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詩以道志
詩以道志
作者:黃朱清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2016年第7期 日期:2017-03-10 瀏覽次數:7834
我們在全國尋訪新四軍老兵,時常會遇到一些晚年愛好詩歌寫作的。不過,張旭初潛心研究詩歌、發奮創作詩詞并出版如此豐碩的作品,可算是第一人了。
張旭初與妻子王志友年輕時
城市:廣州
時間:2016年2月23日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張旭初
昨天,在南京開往廣州的K221次車上,時而隱約傳來鞭炮聲。恍然一想:哎呀,正月十五了。今年的元宵節,是在南下列車上度過的。
赴羊城尋訪新四軍老兵,廣州新四軍研究會盛情相待。會長王同琢,是原廣州軍區副政委,特意相約見面,委派辦公室副主任石林,由她聯絡訪問人選。
今天一早,吳東峰來電,說他和石林商量過了,上午訪問張旭初。吳東峰現在兼任廣州新四軍研究會三師分會會長。他曾是新華社的軍事記者,我倆同一個辦公樓共事過。后來,他離開南京去了南方,在廣州軍區《戰士報》當副社長,轉業就職于廣州市文聯。他在電話里說,“張旭初是新四軍三師老兵,有故事”。
上午8點,吳東峰引薦我與張旭初見面。
張旭初,離休前是解放軍體育學院訓練部政委,副軍級職別。
客廳茶幾上,堆放著一摞張旭初個人資料。其中,好幾本是他的詩集:《潛志集》《無逸集》《砥礪集》《秋水集》等等。這些詩集的書名,分別是王首道、張愛萍、任仲夷、葉飛題寫的。諸多高官、名將為張旭初詩集留下墨寶,實為少見。
張旭初,江蘇沭陽人。讀了幾年私塾,參加抗日兒童團。1944年,他離開沭(陽)宿(遷)海(東海)中心縣委辦的抗日中學,走進抗日軍政大學五分校。抗大,給張旭初的人生帶來革命性的轉折,由民變成了新四軍的兵。
原廣州軍區《戰時報》副社長吳東峰(右)向張旭初介紹采訪組來意
張旭初回憶抗大生活,感慨萬千。
他詩集里有5首詩詞寫抗大,其中一首用“鷓鴣天”寫的,鷓鴣天是詞牌名,雙調,55個字,押平聲韻。“四海菁華集一堂,油燈茅舍地為床。熏熏暑氣推兵演,瑟瑟寒風讀典章。縈夢寐,沐朝陽,蒼穹攬月志彌剛。風云變幻尋常事,伏虎終將夙愿償”。張旭初回憶說,四面八方的人來到抗大,組成一個新的集體。農舍、打谷場就是課堂,坐背包上聽課。寫字的紙緊張,巴掌大的紙要寫兩面。天黑了點煤油燈。劉伯承同志的《紅軍步兵操典》是操練教本。張旭初分在八隊,是隊里的射擊狀元,5發子彈打47環。開始投彈只投32米,苦練加巧練,投到了61米。抗大自己動手種菜,晚飯后要去拾糞,回來要稱重量,張旭初是農家孩子,不嫌臟,也熟悉牲口習慣拉屎的地方,一次拾糞27斤,受到了表揚。莊稼一枝花,全靠肥當家。蔬菜長得好,省了錢,還減輕群眾負擔。課堂上,學習毛澤東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蘇聯的布爾什維克史、社會發展史,還學習德國著名軍事家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一位教員叫王貿然,給張旭初印象很深,他是團級干部,原來是上海的教授,他上課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社會發展從原始社會進化而來”“地主和農民之間是剝削關系”“共產黨和國民黨本質區別在于共產黨為人民服務、國民黨背離人民意愿”。張旭初天天接受革命思想,心胸變寬了。來到抗大第四個月的時候,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2012年,電視紀錄片《抗大抗大》攝制組來到廣州,張旭初面對鏡頭,掏心窩里話說,“抗大奠定了我的正確人生觀和世界觀,一個農村青少年成為懂得扛槍為人民的新四軍戰士。”他的詩詞里,飽含深情地把黨和人民軍隊的理論武裝喻為“沐朝陽”,八個月的抗大熏陶,滿懷喜悅收獲了“蒼穹攬月志彌剛”。
張旭初(后排左一)1944年在抗大學習時留影
在張旭初詩集里,《兩淮大捷》回憶了淮陰、淮安戰斗。
淮陰、淮安是蘇北的兩座古城,被日偽軍長期占領。1945年,抗戰勝利號角吹響,然而,兩淮守敵頑固不化。9月6日、22日,新四軍三師相繼攻克淮陰、淮安,殲敵1.5萬余人,把蘇北解放區連成一片。打兩淮時,張旭初在三師政治部干部團,被賦予的任務是搶救傷員。“兩座名城遭踐糅,黎元含淚對天愁。高墻聳立云端里,地堡連環地面稠。”這首詩的前四句,犀利痛斥日偽軍罪行。“豈可遠征貽后患,更將近戰解先憂。神兵勇闖鉤陳壘,赤纛飄揚上敵樓。”這后四句詩,點贊新四軍三師將士的戰法和奪取戰斗勝利的大快人心場面,讀來令人振奮。
解放淮安的第二天,即9月23日。張旭初隨大軍離開蘇北,向東北挺進。
北上征途,困難重重,考驗著新四軍三師部隊。回憶這段艱難歲月,張旭初寫下《夜跨隴海》《陳毅囑咐》《冷口出關》《遼西駐馬》等詩篇。從淮陰出發,部隊趁夜從敵人眼皮下闖過隴海鐵路,10月11日,浩蕩大軍進入山東臨沂,恰逢陳毅軍長開完中共七大從延安回來,給三師部分連以上干部作報告,張旭初在場。陳毅說,我從延安來,毛主席叫我帶口信,向新四軍部隊問好。陳毅還說,進軍東北意義重大,要發揚鐵軍光榮傳統。“羅霄浴血英風在,塞外揮戈意氣揚。縛住蒼龍猶可待,諄諄教誨感難忘。”因山海關被敵占領,北上部隊被迫繞道從冷口出關,進入錦州地區,沒想到日軍制造“無人區”,連住宿飲水都困難。“茫茫野徑炊煙斷,寂寞山村篝火陪”。面對艱難環境,黃克誠兩次給毛澤東發電,建議先站穩腳跟,壯大自己,再打擊敵人。每個旅分管幾個縣,建立政權,設立后方醫院,籌集糧草、資金、發動群眾,剿匪反霸,擴大部隊。“分兵是處擒豺虎,勁旅遼西便有家”。三師安營扎寨同時,在“秀水河”和“務歡池”兩個地方殲敵五個營……
行軍兩個月,風雨兼程近三千里。張旭初詩句,是一幅鐵軍北上的悲壯畫卷。
張旭初,后來又在遼沈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衡寶戰役、廣西剿匪中經受生死考驗。1953年,他從廣西調入廣州,在公安部隊任團副政委。1966年,轉任省軍區后勤部副政委。1970年,地方實行軍管,張旭初出任廣東省體委主任。在這個位子上,張旭初遇上一件令全球關注的大事:中國兵乓外交。
1971年3月,日本名古屋舉辦第31屆世乒賽。比賽期間,美國乒乓球隊提出賽后去中國與中國運動員開展交流的要求。為此,周恩來同志請示了毛澤東,又召集外交部和國家體委商量“破冰”之舉。4月7日,美國隊來華的首站是廣州。這天上午,張旭初等人來到廣州火車站迎接。4月11日,球隊訪問過北京、上海又返回廣州。在廣州,省體委堅持一個接待方針:熱情友好,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史學工作者認為,美國乒乓球隊來訪中國,小球助推了基辛格、尼克松訪華,為中美建交創造了有利條件。2011年,在中國乒乓外交40周年之際,張旭初感慨賦詩:“四十年前起浩歌,只緣吳蟹費研磨。外交乒乓機遇難,內政方舟險塞河。博弈尤須憑睿智,筑渠豈畏劈嵯峨。小球推動大球轉,中美從茲頻擲梭。”
“文革”是特殊年代,張旭初有幸結緣體育。
1975年,張旭初離開廣東省體委,赴解放軍體育學院任職,直至離休。
張愛萍寫給張旭初的信
記者感言 我們在全國尋訪新四軍老兵,時常會遇到一些晚年愛好詩歌寫作的。不過,張旭初潛心研究詩歌、發奮創作詩詞并出版如此豐碩的作品,可算是第一人了。詩歌,是富有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之為歌,現代習慣統稱為詩歌。詩歌按音節、韻律,表現和反映社會生活和作者的內心世界。詩歌的本質是詩言志。《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詩以言志”。《尚書·堯典》:“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莊子·天下篇》里說:“詩以道志。”那么,張旭初的詩歌,到底“言”之何物、“道”了什么志?原解放軍工程兵政治委員李真,在為張旭初詩集《無逸集》作的序中說,“旭初同志是在戎馬生活中度過青春的,每憶起那段烽火歲月,即景抒情的作品悠然而生。”張旭初是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親歷人,讀過私塾,上過中學,在抗大學習半年之多,有一定文化底蘊。離休之后,通過函授和上老年大學,攻讀中國漢語言文學常識,開始嘗試走馬詩歌天地。想不到竟然詩情迸發,詩作如雨后春筍破土而出。在他的詩歌作品里,洋溢著人民軍隊在反侵略、反壓迫武裝斗爭中所表現出來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裹挾著對祖國、對戰友、對人民濃濃的眷戀和摯愛。這就是張旭初以詩道志的“志”。張旭初家鄉是江蘇沭陽縣,這個縣作家協會主席任全良主編了張旭初詩歌賞析集《夕陽長歌》,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原廣東省省長梁靈光評論說,“張旭初的詩作,有的寫得氣勢雄渾、深沉遒勁,有的寫得流麗輕快、瀟灑雋永。”廣州中山大學教授曾揚華認為,張旭初的詩獨具慧眼,別具膽識。廣東省詩詞學會副會長讀了張旭初《遼沈戰役瑣憶五闕》點評說,以詩詞記錄戰斗歷程,似乎與陳毅同志的詩有相似之處。羊城晚報報業集團總編輯張宇航說:“我很喜歡讀張旭初的詩詞,字里行間折射著一個老戰士的虛懷若谷、拳拳赤誠。”中國歷史上,凡千古流芳的詩人,都是人間真理和道義的實踐者、捍衛者,他們的詩作和詩意往往表現出博大胸懷和愛國情操。張旭初,以烽火人生創作詩歌,以詩歌敘述壯麗故事。他的詩,是槍,是火,是一個抗戰老兵革命信念的坐標。挺有意思的是,張旭初妻子王志友,書法頗有造詣,她是1949年參軍的老兵,兩人志同道合:他寫詩,她把他的詩寫成書法作品,合作出了書。這個家,是生長詩歌的沃土。健康、幸福的張旭初,如今依然才思敏捷,期待他更多的詩作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