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蘇中抗日根據地的大生產運動
蘇中抗日根據地的大生產運動
作者:王少春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2016年第9期 日期:2017-04-20 瀏覽次數:7832
1943年7月,蘇中大地上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這場大生產運動不僅促進了經濟的全面發展,為解決根據地的經濟困難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戰略反攻、取得抗戰最終勝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而且積累了豐富的精神財富,成為我們黨和軍隊克敵制勝的法寶,成為鼓舞和激勵我們取得新的偉大勝利的巨大力量。
1943年7月,蘇中區黨委根據黨中央和毛主席關于戰斗、生產、教育為敵后各根據地的三大任務的要求,發出了《關于開展根據地生產建設運動的指示》,從此,蘇中大地上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這場大生產運動不僅促進了經濟的全面發展,為解決根據地的經濟困難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戰略反攻、取得抗戰最終勝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而且積累了豐富的精神財富,成為我們黨和軍隊克敵制勝的法寶,成為鼓舞和激勵我們取得新的偉大勝利的巨大力量。
大生產運動是勞動觀念的大轉變。為了順利地推動大生產運動,蘇中區首先展開了與有害思想意識的斗爭,清除各種思想障礙,確立正確的勞動觀、生產觀。一是強調勞動最光榮,反對“輕視勞動的二流子觀點”,不留情面地嚴肅批評少數同志。二是強調勞動要領導帶頭,機關做好樣子。因此,當時的黨政軍領導同志粟裕、陳丕顯、管文蔚、季方等都在自己居住的房前屋后種菜種瓜,為大生產運動做表率。蘇中公學組成1500人的勞動大軍開進綠草蕩屯墾荒灘,寶應縣區機關人人參加紡棉花等生產勞動,有力地推動了大生產運動熱潮的興起。三是強調生產勞動要踏實認真,持之以恒。對生產勞動既要解決愿不愿的問題,又要解決能不能、會不會的問題,生產勞動既要有熱情,又要講科學,遵循規律。特別是積極展開了推薦并表彰勞動英雄與模范工作者的群眾運動,使大生產運動的意義不僅局限在參加了勞動鍛煉,而且改造了我們工作作風、領導方法與思想意識,提高了階級意識、政治品質。
大生產運動是社會力量的大動員。什么叫大生產運動呢?簡單地說,就是所有黨政軍民,不論老少男女,一切全勞動力和半勞動力,都組織起來,進行生產。黨政機關、軍隊、學校普遍參加,率先垂范。大生產運動以人民為主,每個共產黨員、每個群眾領袖、開明士紳及農工業技術人才,要做群眾生產運動的前軀與模范。各級黨政軍民機關、參議會,特別是農抗會均應成為這一運動的領導者與組織者。大生產運動以開展農業生產為主,兼辦工業、手工業、運輸業、畜牧業、商業等。大生產運動中要制定切實可行的計劃并努力完成,就必須深入下層,聯合群眾進行調查研究工作,對當時當地人民的經濟需要,與增加生產的具體條件,作出精密正確的了解。同時,具體幫助農民組織合作社和勞動小組,把群眾組織起來,形成力量。因此,蘇中區的大生產運動是黨政軍民各方力量的大聯合、大協作、大團結、大動員,為堅持抗戰,并取得抗戰勝利,實現了毛澤東同志所說的“我們有打仗的軍隊,又有勞動的軍隊”。
大生產運動是不畏艱苦的大挑戰。在戰爭環境下的大生產運動,就是平時拿鋤頭,戰時拿槍,一面生產,一面戰斗。在抗戰后期,為了使武力與勞力從組織上、行動上相結合,必須極力避免勞動互助組織與民兵組織分開。在敵偽加強清鄉的艱苦環境中,蘇中區人民群眾表現出了克服困難、發展生產的頑強意志。1943年秋天,大望區決定把當地群眾想了幾十年的開通十字河的事情辦好。這個大工程在水利委員會的領導下,于11月25日上午開工,為了防止敵偽的破壞,自衛隊中臨時組編了開河偵察隊,向寶應、魯家莊、望直港、劉家堡等處偵察情況,嚴密警戒。經過了10天的努力,花了14擔稻子(補貼參加開河的貧苦人員),勝利地達到了目的。
大生產運動是節儉風氣的大推動。1944年2月3日,蘇中區黨委發出關于開展節約運動的指示,要求與大生產運動、擁政愛民運動、時事教育聯系起來,從各級機關做起,并把這一運動推廣到群眾中去。同時提出厲行節約,這是為了貫徹精簡政策,更是為了發揚艱苦奮斗的革命傳統,儲蓄根據地的財力物力人力,準備大反攻。
在厲行節約運動中,針對存在的貪污浪費的情形,展開無情的、普遍的、深入的斗爭。凡貪污者(尤其是黨員)不論其貪污數目大小,不論其職務高低,必須受到法紀的懲處;浪費就是對革命財產的破壞,是黨與抗日民主政府紀律所不容許的。為了肅清貪污浪費,必須嚴格執行預決算制度、會計制度、審計制度,任何物資的保管與使用、購置與領取、報銷與檢查,都必須有科學的辦法。
在厲行節約運動中,積極倡導艱苦樸素的生活方式。黨政軍民供給標準在節約原則下重新制訂,各種預算在節約原則下重新編制。黨政軍民由個人到機關團體,都訂出節約計劃。某些物資須盡可能使用廉價代用品(如以植物油代洋蠟、石堿代肥皂、土布代洋布、土紙代報紙、鹽代牙粉等),反對任何鋪張浪費的惡習,提倡簡單樸素的作風;某些可以自制物品(如毛巾、棉布等)應有計劃自己生產,必須購買物品,利用各種可能(如組織合作社等)力求價格便宜。存儲及埋伏物資,須嚴格加強管理。過去公糧的損失與浪費相當大,各種公糧須普遍徹查并加以妥善保管。伙食余糧全部歸公。
厲行節約運動中,還普遍號召根據地人民婚喪祭祀力求簡單,迷信用費要大肆減免,并在可能的條件下,發動與組織人民捐獻廢銅廢鐵運動,以幫助軍需生產,發動募捐運動以援助災民難民。
大生產運動是農業生產的大促進。大生產運動是在舊的農業和農村副業的經濟及技術的基礎上,組織起來、提高一步,使個體經濟逐漸集體化,使舊的技術逐漸科學化的運動。大生產運動是以農業為本、農業為主的。因此,大生產運動對于農業生產而言,推動了組織形式的更新和生產技術的提高。一是創新農業生產方式,組織起來進行勞動互助;二是推廣“深耕細作”;三是解決具體生產困難。對于水利、農具、肥料、耕牛、農貸等通盤考慮,充分發揮其效能;四是開展生產研究和交流。
大生產運動是抗戰勝利的大保障。蘇中行政公署1944年2月20日公布了《蘇中區1944年生產建設計劃》:計劃以農業為主,做到增加耕地面積和提高原有土地的生產量,以工業為輔,做到一般日用品的部分自給,并通過兩種生產工作,掀起根據地生產熱潮,把農民從散漫的保守的個體生產形式中轉變過來,卷入新的生產形式中去,以集資集力的合作方法,努力向新民主主義經濟方向發展。全年生產建設的具體要求:農業方面,開墾荒地3萬畝;修浚河溝52里;開掘水塘3000個(二分區);修溝堤圩39里;創辦農場10至12個;植樹19萬株;建立牧場1所,繁殖耕牛1500頭。工業方面,農具、日用品小型工廠16~20個;制造紡織機7000架等。還有商業方面、勞動力組織方面、運輸業方面的具體計劃。這些計劃的推進,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和保障能力,實現了很多物資的自給自足,激發了干部戰士動腦動手的積極性,尤為重要的是進一步密切了軍民關系,為奪取蘇中抗戰的最后勝利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者系中共寶應縣委黨史辦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