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葉挺獨立團在中共獨立建軍中的作用
葉挺獨立團在中共獨立建軍中的作用
作者:宋健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2016年第9期 日期:2017-04-07 瀏覽次數:7830
大革命時期,中共領導的第一支武裝力量——葉挺獨立團充當北伐先鋒,在不到四個月時間內,占攸縣,克醴陵,攻長沙,掃平江,勇奪天險汀泗橋、賀勝橋,浴血奮戰武昌城,所向披靡,其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由此贏得“鐵軍”殊榮。
大革命時期,中共領導的第一支武裝力量——葉挺獨立團充當北伐先鋒,在不到四個月時間內,占攸縣,克醴陵,攻長沙,掃平江,勇奪天險汀泗橋、賀勝橋,浴血奮戰武昌城,所向披靡,其所在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由此贏得“鐵軍”殊榮。在武漢期間,隨著中共軍事工作方針轉變,葉挺獨立團由一個團發展壯大為五個團、一個教導大隊和一個新兵營,成為中共直接掌握的最為堅強可靠的一支武裝力量。通過對這支軍隊和其他革命武裝的掌握、運用,黨獲得了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寶貴經驗,保存了紅色火種,培養了軍事骨干,做好了武裝起義準備,形成了起義核心力量。以葉挺獨立團為骨干的鐵軍崛起,對中共獨立建軍有著重要影響,做出了歷史貢獻。
中共軍事工作方針轉變與葉挺獨立團在武漢崛起
中共領導的第一支革命武裝起源于1924年11月組建的“陸海軍大元帥府鐵甲車隊”。它是由中共廣東區委和周恩來向孫中山提議后成立的,其領導成員都是共產黨員,基層官兵也都是中共黨員或工農運動骨干。這支部隊名義上屬于孫中山大元帥府指揮,實際上它的干部配備、調動、訓練與行動,都直接受中共廣東區委領導。1925年11月,鐵甲車隊經過擴充改編,在廣東肇慶成立了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二師第三十四團,由共產黨員葉挺任團長,全團2000余人。不久,部隊又被改編為第四軍獨立團。獨立團在部隊中建立了直屬中共廣東區委和區軍委領導的黨支部,下設六個黨小組及共青團組織,從而保證了黨對軍隊的領導。
1926年9月,北伐軍攻打武昌城。第四軍獨立團在葉挺率領下,冒著槍林彈雨奮勇攻城,第一營營長曹淵、一連連長莫奇標,三連連長高超、八連連長李海濤等共產黨員身先士卒,沖鋒在前,血染武昌城下,獨立團先后有191名官兵在攻打武昌戰斗中壯烈犧牲。1927年1月,武漢粵僑聯誼社同仁贈給第四軍一面鐵盾,鐵盾的正面鑄有“鐵軍”兩個大字,“鐵軍”由此得名。
北伐軍攻占武漢后,革命形勢迅猛發展,但陳獨秀等黨的主要領導人把軍事工作重點放在幫助國民革命軍開展政治工作和做國民黨上層的工作上,甚至一度禁止共產黨在國民革命軍中發展黨員,因而在北伐戰爭中錯失了發展黨直接掌握軍隊的時機。
此時,中共黨內以瞿秋白、毛澤東、周恩來等為代表的有識之士,以及葉挺等在軍隊工作的共產黨員,對掌握武裝力量的重要性已有一定的認識。早在1926年4月,瞿秋白就明確提出“革命戰爭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主要方式”。在同年12月的漢口中共中央特別會議上,毛澤東呼吁中央要重視槍桿子的問題。
1926年12月,占領武漢的北伐軍相繼擴編。有“鐵軍”稱號的第四軍擴編為第四和第十一兩個軍。1926年12月葉挺被任命為第四軍第二十五師副師長,獨立團被改編為第二十五師七十三團。
1927年春因為北伐軍攻打南昌的需要,從武漢調去大批部隊前往支援,葉挺奉命留在武漢組建新的部隊。利用這樣的機會,葉挺從獨立團調一批干部為骨干,組建第二十五師七十五團,并親赴廣東、湖南開展籌建工作。團的部分下級干部和新兵,也是廣東省委和湖南省委幫助解決的。盡管七十五團的團長及團部其他軍官是反共的,但下面三個營長以及若干連排長均為共產黨員,部隊實際被共產黨人掌控。
然而此時中共中央并未認識到獨立掌握革命武裝力量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葉挺獨立團的發展壯大和黨能掌握更多軍隊,主要還是在于軍隊中的共產黨員自覺意識和自發行動。其中葉挺自覺利用職權擴大黨掌控的軍隊起到關鍵作用。此外,黨派遣大量黨團員前往黃埔軍校工作和學習,他們畢業后被合法地分配到國民革命軍中擔任下層政治、軍事干部,不少人在東征和北伐戰爭中,自然成長為團、營級軍事指揮員,這也為黨掌控軍隊擴編武裝力量準備了軍事骨干。
上海“四·一二”、廣州“四·一五”反革命政變發生后,血的教訓讓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獨立掌握革命武裝的重要性,中共軍事工作方針開始轉變。
4月16日,周恩來、趙世炎、羅亦農、陳延年、李立三、尹寬六人聯名給中共中央發出了《迅速出師討伐蔣介石》的意見書,呼吁中共中央以武力進行反擊。5月下旬,周恩來到達武漢,25日被任命為中共中央軍事部長。5月26日,中共中央第十一次常委會決定在國民革命軍中發展黨團組織,在總政治部建立黨團,加強黨在軍隊中的力量。
隨著武漢國民政府為準備第二次北伐擴編軍隊,葉挺被任命為第十一軍第二十四師師長,共產黨員徐光英、彭干臣分別擔任師參謀長和秘書長,師政治部主任陳興霖也是共產黨員,師部實際已由共產黨人掌控。在第二十四師中下級軍官中,雖然第七十團團長古勛銘、七十一團團長歐震是張發奎委派的,但兩個副團長則分別由共產黨員董朗、劉明夏擔任。而且第七十二團團長許繼慎、副團長廖運澤、七十三團團長周士第也都是共產黨員。至此,葉挺獨立團由一個團發展壯大到第十一軍二十四師二十、七十一、七十二團和第四軍二十五師七十三團、七十五團共五個團,再加上由共產黨員蔣先云任團長的第十一軍二十六師七十七團,由共產黨員范藎任團長的第十一軍十師三十團,在國民革命軍中共產黨人足足掌握了七個團兵力。這支在武漢崛起的紅色鐵軍成為中共直接掌握的最為強大可靠的武裝力量。
1927年5月共產國際關于中國問題發出緊急指示,明確要求中共“組建自己可靠的軍隊”。中共中央于6月1日收到這一指示后,盡管陳獨秀認為它脫離實際無法執行,但黨內如毛澤東、蔡和森、周恩來、張太雷、任弼時等有識之士已深深認識到掌握軍隊的重要性,在共產國際明確指示下,開始謀劃中共獨立建軍。
積累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經驗,葉挺獨立團為中共決策建軍奠定堅實基礎
收到共產國際五月指示后,毛澤東與蔡和森接見由湖南逃亡來漢的工農干部,要求他們回去拿起武器,“山區的上山,濱湖的上船,堅決與敵人作斗爭,武裝保衛革命。”這是毛澤東首次提出“上山”思想。在中央派遣毛澤東赴湖南擔任省委書記后,他又在長沙、衡陽等地召集黨組織負責人和工農武裝骨干開會,明確要求:各縣工農武裝一律迅速集中,不要分散,要用武力對付反動軍隊,以槍桿子對付槍桿子。
中央政治局常委蔡和森還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強烈呼吁中共要建立自己掌握的革命軍隊。6月17日和20日,周恩來兩次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提出湖南暴動計劃的報告,并派出了包括三名營長在內的10名軍事干部前往湖南領導農軍。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湖北省委書記張太雷按照整軍經武、準備應變的指導思想,由湖北省委明確提出“招兵”、“募夫”、“上山”和爭取土著武裝的策略。
7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第三十四次常委會議,毛澤東提出保存農民武裝的策略:一是改成安撫軍合法保存。二是上山或者投入軍隊中去。他再三呼吁:上山可造成軍事勢力的基礎。
這一系列緊鑼密鼓的醞釀,表明中共中央終于把“組建自己可靠的軍隊”提上了議事日程。而由葉挺獨立團發展壯大起來的紅色鐵軍,就成為中共建軍的重要依靠和主力。6月7日,第十九次中央常委會決定將共產黨員和工農骨干補充到葉挺部隊,“十一軍要補充5000工農”。7月4日中央常委會笫三十四次會議更決定將工農群眾“送入軍隊”作為黨的軍事主旨方針。
“四·一二”、“四·一五”反革命政變和長沙馬日事變后,有許多共產黨員和工農運動骨干從白色恐怖下逃出,來到革命中心武漢。為了保存這些紅色革命火種,周恩來領導的中央軍委不僅將他們源源不斷地輸送到葉挺、賀龍領導的部隊中當兵,還派出共產黨員到新組建的國民革命軍中任職,以控制影響更多的部隊。在武漢主持中共湖北省軍委和中央軍委辦事處工作的聶榮臻,大量派遣黨團員和軍事干部前往張發奎、唐生智部工作。如陳賡、嚴鳳儀、徐光英、彭干臣、王爾琢等軍事骨干,均經他分配到國民革命軍中任軍事指揮員。
除葉挺擔任二十四師師長外,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秘書長高語罕、第四軍參謀長葉劍英、第四軍政治部主任廖乾五等高級將領也都是中共黨員。中共中央軍事部還在葉挺的笫二十四師開辦一個教導大隊,有1000多名學員,全部是因白色恐怖從各地逃亡來武漢的知識青年和工農干部,清一色的中共黨團員。教導大隊各級干部也都是清一色共產黨員、黃埔軍校畢業生。
除了組建教導大隊外,周恩來還于1927年6月在武昌黃土坡第二十四師留守處成立了新兵訓練處,親自委派共產黨員陳樹華負責訓練,準備“以兩周時間將新兵訓練到能作戰,計劃訓練兩個快速師”。后來由于政治形勢急轉直下,該計劃沒有完成,只收了一個營的新兵,這個新兵營后來參加了秋收起義。
這一時期,葉挺部隊不僅吸收了大批共產黨員和工農運動骨干,還向張發奎第二方面軍其他部隊輸出了不少軍事干部,使中共能夠掌握控制更多的武裝。如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團長盧德銘、第四軍軍官教導團三營營長劉治志、北伐軍左翼軍宣傳隊副隊長賀聲洋等,都出自葉挺這支紅色鐵軍。
總之,通過對葉挺部隊這支紅色鐵軍的掌握、運用,黨獲得了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寶貴經驗,保存了大批紅色火種,培養了許多軍事骨干,為后來的武裝起義做了必要準備。
從“依張返粵”到南昌起義,由葉挺獨立團發展起來的鐵軍成為中共建軍的中流砥柱
1927年7月12日,中共中央按照共產國際指示召開臨時政治局會議,陳獨秀離開了中央最高領導崗位,由張國燾、李維漢、周恩來、李立三、張太雷五人組成的中央臨時常務委員會主持工作,中共黨內主張獨立建軍開展武裝斗爭的力量占據了主導地位,中國共產黨由此開始了一個歷史性的重大轉折。
中共中央最初決定,利用武漢國民政府“東征討蔣”之機,以黨掌握和影響的部分北伐軍為基本力量,聯合武漢國民政府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張發奎,重返廣東,實行土地革命,建立新的革命根據地,再舉行第二次北伐,這就是“依張返粵”的計劃。在此之前,中共中央還著手制定湘、鄂、粵、贛四省秋收起義計劃。
按照“依張返粵”計劃,葉挺名正言順地以“東征討蔣”為名,率領第二十四師師部離開武昌黃土坡鄂園,沿長江東下挺進九江。駐武昌百壽巷的第二十五師師部和駐武昌左旗的第七十三團、駐武昌舊督署的七十五團,也陸續開往江西九江集結待命。
7月20日,李立三、譚平山、鄧中夏、惲代英、聶榮臻、葉挺等齊聚在葉挺駐九江的第二十四師師部,秘密舉行談話會。他們得知張發奎已經倒向汪精衛集團,要求葉挺等共產黨人離開軍隊或脫離共產黨,并準備在軍隊中“清黨”,于是他們向中央建議:應當拋棄依賴張發奎的政策,采取一個獨立的軍事行動。部隊盡快集中到南昌,動員賀龍的第二十軍一致行動,在南昌實行暴動。
中共中央很快接受了九江談話會提出的意見和建議。在廬山的瞿秋白、張太雷和鮑羅廷當時就對此表示贊同。7月24日(或25日),在武漢召開的中共臨時中央常委會議決定以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名義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至此,中共完成了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的建軍決策。
在黨中央決定舉行南昌起義的同時,葉挺也從第四軍參謀長、剛剛成為中共秘密黨員的葉劍英口中,得知了汪精衛、張發奎等企圖利用在廬山召開會議之機,扣押葉挺、賀龍,解除其部隊武裝的圖謀。葉挺、賀龍等當機立斷,在沒有接到黨中央指示的情況下,先率領部隊開往南昌,為南昌起義保存了革命力量,贏得了有利態勢。
南昌起義打響后,作為前敵總指揮,葉挺指揮第十一軍二十四師攻占了天主堂、貢院、南昌衛戍司令部等敵軍重要據點。
駐扎在馬回嶺的第四軍二十五師七十三團、七十五團的三個營和七十四團的一個重機槍連,也在七十三團團長周士第、七十五團副團長張堂坤和營長孫一中、周子昆、蔡晴川,七十四團參謀長王爾琢和第二十五師參謀長張云逸、政治部主任李碩勛等共產黨員里應外合之下,脫離了張發奎部隊,趕到南昌與起義軍會師,壯大了革命隊伍的力量。在部隊行動之時,前敵軍委書記聶榮臻指揮部隊趕走了企圖阻撓起義軍行動的張發奎,并將其衛隊包圍繳械,為保證南昌起義成功作出了貢獻。
南昌起義軍南下廣東失敗后,第二十四師師長董朗、黨代表顏昌頤率領起義軍余部進入海陸豐,與當地農軍會合,成立了紅二師,創建了海陸豐蘇維埃紅色政權。第二十五師余部則由朱德、陳毅率領,向敵人力量薄弱的粵、贛、湘邊界進軍,經過千里轉戰,發動湘南暴動,最終于1928年4月在井岡山與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成立了工農革命軍第四軍。
總之,以葉挺獨立團為骨干發展起來的這支紅色鐵軍,為中共決策獨立建軍發揮了重要作用,為人民軍隊創建做出了卓越貢獻。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之際,鐵軍為中共決策建軍所做出的豐功偉績,依然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
(作者系中共武漢市委黨史研究室副研究員、宣傳教育處處長、武漢市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