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大地飛歌
大地飛歌
作者:黃朱清 撰文 溫宗漢 攝影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2016年第11期 日期:2017-07-07 瀏覽次數:7845
有人說,地質工作者,哪兒探礦哪兒就是家。劉志偉帶隊去過鄂西南山區北部的建始縣找礦,還帶幾百人的隊伍轉戰廣西、福建探礦,主要勘探鐵和鎢礦。惦念著新中國對重要礦產的需求,劉志偉舍小家,報效國家。
城市:江西贛州市
時間:2016年3月8日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劉志偉
劉志偉與妻子張德芳年輕時合影
從廣州坐普通快客火車,五六個小時抵達贛州。
贛州,簡稱“虔”。因位于江西省南部,又稱贛南。贛州是中國重點有色金屬基地之一,是江西省面積最大、人口和下轄縣市最多的地級市。
我們赴江西尋訪新四軍老兵,王清葆社長關照說,“可以聯系江西省新四軍研究會陳會長。”陳會長叫陳堅,我給他發信息,很快回了話,他已交待秘書長熊河水通知贛州研究會接待。一到贛州,特地來賓館看望的是陳平,他是黨史、史志辦科長,兼贛州新四軍研究會秘書長。陳平說,“贛州城里健在的新四軍老戰士還有幾位,可以訪一訪。”第二天,贛州黨史辦副主任、新四軍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胡日旺,忙中特意安排工作午餐,共話新四軍老戰士史料“搶救”之緊迫。我不由感嘆:中央蘇區養育的人,善解人意,純樸重義,對外面來客似待親人。
今天采訪劉志偉,是在贛州尋訪的第5位新四軍老兵。
在贛州市紅旗大道47號院,溫宗漢陪同尋訪劉志偉。溫宗漢是新四軍的后代,在贛州新四軍研究會任副秘書長,他和老兵們相處甚熟。劉志偉,已是95歲老人,借助拐棍,能獨自活動。兒媳李春峰說,“我爸中午、晚上一兩茅臺,從不去醫院體檢身體。”
采訪組人員與劉志偉夫婦子女合影
聽說中國新四軍研究會的人遠道來訪,劉志偉家人忙里忙外,笑問如何配合,我說:“沒什么要求,讓老人坐下來,聊聊天,錄個像。”年邁緣故,劉志偉耳很背,視力模糊。然而,精神矍鑠,氣色挺好,說話交流,明顯帶有湖北口音。劉志偉,是湖北潛江人。潛江位于湖北省中部江漢平原。1942年至1945年秋,潛江是抗日根據地,是鄂豫邊區荊潛、天潛沔、天京潛縣抗日民主政府轄地。據劉志偉回憶,親眼見過日軍燒殺搶掠,奸淫婦女,心里頭痛恨日本鬼子。后來,新四軍來到他家鄉,開展抗日宣傳,劉志偉毅然參加新四軍。
劉志偉分在豫皖邊區警衛團,這個團隸屬新四軍五師。劉志偉,一連三排八班戰士,后當了副班長。1943年,潛江抗日風云激蕩,新四軍五師的部隊,在潛江的熊口與日偽軍打了一仗,史稱“熊口戰斗”。這場軍事較量,新四軍沉重打擊了日偽在潛江的主要軍事力量,解放了現在潛江轄區廣大地區,俘虜、收編、瓦解日偽軍和土匪游擊武裝4000余人,當時延安《解放日報》刊登了這一戰果。劉志偉回憶說,我們邊區警衛團,就是誓死保衛邊區的抗日民主政府。那時候,條件十分艱苦,部隊經常夜行軍轉移,對付日偽軍的掃蕩,以游擊戰的戰術打擊敵人,保存自己,不斷鞏固、擴大抗日根據地。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漢生,時任中共襄南地委書記、三軍分區政委,20世紀90年代在《潛江抗日風云錄》序言里稱道:當時襄南地委、專署和軍分區都設在潛江,這里是襄南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它既是鄂豫邊區重要的財源、兵源基地,又是中共實施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的成功地區之一。這里的人民,把優秀兒女和寶貴糧食獻給黨,以鮮血和生命支持抗戰,為奪取抗戰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抗戰歲月,讓劉志偉懂得了新四軍是共產黨領導的軍隊,又感受到這支軍隊有大家庭的溫暖。日子雖說艱險,劉志偉鐵心聽黨的話,跟部隊走,出生入死,為民族、人民求解放。他幸運,沒負過重傷。直到1948年,在解放戰爭中,劉志偉的一條腿被敵人子彈擊穿。因身體緣故,劉志偉從部隊轉到地方工作。在縣里任過區委書記、組織部長。經歷多年的戰爭磨難,劉志偉看到了新中國的誕生,心潮久久不能平靜。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百廢待興。一天,領導找劉志偉談話,調他去省城武漢,到中南地質局工作。離開潛江,劉志偉二話沒說,愉快服從組織需要。從此,“為祖國尋找寶藏”的理想和追求,開始伴隨劉志偉的人生。
有人說,地質工作者,哪兒探礦哪兒就是家。劉志偉帶隊去過鄂西南山區北部的建始縣找礦,還帶幾百人的隊伍轉戰廣西、福建探礦,主要勘探鐵和鎢礦。惦念著新中國對重要礦產的需求,劉志偉舍小家,報效國家。
劉志偉(后排右二)在中南地質局監察室工作時留影
采訪時,比劉志偉小7歲的妻子張德芳說,我和他結了婚,我們家好多年一直沒有穩定過。生8個孩子,活了7個,有在武漢生的,有在廣西生的,有在福建生的。那個時候孩子都小,換一個勘探地方,要走好遠的路,沒辦法,就得請挑夫。劉志偉回憶說,我們做地質勘探工作的,真的顧不上自己家,完成一項任務,就又要轉換地方了。山里來,山里去,夏天再熱、冬天再寒冷,帳篷就是地質隊的家。為了尋找礦藏,當年什么困難也不怕。
20世紀70年代初,劉志偉被任命為江西有色冶金研究所黨委書記,一干又是8年。這個所誕生于1952年,是新中國冶金系統最早組建的科研所之一。科研涵蓋有色、黑色、稀有、稀土金屬的采礦、選礦、冶金、材料、設備自動化、分析化驗、環保、機械制造、安全生產檢測等領域。劉志偉秉承“團結、求實、創新、高效”的企業精神,勤儉辦所,艱苦創業。一次,上級來到這個研究所調研,看到劉志偉的小車很舊了,建議換一輛車,劉志偉搖搖頭,“不換不換,能開還行”。平時上下班,經常步行,不用司機接送。劉志偉勤政簡樸,口碑好。這個研究所,一代代創業人接力前行,相傳創業之風。建所60周年慶典,記錄了這樣的輝煌: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獎154項,國家級獎22項。這個所研發的“粒浮選礦工藝”,曾領跑黑鎢選礦工藝的發展升級,促進了黑鎢礦產資源的高效利用;這個所研發的我國2.5萬安最大稀土金屬氟化體系電解槽,揭開了南方離子型稀土工業化生產的序幕,造就了南方離子型稀土百千億產業工程;這個所推出的世界領先的大型弱磁性礦高梯度磁選機,領跑世界磁電選礦先進水平,開辟了我國大量弱磁性、低品位礦的開發利用新途徑。這些關鍵技術和創新成果,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提高資源利用、節能降耗、環境治理和礦產品質量升級作出了卓越貢獻。
離休,劉志偉是在江西贛州有色冶金汽車修理廠黨委書記位子上退下來的。
時光如流水,劉志偉如今已是眼花耳聾的老人。不過,抗戰、地質勘探、冶金科研的經歷,是他一輩子的最憶。在劉志偉居所的院子,擺放著一張陳舊的小圓桌。老人回憶說,“這是在恩施自治州的山區買的,當時花幾毛錢,每次搬家,這張桌子都舍不得扔,幾十年了,一直用著。”小小圓桌,見證劉志偉的勘探生涯和節儉生活。
這張20世紀50年代的小圓桌伴隨劉志偉半個多世紀,依然留在身邊
記者感言 說實在的,劉志偉院子里的那張小桌,引發了我的感慨。小圓桌褪色了,十分陳舊了,卻伴隨主人半個多世紀,它是劉志偉勘探遷徙生活的物證。劉志偉從領導崗位上調入地質勘探戰線,風餐露宿,艱苦創業,無怨無悔,這是一個新四軍老兵的國家觀念和報國情懷。當年參加抗戰,劉志偉是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和獨立,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服從組織需要,愉快融入地質工作者行列,劉志偉又是為了尋找祖國急需的礦產,讓滿目瘡痍的國家提速建設,盡快改變落后面貌。
至此,不由聯想起另一位新四軍老兵:曉河。曉河原名何同鑒,江西上饒人,曾是“抗敵劇團”指導員,是新四軍的著名作曲家。1953年,他譜過《勘探隊之歌》,歌里唱道:“是那山谷的風,吹動了我們的紅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們的帳篷。我們有火焰般的熱情,戰勝了一切疲勞和寒冷。背起了我們的行裝,攀上了層層的山峰,我們滿懷無限的希望,為祖國尋找出富饒的礦藏……”這首歌很快在地質工作者和青年學生中廣為傳唱,激勵了一代又一代地質人。1991年,《勘探隊之歌》獲首屆地質文學寶石獎特別獎,曉河榮獲“榮譽勘探隊員”稱號。原地質礦產部在《授予曉河同志榮譽地質勘探隊員稱號的決定》中評論:“《勘探隊之歌》在我國地質工作者中間和社會各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不斷引導有志青年投身地質事業。”
劉志偉和曉河,或許并不相識,然而,因為熱愛自己的國家,兩位新四軍老兵以不同方式情注地質勘探之心,是心心相印的。劉志偉,猶如革命事業一塊磚,東南西北任黨搬,黨組織把他放在哪里,就在哪里安營扎寨,吃苦耐勞,無所畏懼,向大地宣戰,向大地要寶。大地,是我們賴以生息的基礎。2010年,在第12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上,主題曲《大地飛歌》,唱過老歌唱新歌,唱不盡今朝好心情,好歌越唱大路越寬闊。今天的中國大地,日新月異。大地不斷給予人類的豐厚回饋,是不可忘卻的,大地之歌,更是寫不完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劉志偉的地質勘探人生,就是一曲旋律悠揚、意境鮮明的歌:從崇山峻嶺大地上飛出的愛國敬業之歌,赤子奉獻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