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 崢嶸歲月 > 張震將軍留給孩子們的“遺產”
張震將軍留給孩子們的“遺產”
作者:史文敏 責任編輯:束華靜 來源:《鐵軍》2016年第11期 日期:2017-05-23 瀏覽次數:7827
從1939年1月,新四軍游擊支隊參謀長張震,奉彭雪楓司令員之命,率先頭部隊挺進永城、蕭縣、宿縣敵后,開辟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此后整整10年的戰斗中,張震將軍同豫皖蘇人民生死與共,結下了深厚情誼。老將軍雖然駕鶴西去,但他靠前指揮,精忠報國的革命故事仍在豫皖蘇邊區群眾中廣為傳頌,一顆子彈頭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例。
1996年3月18日張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
從1939年1月,新四軍游擊支隊參謀長張震,奉彭雪楓司令員之命,率先頭部隊挺進永城、蕭縣、宿縣敵后,開辟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到1949年1月,張震在蕭縣蔡凹協助華野代司令員粟裕組織指揮淮海戰役最后勝利。整整10年的戰斗中,張震將軍同豫皖蘇人民生死與共,結下了深厚情誼。老將軍雖然駕鶴西去,但他靠前指揮,精忠報國的革命故事仍在豫皖蘇邊區群眾中廣為傳頌,一顆子彈頭的故事就是其中一例。
祖老樓反掃蕩中張震負傷
祖老樓是安徽省宿州市蕭縣西南一個較大的集鎮,也是徐州通往永城縣城的必經之地。抗日戰爭時期,屬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區。1945年2月中旬,時任新四軍四師參謀長兼十一旅旅長、淮北第二軍分區司令員的張震接到報告,駐守徐州的日偽軍將集中兵力,掃蕩剛恢復不久的豫皖蘇抗日根據地。他當機立斷,親自率領十一旅三十一團從渦陽龍山地區北上,同時命令活動在蕭(縣)宿(縣)永(城)地區的三十二團、蕭縣獨立旅和縣總隊等部做好戰斗準備,并于2月15日,抵達蕭縣崔口、豐莊、張閣一線集結待命。
第二天,駐徐州的敵偽軍兩個團附騎兵一部,在駐守蕭縣城等地2000多名敵偽軍配合下,沿徐(州)永(城)公路進入豫皖蘇抗日根據地掃蕩。張震率三十一團、蕭縣獨立旅等部在祖老樓一線正面阻擊,仗打得很激烈。張震親臨前沿陣地,用望遠鏡觀察敵情。不料一顆子彈打入他的右肩胛下,頓時鮮血染紅了右上衣,這是他參加紅軍以來第五次負傷。在場官兵都勸他趕快下去療傷,他滿不在乎地說:“這點小傷算個啥!”一邊讓隨軍醫生包扎傷口,一邊指揮奉命趕到的三十二團和蕭縣總隊,從兩側對敵人實施攻擊。經過我軍三面強攻,敵軍節節敗退,新四軍官兵乘勝追擊,越戰越勇,迫使殘敵向徐州潛逃。此戰,共斃傷敵偽軍500余人,繳獲輕重機槍10梃,步槍300多支,拔除了祖老樓、青龍集兩個日偽據點。
這點小傷不能下火線
祖老樓反掃蕩勝利后,新四軍四師長張愛萍、政委鄧子恢、副師長韋國清、政治部主任吳芝圃等領導干部十分關心張震的傷情,多次勸他住院治療,他總是滿不在乎地說:“這點小傷不能下火線!”
就在這時,駐商丘等地的日偽軍向雪(永)商(丘)亳(州)地區掃蕩。張震忍著傷痛,召集各團長研究反掃蕩作戰方案,組織指揮三十一團和三十二團各一個營,在三十二團團長張永遠帶領下,粉碎了日偽軍掃蕩。接著,張震奉命組織指揮十一旅、蕭縣獨立旅和八個縣總隊,開展了豫皖蘇抗日根據地的春季攻勢,共拔除日偽據點八個,斃傷日偽軍680多人,生俘偽軍1982人,繳獲輕重機槍24挺,步槍1344支。
從5月21日到7月15日,經過56天艱苦奮戰,又奪取了宿(縣)南戰役的重大勝利,殲滅偽十五師大部,拔除日偽據點六個,斃傷日偽軍200余人,生俘敵1900多人,收復了9500平方公里的敵占區,受到新四軍軍部的嘉獎。
8月25日,張震奉命組織指揮十一旅和淮北第二軍分區部隊,向拒不投降的駐守永城縣城的日偽軍發起攻擊,經四天激戰,斃傷偽軍200余人,生俘偽軍1000多人;9月21日,張震率部配合接應偽十八師5000余人,在師長杜新民(共產黨員)率領下反正,改編為“人民解放軍獨立第二軍”;從9月11日至10月11日,張震奉命組織指揮十一旅向津鋪鐵路徐州至宿縣段發起攻擊,連克曹村、夾溝、三堡車站,共斃傷偽軍500余人,生俘670多人,并動員群眾將三堡以南10公里鐵路破壞;10月18日,張震組織指揮十一旅、蕭縣獨立旅在地方武裝配合下解放蕭縣縣城,殲敵700余人,使豫皖蘇邊區八個縣連成一體。
大戰在即沒時間取出子彈
1946年2月21日,時任華中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員兼政委的張震,到江蘇省淮安參加高干會議,中共華中分局書記鄧子恢專門找他到家里談心,詢問傷情,還送給他一件絨衣,安慰他說天氣寒冷,要多穿點,注意保重身體。
會議期間,張震總感覺負傷的右臂隱隱作痛,就利用休會之機,到淮陰仁慈醫院登門求醫。醫生用X光透視后,告訴他有顆子彈橫在右肩胛下,必須住院手術取出來。面對時局多變,大規模內戰隨時可能爆發的新形勢,張震謝絕了醫生和戰友們讓他住院手術的安排,堅定地說:“大戰在即,沒時間住院取子彈,等以后有機會再說吧!”
會后,張震返回靈璧北部九縱隊駐地,傳達貫徹高干會議精神,組織部隊整軍備戰。全國內戰爆發后,張震奉命率領華野九縱在靈璧縣南槐巷子首殲國民黨軍770多人;接著,激戰大山,保衛靈璧縣城,共殲敵870余人;1946年7月26日至28日,在陳毅司令員統一指揮下,又率部參加靈璧北朝陽集戰役,一舉攻克漁溝等地,殲敵1000多人。隨著解放戰爭的發展,張震在陳毅統一指揮下,率部參加了泗縣、兩淮、宿北、魯南、孟良崮、南(麻)臨(朐)、膠東、豫東、濟南等戰役。
1948年11月,時任華東野戰軍副參謀長的張震,協助華野代司令員粟裕,參與指揮了著名的淮海戰役。1949年1月10日,淮海戰役結束的當晚,他和華野后勤部長劉瑞龍一起,陪同栗裕視察了抗戰時負傷地祖老樓、青龍集等主戰場。面對勝利,回顧10年奮戰的艱辛,滿懷激情地說:“在圍殲黃淮和杜聿明集團時,我華野和中野兩支大軍集中于淮北路西地區,又回到了我們的老根據地,在南北五六十公里,東西四五十公里的戰場上,軍隊、民工及俘虜就有150萬人要吃飯,每天需要糧食300萬斤。根據地人民以‘不惜傾家蕩產,也要支援前線’的實際行動,全力支援了這場規模空前的決戰。”(《張震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2003年11月第1版349頁)
1949年2月,張震任第三野戰軍參謀長,參與組織指揮了渡江戰役和攻占南京、杭州、上海、福州,解放東南沿海諸島等戰役戰斗。就這樣,這顆子彈頭伴隨他度過了抗日戰爭和整個解放戰爭。
“這是留給孩子們最好的遺產”
1953年5月,時任中央軍委作戰部長的張震,奉命兼任中國人民志愿軍二十四軍代軍長代政委,率部參加抗美援朝夏季反攻作戰,經大小40多次戰斗,殲敵1.3萬余人。
為更好地總結抗美援朝經驗,同年8月12日,張震去橋巖山高地考察途中,車隊沿坦克越野道路爬行,因首車剎車不靈,迫使他乘坐的汽車后退下滑,為減輕車子承重,防止掉進旁邊的深谷,便跳下汽車。不料司機猛地一掉頭,車輪從張震腰部軋過,頭部也被重撞,不時陷入昏迷,經搶救脫險。回到北京后,仍堅持工作。在一次會議上突然劇烈頭痛,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