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十九年興教助學 愛心詮釋老區精神
十九年興教助學 愛心詮釋老區精神
作者:潘春華 責任編輯:趙雨希 來源:《鐵軍》2016年第10期 日期:2017-05-12 瀏覽次數:7825
19年前,由江蘇省鎮江市離休干部馬立平為代表的18位離退休老同志,倡導成立了鎮江茅山老區興教助學協會。19年來,共收到社會各類捐款2300多萬元,累計資助貧寒學子9000多人,獎勵教師400余人,發放助學金1350萬元,使860多個農村家庭和個人摘掉貧窮帽子,使莘莘學子圓了學業夢。
目前,協會在茅山老區鄉鎮建立了13個分會,60余名年齡在70歲左右的離退休干部,19年如一日地以老弱夕陽之軀,做著募集善款、助學育人的朝陽事業。
漫漫助學路 圓夢結碩果
茅山老區興教助學協會的當家人叫馬立平,是這些古稀老人的“頭兒”,2013年馬老未過完88歲生日便因病離世了。這位出生在山東萊州,1941年參加革命,抗日戰爭時期當過兒童團長、武工隊長,新中國成立初期任丹徒縣寶堰區委書記的老共產黨員,對茅山老區人民有著深深的眷念之情。1996年春離休后的馬立平和老戰友敘舊時,得知一位品學兼優的高中學生因貧輟學,便萌發了興教助學的想法,決心幫助這些家庭貧困的孩子重返校園。
隨后,馬立平找到了過去在寶堰鎮工作過的老戰友、老同事,一下子找了17位老黨員。當時,這些老人平均年齡70歲左右,他們積極響應,慷慨解囊。馬立平以身作則,帶頭捐出3.8萬元,這相當于當時他18個月的工資,作為興教助學協會籌集的首筆善款。經過一年多的籌備,1997年7月7日,“鎮江茅山老區興教助學協會”在寶堰鎮成立,馬立平被選為理事長。
助學是履行社會責任,更是播撒愛心的種子。19年來,為了把有限的資金資助給那些家庭經濟最困難、學業最優秀的學子,助學前都需要走村串巷調查摸底,然后一家一戶進行篩選,最終確定助學對象。
19年來,協會共資助貧困學子9000多人,其中大學、高中生占資助總數的81%,初中、小學占助學總數的19%,全面實現了義轉非目標任務。與此同時,堅持多元化助學理念,通過協會牽頭當紅娘結對助學、分流助學以及推薦助學545人。
捐資范圍廣 感人故事多
籌集助學資金是協會第一要務,也是協會發展的根本。協會里的老人們大都步入古稀之年,不少人病魔纏身。馬立平在戰爭年代負過重傷,同時患有胃癌,2002年動過大手術,但他事必躬親,身先士卒,全身心撲在興教助學事業上。人們都說馬立平有“三最”,一是捐款最多。共向協會捐款23萬元,結對幫扶助學80多人。二是吃苦最多。為了調查了解貧困學生情況,他幾乎跑遍了老區各個鄉鎮。三是操勞最多。協會大小事務,上下內外各種關系協調,無不傾注了馬立平的心血和汗水。
19年來,籌集助學資金范圍從茅山老區幾個鄉鎮發展到全國十多個省份,發展會員1100多名,捐資單位和個人近萬個。“鎮江九老太”是捐資助學隊伍中的典型代表,她們中年齡最大的92歲,最小的86歲,19年如一日,每年一捐,累計捐款十余萬元。
2013年,協會現任理事長姚美玲接過了“興教助學”這面旗幟。上任伊始,他便首先明確了協會在“興教助學”中集資、助學、育人三者的關系,提出集資為基礎,助學為抓手,育人為目的“三位一體”方針。不僅如此,他還制定了一系列擴大協會助學影響力的措施,“跳出老區,走出鎮江”,捐資范圍從茅山老區幾個鄉鎮發展到全國眾多省、市、自治區,還把助學工作站建到了北京。
愛心育桃李 桃李滿神州
教育為本,育人為先。多年來,茅山老區興教助學協會堅持進行家訪、學訪、信訪“三訪”活動,及時了解他們的生活困難和思想動態,給貧困孩子送去溫暖,傳遞愛心。
興教助學,如明燈照亮了茅山老區學子們的漫漫人生路。如今,許多受資助的學生長大了,出息了,他們有的以高分考取了國家名牌大學,有的以優異成績讀上了研究生、博士生,有的出國繼續深造,有的畢業后走上了工作崗位并擔任了領導職務。盡管他們人生的道路不一,所處的崗位不同,但他們對興教助學協會的那種由衷的感激都是一樣的。
寶堰鎮南宮村的蔣君仙,在走上工作崗位后的第一個月,就用自己的工資收入,向協會捐了款。從初中開始就受協會資助的紀亮,在被四川大學錄取后,毅然選擇了與西部開發密切相關的專業,并最終選擇留在了西部工作。他說:“對協會老前輩的感激和敬佩,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的人生選擇,我要用實際行動,來感謝社會各界的關懷。”從黃墟走出去的清華學子鄭雯,目前正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她在信中說:“現在最想說的一句話,就是感謝協會長期以來對我的幫助和支持,你們的愛流淌在我的血液中。今日,我只能做一名愛心的傳遞者;明天,我一定會為社會貢獻一份力量……”
19年來,協會成員們用愛心幫助這些貧困家庭的孩子實現學業夢,愛心細流匯聚成河,慈善畫卷越寫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