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支部建在連上” 是他們首創——中部戰區七一三三二部隊巡禮
“支部建在連上” 是他們首創——中部戰區七一三三二部隊巡禮
作者:特約記者 于凱 周宇 秦曉可 本刊記者 魏冉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2016年第9期 日期:2017-04-28 瀏覽次數:7906
中部戰區71332部隊,是一支具有光榮傳統的紅軍部隊、新四軍部隊。該部參加過秋收起義,萬里長征;抗戰時期挺進蘇魯豫皖,令敵人聞風喪膽;解放戰爭時期馳騁東北,揮師入關,從平津打到海南。在新的歷史時期里,部隊正投入到新的戰備實踐中,續寫著英雄部隊新的輝煌。
中部戰區71332部隊,是一支具有光榮傳統的紅軍部隊、新四軍部隊。該部參加過秋收起義,萬里長征;抗戰時期挺進蘇魯豫皖,令敵人聞風喪膽;解放戰爭時期馳騁東北,揮師入關,從平津打到海南。在新的歷史時期里,部隊正投入到新的戰備實踐中,續寫著英雄部隊新的輝煌。
雷霆萬鈞
光榮紅軍團 艱難困苦寫傳奇
“支部建在連上”
中部戰區71332部隊歷史,可上溯至秋收起義時期。部隊前身為工農革命軍第一師。1927年9月11日,工農革命軍第一師按計劃舉行秋收起義。但三路進攻部隊均受挫,毛澤東于9月17日果斷命令起義軍向瀏陽東南之文家市集中。19日晚,師里決定放棄攻打長沙,沿羅霄山脈南移,尋求立足之地。29日,秋收起義余部到達江西省永新縣三灣村。毛澤東主持召開前委會議,史稱“三灣改編”,其內容有:第一,將原來的一個師縮編為一個團,稱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一團。第二,加強共產黨對工農革命軍的領導,實行“支部建在連上”,營、團建立黨委制度。黨的書記兼任同級黨代表,擁有與同級軍事長官同等的權力。第三,實行民主制度,建立各級士兵委員會。“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在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10月15日晚上,毛澤東在水口葉家祠堂(團部駐地)閣樓上,主持了第一營第二連一班長賴毅、五班長李恒以及歐陽健、鄢輝、陳士榘等六名新黨員的入黨宣誓。儀式結束后,毛澤東叮囑各連黨代表回去后抓緊發展黨員工作。在六名新黨員入黨之前,一營二連共有四名干部黨員和一名戰士黨員(一班副班長劉炎),是全團黨員人數最多的連隊。不久,在毛澤東的具體指導下,二連建起了第一個黨支部(在此之前,支部設在團,連只設黨小組),開創了“支部建在連上”的先河。之后,部隊戰斗力明顯增強,支部真正成為了連隊的核心和堡壘。1928年,第一團被編入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毛澤東后來在《井岡山的斗爭》中指出:“紅軍所以艱難奮戰而不潰散,‘支部建在連上’是一個重要原因。”
三灣改編時,毛澤東提出“支部建在連上”
血戰湘江
1933年,該部改編為紅一軍團紅一師第二團。中央蘇區第五次反圍剿戰斗失利后,紅軍實施戰略轉移。1934年冬,紅軍晝夜兼程向湘江急進,紅一師負責掩護全軍渡江。30日拂曉,紅二團隨師渡過湘江,長途奔襲至腳山鋪,部隊在非常疲勞的狀態下調整部署,進入阻擊陣地。紅一師以第二、第三團阻擊,第一團作預備隊。敵人前鋒為兩個師的兵力。紅二團官兵在團長龍振文、政治委員鄧華的率領下,先后打退了敵人多次沖鋒。入夜,在第一道防線被敵人突破后,紅一師與紅二師共同構成阻擊線,繼續掩護主力部隊渡過湘江。
12月1日,敵軍主力向中央紅軍各部隊發起全線進攻。這是湘江戰役中戰斗最為激烈的一天。總參謀部命令紅一軍團決不讓敵人在1日12時前突破白沙河,使中央紅軍能順利渡過湘江。紅二團官兵在茂密的松林間頑強抗擊數倍于己的敵人,打垮多次猛烈沖擊。接近正午時分,紅一軍團得知中央縱隊已經渡過湘江并已越過桂黃公路,遂令紅一師和紅二師交替掩護,邊打邊撤。之后,紅二團隨師進至青平界地區休整。
湘江戰役是長征以來最為慘烈的一仗。紅軍與優勢之敵苦戰5晝夜,終于突破了敵軍重兵設防的第四道封鎖線,保護了中央機關安全渡過湘江。但是紅軍也從長征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至不足4萬人。紅二團在湘江戰役前有1700余人,戰后僅剩八九百人。
四渡赤水
遵義會議后,蔣介石集中兵力約40萬人,企圖將紅軍主力圍殲于烏江西北、川黔邊境地區。中央紅軍為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按照遵義會議的決議,決定迅速北渡長江,向川西或川西北挺進。
1935年1月29日,紅二團從猿猴場西渡赤水河(即一渡赤水),向古藺、永寧(今敘永)地區前進。敵發現后迅速分路追擊。毛澤東決定暫緩執行北渡長江計劃。紅二團隨師奉命撤出戰斗,改向川、滇邊界的扎西(今威信)地區進軍。2月18日夜,紅二團隨師由太平渡東渡赤水河(二渡赤水),回師黔北。25日,根據上級指示,紅一軍團配合紅三軍團攻占婁山關,乘勝向遵義方向追擊。
28日晨,紅軍重占遵義城。3月16日,為尋求新的戰機,紅一師奉令在茅臺鎮渡口西渡赤水河(三渡赤水),再次向川南之古藺、永寧方向前進。行至鎮龍山時,與敵川軍一個團遭遇。紅二團第一營奉命發起猛攻,在第二、第三營的密切配合下,經過約兩小時激烈戰斗,將敵擊潰。紅軍三渡赤水后,蔣介石急令部隊再向川南進擊,企圖圍殲紅軍主力于古藺地區。紅一師奉命由鎮龍山以東地區突然折向東北,于3月21日經二郎灘、太平渡東渡赤水河(四渡赤水),接著揮師南下。
四渡赤水戰役中,紅軍運用高度靈活的運動戰方針,縱橫馳騁,迂回穿插于敵人數十萬重兵之間,積極尋求戰機殲滅敵人,粉碎了敵人妄圖圍殲紅軍于川、黔、滇邊境的計劃,使中央紅軍在長征的危急關頭從被動走向主動,從失敗走向勝利。
巧渡金沙江
4月27日,紅軍前鋒威逼昆明。敵人調兵防守昆明,致使滇北各地和金沙江沿岸敵之防御力量被削弱。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抓住有利時機,命令紅一軍團強渡金沙江。5月4日,紅二團按照原定計劃,到達龍街渡口。因此處江寬水急,敵機襲擾頻繁,部隊架設浮橋沒有成功。紅二團遂奉命沿江而下,于5月9日在皎平渡渡過金沙江。
5月11日,紅二團到達會理縣城以北的瓦店子,進行為期三天的休整。在此期間,在會理縣鐵廠村參加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的毛澤東曾在紅二團第一連吃飯,他使用過的菜盤被保存珍藏至今。
之后,紅二團在以毛澤東為主要領導的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的正確指揮下,強渡大渡河,配合紅四團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最終勝利到達陜甘蘇區,完成了艱苦卓絕的“長征”。
抗日尖兵 縱橫疆場逞英豪
平型關首戰殲敵
抗戰爆發后,紅二團改編為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團第三營,踏上抗日救國的道路。1937年9月,平型關戰役打響。25日拂曉,第三營全體官兵穿著被雨淋濕的單衣,隱蔽在枯黃的樹叢里,凍得唇烏臉白,但時刻保持高度警惕。6時,日軍板垣師團第二十一旅團第二十一聯隊滿載輜重,沿公路西進。待敵全部進入預定伏擊地域后,7時30分,三營營長梁興初命令全營開火。日軍組織反抗后,梁興初帶領第九、第十連沖上公路,官兵們子彈打光了就用刺刀、槍托和敵人展開肉搏。經過激戰,終于將該敵擊退,隨后再次投入北辛莊戰斗。
戰斗中,第六八五團三營九連戰士王福全先后炸死炸傷日軍多人,一人繳獲步槍十余支;戰士鄭懷平一口氣連續投彈15枚,被敵打傷后仍鼓動大家血戰到底,直至壯烈犧牲。日軍向南坡發起沖鋒時,由于彈藥嚴重缺乏,第三營待敵人距離自身只有幾米時縱身躍出戰壕,沖入敵群,與敵展開激烈的白刃戰。至13時,敵全部被殲。平型關戰斗殲日軍1000余人,震驚中外,打破了日本“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決心和信心。
部隊參加平型關戰役
南下馳援新四軍
1938年,第六八五團第三營改稱八路軍蘇魯豫支隊第三大隊,千里挺進湖西,開辟根據地。1940年,國民黨頑固派不斷在華中制造摩擦,掀起反共浪潮。中共中央決定八路軍迅速南下支援新四軍,蘇魯豫支隊成為其中的先頭部隊。8月,蘇魯豫支隊第三大隊被改編為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一支隊第二團。
1940年10月,韓德勤調集5萬余人分三路向黃橋新四軍進攻。此時,新四軍戰斗人員不過5000余人。4日,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一、第二支隊在黃克誠的率領下由淮海區出發兼程南下馳援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二團在團長周長勝、政治委員馮志祥的指揮下,攻克佃湖,殲國民黨軍鹽阜保安第八旅1000余人,隨后相繼占領白沙、阜寧,并于10日攻占鹽城、伍佑。黃橋戰役勝利結束后,第五縱隊第一支隊第二團改稱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教導第一旅第二團。
曹甸戰役重創守敵
1940年11月底,新四軍發起曹甸戰役。12月3日,教導第一旅第二團攻克陶家林子,殲頑軍500余人。一營四連負責攻擊羅甸據點。副連長周德容端起沖鋒槍掩護,副政治指導員李洪顏率先沖破敵障,將兩枚手榴彈投入敵據點中。全連指戰員冒著敵人猛烈炮火沖鋒,迅速占領據點。次日,敵將四連陣地團團包圍,副連長周德容帶領戰士端著刺刀、舉著手榴彈沖入敵群,壯烈犧牲;全連官兵打退敵人數次進攻,戰至最后7個人,頑強地守住了陣地。
12月13日晚,各部隊按預定部署向曹甸守軍發起總攻,激戰之際,教導第一旅第二團與兄弟部隊擊潰了由蔣家橋增援之頑軍,截斷了曹甸與蔣家橋、車橋的聯系,保證了第一團的側后安全。與此同時,各部予守軍以重大殺傷。
曹甸戰役是八路軍與新四軍會師后進行的第一個戰役,歷時18天,殲頑軍8000余人。但由于準備倉促,協同不夠,加上水網攻堅戰經驗不足,攻堅武器不足,最終未達到預定戰役目的。曹甸戰役后,教導第一旅第二團撤至東溝一帶進行整訓。
楊口戰役全殲偽軍一個旅
1941年,該部改編為新四軍三師七旅二十團,擔任機動作戰任務,轉戰蘇北、淮北、淮南。1943年,新四軍渡過華中敵后戰場最困難時期,轉入攻勢作戰。
高溝、楊口均屬漣水縣,是灌云、新安鎮(今新沂市)之敵伸向淮海區的主要據點。高溝戰斗勝利結束后,為全殲偽軍第三十六師七十二旅,第七旅二十團奉命急調楊口參戰。5月3日黃昏,二十團一、二營奉命擔任主攻任務。4日15時,一、二營在5門迫擊炮的火力支援下,向據點發起猛烈攻擊,僅用10余分鐘就突破敵防御,占領炮樓房屋。偽軍第一四三團團長李永清率短槍隊40余人竄至西北角炮樓,在二十團猛烈炮火轟擊下,被迫繳械投降,新宅子據點遂被攻克。
在楊口戰斗中,擔任突擊任務的第二十團一連作戰尤為勇猛。突擊隊員韋世忠沖鋒在前,順著梯子爬上外壕,被敵人打下來后再爬上去,這樣連續四次,終于沖進去與敵人展開白刃戰,直至壯烈犧牲。梯子被敵炸斷后,為便于突擊隊員迅速爬上外壕,新戰士孫林干在左腿負傷情況下,跪在地上頂起梯子,讓全連戰友通過,直至暈倒。
楊口戰斗中,第二十團擊斃偽軍200余人,俘600余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延安廣播電臺專門報道了二十團楊口攻堅戰的事跡。高溝、楊口戰役的勝利,收復了六塘河兩岸地區,使淮海、鹽阜兩區完全連成一片,淮海區日偽軍嚴重動搖,偽軍紛紛投誠反正。
淮南津浦路西反頑
1944年7月至1945年3月,國民黨桂系頑軍多次進犯新四軍七師根據地。新四軍軍部令三師七旅進入淮南,配合二、七師進行淮南津浦路西反頑戰役。
為保證戰役勝利,二十團進行了深入的戰前動員,有針對性地進行了村落攻堅作戰演練等準備工作。4月14日晚,各部隊按預定計劃行動。戰斗打響后,桂頑被包圍于黃瞳廟南北地區,之后迅速退據村落,構筑工事頑抗。七旅二十團與十九團一道,在黃瞳廟、大橋一線奮力抗擊頑敵。二十團在防守時秘密隱蔽部隊,在陣地前沿埋設手榴彈群,待頑軍接近時,予以分層轟擊。趁頑軍傷亡混亂之機,二十團從十九團左翼出擊,追擊10余里,殲頑軍300余人。參戰各部隊協同作戰,連續戰斗6晝夜,攻克據點13處,后遵軍部電令撤出戰斗。
淮南津浦路西反頑戰役,給桂頑以沉重打擊,粉碎了其夾擊新四軍七師的企圖,打通了第二、第七師的聯系。戰后,新四軍軍部通令嘉獎了包括二十團在內的各參戰部隊。
抗戰勝利后,二十團在三師編成內挺進東北。
南征北戰 所向披靡顯神威
四平保衛戰探索城市陣地防御
1946年3月13日,國民黨軍進占沈陽,隨即集中5個軍11個師向東北進攻。新一軍是緬甸遠征軍,是國民黨自詡的“五大主力”之一,美式裝備,戰斗力強。第七旅二十團首先在泉頭車站擋住了新一軍第五十師的進攻,揭開了四平保衛戰的序幕。
為保障四平側翼安全,阻止國民黨軍迂回,4月27日,七旅主力奉命調至四平東南哈福車站一帶,在萬毅縱隊左側布防,以加強東線。二十團在331.5高地布置防御。國民黨軍連日遭受打擊,已無力進攻,轉入固守待援。而東北民主聯軍亦由于后備兵力不足,難以進行有力反擊,戰局形成對峙狀態。三師七旅大力增強工事,加強偵察警戒,不斷以小部隊襲擊敵人,并加強對空、對坦克的防御。5月14日,敵在飛機、坦克和大量火炮的掩護下,分為三個集團重新向四平全面進犯。15日晚,第二十團與兄弟部隊對半拉門之敵第五十師進行夜襲,殲敵一部。18日晚,第二十團及兄弟部隊奉命在大軍撤離時死守四平東南高地,掩護四平城內的所有部隊撤出四平街,而后有秩序地撤離戰場。19日,敵占領空城四平,歷經月余的四平保衛戰即告結束。
四平保衛戰,是中共中央從全國戰略出發,為配合政治談判斗爭而進行的一次規模較大的城市防御戰。這次作戰東北民主聯軍斃傷敵萬余人,推遲了國民黨軍北進計劃。第二十團頑強抗擊國民黨軍的輪番攻擊,摸索出打陣地戰的經驗,同時付出了重大傷亡,為建立鞏固東北根據地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6年10月,新四軍第三師七旅第二十團改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六縱隊第十六師第四十七團,參加三下江南作戰。1948年初,改編為東北野戰軍第六縱隊第十六師第四十七團。
四平保衛戰中,二十團機槍手阻擊敵人
遼沈戰役全殲廖耀湘兵團
遼沈戰役中,為堵截廖耀湘兵團東逃沈陽的退路,第四十七團一日兩夜行軍120多公里,于1948年10月26日晨和敵人遭遇。中午,一連全體官兵忍著疲憊,餓著肚子,搶挖工事。敵以一個加強營在猛烈炮火支援下向一連陣地發起攻擊。一排機槍手那慶文,在被敵燃燒彈燒著的情況下,仍咬緊牙關,忍痛堅持戰斗,向敵群猛烈掃射,直至壯烈犧牲。當日,一連官兵連續打退敵三次沖鋒,全殲敵兩個加強排和一個加強營大部,自己卻未進一餐飯、未喝一口水。此時,一連含輕傷員在內只剩30余人。連長王壽松身負重傷,躺在擔架上仍堅持指揮。
傍晚,四十七團一營隱蔽接敵,突然發起攻擊。在團屬迫擊炮連的火力支援下,一連三排長姜東海率突擊班直插敵陣地,突然被敵彈片劃破腹部,腸子流出體外。他從衣服上撕下一塊布裹住肚子,繼續堅持戰斗,直至壯烈犧牲。三排七班長張學禮指揮戰斗小組,邊投擲手榴彈邊沖鋒,打開缺口后率先沖進村內,和敵人肉搏,在接連刺死四名敵人后壯烈犧牲。一連官兵沖進村內,兄弟部隊相繼趕到,殘敵全部投降。
與此同時,第四十七團其他各營經過整夜激烈戰斗,挫敗了敵人十多次沖擊,俘敵數百人,粉碎了敵人奪路而逃的企圖。有的連隊打得只剩下六七人,很多指戰員被炮彈掀起的沙土埋了數次,身負重傷仍奮不顧身,反復沖殺。戰斗中,副團長劉富貴等優秀指揮員英勇犧牲。
10月28日,遼西會戰勝利結束,全殲廖耀湘兵團5個軍12個師及特種兵部隊共10萬人,其中包括號稱蔣介石“五大主力”的新一軍主力和新六軍全部。第十六師共計俘敵1.8萬余人,繳獲大量的武器彈藥和其他軍事裝備。師授予第四十七團一連“英勇連”稱號,授予該連三排“尖刀排”稱號。《東北日報》以巨大篇幅報道了部隊的英勇事跡。
平津戰役和平解放北平
1948年底,該部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三軍一二七師三八〇團。平津戰役期間,12月14日,三八○團于河北香河縣西南、平津公路西側永樂店一線,構筑工事,防敵突圍。21日起,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逐批圍殲被分割包圍之敵。1949年1月14日至15日,東北野戰軍攻克天津,殲守軍13萬余人。此時,北平25萬守軍深陷重圍中。上級決定第四十三軍等5個軍擔任攻取北平的任務。第三八○團被指定為攻城部隊之一,移至通縣利用城垣進行攻城演習,同時組織官兵學習毛澤東同志“此次攻城,必須做出精密計劃,力求避免破壞故宮、大學及其他著名而有重大價值的文化古跡”等指示。與此同時,北平之敵內部戰與和兩股勢力正在激烈斗爭。在重兵威脅和積極爭取下,經過談判,傅作義將軍接受了人民解放軍的條件,命令所屬部隊25萬人開出城外,聽候改編。1月31日,人民解放軍進駐北平城,古都北平和平解放。
平津戰役時,部隊研究攻城方法
廣西戰役全殲白崇禧主力
1949年11月,廣西戰役發起,部隊奉命擔負追擊白崇禧集團任務。26日晚,敵因發覺四十三軍阻擊行動,準備后撤。次日,三八○團在師的編成內跟蹤猛追,與兄弟部隊夾擊殲敵千余人。29日,團奉命向玉林方向急進,全師協力將敵第一五六師師部及第九九三、第七六四團全部圍殲于安民鋪。當晚,第三八○團進至北流及其以北地區集結,追擊桂系精銳部隊——張淦的第三兵團。30日,三八○團由北流出發,于15時進至玉林以南蘇立圩地區。
12月1日,為配合第四兵團全殲該敵,四十三軍決心全線出擊,第一二七師全部向六仁一線之敵第七軍攻擊,戰至12時,白崇禧集團主力大部被殲。
之后,白崇禧殘余部隊向欽州地區集中。12月5日,白崇禧乘軍艦到欽州龍門港,接應撤退部隊。6日16時,一二七師進至大洞墟東北之九波塘,三八○團自動向欽州插去,殲敵一部。22時,三八○團奉命沿途一路追擊,尋殲潰逃之敵,于7日晚進至大寺墟一帶集結。8日,三八○團隨一二九師出發,執行西追任務。當晚在上思殲敵一部,俘敵2000余人,之后奉令沿公路向思樂、明江、諒江一線開進。
14日10時,敵進至等浪墟以西地區,企圖由該線外竄。第三八○團由正面向敵攻擊,經3小時的猛烈攻擊將敵全部殲滅,俘敵副軍長郭文燦以下4000余人。至此,第一二九師和第一二七師第三八○團西追作戰結束。16日,團奉命由現地向廉江開進。
廣西戰役歷時36天,行程近2000公里,共殲敵17.3萬余人,解放了廣西全境,僅四十三軍就殲敵3.4萬余人。作戰中,三八○團機斷行事、連續作戰、主動協同,發揮擅打運動戰的特長,為全殲白崇禧集團作出了積極貢獻。
廣西戰役結束后,三八〇團參加解放海南島戰役,在沒有海、空軍支援的條件下,以木船作為航渡工具,突破敵陸、海、空“立體防御”。該團指戰員發揚英勇頑強的戰斗作風,立下了不朽戰功。
新時期里 繼往開來續輝煌
勇斗歹徒的英雄徐洪剛
新中國成立后,部隊經過幾次整編后移防河南省澠池,今日隸屬于中部戰區第五十四集團軍某部。數十年間,該部加強戰備,嚴格訓練,曾參加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改革開放后,部隊涌現出一系列先進人物,徐洪剛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徐洪剛,云南省彝良縣洛旺鄉人。1993年8月17日,在通信連任中士班長的徐洪剛從家鄉返回部隊。在乘坐的汽車行駛到筠連縣巡司鎮鐵索橋附近時,車上歹徒任永林向乘客吳道蓉敲詐勒索,并對其恣意侮辱。危急關頭,徐洪剛挺身而出,遭到任永林及其三名同伙的圍攻。徐洪剛毫不畏懼。但由于車廂狹小,拳腳難以施展,徐洪剛寡不敵眾,接連被歹徒用匕首刺中。歹徒逃竄后,徐洪剛跳下車,用背心兜住流出體外的腸子,向前追出了50多米,因傷勢過重昏倒在路旁……
經醫院檢查,徐洪剛全身重傷14處,僅胸部就被刺了8刀,最靠近心臟的一刀深達8厘米。縣里特別撥款5萬元作為救治經費,醫院竭盡全力,實施了三次大手術,輸血2000多毫升,終于挽救了他的生命。四名罪犯在七天后全部歸案。在徐洪剛住院期間,除媒體廣泛報道外,當地前來慰問的單位有110多個,探望者1萬余人次,捐款14040元。徐洪剛傷愈后,多次被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成為雙擁模范代表,獲得“見義勇為青年英雄”、“全國新長征突擊手”稱號,一時間,全國掀起學習徐洪剛的熱潮。
1998年8月,長江流域發生特大洪水。組織上考慮到徐洪剛的身體狀況,安排他留守后方。徐洪剛強烈要求參加抗洪搶險。21日晚,風雨交加,洪水漫堤,荊江大堤出現特大險情,徐洪剛主動請纓擔任營突擊隊隊長,與80余名突擊隊員每人扛著50公斤重的沙袋,來回奔跑在沒膝深的淤泥里,奮戰36個小時,直到累倒在大堤上。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時,剛剛被提拔為團副政委的徐洪剛,帶領官兵執行運糧任務,憑著前幾次行走的經驗和頑強的意志,他們兩次穿越死亡谷,共運送給養5000多公斤、藥品數十箱,解除了災民的燃眉之急,還運送和搭建帳篷500多頂,搬運物資50多噸。
徐洪剛(右二)和戰士們在一起
執行應急搶險救援任務
2009年5月10日,河南省靈寶市川口鄉大溪嶺水庫因山洪暴漲,隨時有決堤的危險,嚴重威脅下游10多萬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部隊第一營官兵連夜趕往救援。黨員突擊隊始終沖在最危險的地段,全營官兵背負沙袋不停地飛奔,不少戰士磨破了肩、扎傷了腳也全然不顧,對堤壩進行緊急加固堵缺。經10多個小時的連續奮戰,最終排除了險情。
2010年2月10日,部隊駐地附近地域普降暴雪。電視信號轉播塔供電線路被積雪壓斷,應縣政府請求,在部隊首長帶領下,一連38名黨員骨干組成搶險突擊隊,趕赴韶山地區,連續奮戰5小時,搬運電纜和維修設備4.5噸,搶修供電線路800余米,圓滿完成任務,保障了人民群眾度過一個祥和的春節,其事跡被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軍事頻道和河南電視臺報道。
2011年3月,部隊駐地連續10個月無有效降雨,耕地干旱嚴重。40名官兵冒著-5℃的低溫,逐家逐戶向受災群眾運送飲用水80多噸,基本解決了英豪鎮姜王莊村近300名村民的飲水問題,事跡被中央電視臺軍事頻道報道。7月24日,段村鄉發生泥石流,道路被阻斷。一連出動兵力58人,先后轉移群眾20多戶90多人,搶通被阻斷的道路8處,疏通道路15米,加固堤壩20多米,挖掘土石40多立方米。搶險結束后,一連被駐地縣委、縣政府表彰為“抗洪搶險英雄集體”。
2012年8月,第9號臺風“蘇拉”、第10號臺風“達維”在中國東部沿海登陸。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城區大量樹木、電網遭到臺風破壞,市區及周邊公路存在嚴重安全隱患。正在嵐山區參加海訓的人員立即執行應急搶險任務,迅速展開道路清理工作。因受災面積大、任務重,部隊200名官兵前往增援。
至當日18時,搶險官兵在巨峰鎮、小坡村、陳家溝等4個點位共清理倒伏樹木400余棵,疏通道路8公里,整修廣告牌5個,修補受損電線6處,清理垃圾約15立方米,為群眾發放日常藥品12人次,解救受困車輛百余輛。
高舉旗幟跟黨走
新時期里,這個部隊大力弘揚革命傳統,推動部隊建設全面發展。部隊黨委尤其注重用“支部建在連上”的優良傳統加強基層建設,系統總結出了紅一連黨支部“傳中建、建中傳”、“一個支部一座堡壘、一個黨員一面旗幟”的經驗。
十八大勝利結束后,為貫徹習近平同志提出的全軍部隊要確保“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的指示,這個部隊修訂完善非戰爭軍事行動應急預案,反復組織演練,始終保持聞令即動的戰備狀態。為改進作風,他們從2013年2月起,在黨委機關開展“學習貫徹黨章、弘揚優良作風”教育活動,教育活動與專項整治相結合,貫穿全年。4月,部隊黨委召開了專題民主生活會,各機關黨支部、黨小組召開組織生活會,把查糾軍區規定的形式主義、鋪張浪費、軍紀松弛、精神懈怠和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與單位實際結合起來,下大力嚴肅整治松散之風、跑要之風、享樂之風、虛假之風和庸懶之風。
近年來,這個部隊不斷弘揚光榮傳統和作風,努力鍛造全面過硬的新時期隊伍。戰旗獵獵,精神不朽,威武之師逞英豪,忠誠勇士寫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