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垓下古戰場 農業開拓創新帶頭人 ——記安徽省靈璧縣靈南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飛
垓下古戰場 農業開拓創新帶頭人 ——記安徽省靈璧縣靈南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王飛
作者: 胡興臣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2016年第10期 日期:2017-05-18 瀏覽次數:7827
安徽省靈璧縣韋集鎮丁李村位于當年垓下之戰古戰場。該村村民王飛在黨的政策指引下,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創辦了靈南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并擔任理事長。他與眾鄉親們一起打破傳統的種植習慣,推廣發展黑糧農業,加快了致富步伐。縣政府和宿州市農委等分別贈匾稱贊其為“優秀農村合作組織”“市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市級龍頭企業”。
垓下為楚漢相爭的一個古戰場,為世代人們所熟知,歷代文人墨客有更多吟詠。抗日戰爭時期黃克誠、彭雪楓、張震等首長,先后率部從津浦路西,東進到洪澤湖畔開辟根據地,都途經垓下古戰場。新四軍四師十一旅滕海清旅長所率三十一團、三十二團更是轉戰這片土地。1942年春靈南區建立,屬泗五靈鳳縣領導,當地黨組織領導干部群眾配合新四軍四師主力,不斷打擊日偽頑。抗日戰爭勝利后,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成立,張震任九縱司令員兼政委。蔣介石挑起內戰,張震所屬九縱七十三團、七十七團又在靈南連續開展重創來犯蔣軍的戰斗。革命戰爭年代,我黨我軍在這里留下了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革命精神和光榮傳統。
王飛深受革命傳統教育和精神鼓舞,勇于開拓創新。1991年他初中畢業后,即到浙江溫州打工多年,手里有了些積蓄,但感到為人打工限制了自身發展,同時看到打工仔返鄉乘車多有困難,便改做長途汽車客運營生。為了多掌握致富本領,從2006年到2009年,他又在上海搞裝修。通過一二十年在外打拼,積累不斷增多,技能不斷豐富提高,眼界也越來越開闊。他不滿足于自己致富,決心為改變家鄉面貌貢獻力量,為此他從2009年開始,回到家鄉致力于新農村建設。
家鄉地多人少,是發展農村經濟的一大優勢,但父老鄉親們一直沿襲傳統的耕作模式,老辦法老品種,或小麥、黃豆連作,或小麥、玉米連作,或種春、夏花生,或栽春、夏山芋,季復一季,年復一年。雖然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富裕程度很難快速發展。
如何把父老鄉親組織起來,深化農村農業改革,共同加快致富步伐,成了縈繞王飛心頭的大事。為了先行一步,為群眾做出示范,他只身到安徽五河縣參觀一家大棚葡萄園,回鄉后便聯系一些親朋好友,建起200個塑料大棚,每個大棚占地一畝,全部栽植了特色產品油桃,當年每畝收益達7000元至8000元之多,使鄉親們大開了眼界,也使王飛增強了發展新興農業的信心。
2011年6月,在地方黨政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在有關方面的配合下,王飛首先牽頭成立了安徽靈璧靈南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王飛任理事長。入社農民很快達到460戶,入股土地達1800畝,流轉入社的土地3700畝。合作社根據科研部門的指點,發展營養價值高、盈利空間大的黑糧作物。村民們盡力擴大復種指數,種植黑甜糯玉米、黑小麥、黑皮青仁豆、黑芝麻、富硒黑花生等黑糧農業。另有些農民在5000多畝土地上按統一要求自種黑糧作物,產品由合作社負責收購。王飛對所經營的黑色農業品種,做到科學化指導,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規范化管理,品牌化經營。根據種植、生產、加工的需要,合作社已擁有24臺大型拖拉機、9臺聯合收割機和其他多臺耕作機械,種、管、收全部實現機械化。
為了搞好黑色農業產品加工,王飛先在自家6畝責任田里建起廠房場地,并添置了3條機械加工流水線和12臺加工機械,不斷加工出合格的黑色農業產品。所生產的黑小麥面粉和掛面,特別是掛面受到省內阜陽等地和河南省多個地方用戶的喜愛,而且通過簽訂合同遠銷美國;生產的富硒黑麥片,日產量達到10噸,供不應求;所加工生產的紫薯粉條、富硒黑花生等均廣受歡迎。今年中國產品質量安全評價中心頒發榮譽證書和獎匾,稱贊靈南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為“重質量、守誠信”的優秀示范單位。
王飛領導的靈南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通過改革發展黑糧農業,效益大增,2013年收益達300多萬元,2014年收益達600余萬元。2015年收益增加到800多萬元,2016年收益可繼續增加。這些收益每年均60%分配給農戶,40%用作合作社發展基金。土地流轉入合作社的每年每畝凈得1000元,127戶入社股民,二次分紅每股另可再得500元。入社農民收入在2012年每戶平均增收4300多元的基礎上,連年增加。通過農業開發扶貧,每年有200多戶農民脫貧致富。
一位老農反映說:“黑糧產量不低于原種品種產量,而且營養價值高,使我們收入大增。”幾位在合作社務工的婦女議論說:“俺在這里干,看家守近,不影響照看孩子,不影響照顧老人,每月能得工資2000多元,我們都樂意在這里干!”據統計常年在這里務工的有20多人,季節工多達200多人。青年農民王賢斌一直在外打工,有一定的文化,頭腦靈活,現在30多歲,王飛吸收他入社,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和實踐,安排他專門負責掛面生產的技術管理,三四年來他工作一直搞得很好,每年收入達5萬多元。
安徽黑糧農業聯合社、安徽農業大學、北京農業大學等單位經常組織人員來這里開展生產、教學、科研實踐活動,縣內多個單位、省農委以及省內金寨、潛山、黃山區、石臺等縣區和山東泰安、濟寧,江蘇鹽城等地,都慕名組織人員前來參觀學習,這使靈南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既增添了學習和提高的機會,又使王飛等人增強了進一步深化農村農業改革的積極性和責任心。他決心通過擴大農業專業合作社規模,擴大廠房場地建設,健全管理措施,拓寬發展路子,把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辦得更好,讓農民致富步伐不斷加快!
(安徽省靈璧縣新四軍歷史研究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