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zhàn)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jù)地 今日新農(nóng)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fēng)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jì)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老宅的土灶
老宅的土灶
作者:方祖岐 責(zé)任編輯: 來源:《鐵軍》2016年第5期 日期:2017-01-06 瀏覽次數(shù):7824
我住過很多地方,搬過許多次家,有些住過的地方已經(jīng)完全淡忘,但總也忘不了故鄉(xiāng)老宅灶坑里的火光。
土灶(俗稱“老虎灶”)在農(nóng)村家家都一樣,用磚石砌成,灶臺上兩口鐵鍋夾著一口小湯罐,柴火生起來后,一縷炊煙升起,在空中飄浮著淡雅、寧靜的鄉(xiāng)情。
土灶在我心中是家的象征。女人們圍著鍋臺轉(zhuǎn)是一輩子的命運,小孩們圍著大人要吃的是割不斷的戀情,每年春節(jié)前送、接灶神活動演繹著千百年人天交流的故事……
我在老宅生活了15年,絕大部分時間是在舊社會的苦難中度過的,許多記憶都離不開土灶。
在我的記憶中,我們家的土灶堆砌在西側(cè)耳房,從來沒有變換過地方、也沒有翻修過。每年掏一掏煙囪、清一清灶堂是不會忘記的,因為又要迎接新的一年。這個土灶的命運聯(lián)結(jié)著我們家庭的命運,甚至同國家的命運也是緊密相連的。
1937年12月,日軍沿長江一線上岸,侵占到我靖江老家。家鄉(xiāng)的人紛紛四處逃難,我們家也不例外,因此,土灶曾一度熄滅。1945年8月,新四軍攻打靖江縣城,指揮所就設(shè)在我們家,進進出出的人一個接一個,這是我們家灶火最旺盛的時候。可是不久,國民黨回來了,他們的“還鄉(xiāng)團”也回來了,新四軍貯藏在我們家的糧食在叛徒指領(lǐng)下被起走了,我們家的糧食也被捎帶拿走一些,土灶的火焰又旺不起來了。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我參軍離家,直到1996年到南京軍區(qū)工作才第一次攜夫人和女兒回家探親。土灶還在,但老宅很快要翻建,看來是保留不下來了。我在土灶旁走來走去,想起許多往事,感慨萬分。
土灶的“一生”沒有做過多少好吃的東西。一年到頭煮粯子粥,粥里很少見到米粒,全靠元麥粉的摻和喝起來才有點粘性;中午多是用自家種的瓜、菜做成咸粥,很容易吃飽,但不用多長時間就餓得肚子咕咕叫。一年當(dāng)中能做幾頓米飯是土灶的“榮幸”,那也是年節(jié)或有客人來時才有的機會。在那個年代,“糠菜半年糧”是我們生活的常態(tài)。遇到災(zāi)年的時候,瓜菜里面有時還要摻點榆樹葉、甚至“觀音粉”(山里的風(fēng)化土)。記得有一次中午我放學(xué)回家,揭開鍋蓋看什么也沒有,只好含淚又去上學(xué)。家里只有三四畝地,要維系10口人的生活,一年四季總覺得時間過得特別長。
土灶帶給我的不只有辛酸,也有歡樂。小時候,夏天的“知了”(蟬),秋天的青蛙,發(fā)水時水溝里的魚,秋收后稻田里的螃蟹,都是我的最愛。有時放學(xué)后或星期天,到屋后河里釣魚摸蝦,也是十分高興的事。我在小孩子中,抓“知了”、逮青蛙,堪稱“高手”。這時候,從土灶里散發(fā)出來的香味,令我至今難忘。
每年中秋節(jié),只要父親心情好,還是要“賞月”的。他從街里買回來的只有一兩塊月餅,家里人這么多,顯然不夠分。這時只好動用土灶,自家做面餅來代替月餅,真正的月餅每人只能分到一小片。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那時的月餅怎么那么好吃呢!
年關(guān)到了,這是最喜慶的時候,窮人也要過出窮人的“面子”。一條大魚、幾斤豬肉,要在房梁上掛很長時間,真正吃到嘴里要等到祭祖、接財神以后。也不是所有魚、肉都可以輕易吃到,因為還要接待拜年的親友。過年炒幾斤花生、蠶豆,也讓土灶顯得熱鬧非凡。這樣的年節(jié),盡管過得十分寒酸,但卻讓我至今懷念。
除了這些,土灶對我還有更大的“恩惠”。我三歲喪母,是祖母把我?guī)Т蟮摹C刻煸绯孔婺干鹱鲲埖臅r候,常常在灶坑里放一兩個芋頭,這是只有我才能得到的“特殊待遇”。我高小畢業(yè)念初中后的第一支鋼筆,也是祖母用一年時間從灶坑里積木炭換錢買的。中國人的“隔代親”,我的體驗太深刻了。
幾十年過去了,故鄉(xiāng)老宅灶坑里的火光一直是我揮之不去的記憶。我已走遍除臺灣、港、澳以外的全國許多地方,國外也去過不少地方,中餐、西餐好吃的東西吃過不少,但再好吃的東西也只是留下一時的口感,而我至今最喜歡吃的還是老家的粯子粥,芋頭。我在東北工作時,家里的親人有時捎去點粯子、芋頭,我當(dāng)寶貝似的要留很長時間才吃完。到南方來工作后,從家鄉(xiāng)來的粯子、芋頭供應(yīng)充足,我更是離不開它們了。靖江馬橋的芋頭,已經(jīng)成為名牌暢銷國外,我用它的種子在南京富貴山住處試種獲得成功,品質(zhì)也很好,我戲稱它“富貴山芋頭”。
我對芋頭有著特殊的感情,是因為每當(dāng)吃芋頭時,常常想起老祖母。一次吃飯的時候我拿起芋頭咬了一口就停下,愕在那里了,眼眶里飽含淚水。老伴魏忠蓮在一旁問道:“你怎么啦?”哪里知道,我忽然思念起老祖母來了,思念她在灶坑火光照映下的滿頭白發(fā)和布滿皺紋的臉龐。
我曾寫有懷念老祖母的一首新詩,這里摘錄幾句:
“勤勞!
勇敢!
寬厚!
節(jié)儉!
中國人還有多少美德——
沒有在她身上體現(xiàn)。
土地——人類生命之本,
她用一生的心血,
傾注在一小片土地上,
維系著一家人的生命。
她那雙‘三寸金蓮’,
上房摘瓜,
下地耕耘,
無所不能。
在我幼小的心靈里,
刻下的是一幀——
偉大而又令人傷感的身影。”
現(xiàn)在,故鄉(xiāng)老宅的土灶消失了,中國所有的土灶也將最后消失,我既傷感又興奮,因為,一個新的時代、新的生活開始了!現(xiàn)在,從我們家老宅走出來的人和后代已有100多人,遍布大江南北,北國、南疆,有的已走向世界,我要對他們說:“不要忘記過去,不要忘記我們曾在一個鍋里吃飯的親情!”
(本文作者為原南京軍區(qū)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