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樂清老區巖宕在改革開放中發展
樂清老區巖宕在改革開放中發展
作者:盛再榮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2016年第12期 日期:2017-09-21 瀏覽次數:7826
巖宕村原屬浙江省樂清縣虹橋區龍門鄉(現樂清市石帆街道辦)偏遠的行政村。它坐落于云霧山半腰,海拔約450米,四面環山,自然環境優美。
土地改革前,由于交通閉塞,勞動力價值低,青壯年大部分給地主當長工。貧苦農民租種珠垟、黃坦洞、里章等村(距離巖宕較遠)地主的土地,農閑季節靠擔柴、賣草鞋收入糊口。有一部分人一無所有,窮得叮當響,夜里行走用竹篾(竹子的下腳料)當燈籠,冬季柴頭(鑊灶灰瀆燂火)當棉襖,三餐吃不飽,度日艱難。
1940年,巖宕迎來了曙光。張仁柳等5人參加中國共產黨,是年秋建立黨支部,張仁柳任書記。黨支部在中共樂清縣委領導下,帶領群眾,開展革命工作,具體做好縣委(含抗日游擊隊)的聯絡,送情報、物資等。在村創辦夜校(冬學),組織男女老少學文化,唱“蓮花落”,宣傳共產黨的綱領,進行抗糧、減租、減息活動。
新中國成立后,黨支部帶領群眾進行反霸、土改,組織農民走合作化道路。從互助組、初級社,到1956年底全村合成一個高級社,土地從農民私有轉變為集體所有。為改善農田水利條件,提高抗旱能力,高級社發揮集體優越性,組織村民在西垟、南垟、垟山溪坑,攔水筑壩,各造一個水塘,增加蓄水量,使稻田的抗旱能力從15天提高到30余天,糧食生產穩步上升。而且,改變間作稻為連作稻的耕種制度。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村民生活得到改善。
1958年秋成立人民公社(大公社),1961年3月公社體制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文革期間,由于受林彪“四人幫”推行極左路線的影響,不準村民家庭搞副業和集市貿易。對于地處山區,人多田少的巖宕來說,經濟收入無來源,生活困難更為突出。
1978年后,在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和鄧小平理論指引下,村干部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立足本村實際。1980年,有一手做服裝技藝的村民張守堅要求村批準其外出做服裝,村兩委沖破條條框框,允許他外出湖北宜昌做服裝生意,并給予辦理有關證明手續。他有了經營生產的自主權,經過多方面努力,年經濟收入成倍增長,給全村村民帶了一個好頭,有膽識的村民紛紛要求外出。1982年春,巖宕村實行“集體土地,家庭承包”經營的生產責任制,改變生產隊的生產經營體制。村民的生產活動領域得到極大地拓展,猛烈地沖擊和蕩滌了村民過去的平均主義“大鍋飯”思想,使市場的理念和勤勞致富意識逐步成為主流,外出打工、做服裝、賣布、辦企業的村民逐年增加。外出戶的經濟收入非常可觀,1985年前后,巖宕已有“萬元戶”出現。發展到1995年,有的村民家庭資產已達到上百萬元。巖宕逐步將勞動力向外轉移,有利于商品生產的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也改變了村民的精神面貌,有的村民以先富帶后富,出資投入村建設社會福利事業,有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外出村民為了謀求發展空間,為做大做強而努力。到2015年,全村常年在外經商、辦企業、打工、做服裝的勞動力,已占村總勞力的70%以上。
由于村集體資金薄弱,村里采用以下方法進行社會福利事業建設資金的籌集:政府補一點,富起來的村民贊助一點,村集體拿出一點。
1975年,以垟山水塘為基礎,建水電站,為適應發電量的需要,對塘壩進行加固和增高,擴大蓄水容量。巖宕——郭路公路建設,于1982年開始,項目以手工作業為主,粗工都是村民無償承擔,經過兩年艱苦努力,建成寬4米,長4.27公里的盤山石子路面,1988年改成水泥路面,2001年市政府建康莊大道,路面寬度達6米以上。1993年在立角山建自來水蓄水池,水管通到戶。村民實現了祖祖輩輩夢想的“路平、燈明、水清”的美好生活。現在的巖宕,公共汽車通到村,村民住進新樓房,家庭通閉路電視,村內水、電、路及衛生、綠化配套,村民聚會、休閑、健身、文體有專門場所。村民生活從溫飽轉入小康水平(少數村民尚未達到)。
農村改革開放30余年,巖宕黨員、干部和村民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