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不忘初心:共產黨員王能珍獻身抗洪
不忘初心:共產黨員王能珍獻身抗洪
作者:章熙建 張金兵 責任編輯:趙雨希 來源:《鐵軍》2016年第9期 日期:2017-03-22 瀏覽次數:7827
一道陡門暗流,奪去一個勇士的生命;一條逶迤長堤,聳起一面鮮艷的旗幟。在當年新四軍戰斗過的地方,一個黨齡40多年的老黨員,一個退伍40年永葆本色的老民兵,用執著生命在強降雨洗凈的湛藍天空上鋪展出一條絢麗彩虹——不忘初心!
這是2016年7月7日下午2時,長江南岸的安徽蕪湖,強降雨肆虐已逾半月,但大雨依然瓢潑不止,上游下行的洪水奔涌而來。險情正挑戰人們的意志力和抵抗力。
暴雨如注,狂風大作。
豆大雨滴擊打堤頂“噼啪”作響,風助雨勢掀起洶涌惡浪,像洪魔巨掌不停地拍擊圩堤。剛處理完管涌險情的王能珍,撐著鐵鍬傾著身軀艱難地向前邁進。突然,王能珍停步蹲下,外河堤邊一個砂鍋大的漩渦仿佛詭譎賊眼,挑釁般直瞪著他。
不好,是陡門漏水!
起身回望長達3.5公里的濮陽堤,還有危在旦夕的數百幢農舍和7000畝良田。長堤的那一頭,“臨汾旅”數百官兵正在奮力加固圩堤;汪洋的水面上,蕪湖軍分區民兵應急分隊的沖鋒舟正劈波斬浪搜救群眾……洪水無情,這個蟄伏的隱形殺手,瞬間就可能嬗變成割裂堤壩的利刃。
僅僅是瞬刻,漂浮河面的枯葉快速吸入飛旋的漏斗,漏洞在擴大,險情刻不容緩!王能珍陡然挺直腰板,向一箭之遙的搶險隊員一聲高吼:“陡門漏水,快給我遞土袋!”
聞聲而來的村支書兼民兵連指導員梁文友,透過雨簾看見王能珍拎起土袋,“撲通”縱身扎入水中。兩分鐘后,水面“嘩啦”一聲響,王能珍冒出頭來,伸手抹把臉上的渾濁泥水,大口喘氣說:“快遞土袋,我在下面堵!”
風雨中,惡浪洶涌,暗流湍急。梁文友大聲喊再下個人搭把手,王能珍斷然拒絕:“人多會攪渾水,堵漏會添亂!”話音剛落又抱著土袋縱身潛入水中。
一分鐘、兩分鐘……秒針滴答的瞬間,梁文友突然跪地低頭,雙手緊摳泥埂,焦灼的目光似乎要穿透阻隔直視水下。其實,王能珍在水下憋氣力搏,梁文友在堤上一樣屏息等待,每次老兵浮出水面長長喘氣,他也仰頭長舒一口氣。可這一次,他沒能等到那個熟悉的嘩啦聲響,沒能再見著那個鳧水上浮的矯健身姿……
悲痛欲絕的梁文友,聲嘶力竭地指揮搶險隊員們腰系麻繩潛入水中,數十只土袋迅速填塞陡門漏洞。王能珍的遺體連同他緊抱著的土袋被戰友們雙手托出水面抬上堤壩。勇士是在潛水堵塞陡門漏洞中,被湍急水流吸入洞口奪去了生命。
勇士長逝,天地嗚咽。
瘋狂沖擊岸堤的洪魔無奈地退去,命懸一線的危堤終于轉危為安。是王能珍用自己的身軀堵住暗洞,為戰友們堵洞克險搶占了稍縱即逝的先機。一個英雄的戰士,把寶貴的生命連同對故鄉對人民的摯愛,一起融進了長長的大堤,成為這座大堤最雄壯的一部分!
若非這場罕見洪災來襲,此時的王能珍或許正在遙遠秀麗的東海岱山島,與闊別40年的戰友歡聚相擁。那是退伍老兵縈懷心頭多年的夢想。
王能珍是蕪湖縣灣沚鎮桃園村人,1972年入伍,1976年退伍。原本鐵心堅守東海前哨的王能珍,因飽受胃病折磨忍痛與軍旅告別,這讓他對短暫的軍旅生涯充滿了眷戀。此后數十年,每到逢十的退伍周年前夕,王能珍便與戰友相約回海島相聚,但10年、20年、30年,都因抗洪抑或訓練未能如愿成行。今年王能珍下了狠心,提前趕到在東海艦隊服役的兒子那里,攜兒子登上自己曾經守衛的海島。他服役的部隊已撤防,但工事仍傲然矗立,當年栽種的樹木已挺拔成林。老兵帶著兒子穿塹壕鉆工事,撫摩飽經滄桑的無言戰友述說軍旅往事。
這當口,王能珍接到一個電話,那是村支書梁文友焦急的聲音:“能珍啊,今年汛情看樣子要超過1998年,你得趕緊回來,這關頭村里沒你在就少根硬柱子了!”像枕戈待旦的戰士得到出征命令,翌日清晨王能珍就匆匆登上返鄉客車。登車前一刻,王能珍給戰友打電話,說自己要趕回家鄉抗洪,相逢海島只能再次留待以后相約。誰也沒想到,這竟成永訣,美麗約定成了戰友們的永遠懷念。
一趕回家鄉,王能珍就不分晝夜地泡在大堤上。犧牲這天,天剛亮,王能珍就起床頂著暴雨上堤換下值夜民兵,巡查險段,漫堤截水,處理泡泉……晌午風厲雨疾,濮陽堤南段一個突然出現的管涌,把王能珍驟然推到生死關口。
這道梯形圩堤有60度的斜坡,漩渦距堤頂4米開外。王能珍蹙眉貓身,打量了一會,僅幾分鐘竟讓他額頭滲出豆大的汗珠。他雙手過肩攥攥拳頭,對躍躍欲試的民兵戰士說:“這個管涌口點位深,還是我來!”
一個猛子扎下去,再一個鷂子翻身上來。奔涌洪流讓詭異漩渦左右漂移,岸上戰友看到王能珍嘴唇發紫,但接袋下潛始終敏捷利索。他們清楚,這個生死博弈的瞬間,每一趟上下都是一次生死未卜的搏擊,每一輪搏擊都逼迫洪魔退卻一步!
20多個回合下來,漩渦漸漸消失。王能珍筋疲力盡地仰漂在水面,戰友們歡呼著使勁把他拽上岸,但老兵仍倚靠土袋堆緊盯水面,直到確信漏點已堵實才硬撐著起身。
盡管王能珍退伍時就帶回一身潛水絕技,盡管潛水作業曾創下3分48秒的紀錄,但畢竟是胃切除4/5的傷殘之軀,畢竟是六十有一的花甲之年,更何況已在堤上苦干九個晝夜。
“這場惡戰讓他耗去了太多體力!”回述那一刻沒能阻攔王能珍獨自下水,梁文友痛心疾首。
其實,王能珍生命最后時光的兩場搏擊,僅僅是他沖鋒人生中的尋常足跡。一直在現場指揮抗洪的蕪湖縣委書記、人武部黨委第一書記黃維群,噙淚給老兵作了一串特殊的時間定格——61年生命,44載“兵齡”,43年黨齡!
在書記眼里、在群眾心中,老兵永遠沒有褪色,永遠未曾退伍,只是換了崗位,仍不改初衷地保持沖鋒沖刺的姿勢。
戍守海防的歲月,王能珍把生命纖索拉得緊繃繃。當高炮手每月連考核都是滿分,海上武裝泅渡訓練奪冠,當新兵就入了黨。四年軍旅賦予王能珍一身好水性,而他更把海軍藍滲進骨血鑄成了魂。那閃現于抗洪一線的一次次臨危沖擊,何嘗不是英雄戰士軍旅沖刺的延伸!
98抗洪鏖戰中,濮陽圩堤出現管涌,圩堤噴射出杯口粗的水柱。王能珍指揮搶險隊員在堤頂一線散開,貓腰細找鬼魅的漩渦,封堵完成后又現場授技,剖析管涌機理。退伍返鄉40年,每逢洪災來襲王能珍不僅一馬當先,還言傳身教帶出一批抗洪骨干,“濮陽河衛士長”的美譽當之無愧!
得到父親犧牲的噩耗,身為東海艦隊中校團職軍官的王成元,在微信中綴淚寫道:“父親的軍旅情結,于我就是無形的鞭子!”他不能忘卻,從小父親故事里的關鍵詞永遠是打靶、開炮、泅渡,給他的玩具就是教練手榴彈、武裝腰帶、草綠軍帽。就是這份老兵情感壓縮成的培基,讓軍旅夢在王成元心底生根發芽。安徽大學物理系畢業前夕,同學們忙著自薦應聘,他卻悄悄投放一份志愿,最終步入父親的老部隊東海艦隊。王成元說是父親血脈傳承的基因在引領他,而這份傳承不只是接過崗位接過槍,更多的是筋骨是情懷是擔當!
長跪濮陽堤的最初一刻,悲痛欲絕的女兒王志萍曾哭問父親——“與洪水搏斗一輩子,咋就不知道避險呢?”直到在整理父親那摞珍藏的紅本子時,才痛責自己錯怪了父親。那是王能珍入黨40多年來各個時期不同版本的《黨章》。普通而神圣的小冊子,因屢經翻閱摩挲顯得破舊,卻給人以執著和滄桑的心靈叩擊。而對于同樣身為共產黨員的女兒來說,無疑就是一串沉甸甸的驚嘆號,讓她瞬間讀懂了做過胃切除手術、身患腰椎間盤突出的老兵父親,為何危險時刻總會第一個挺身而出。
今年7月1日,是王能珍生命中最后一個黨的生日。清晨,狂風大雨終于暫歇,王能珍拖著疲倦的身軀往家趕,他得把泥裹水浸的軍服洗凈晾干。孰料剛洗澡換衣吃下半碗燙飯,一聲霹靂從天邊隆隆而來,王能珍撂下筷子朝窗外瞅一眼,便一把拽下那件別著黨徽的軍服套上身。幾乎與他沖出門同步,暴雨再次瓢潑而下。
滔滔濮陽水,道不盡英雄情。暴風雨悄然停歇,久違的陽光照射皖江大地。人們驚奇地看到,蒼穹正綻放一道絢麗彩虹,一頭架在汪洋水泊中,一頭系在逶迤長堤上。
那是蒼天向勇士獻上的七彩花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