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抗戰時期誕生在淮安的勁旅——紀念淮河大隊歸建新四軍75周年
抗戰時期誕生在淮安的勁旅——紀念淮河大隊歸建新四軍75周年
作者:陶洪仁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2016年第10期 日期:2017-05-25 瀏覽次數:7842
淮河大隊是由淮陰、漣水、淮安等縣的民間抗日武裝組合發展起來的一支勁旅,于1941年2月大部歸建為新四軍獨立旅第三團,并隨這支部隊立下了不朽功績,這既是淮安黨史軍史上的一件大事,又是淮河兒女的一座豐碑。今年是其歸建新四軍75周年。
淮河大隊是由淮陰、漣水、淮安等縣的民間抗日武裝組合發展起來的一支勁旅,于1941年2月大部歸建為新四軍獨立旅第三團,并隨這支部隊立下了不朽功績,這既是淮安黨史軍史上的一件大事,又是淮河兒女的一座豐碑。今年是其歸建新四軍75周年。
民眾自發抗日 淮陰中共組織重建
第二次國共合作后,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被捕入獄的吳覺、夏如愛、謝冰巖、李干成、趙心權等革命志士,陸續從國民黨監獄“反省院”釋放出來;當初出走避難或宣布“洗手不干”的陳亞昌、陳書同、萬金培、謝楠、沈肇華等,也都從外地回到了家鄉。他們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方針的號召下,以不當亡國奴的共同愿望和堅強決心,積極聯絡各階層的愛國人士和青年學生,開展抗日宣傳活動。此時,外出尋找共產黨組織的宋振鼎,從武漢八路軍辦事處帶著要他回到蘇北家鄉發動群眾,組織抗日救亡團體的指示,和有關抗日形勢、任務和統一戰線方針政策的小冊子,返回老家,隨即與吳覺、謝冰巖、夏如愛等地方杰出青年一起,廣泛宣傳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在漣水縣李干成、陳書同、程亞昌,淮安縣趙心權及泗陽縣謝楠等人的響應與策應下,成立了蘇北抗日同盟會及其他抗日救亡團體,組織民眾開展了以抗日救亡為主要內容的許多活動。他們一面秘密收集槍支彈藥,一面多次派出代表,外出尋找黨的組織,希望得到黨的直接領導。1939年1月,李干成、孫海光將蘇北的抗日救亡活動情況向中共山東分局作了匯報。2月,根據蘇魯豫皖邊區省委的指示,蘇皖特委決定由張芳久、高興泰、戴曦三同志組成中共淮屬臨時工作委員會,4月,建立中共淮屬中心縣委(工作范圍包括淮陰、淮安、漣水和泗陽四縣),開始了淮陰地區黨組織的恢復與重建工作。
吳覺:淮河大隊大隊長
張芳久:八路軍隴海南進支隊第八團(淮河大隊前身)參謀長
張眾一:淮河大隊政委
組織民眾武裝 打響抗日第一槍
1939年3月初,淮陰、淮安、漣水等縣城相繼淪陷。
在中共淮屬中心縣委書記張芳久的領導下,吳覺、宋振鼎、夏如愛等在淮陰縣漁溝一帶農村首先將貯存的槍支彈藥拿出來,武裝農民,同時爭取了國民黨漁溝一個常備中隊,還把國民黨的四五十個散兵游勇組成了一個中隊。另外,洪澤湖畔在徐州第五戰區總動員委員會時留存下來的漁民抗日武裝五六十人也來投奔。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匯集了四股抗日民眾武裝,人數達200多人,組成淮陰抗日義勇隊,并在沭陽張圩設立總指揮部,吳覺任總指揮,張芳久任參謀長,謝冰巖任秘書長,宋振鼎任政治部主任。從此,淮陰縣人民有了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支抗日武裝。
在中共淮屬工委的領導下,漣水縣漣西地區,1939年3月7日,林士鈞、朱啟勛、張景文、王雨洛、王曉樓等搞到了國民黨第五十七軍北撤時留下的武器,在朱南蕩成立“漣水民眾抗日救國獨立營”,推選林士鈞為營長。幾天內,隊伍發展到六七十人。與此同時,李干成、陳亞昌等在紅窯鄉龍興寺組織了抗日義勇隊,有30余人槍。3月12日,兩支武裝在龍興寺合編為漣水民眾抗日義勇隊,推選李干成為隊長、林士鈞為參謀、陳亞昌為副官。在漣東地區,1939年3月下旬,由萬金培、陳書同、薛華甫在南集、大東一帶串聯發動,以國民黨常備隊為基礎,聯合部分武裝,成立漣水常備隊獨立中隊,薛華甫為中隊長。
在淮安縣,以高心泰、趙心權為首成立了民眾抗日自衛隊。
這些武裝建立后,除了積極擴大隊伍和打擊漢奸、土匪的破壞活動,還分別在本區域內打響了抗日第一槍:淮陰義勇隊的五條路戰斗,漣水義勇隊的魯渡戰斗,淮安縣民眾抗日自衛隊的青龍庵戰斗。
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根據中共中央關于黨和軍隊堅持獨立自主的敵后游擊戰爭的精神,認為需要盡快打出八路軍的旗幟,否則,民眾抗日武裝就有可能被國民黨頑固派的勢力收編。1939年6月21日,淮陰、漣水兩縣的抗日義勇隊和淮安民眾抗日自衛隊在漣水二區成集會合,成立“八路軍山東縱隊隴海南進游擊支隊第八團”,正式打出八路軍的旗號。上級根據新的形勢派萬眾一同志擔任政委,吳覺任團長,陳書同任副團長,張芳久任參謀長,李干成任政治部主任,高興泰任副主任,謝冰巖任秘書長。全團設4個營。
7月,蘇皖邊區黨委決定成立三地委,任命萬眾一為地委書記,張芳久和楊漢章為地委委員。三地委的工作范圍除原淮屬四縣外,還包括了鹽城和阜寧等縣。
應對變化形勢 定名淮河大隊
第八團成立后,經過一個多月的整訓,于8月間西進淮陰漁溝、五里莊一帶活動,宣傳黨的政策,發動群眾進行抗日,同時,清剿匪偽,為民除害。
為了適應形勢變化,地委書記萬眾一代表中共蘇皖第三地委指示:部隊必須迅速擴大,建成一支可以獨立行動的武裝力量,以便隨時馳騁、跳動、穿插,回旋于蘇北各縣。當時漣東的薛華甫部是他們首選爭取的隊伍。薛華甫部掛的是國民黨的招牌,但隊伍中的許多人是擁護和支持共產黨,主張抗日救國保家鄉的,但因受國民黨的掣肘,有些猶豫不決,舉棋不定。經過萬金培做工作,漣水常備隊獨立中隊中隊長薛華甫及其部隊被爭取過來。后來,薛華甫的這支隊伍和擴充來的新兵及其他小部隊合編為南進支隊第九團,由薛華甫任團長,萬金培任副團長。九團與八團于12月匯合時,部隊已發展到五六百人。
中共三地委書記萬眾一是在7月間離開蘇皖特委到達淮海地區的,當時隴海南進支隊第一、二梯隊已成立。在沒法與上級領導機關取得及時聯系的情況下,他毅然決定將新合編的部隊,命名為八路軍蘇皖縱隊隴海南進游擊支隊第三梯隊。吳覺任梯隊長,三地委書記萬眾一任政治委員;八團由陳書同、陳克天分任正副團長,九團由薛華甫、萬金培分任正副團長。第三梯隊成立后,淮海區形勢大為改觀。
1940年3月23日,第三梯隊在錢集被圍,激戰后雖突出重圍,但元氣大傷,在研究部隊的去向時,一時意見不一。遂派剛剛病愈的楊漢章到蘇皖區黨委請求指示。蘇皖區黨委書記金明在泗縣半城聽了匯報后,讓楊漢章去青陽鎮見劉少奇同志。劉少奇聽了楊漢章的匯報,得知淮漣地區有一支打著八路軍旗號的民眾武裝時,心中為之一喜,這為他開辟蘇北的構想增添了重要力量,遂面示,再堅持三個月即有八路軍一支主力到此。1940年5月,二地委書記楊純兼任三地委書記,10月,蘇皖區黨委決定撤銷二、三地委,組建鹽阜地委,楊純為書記。她提出保存力量,迎接主力。為迷惑敵人,堅持地方斗爭,提議部隊對外番號改為“淮河大隊”,吳覺任大隊長兼第八團團長,薛華甫任副大隊長兼九團團長,萬眾一任大隊政委,林士鈞任參謀長,高興泰任政治部主任。阜寧的地方抗日武裝改編為淮河大隊第十團,由湯如山任團長。從此蘇皖縱隊隴海南進游擊支隊第三梯隊即以淮河大隊這個新名響徹淮海。
策應主力南下 接替主力保衛淮海區
淮河大隊旗幟打開后,增強了人民群眾抗日斗爭信心,也得到了淮海地區人民的大力支持。1940年春節前夕,漣水城里300多名日偽軍,開著軍車,耀武揚威地進入淮河大隊活動區漣西,一路殺人放火,搶劫財物。淮河大隊立即派出第八團朱慕萍營,利用村莊等有利條件,進行阻擊、尾擊、側擊,尤其是在洪碼頭的口袋陣,痛擊敗歸之敵,斃日偽軍100余人。
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容不下淮河大隊的存在與發展,命令各縣和王光夏、李守維的部隊監視、圍困、限制該部的活動并擬相機消滅。為了對付韓德勤的攻擊,淮河大隊改變營團建制,把部隊編成若干游擊小隊,以便隱蔽活動,利用有利地形或夜晚與敵周旋。事實證明,這樣既堅持了這個地區的斗爭,打擊了敵人,又保護了地方黨組織和廣大群眾,減少了損失,同時也保存了部隊的力量,使部隊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不久,他們根據中原局關于堅持原地斗爭,積極準備迎接主力東進的指示,迅即集中和充實部隊,恢復團的建制,并在極短的時間內從千余人發展成為近4000余人的規模。8月,黃克誠奉命率八路軍第二縱隊第三四四旅三個團、第二旅兩個團共1.2萬人南下支援新四軍。在鹽阜區,由于國民黨勢力的影響,八路軍主力到達后,遭到頑軍、土匪襲擊,還造成一定損失。由于淮河大隊在淮海地區積極開展抗日武裝斗爭,有力地打擊敵偽勢力,為八路軍主力南下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八路軍在淮海區可謂兵不血刃。
1940年秋,八路軍第五縱隊(即后來的新四軍第三師)主力挺進鹽城,縱隊領導機關沒有跟隨部隊,仍留在沭陽縣陳圩、錢集,而接替主力保衛淮海區使命的就是淮河大隊。
一天,駐扎在淮陰的日偽軍根據奸細情報,得知第五縱隊領導機關兵力空虛,便傾巢出動,急奔沭陽,企圖襲擊縱隊司令部與淮海區的黨政機關。駐在六塘河南岸古寨一帶的淮河大隊第八團得到了這個情報后,在團長吳覺的率領下,利用熟悉地形的優勢,先是阻擊敵人于五里莊至徐溜沿線,以便領導機關轉移,后又在六塘河兩岸夜襲騷擾日軍,使其不得不返回淮陰,從而打破了日軍偷襲五縱領導機關的陰謀。
1940年底,各地抗日民主政府由于建立時間不長,地方上土匪猖獗。據不完全統計,淮海區共有土匪60余股,2700余人。這些土匪與國民黨頑固勢力互相勾結,搶劫群眾財物,殺害我黨政干部,破壞新生的民主政權。其中影響較大的就有漣水新渡口頑軍劉立卓,他與當地土匪勾結,圍捕、殺害我區、鄉干部多人,使這一地區16個鄉淪入其手。淮河大隊得知這一情況后,一部立即趕到漣水,和新四軍獨立旅騎兵排一起將土匪骨干200余人包圍在岔廟孔小蕩,經過三天激戰,擊斃匪首70余人,活捉11人,給頑匪以沉重打擊,有力保護了抗日政權。
1941年1月,淮河大隊老八團讓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第五旅旅長梁興初“看中”(陳毅語),上升編入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教導第五旅,番號為教導第五旅第十五團,還有數百人補充入一一五師第八旅、補充入新四軍第三師師部的80余人及辦事處警衛隊1個連等。1941年2月間,一一五師教導第五旅改編為新四軍直屬獨立旅,原教導第五旅第十五團則為新四軍主力直屬獨立旅第三團。
淮河大隊4000多人的大部歸建主力,這對于經歷皖南事變之后不久、剛剛完成軍部重建的新四軍來說,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之前,1940年底,梁興初最初進入蘇北所率領的一一五師教導第五旅兩個團,總兵力也不過2000人。而更為重要的,是淮河大隊得到了華麗轉身,踏上了新的武裝革命的新征程,成為一支馳名中外的勁旅:1942年12月,三團隨獨立旅北調山東,恢復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教導第五旅番號。之后,這支隊伍也由原來的一個旅發展壯大為赫赫有名的第三十八軍,一路征戰,“四戰四平”,三下江南、四保臨江、千里挺進廣西。全國解放后,三十八軍又赴朝參戰,由于作戰勇猛、戰功卓著,被彭德懷總司令譽為“萬歲軍”。(作者單位:淮安市新四軍研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