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永不退色的女戰士胡百流
永不退色的女戰士胡百流
作者:錢俊 責任編輯:徐銀山 來源:《鐵軍》2013年第8期 日期:2013-09-27 瀏覽次數:7838
進入蛇年,新四軍第三師女戰士胡百流已經98歲高齡,除了耳背和記憶力有些喪失外,其他生命體征尚好,正在向100歲進軍。她是一位淡泊寧靜、不計名利的老人,她沒有寫回憶錄,甚至在子女面前極少談及自己。在居住的小區,她是最年長者,以高壽聞名,卻極少有人知道她是新四軍女戰士,是烈士的遺孀。
進入蛇年,新四軍第三師女戰士胡百流已經98歲高齡,除了耳背和記憶力有些喪失外,其他生命體征尚好,正在向100歲進軍。
胡百流是一位淡泊寧靜、不計名利的老人,她沒有寫回憶錄,甚至在子女面前極少談及自己。在居住的小區,她是最年長者,以高壽聞名,卻極少有人知道她是新四軍女戰士,是烈士的遺孀。
她從事幼兒園和保育院工作,兒女們卻被送給了老鄉
胡百流,原名胡秀芳,1916年2月出生于江蘇省太倉城廂鎮,1936年在上海一所小學任教。在這期間,他認識了老家在江蘇省阜寧縣的丈夫李樸夫,兩人在上海相識成家,過著還算安穩的日子。
1937年8月3日,日本軍隊開進上海,胡百流和李樸夫參加了抗日救亡運動,從此生活變得動蕩不安。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胡百流和李樸夫沖破敵人的重重封鎖來到阜寧,繼續從事各種敵后抗日活動。
1941年1月初,皖南事變爆發后,中共中央及時作出重建新四軍軍部的決策。同年2月,抽調八路軍第五縱隊組成新四軍第三師,9月組成鹽阜軍區,胡百流和李樸夫雙雙成為光榮的新四軍戰士。
在鹽阜根據地,胡百流主要從事教育工作,曾經擔任阜東縣抗日烈屬幼兒園和鹽城軍分區保育院領導。為了收養和照顧在抗戰中犧牲的烈屬子女,為了解除參加解放戰爭將士和地下工作者的后顧之憂,胡百流帶領孩子們,多次沖破日偽軍、還鄉團的包圍圈,好幾次為保護兒童差點獻出自己的生命,用機智和勇敢譜寫了鹽阜根據地“馬背上搖籃”的動人旋律。
在這期間,胡百流先后生育了五個子女,除大女兒李功申參加兒童團、之后又在邊區造幣廠做活外,其余四個“小不點”都離不開爸爸媽媽的懷抱。此時的李樸夫已擔任鹽阜根據地縣區抗日武裝的領導工作,整天忙于對敵斗爭,根本顧不上自己的家庭。照常理,胡百流可以將幾個孩子帶到幼兒園和保育院。但是,為了把更多的精力和資源用于服務其他將士的孩子,為了把更多的安全和幸福送給烈士的子女,胡百流夫婦做出了驚人的決定,將自己的孩子全部寄養到了老鄉家。
這樣的決定,讓孩子們飽嘗了人間的苦楚、生活的艱辛。數十年之后,胡百流的二兒子胡民在博客里寫道:“……1948年9月我出生在蘇北,父母要隨軍南下,就把我用一條軍被、150斤地瓜干寄養在老鄉家。解放后老鄉把我送到父母身邊時,我病得氣息奄奄,兩歲了還不會走路,都說這孩子怕不行了。后來媽媽從我肚子里打出了那么多蛔蟲,硬是用美國奶粉把我給養過來了……”
1950年,胡百流和李樸夫在上海安家,七個孩子(兩個解放后生育的)全部聚到一起。
她長期擔任領導工作,兒女們卻苦苦地獨立打拼
解放后,胡百流先后在華東海軍情報處、華東軍區情報部、總參情報部任秘書和參謀。
1954年,新中國成立后開始第三次大裁軍。胡百流既考慮到支持地方建設的重要性,也考慮到丈夫李樸夫身體因素,就向組織上遞交了轉業報告,從此離開了心愛的部隊。但是兩年后,他的丈夫卻被無情的傷病奪去了年輕的生命,那一年,胡百流40歲。
轉業到地方后,胡百流先后任上海市長寧區委教育衛生部副科長、科長、副部長,天山街道黨委副書記,武夷街道黨委副書記、書記,長寧區人大常委。
在這期間,子女們陸續長大。在子女們入學、就業、成家等一系列問題上,胡百流顯得特別的開放和民主:由子女自己定,按規矩辦!子女們雖然從事的工作各不相同,但走的都是一條艱苦創業的路。
大女兒李功申,自幼聰慧過人,能歌善舞,是北京外貿學院招收的第一批學生,和謝覺哉的女兒謝定定是同學。李功申大學畢業時原本可以留在北京工作,可她自己要求去云貴川,還帶上了當時的戀人、后來的夫君一塊去了貧困地區。
三女兒李功佐,1944年出生三個月后,胡百流就把她送給當地農民胡寶臺撫養,靠挖野菜、拾柴火過日子,養成了倔強、不服輸的性格。1962年,李功佐高中畢業后考進上海師范學院中文系,“文革”時在學校里參與了“炮打張春橋”的事情,遭受了打擊報復,1968年10月被分配到廣西柳州鐵路局六甲鐵路小學當教師。按常規,上海師范學院畢業生至少應當分配在上海中學任教,學校這樣安排顯然是不公平的。
胡百流的二兒子胡民,1948年9月出生,在老鄉家生活了兩年后回到家中。在他的記憶中,母親成天就是忙于工作,大姐才是“母親”。1964年8月,胡民初中畢業考取了張家口解放軍技術工程學院。離開上海去軍校的那一天,胡民興奮不已,他盼望和母親一起分享快樂,可惜母親沒來送他。若干年后,胡民在博客里寫道:“……臨行宴會上,別人都是一家子一桌,而我就是自己一個人和招生組坐在一桌。母親是一如既往地忙于工作。走的那一天還是姐姐和鄰居送的我。到軍校后第一個寒假我也沒回家,我覺得回家沒意思,還是在軍校好玩點……”1987年3月,胡民轉業,回到上海,他在部隊干了24年,副團職務,行政19級,傷殘7級。胡民回到上海后碰到三個棘手問題:一是指標問題。他是從上海當兵的,回上海有指標,但妻子不是從上海參軍走的,所以拿不到回滬指標。二是工作問題。胡民轉業時已經40歲,沒有政策優勢、年齡優勢和專業技術優勢,找到合適的工作難度很大。三是住房問題。胡民單身回上海,住房只有自己解決,而上海的房子緊張是全國出名的。當時,胡民認為母親在上海有一定的人脈關系,能夠為自己解決難題,想不到母親到小女兒家中暫住,將房子讓給了胡民兄弟倆。
她老態龍鐘并開始喪失記憶,兒女們卻總是被叮嚀
1983年9月,胡百流離休了,開始享受幸福晚年。
她認為能夠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能夠活這么大的年紀,主要是因為共產黨領導的祖國在不斷進步,她最常講的一句話就是:“共產黨對我好啊!同志們對我好啊!大家對我好啊!”
但是,她也深知社會有陰暗面、人生有坎坷,害怕孩子們看不透、想不通、受影響,所以始終不忘對子女的教育。
胡百流對子女的教育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錢賺得再多也是黨和國家的,是人民的。”
2007年5月的一天,在三女兒、女婿的陪同下,胡百流到太倉瀏河看女兒、女婿新買的別墅。看完房回來,女兒、女婿都想聽聽母親對房子的評價,期盼著獲得母親的夸贊。可是,胡百流避而不談房子,反而用拐杖重重地敲了敲水泥地面,大聲問道:“買房子的鈔票來路正不正呀?”
晚年胡百流
眼看著胡百流的年齡越來越大,近年來,子女們總是盡量在春節來母親身邊過年,就連家在美國的二女兒也不遠萬里趕回來。機會難得,胡百流及時給他們做了“老一套報告”,要求他們講廉政,從正道上掙錢。報告很短,話也不多,語氣平緩,但一字一頓,子女們聽得大氣不敢出。子女們知道,這是母親一輩子矢志不渝的信念。
對于孫子輩、重孫輩,胡百流也不忘抓住機會敲敲耳朵邊兒。一次,一個小輩用客戶送的禮券購買了食品孝敬她,胡百流堅決不收。從此,小輩們來看望胡百流,都首先告訴老人家禮物是自己掏腰包買的。胡百流聽后便笑逐顏開,在兒孫們面前故意會吃得很多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