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傳奇鐵軍 無敵鐵軍——“葉挺獨立團”巡禮
傳奇鐵軍 無敵鐵軍——“葉挺獨立團”巡禮
作者: 特約通訊員 周濤 本刊記者 魏冉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2016年第7期 日期:2017-03-24 瀏覽次數:7876
“葉挺獨立團”是中國共產黨直接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裝,哺育和造就了朱德、陳毅等3位元帥和楊成武、肖克等172位將軍,涌現出“飛奪瀘定橋22勇士”和“劉老莊82烈士”等著名戰斗集體,其歷史反映了人民軍隊發展的整個光輝征途。從誕生到今天,她走過了90多年風雨歷程,歷經大小戰斗876次,錘煉出獨具特色的“鐵軍”精神,光輝戰績彪炳史冊!
“葉挺獨立團”是中國共產黨直接掌握的第一支革命武裝,哺育和造就了朱德、陳毅等3位元帥和楊成武、肖克等172位將軍,涌現出“飛奪瀘定橋22勇士”和“劉老莊82烈士”等著名戰斗集體,其歷史反映了人民軍隊發展的整個光輝征途。從誕生到今天,她走過了90多年風雨歷程,歷經大小戰斗876次,錘煉出獨具特色的“鐵軍”精神,光輝戰績彪炳史冊!
部隊參加抗戰勝利70周年大閱兵
早期征戰 “鐵軍”揚名
1925年,以孫中山大元帥府時期組建的“鐵甲車隊”為基礎、以共產黨員為骨干、共產黨員葉挺為團長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二師第三十四團正式組建,1926年改稱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也稱“葉挺獨立團”。自此,中國共產黨有了第一支直接掌握的革命武裝。
攻克武昌
1926年5月,廣東國民革命軍在廣州誓師北伐。“葉挺獨立團”擔任北伐先遣隊,一路下醴陵,克平江,戰攸縣,奪取汀泗橋,攻克武昌城,屢破強敵、戰功卓著,贏得“鐵軍”稱號。
武昌城頭工事堅固,有16000重兵把守。北伐軍第一次攻城失利后,上級決定由“葉挺獨立團”擔任主攻任務,一營營長曹淵率領奮勇隊,在敵密集的火力下,沖上了城墻,與守敵展開殊死搏斗,直至中彈犧牲。其他分隊在團長葉挺的指揮下,采用坑道戰推進,迅速在通湘門附近架起云梯越過城墻,前后夾擊,一舉攻下武昌城。團長葉挺因指揮作戰得力,榮授少將軍銜。1927年1月,旅居武漢的部分廣東人士,選取“鐵軍”二字,在漢陽兵工廠鑄造了高1米、寬0.5米的鐵盾,送到第四軍軍部。接受盾牌時,第四軍黨代表廖乾吾說:“把盾牌交給參加北伐時間最長,貢獻最大,理應得此殊榮的‘葉挺獨立團’。”從此,“鐵軍”便成為“葉挺獨立團”的美稱。
參加南昌起義
1927年,“葉挺獨立團”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二十五師七十三團。8月1日,在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的領導下,南昌及其附近地區的國民革命軍共2萬余人,在江西南昌舉行了聞名中外的南昌起義。按照起義部署,七十三團一營擔任后衛,掩護主力展開。當七十三團趕到德安火車站以北時,張發奎和二十五師師長李漢魂等帶著衛隊營乘火車追來。團長周士第當即命令第一營給予猛烈打擊,第二、三營迅速搶占德安車站有利地形迎擊。張發奎、李漢魂丟下500多人的衛隊營,倉皇跳車而逃。衛隊營遂全部繳槍,后經七十三團宣傳,大部分軍官和士兵加入起義行列。七十三團按時到達南昌,與其他起義部隊一起,經過四個多小時的激戰,全殲南昌守敵3000余人,占領了南昌。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一支嶄新人民軍隊的誕生。
編成紅軍
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葉挺獨立團”及其他參加南昌起義的部隊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勝利會師。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宣告成立,“葉挺獨立團”改編為第四軍第二十八團。6月,毛澤東派唐天際到“葉挺獨立團”一營二連擔任黨代表,進行“支部建在連上”和“三大紀律,六項注意”試點。二連建立了黨支部、士兵委員會和列寧室,實行了政治課制度,奠定了人民軍隊政治工作的基礎。
1930年12月,蔣介石調集8個師,共10萬兵力,向中央蘇區發動了第一次大圍剿。“葉挺獨立團”指戰員積極貫徹毛澤東“誘敵深入,伺機殲敵”的戰略方針,殲敵900余人,活捉前線總指揮兼十八師師長張輝瓚。在之后的三次反圍剿中,“葉挺獨立團”擊斃敵第五師師長胡祖玉,活捉敵五十二師師長李明,繳獲步槍2萬余支、飛機一架以及裝備最精良的法國輕機槍和德國步槍13000余支。第五次反圍剿中,剛剛改編為紅一軍團二師四團的“葉挺獨立團”浴血奮戰,在云蓋山、大雄關連續擊退敵第三師、第九師瘋狂進攻,取得了廣昌保衛戰、溫坊等戰斗的勝利。
“鐵軍”盾牌
長征路上 屢建奇勛
強渡烏江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紅軍開始了二萬五千里長征。“葉挺獨立團”在團長耿飆、政委楊成武的帶領下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的前衛。蔣介石糾集40萬兵力,企圖把紅軍主力消滅于湘西。危急關頭,毛澤東力主放棄原定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紅四團連續沖破國民黨軍層層攔阻,率先到達貴州第一大河——烏江。上級命令紅四團負責在江界搶渡,掩護中央縱隊過江。
烏江號稱黔北天然屏障,素有“天險”之稱,對岸有國民黨軍兩個師扼守。1935年1月2日夜,三連連長毛振華共5人乘坐竹筏到達對岸,因擔心被敵人發現,只好先隱蔽下來,并未聯系部隊。此時,薛岳縱隊已經追了上來。3日拂曉,中央軍委電催紅四團迅速完成渡江任務,軍委副參謀長張云逸親自到江邊指揮,紅一連17名勇士在密集火力掩護下,一齊向對岸劃去。首批渡河的毛振華等5名勇士也向國民黨軍發起猛烈攻擊,22勇士迅速占領了前哨陣地。正當后續部隊準備渡江時,遭到國民黨軍火力猛烈射擊。危急時刻,紅四團奮戰36小時,迅速架起浮橋,保證中央縱隊安全順利渡過了烏江。突破烏江后,紅四團又接受了攻占婁山關的任務,打退國民黨軍5次向遵義發動的進攻。
“烏江天險”的突破,為召開遵義會議,重新確立毛澤東的領導地位奠定了基礎。中央紅軍也完全跳出了幾十萬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
飛奪瀘定橋
5月22日,中央紅軍穿越大涼山彝族區后,后面有數十萬蔣軍、滇軍追趕,前面有劉文輝二十四軍的阻截。紅一團成功搶占安順場渡口后,大渡河水流湍急不能架橋,數萬紅軍靠奪下的渡船渡河要花一個多月的時間。此時敵人的包圍圈越縮越緊,毛澤東決定:紅四團為左路先鋒團,迅速北上奪取瀘定橋。
28日夜,突降大雨,紅四團在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的帶領下,一日急行軍240里。部隊到達瀘定橋時,橋上的木板已被敵人拆去,只剩下13根碗口粗的鐵索,橋下是湍急的大渡河,對面有國民黨軍兩個團的兵力防守。一營二連連長廖大珠、政治指導員王海云、四班副班長劉梓華,三連黨支部書記劉金山等22名共產黨員和積極分子組成突擊隊第一梯隊,他們迎著密集的子彈,攀著鐵索向對岸橋頭逼進。快要接近橋頭時,敵人燃起烈火,突擊隊員們沖進火海迅猛向前突擊,經過兩個小時的激烈戰斗,紅四團占領了瀘定橋,并牢牢控制了瀘定橋畔。中央紅軍主力隨后從瀘定橋上越過天險,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在大渡河全殲紅軍的企圖。深夜,紅軍總參謀長劉伯承感慨萬千地說:“應該在這里豎一塊碑,記下我們紅軍戰士的不朽功勛!”6月1日,軍團主力趕到瀘定橋。毛澤東說:“這樣險要的橋都能奪取,說明紅軍是不可戰勝的!”
“飛奪瀘定橋”部分勇士合影
奇襲臘子口
1935年9月17日,上級命令紅四團三日內奪取甘肅省境內岷山腳下的天險臘子口。臘子口周圍是崇山峻嶺,無路可通。山口下,流速湍急、深不見底的石沙河上橫架的木橋成為唯一通道。新編第十四師師長魯大昌用了四個整營的兵力扼守木橋和山口,岷州城內還駐扎著隨時可以增援臘子口的兩個團敵人。戰斗打響后,紅四團二營六連擔任主攻。連長楊信義、指導員胡炳云挑選了15名黨團員,組成突擊小組,作為奇襲分隊配合正面進攻。
敢死隊員乘著黑夜向山頂攀登。快接近敵人時,敵人的機槍、手榴彈朝橋底下亂射,戰士們隱伏到崖石下面。指導員胡炳云抓住時機,立即帶領一排長等10名同志沖到橋邊,向敵人的塹壕甩去一排排手榴彈,隨即沖進橋頭工事,舉刀就砍,敵人亂作一團。橋下隱伏的指戰員們也隨即沖出來,翻上橋面,同敵人肉搏。此時,團長王開湘帶領一、二連從側面迂回敵后,經過前后夾擊,擊潰敵四個營,俘敵一個排,繳獲迫擊炮三門,奪下天險,打開了紅軍北上抗日與陜北紅軍會合的唯一通道。臘子口一仗,是長征途中少見的硬仗之一,宣告了蔣介石欲把紅軍困死、餓死在雪山的計劃徹底破產。
紅四團突破天險臘子口后,翻過了長征途中最后一座雪山——岷山。10月19日,部隊到達陜北革命根據地吳起鎮,11月與劉志丹領導的陜北紅軍勝利會師。
臘子口棧道
八年抗戰 浴血沙場
首戰平型關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葉挺獨立團”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一一五師六八五團一營,奔赴抗日前線。
1937年9月,六八五團首戰平型關。平型關位于山西東北部古長城上,自古是晉冀兩省的重要隘口。上級決定一營擔任伏擊任務,預先埋伏在南側一線。25日上午8時左右,侵華日軍板垣師團第二十一旅團進入八路軍的伏擊圈。一營二連連長周志輝帶領全連在長溝側翼扎成“口袋”,神槍手崔子奎一槍打死日軍第一輛汽車司機,機槍手魏三友一個點射打壞第二輛汽車。頓時,日軍陣腳大亂。當敵人清醒過來,企圖搶占制高點時,七五炮連掩護步兵給予狠狠打擊。戰士們與敵人英勇拼刺刀,一營二連戰士范應興接連刺中2個敵人;神槍手崔子奎接連擊斃3個敵人。一連連續打垮敵人3次沖擊,在全連三分之二傷亡的情況下,仍固守陣地。戰役勝利結束后統計,一營擊斃日軍少將以下軍官13名,士兵345名,傷敵軍官15名,士兵125名。
平型關戰役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仗,粉碎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共消滅1000多日軍,繳獲大批軍用物資。
血染劉老莊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爆發后,“葉挺獨立團”改編為新四軍三師七旅十九團。1943年3月,日本侵略軍向蘇北根據地展開大規模的掃蕩。日軍第六十五師團師團長川島糾集3000多人馬,攜帶大量的輕重機槍和100多門火炮向根據地進犯。十九團四連82名勇士按照上級命令,在劉老莊一線展開阻擊戰斗,掩護黨政軍領導機關和駐地人民群眾安全轉移。
18日,日軍到達劉老莊后,連長白思才、指導員李云鵬立即組織戰斗,擊斃日軍幾十人,四連無一傷亡。川島惱羞成怒,立即指揮各路人馬從四面八方向劉老莊迂回,形成包圍圈。第二日,日軍集中大量兵力輪番沖擊,都以失敗而告終,此時四連彈藥已所剩無幾。四連決定堅持到天黑,待領導機關轉移完后,再組織突圍。日軍集中所有的火炮向四連陣地進行了猛烈的轟擊,四連憑借防御的一條寬五尺、深四尺的壕溝,幾乎被炮火摧平。六個多小時后,陣地仍屹立不動。傍晚時分,敵人停止了炮擊,一場惡仗即將來臨。連長、指導員估計領導機關已經安全撤離,便命令全連把剩下的子彈集中使用,拆毀多余的武器,準備與敵人同歸于盡。在氣壯山河的喊殺聲中,勇士們與敵人展開白刃格斗:刺刀捅彎了就用槍托砸;槍托砸碎了就用小鍬砍;小鍬砍斷了就用牙齒咬。這場悲壯的肉搏戰終因力量懸殊太大,82位勇士全部壯烈犧牲。
此次戰斗,四連連續打退日偽軍1000余人的五次沖鋒,苦戰竟日,共擊斃日軍170余人。戰后,劉老莊群眾挑選82名子弟送到部隊,重組四連。朱德總司令對82烈士作了很高的評價,“淮北全連82人全部殉國的劉老莊戰斗,無一不是我軍指戰員英雄主義的最高表現”。
黃克誠為劉老莊八十二烈士題詞
解放淮安城
日本投降后,1945年8月中旬,新四軍三師七旅十九團參加了解放淮安戰役。
淮安城固水深,易守難攻,駐有偽軍5000余人。新四軍三師參謀長洪學智任戰役總指揮,七旅負責城東半部,十九團擔任攻擊淮城東北角的任務。十九團團長張萬春、政委劉錦屏率領全團指戰員制造攻城器械,進行攻城演練,團屬炮兵連還用沙袋堆起了一個比城墻還高的土炮臺,發炮時可以居高臨下,清晰觀察城內敵人的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置情況。
9月20日,中秋之夜,新四軍向守敵發出最后通牒,偽軍拒絕投降。22日,洪學智果斷下達攻城命令,各個部隊按預定目標發起猛烈攻擊。十九團一營將一個特制的500磅大藥包引爆,把城墻炸開了一個7米寬的大口子,戰士們像潮水般涌進城內,吶喊聲、槍炮聲響徹云霄。敵人向城頭云集時,十九團迅速架好云梯,一梯隊的勇士們奮不顧身沖上城頭,僅十分鐘,第二梯隊、第三梯隊就奪占了城頭,掃清殘敵,迅即向兩翼發展。22日上午10時,城內守敵大部被殲。中午12時,淮安城內殘敵隨同偽旅長吳漱泉逃到鐘鼓樓和楚王臺附近,憑借堅固工事和制高點,據險頑抗。十九團向殘敵發起猛攻,激戰半小時,擊斃吳漱泉以下300余人,俘虜敵團長殷效實以下官兵4000余人,繳獲各式武器4000余件和大批軍用物資。下午3時,淮安解放。“葉挺獨立團”艱苦卓絕的八年抗戰宣告結束。
淮安解放后,部隊慶祝抗戰勝利
南征北戰 再立新功
秀水河子揭序幕
抗日戰爭勝利后,蔣介石統治集團欲搶占東北戰略要地。中共中央審時度勢,決定增調11萬軍隊和兩萬名干部進軍東北。1946年2月,國民黨軍占領秀水河子,東北民主聯軍總部決定,由新四軍三師七旅和山東解放軍第一師及保安第一團負責殲滅該敵,并由七旅旅長彭明治任指揮。從力量對比上看,國民黨軍在數量、武器裝備、運輸補給、工事上遠遠優于我方。戰士們棉衣單薄,不僅要忍受零下40℃的奇寒,還要克服自動火器因冰凍較難開火的困難。
2月13日,十九團作為主攻團,按照一、二、三營的順序經大架山向前屯逼近。敵警戒排被殲滅后,炮兵開始對十九團實施攔阻射擊。十九團一、三營一邊疏開隊形,一邊加速前進,并將前秀水河子之敵二六五團第一營包圍。22時,一營及三營在旅團炮火支援下,一舉突入敵二五六團一營陣地,激戰兩個多小時,該部主力大部被殲。秀水河子守敵則拼命死守,特別是得知南面增援部隊已距離不遠時,抵抗更加堅決。十九團采取小分隊穿插迂回戰法,運用“三三制”疏散隊形,由四面八方對敵實施猛攻,至14日拂曉前4時左右,一營、二營從西面公路南側突入敵人陣地,進入縱深戰斗。擔任團預備隊的三營也投入戰斗。經激烈戰斗,二六六團大部被殲滅。7時,戰斗全部結束。七旅十九團繳獲步馬槍83支,機槍15挺,沖鋒槍31支,大小炮5門,斃敵354人,俘敵119人。秀水河子戰斗揭開了東北解放戰爭的序幕。
1946年10月,“葉挺獨立團”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六縱隊第十六師第四十六團,由張萬春任團長,魏佑鑄任政治委員。
遼西會戰浴熱血
1948年9月,“遼沈戰役”拉開帷幕。遵照上級命令,四十六團擔負堵截廖耀湘新一軍一部的任務。
10月24日,廖耀湘兵團以五個師的兵力,在200余門重炮和200多架次飛機的支援下展開進攻。26日晨,敵企圖突圍逃跑,四十六團紅二連二排當即追上,與敵殊死搏斗,全部犧牲。8時半,紅二連指導員孟憲章率一個排插入敵群,在三面受敵的情況下,孟憲章帶領該排寸土不讓,全部犧牲。紅二連戰斗小組長鄧占山在雙腿被炸斷后,組織戰友繼續堅守陣地,當陣地上只剩他一人時,雙眼被敵人打瞎,他用耳朵判斷敵情,并竭盡全力向敵人投擲手榴彈,直至流盡最后一滴血。戰后,鄧占山被授予“鋼鐵英雄”稱號。
這時,扼守陣地的紅一連三排只剩下六個人,連排干部全部犧牲,通信員張永發在炮火封鎖下,完成了8次通信任務。機槍班僅存的射手史學義,在第一天戰斗中被炮彈奪去了右臂,此時用左手向敵人射擊,最后連握槍柄的力量也沒有了,就在旁邊為戰友指示射擊目標。紅一連一、二排也只剩下黃漢林、王玉山、南龍三人。他們先后打垮敵人五次沖鋒,并俘敵30余人,陣地固若金湯,三人后來被上級授予“三只虎”榮譽稱號。
遼沈戰役結束后,在堵截廖耀湘兵團起關鍵性作用的四十六團一連、二連、警衛連(現九連)分別被上級命名為“英雄連”“鋼鐵連”和“頑強突擊連”。
1948年11月,“葉挺獨立團”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三軍一二七師三七九團。
押送廖耀湘兵團俘虜
解放海南插紅旗
新中國成立后,潰逃的國民黨部隊構成所謂的“陸海空立體防御”,企圖長期盤踞海南島。1950年,“葉挺獨立團”官兵參加解放海南島戰役,乘木船兵分三路,頂風冒雨,穿過茫茫白霧,向對岸進發。船到中流,敵人傾巢出動。紅五連三艘木船冒著敵人密集炮火向敵艦沖去。四號船被敵人炮彈打穿了一個大窟窿,海水涌入艙內,但勇士們邊舀水,邊劃槳向敵艦逼近。在離敵艦只有200米遠時,所有戰船上的輕重火器一齊開火,炮彈在敵艦上開了花。負了傷的敵艦拖著濃煙,逃之夭夭。英雄的渡海戰士,創造了用木船打兵艦的奇跡。
在突破敵人層層阻截后,“葉挺獨立團”登陸成功。部隊決定采取“攔河捉魚”戰術,待吃掉大坡方向的敵人后,再伺機轉移。傍晚,團發起猛烈攻擊。敵人聽到大坡方向槍聲大作,知道分進合擊計劃破產,便縮回蓬萊。戰斗結束后,團向定安山龍塘、嶺口一帶進軍,與瓊崖三總隊會合,待命接應大部隊渡海作戰。
4月20日,敵人集中兵力,向“葉挺獨立團”堅守的風門嶺105高地猛撲。九次整營進攻,均被勇士們擊退。激戰五個多小時后,105高地仍牢牢控制在“葉挺獨立團”手中,像插在敵人咽喉里的一顆釘子,拔不出,咽不下。陳毅元帥稱贊道,“這是一支黨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的鋼鐵部隊!”4月23日,該團同兄弟部隊一起,進入海口市,5月1日將五星紅旗插上了五指山。
紅旗插上五指山
擁政愛民 鐵軍美名傳
駐地排險有鐵軍
1985年,“葉挺獨立團”改編為濟南軍區陸軍第五十四集團軍某團。1991年12月,團駐地洛陽煉油廠發生特大火災,400多名官兵以最快的速度奔赴現場。排長關東紅等30多名官兵的眉毛、頭發被燒焦,仍奮力搶運設備。險情處理中,官兵們發現近百個裝滿油的大油桶,班長李宏權將棉衣一脫,裹在頭上就沖了過去,在他的帶領下,官兵們奮不顧身迅速撲滅了油桶旁的大火。經過近兩個小時生死考驗,該團挽救了國家上億元的經濟損失。
1993年“八一”前夕,洛陽市發生特大交通事故,血庫血源告急,500多名官兵獻血3萬多毫升,挽救了30人生命。1994年5月洛陽市九都路擴建時,全團官兵冒著高溫,3天挖出樹根1000余個,保障了道路建設,老百姓交口稱贊,“鐵軍!真是鐵軍”。
1999年除夕之夜,宜陽縣穆冊鄉發生森林大火。一營300多名官兵緊急出動,在衣服、頭發、眉毛都被大火燒焦的情況下,奮戰14個多小時,最終撲滅了大火。2001年11月4日,鄭盧公路洛寧段一輛載著10噸劇毒化工原料氰化鈉的卡車翻入洛河中,劇毒物質順流而下,將嚴重威脅洛河兩岸人民的生命安全。“葉挺獨立團”官兵火速趕到現場,連續奮戰18個小時,冒雨修筑了一條長80余米的攔河大壩,截斷了污染源。地方領導和群眾無不感慨地說:“鐵軍真是鐵作風!”中央電視臺《講述》欄目以“鐵軍萬歲”為題講述了該團官兵的英雄事跡。
長江抗洪來鐵軍
1998年夏,長江、嫩江、松花江發生了百年罕見的大洪水。8月17日,長江第四次洪峰到來時,“葉挺獨立團”奉命摩托化行軍,星夜疾馳,提前兩個多小時到達武漢漢南區。《武漢日報》以“鐵軍來了”為題報道了該團事跡。18日下午3時,剛剛安置下來的官兵沒來得及休息、吃飯,就立即出動,加固堤壩1500米,排查管涌20余處,幫助轉移群眾200余人。
長江第六次洪峰到來前,“葉挺獨立團”奉命開赴長江最危險的地段——洪湖。9月2日13時,洪水猛漲,團防守的龍口鎮套口段大堤發生特大管涌。全團官兵人人背著五六十公斤重的沙袋,喊著號子,在落差20多米的泥濘大堤上奮戰。一營營長李林森、教導員詹殿功帶領已經兩天兩夜沒合眼的官兵,組成抗洪“22勇士突擊隊”,再次發揚“飛奪瀘定橋,要橋不要命”精神,沖在抗洪最前線。全團大部分官兵肩部磨得血肉模糊,30余人中暑昏倒,醒來后又接著沖上前線。第六次洪峰過后,“葉挺獨立團”官兵共排除重大險情5處,管涌38個,取得了抗洪決戰的勝利。
官兵在抗洪一線
汶川抗震謝鐵軍
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里氏8.0級大地震,“葉挺獨立團”在第一時間挺進災區。17日,銀杏鄉某安置點不足50米處停放著兩卡車約60噸的電石,電石遇水后極可能發生燃燒、爆炸。團迅速組建30名黨員參加的突擊隊,隊員們不顧皮膚燒傷、眼睛紅腫,連續奮戰六小時,緊急將電石投入岷江進行銷毀。21日,部隊了解到一名游客身受重傷,被困在無路進出的山谷中。一營一連連長鐘超在通過鐵索橋時,毅然將擔架綁在自己身上,其他六名戰士紛紛效仿,他們步調一致登上危橋,手抓鐵索一步一步向前挪行,抬著160多斤重的傷員足足走了20多分鐘,將傷員成功救出。
被中共中央軍委授予“抗震救災英雄戰士”榮譽稱號的武文斌,曾是“葉挺獨立團”紅二連戰士,2007年被分配到師直屬炮兵指揮連實習。5月13日,原本被連隊安排留守的武文斌堅決要求參加抗震救災。他先后參加了搶救遇險者、進村入戶幫困解難、搜尋失事直升機、支援災后重建、恢復生產等任務,在執行任務期間三次滾下山坡,幸運地被樹木攔住。災后安置重建時,他一個人干幾個人的活,清淤泥,搬石頭,疏通引水渠,身上多處被劃傷。6月14日,連隊在都江堰市勤儉小區受災群眾安置點卸活動房板材,武文斌和戰友們連續參與14車的卸貨任務。17日傍晚,勞累了一天的武文斌和連隊70多名戰友一起,冒雨再次執行8車活動房板材的卸載任務。任務完成后,連隊干部安排他歇息,他卻又去幫助別的班排戰友卸車。21時許,武文斌因過度疲勞,累倒在胥家鎮救災現場,連隊及時將他送到醫院救治,18日凌晨,武文斌終因肺部大出血搶救無效犧牲。陸軍第五十四集團軍政治部批準武文斌為革命烈士,追記一等功。
在三個多月的抗震救災過程中,“葉挺獨立團”轉戰七個鄉鎮100多個村寨,累計搶救生還者16人,解救被困群眾20216人,轉移遇險群眾464人,搶修道路276.7公里,清理廢墟193765立方米,部隊撤離時,災區人民沿途高呼“感謝鐵軍”的口號并給部隊送來錦旗300多面。
“劉老莊連”走過天安門廣場
為參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活動,2015年5月20日,“葉挺獨立團”31名(干部3人,戰士28人)受閱官兵進京入駐閱兵村。
面對嚴格的閱兵訓練,他們經受了體力、腦力、心理和生理上的艱苦磨煉,爭分奪秒、披星戴月。為了達到紋絲不動站立三小時以上且神態自如的效果,受閱官兵別針正頭型、別棍正腰身、夾牌緊雙腿、貼近墻根練軍姿。許多人在睡覺時還去掉枕頭練挺肩、綁上繩子練腿功。為了做到40秒鐘不眨眼睛,受閱官兵白天頂著烈日、晚上直視燈光,最終達到“靜則不怒自威,動則虎虎生風”的要求。閱兵儀式要求官兵“百米不差分毫,百步不差分秒”,于是,他們經常拉上繩子練擺臂、量著尺子練步幅、掐著秒表練步速,白天對著鏡子走,晚上對著教具踢。盛夏的北京,氣溫高達40多攝氏度,受閱官兵每天刻苦訓練10小時以上,平均每人踢壞5雙作戰靴、磨破8雙手套,完成敬禮、踢腿、擺臂等動作數十萬次,80%以上受閱官兵患有各種訓練傷,不同程度的腳背磨爛、腳踝腫脹、膝蓋傷痛,但沒有一人退縮。有些官兵累得晚上睡覺時爬不上床,夜間說夢話時卻在喊口令。
9月3日,在威武雄壯的軍樂聲中,“葉挺獨立團”受閱官兵在“劉老莊連”英模方隊中,代表新四軍抗戰英雄集體整齊劃一地走過了天安門廣場。他們邁著鏗鏘有力的步伐,接受了祖國和人民的檢閱,充分展示了鐵的信念、鐵的意志、鐵的團結、鐵的作風、鐵的紀律之“鐵軍”雄風。
2016年軍制改革后,“葉挺獨立團”隸屬于中部戰區第五十四集團軍某部。這支光榮的部隊,在血與火的戰斗征程中,當先鋒,打頭陣,屢建奇功;新時期里,繼承傳統,礪練精兵,續寫著“鐵軍”精神新的輝煌!
“劉老莊連”英模部隊走過天安門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