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接收蘇聯海軍駐旅順部隊裝備設施
接收蘇聯海軍駐旅順部隊裝備設施
作者:吳殿卿 責任編輯:王浩鐘 來源:《鐵軍》2013年第8期 日期:2013-09-29 瀏覽次數:7851
旅順口,位于遼東半島南端,與廟島群島、山東半島北側蓬萊角共扼渤海海峽,構成北京、天津和渤海海岸的鎖鑰屏障。這里有聞名中外的天然良港,地勢險要、碼頭隱蔽、易守難攻;港內水深波平、終年不凍、颶風難侵。近百年來,凡到過旅順的中外軍事專家無不合手稱奇,認為這里是不可多得的海軍基地。由于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和優越的天然條件,清政府于1880年10月動工興建旅順軍港,前后歷時10年,1890年11月竣工。工程設施先進,耗費白銀達430余萬兩。軍港竣工后,旅順口一時名播海外,被稱為“東方第一要塞”、“世界五大軍港之一”。
然而,此后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它帶給旅順人民乃至中華民族的不是驕傲和自豪,而是連年的戰亂和血火,是無盡的災難和恥辱。
旅順港竣工的第四年,即1894年秋,日本侵略者在英、美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大舉入侵中國,爆發了中日甲午戰爭。海戰中,顯赫一時的清北洋艦隊全軍覆沒。1895年4月,腐敗的清政府被迫與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遺患無窮的《馬關條約》。此后半個世紀的時間里,日本政府與沙皇俄國又勾結又爭奪,交替控制旅大地區、旅順軍港。1945年8月,中國經過八年抗日戰爭取得勝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進入中國東北作戰的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根據蘇聯與國民黨政府的有關協議進駐旅順港,接管了被日軍占領的海軍根據地。
矢志為中華民族獨立、中國人民解放而奮斗的中國共產黨,始終關注著旅順口。早在1949年夏,新中國的成立尚在籌備中,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劉少奇就受命秘密訪問蘇聯。訪蘇期間,劉少奇與包括蘇共中央總書記、部長會議主席斯大林在內的蘇聯主要領導人,就旅順問題進行了幾次交談。斯大林理解中共領導層對這一問題的關注。(此前蘇共特使米高揚秘訪西柏坡時,毛澤東已經提到過旅順問題。)他回答是直率、坦誠的。他說:旅順駐兵,是為了抵制美國和蔣介石的武裝力量,既保護蘇聯同時也保護中國革命的利益。當時我們中央內部就決定,一旦對日和約簽訂,美國從日本撤兵,蘇聯也從旅順撤兵。如果中國同志提出要求,蘇聯軍隊現在就可以撤走。歸國后,劉少奇向中共中央書記處匯報了斯大林和蘇聯政府的態度,毛澤東深感欣慰。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于1949年底率中國政府代表團訪問蘇聯。其間,中蘇雙方就旅順問題進行了具體磋商。1950年2月14日,周恩來、維辛斯基分別代表本國政府在克里姆林宮簽署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和《關于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及大連的協定》這兩個重要的歷史文件。
《關于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及大連的協定》規定:“締約國雙方同意一俟對日和約締結后,但不遲于1952年末,蘇聯軍隊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順口海軍根據地撤退,并將該地區的設備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而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償付蘇聯自1945年起對上述設備之恢復與建設的費用。”“至于大連的行政,則完全直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管轄。”“現時大連所有財產,凡為蘇聯方面臨時代管和蘇聯方面租用者,應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收。”由于朝鮮戰爭爆發,中蘇雙方于1952年8月經過再次磋商,一致同意:為了打擊帝國主義的侵略陰謀,延長中蘇兩國共同使用旅順口海軍基地的期限。
1954年,中國人民在抗美援朝的凱歌聲中迎來了新中國成立五周年。蘇共中央第一書記赫魯曉夫(斯大林已于一年前逝世)于9月底率政府代表團抵達北京。在參加了新中國建國五周年慶祝活動后,中蘇雙方領導人就中蘇關系、國際形勢及旅順撤軍問題舉行了會談。赫魯曉夫明確表態:“中國作為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不應駐有外國的軍隊。我們的軍隊1952年沒有依約從旅順撤走,是應中國的要求。現在形勢變了,要研究撤軍問題。”并且表示,除新安裝的海岸炮群外,愿意將旅順、大連的一切設施全部無償地移交中國。之后,周恩來率領有關人員與蘇聯代表團具體會商談判,于10月12日在中南海頤年堂簽署了《關于中蘇會談的公報》和《關于旅順口海軍根據地問題的聯合公報》。這是一個少有的隆重儀式: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等中國主要領導人,赫魯曉夫率領的政府代表團全體成員,都出席了簽字儀式。
《聯合公報》指出:“雙方議定蘇聯軍隊自共同使用的旅順海軍根據地撤退,并將該地區的設備無償地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蘇聯軍隊的撤退和旅順口海軍根據地地區的設備移交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應于1955年5月31日前完成。”
1955年元旦后,旅順口交接進入倒計時。中蘇聯合軍事委員會依約成立,雙方各派出一個代表團協商處理防務交接工作。蘇方代表團主席是駐大連蘇軍司令官別洛博羅多夫上將,中方代表團主席為國防部副部長、海軍司令員肖勁光。同時,成立了由蕭勁光和解放軍副總參謀長鄧華為負責人的旅大防區接收委員會總會,總會下設陸、海、空軍三個分會。
旅順海軍根據地的交接是整個防務交接的重點,因此特別加強了海軍分會的力量。在分會下面,按裝備歸口設立相應機構,具體負責蘇聯海軍裝備的接收和中國海軍基地的組建工作。
兼任著外交部長的國務院總理周恩來,是整個接收工作的總指揮。蘇聯建軍節前,國務院派出了以副總理兼國防部長彭德懷為團長,宋慶齡、賀龍、郭沫若、聶榮臻等為副團長的慰問團,到旅順慰問。
2月底,中蘇兩國部隊裝備交接全面展開。一個多月來陸續調到旅順的解放軍官兵達1萬余人。其中只有少數骨干來自華東、中南軍區海軍和青島海軍基地,大部分是從天津、沈陽等地的公安部隊和其他陸軍部隊調來,屬地道的“旱鴨子”。根據接收的裝備和防衛任務的需要,海軍分會將接防部隊依次組建為快艇、護衛艦、潛艇及高射炮、海岸炮、航空兵等各類編隊、分隊。為了盡快熟悉手中裝備,掌握必備的海軍技術,各編隊領導遵照毛主席“要把蘇軍的一切先進經驗學到手”的指示精神,把部隊組織起來,本著“兵對兵、將對將”、接收什么學什么的原則,拜蘇軍官兵為師,爭分奪秒、夜以繼日地學習、鉆研軍事技術。
隨著向蘇軍學習活動的深入開展,接收部隊各編隊(師、團)領導對本單位所接收的武器裝備、物資器材的性能也有了比較清楚的了解。從3月中旬開始,中蘇海軍各級主管干部開始依據有關規定交接裝備。
按照有關規定,中國方面接收的裝備分有償、無償兩部分。
有償接收的主要裝備有:小型魚雷艇39艘、護衛艇9艘、各型輔助船18艘;依爾-28型水魚雷轟炸機64架,烏依爾-28型教練機12架,里—2型領航教練機2架;180毫米岸炮4門,130毫米海岸炮42門(內14門裝在鐵道炮車上),100毫米岸炮8門;85毫米高射炮96門,37毫米高射炮26門,以及彈藥、魚雷等其他物資。總計付出2.7億盧布。
無償接收的裝備主要有:布雷艦1艘,護衛艦2艘,護衛艇2艘,以及碼頭、陣地、營房等設施和器材。
在各中隊、大隊(即營、團)官兵對口學習、交接的基礎上,以編隊為單位分別舉行交接儀式。4月上旬,海軍基地各部隊裝備交接工作基本完成。
4月15日,中蘇兩國海軍防務交接簽字儀式在海軍基地“水兵俱樂部”前的大操場隆重舉行。中國海軍接收分會負責人羅華生、蘇聯海軍旅順基地司令員庫德良夫切夫,分別代表本國在《遼東半島協議地區海軍防務交接證書》上簽字。《交接證書》鄭重宣告:“蘇聯海軍已將遼東半島協議地區之海軍防務移交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并自1955年4月15日24時0分起,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旅順基地首長負責該地區沿岸之防務。”
同日,國務院發出電令,授予接收旅順防務部隊番號: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旅順基地。
以接收的蘇聯海軍的裝備設施為基礎,旅順基地轄屬的水面艦艇、潛艇、海岸炮兵、高射炮兵及航空兵等各兵種部隊很快組建起來。盡管蘇聯交付的艦艇裝備比較老舊(1950年中蘇兩國初步議定將旅順交還中國后,駐旅順蘇聯海軍即基本停止裝備更新),但在海軍當時各部隊中,旅順基地仍屬裝備齊全、設施配套的單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