰區機動訓練情況下,結合海軍出島鏈、亞丁灣護航和東海、南海巡航進行偵察、遠航、奪島、控島等訓練,讓部隊在深海遠洋、真刀實槍的環境中加深戰場體驗。
戰爭是保障的比拼,精保善保則完勝
無論作戰樣式如何變化,武器裝備怎樣更新和發展,戰斗力的持續生成、保持和增長,都離不開保障的先期介入和全程參與。保障工作,要“前于地、前于時、前于識”,做精做到位。
使“為戰強裝”在管理中落地。“未來仗怎么打、裝備就怎么管”,裝備管理只有為戰、向戰才能使部隊保持戰斗力,否則“再先進的武器裝備,管理不到位,也難以發揮作用”。當前,隨著信息化武器裝備的列裝,技術原理、工作原理、系統結構與傳統裝備有很大區別,作戰應用也不再是“單打獨斗”,更加強調體系運用,裝備管理也應主動求變應變,在管理模式由適應機械化戰爭轉到適應信息化戰爭要求上來,管理目標由適應平臺作戰轉到適應體系作戰的要求上來,確保“平時精細管理,戰時精確保障”。
把“快保精保”作為目標要求。現代戰爭的突出特點就是“發起快、推進快、結束快”。“裝備保障只有以快制快、精保快保,才能跟上作戰的步伐”,“才能彌補武器裝備的戰場消耗,使部隊戰斗力得以持續”。美軍認為,在未來戰爭中,“比對方更有能力搶修損壞的裝備并使之迅速重新投入使用的部隊,將在產生和集中戰斗力方面享有明顯的優勢”。信息化戰場的快速度、高精度,對保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要從“概略保障”轉向“精確瞄準”,讓戰和保零隙對接、按需配置、專項直達、定點投送,實現需求實時可知、保障資源實時可視、保障力量實時可動、保障過程實時可控。
讓“帶著專家打勝仗”成為常態。“民間蘊藏著巨大的潛力,必須大力借助民間技術力量,向軍民聯保要效益。”海灣戰爭中,“沙漠盾牌”行動一開始,僅美陸軍器材司令部管理的幾個專門技術維修機構中,就有1000多名民間技術人員,為戰時保障提供了巨大的技術支持。軍民聯保,戰場對弈是烈度最大的檢驗,市場推動則是力度最大的推手。美軍建立了完備的軍地需求信息互通和技術對接機制,實現了軍地的接軌并行、良性互動、有序運轉。對我軍來說,就是應著眼保障需求,從構建軍隊保障力量為主體、地方保障力量為補充,軍隊常備、預備役和動員“三位一體”維修保障力量體系入手,用好市場、戰場兩個推手,結合實兵演習、對抗演練常態練兵,“帶著專家搞保障”。
當前,軍事斗爭裝備準備必須緊貼使命任務,更新作戰保障理念,大抓保障力量改革,深研保障之法,讓“為戰強裝、保為打贏”在裝備領域落地踩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