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一塊銀元幣兩代魚水情
一塊銀元幣兩代魚水情
作者:趙雨希 責任編輯: 來源:《鐵軍》2016年第5期 日期:2016-12-28 瀏覽次數:7824
趙以瓊
這是一個傳奇而動人的故事,一塊銀元演繹出了兩代魚水情;這又是一個感人肺腑,動人情懷的故事,彰顯出了時代的風采與人間真情。
故事還得從70多年前的1939年說起。這一年的秋天,新四軍戰士趙健戰斗在陽澄湖畔,在一次戰斗中他身上多處中彈,倒在血泊中昏死過去,與大部隊失去了聯系。此時的趙健隨時有可能被日軍發現并殺害,沒想到機緣巧合地被附近村子里一位下地挖野菜的姑娘王翠花發現了。王翠花回家叫上母親,兩人用門板將趙健抬回了家里。王大媽本有個兒子也是新四軍,可不久前在戰斗中犧牲了,王大媽對趙健有如對自己的親生兒子般,母女倆冒著生命危險將趙健藏在家中,用土方草藥替他療傷。本不富裕的家中為了給趙健補充營養自己省吃儉用,吃粗糧野菜,讓他每天都能吃上雞蛋。一天,日軍下鄉掃蕩闖入王家母女家中搜查,多虧王大媽沉著地掩飾了過去,趙健才沒有被發現。為了安全起見,娘倆連夜將趙健轉移到蘆葦蕩深處。每天三更四更的時候,娘倆偷偷給他送飯,幫他擦傷口上藥。在王大媽和王翠花的精心照料下,趙健的傷勢漸漸好了起來,也與這對母女結下了深厚的情意。王大媽雖然有心將他留下做女婿,可趙健卻思念朝夕相處的戰友,牽掛著戰火紛飛的戰場。趙健在沙家浜的蘆葦蕩里養傷近兩個月,有一天得知新四軍在附近戰斗,決定返回尋找大部隊。王大媽和王翠花送他一程又一程,臨別,王翠花跑上前在趙健的口袋里塞了一塊銀元轉身哭著跑開了。
趙健懷揣著這塊沉甸甸的滿是情感的銀元往部隊的方向走去,路上又遇到一位老大娘在路邊哭泣,上前一問才知道,原來大娘的孫子得了急病,大娘賣了十多斤米給當地國民黨駐軍,結果國民黨兵給了一塊假銀元。趙健聽后,二話不說將王翠花給他的銀元換了老大娘的假銀元。為了感念王家母女,他把假銀元放在了上衣的胸前口袋里。漣水戰役中,趙健再次身負重傷,奄奄一息,醫生發現他胸前的口袋里有一枚銀元,也正是因為這枚銀元的遮擋,子彈沒有擊中心臟,趙健這才逃過一劫。
新中國成立后,趙健從部隊轉業回老家安徽省霍邱縣,始終念念不忘王大媽與王翠花。他通過橫涇民政辦公室打聽到母女的下落,每月從58.5元工資中提出15元寄給她們。直到有一次橫涇民政辦把錢退了回來并告知,王大媽已經去世了,王翠花也遠嫁他鄉。趙健這才知道王翠花一直等他,直到30多歲才出嫁。趙健到了晚年,經常被機關學校請去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每一次他都會動情地講述這一塊銀元的故事。1974年3月22日,趙健因槍傷復發猝然離世,終年僅54歲。趙健與王大媽、王翠花最終都沒能見面,成為了終生遺憾。
這一段傳奇故事,并沒有因時間的流逝而流去,軍民魚水情的種子生根、發芽,卻又衍生出另一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趙健的女兒趙以瓊,從小就被父親的故事感動,父親的心愿也一直埋藏在她幼小的心里,她立志長大后一定要圓父親的夢,到父親曾經戰斗過的地方創出輝煌,報答常熟人民對父親的救命之恩。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愿,趙以瓊先后三次來到常熟沙家浜鎮,尋訪打聽王家母女的下落和消息,可是王大媽已經離世,王翠花也不知所蹤。
趙以瓊失落地在常熟街頭散心,看見大量外來務工人員在常熟的各個角落奉獻自己的青春,便萌生了在常熟扎根的念頭。由于丈夫是中學的高級教師,她決定在這里辦一個學校,一方面解決外來民工子女讀書困難的問題,一方面準備在這里長期留下來,等機會尋找和報答父親的救命恩人。
趙以瓊原來認為,自己的想法一定會得到丈夫的鼎力支持,沒想到遭到他的激烈反對。原因是家中的孩子尚小,兩人既不是官二代,也不是富二代,只是一個普通的職工,資金也不足,一旦失敗難以估量后果。丈夫的話雖然尖銳,卻是真正存在的難題,趙以瓊輾轉難眠了無數個夜晚,經歷一番心靈煉獄后,還是決心沖破一切阻力去常熟辦學,為常熟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告慰父親的在天之靈。
從此她離開幼小的孩子和深愛的丈夫,獨自一人來到常熟。雖然面前的路異常曲折,趙以瓊相信總有屬于自己的天空。為了辦學校和找生源,她不顧烈日寒暑四處走訪,硬是靠著一點一滴的努力,一點一滴的心血,從無到有,開創出一片天地。趙以瓊的執著也感動了全家人,大家奔走籌錢一同攜手相助,這其中的艱苦是難以想象的。事業上每次有了新的進步,趙以瓊都會打電話給丈夫報喜,為了跟兒子保持良好的溝通,趙以瓊一直堅持每周給兒子寫信。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一所民工子弟學校——瓊宇學校,佇立在了常熟的青山綠水間!
多年的辛勤,一朝獲得認可,趙以瓊感到莫大的欣慰。經過趙以瓊的不懈努力,自從2002年開辦以來,瓊宇學校每年招收學生1500多名,2005年,瓊宇學校獲得了由常熟市教育部門頒發的民辦學校辦學許可證。2006年,又在常熟流動兒童少年學校常規管理評估中名列第一,成為了常熟市首批“常熟市流動兒童常規管理先進學校”。瓊宇學校為常熟的打工者子女解決了后顧之憂,也以此報答了常熟人民的恩情。
趙以瓊的故事彰顯了時代風采和人間真情,也彰顯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正能量。這一塊銀元蘊含了70多年來軍民兩代人的魚水之情,在這塊英雄的土地上將永遠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