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陳毅的軍事辯證法思想
陳毅的軍事辯證法思想
作者:李直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2017年第1期 日期:2017-11-03 瀏覽次數:7829
陳毅是久經考驗的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是黨、國家和人民軍隊的卓越領導人,也是著名的詩人。
1927年南昌起義開始的10年內戰時期,他領導南方紅軍游擊隊堅持了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他在黃橋、宿北、魯南、萊蕪、孟良崮、濟南、淮海、渡江、上海等著名戰役中,在黨中央和毛澤東正確路線指引下,奪取了一個又一個重大勝利。他在戰爭實踐中形成的軍事辯證法思想,是留給后人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轉變與轉戰
陳毅非常關注形勢的發展和變化。他認為形勢轉變了,人的思想應跟著轉變,革命戰爭的戰略戰術也應跟著轉變。只有及時轉變并調整自己的步伐,才能取得革命戰爭的勝利。1927年春,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反動派叛變革命,血腥鎮壓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群眾,革命處于嚴重關頭。為了救國救民,周恩來、朱德、賀龍、劉伯承等于8月1日發動了舉世聞名的南昌起義,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第一槍。
陳毅從武漢趕到江西,追上了撤離南昌南下的起義部隊,擔任一個團的黨代表。起義部隊南下廣東,主力在潮汕地區遭到失敗。在這千鈞一發之際,陳毅保持清醒頭腦,準確判斷大勢,承認失敗但不失去信心,創造條件努力開辟新局面。他協助朱德將留在三河壩的部分部隊及時向粵、贛、湘邊界轉移,實行戰略性的轉戰。當時,部隊經過多日轉戰,減員很多,思想混亂,處境艱難,不少人動搖了。在這個嚴峻時刻,陳毅對軍隊進行了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向起義干部、戰士耐心說明革命的前途,說服大家適應形勢轉變、調整好心態。他堅定地說:“我對革命從不悲觀失望!但頭腦一定要清醒,判斷一定要準確。”又說:“干革命就不能怕犧牲,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在任何艱難困苦中不動搖。”在朱德和陳毅的組織領導下,部隊轉戰于叢山密林之中,起義骨干得到保存。
1927年10月底,在信豐傳來了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到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消息,朱德和陳毅想方設法與井岡山取得聯系。第二年1月,他們轉戰到湘南,與湘南地方黨組織密切配合,發動和領導了湘南暴動,建立了工農革命軍和工農革命政府。這次的轉戰,實質上就是開始實現從城市到農村、從正規戰到游擊戰的重大轉變,是開始向農村進軍。
1928年4月,敵人重兵圍攻湘南。在這緊急關頭,毛澤東親自率領井岡山部隊前來湘南接應。陳毅協助朱德率領起義軍向井岡山前進,和毛澤東在礱市勝利會師。
在井岡山斗爭時期,陳毅先后任師長、紅四軍軍委書記、前委書記等職,協助毛澤東、朱德領導建設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在中央蘇區,曾任中共贛西南黨委書記、江西軍區司令員,親自組建了紅六軍、紅十二軍,并任軍長。
陳毅在這一時期的革命實踐,對于探索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作出了重大貢獻。
迎著走與牽著走
中央蘇區的迅速擴大,成了國民黨反動派的“眼中釘,肉中刺”,蔣介石親自發動了幾次對中央蘇區的反革命圍剿。陳毅率領部隊積極參加粉碎反革命圍剿的斗爭。1930年底,蔣介石興師十萬,對江西中央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一次反革命圍剿。毛澤東冷靜分析了當時敵強我弱的狀況,以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作戰原則,提出了“退卻到根據地作戰”的方針。紅十二軍軍長陳毅堅決貫徹這一原則和方針。戰前,他對紅十二軍三十五師全體指戰員進行了政治動員。動員后,部隊作戰情緒很高,信心很足,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敵軍從吉安、建寧一線,分兵八路向根據地進攻。陳毅親自率領第三十五師從黃陂、小布出發,迎著敵軍往龍岡、楓邊、東固、富田向吉安方向開進,與敵軍對著干。每當遇到敵軍,就采取“東鉆西走”之法,既打又不打,既不被敵人吃掉,又不把敵人甩掉;既要讓敵人知道紅軍的行蹤,又不讓敵人摸清紅軍的底細。從黃陂出發后的第六天,在一個山口與敵遭遇,為了搶占有利山頭,雙方展開了猛烈的爭奪。就在戰斗最激烈時,陳毅果斷決定:“部隊立即撤出戰斗,向富田轉移。”到了富田的第二天,果然不出陳毅所料,敵人跟在屁股后面又攆了上來。陳毅沉著指揮,即使是在敵人泅水過河時都留著不打。為了麻痹敵人,還故意讓出一個口子,給敵人闖進來。一直等到敵人快打進富田街門了,陳毅才騎上騾子轉移,在東固的大山上阻擊敵人。兩天后,又轉移到楓邊。部隊邊打邊走,到了白沙,接著又轉到龍岡。這時,敵軍張輝瓚的第十八師共8000多人,又跟到了龍岡。至此,大家才逐漸明白:開始迎著敵人走,遇敵不打,是為了把敵軍引出來;到富田后,打了就撤,打打走走,是為了牽著敵人鼻子走,一步步把敵軍引到龍岡。
龍岡是中央蘇區的腹地,地形易守難攻,群眾基礎很好。毛澤東決心在龍岡打個殲滅戰。他命令陳毅讓出龍岡,帶著第三十五師轉到龍岡后面。張輝瓚跟到了龍岡,實際上是鉆進了紅軍的“口袋”。這時,幾路紅軍迅速向龍岡靠擾,其中有紅三軍、紅四軍、紅五軍、紅八軍和紅十二軍,還有興國的獨立師和附近幾個縣的赤衛隊。12月30日拂曉,總攻開始,紅軍各部隊從四面八方沖向敵群。敵人很快被打垮,張輝瓚成了“甕中之鱉”。接著,紅軍乘勝追擊,消滅了譚道源的大部,嚇得許克祥部調頭逃跑。蔣介石親自發動的第一次反革命圍剿就這樣被粉碎了。
群眾觀點與戰略支點
在中央蘇區時期,陳毅對王明路線執行者的“左”傾錯誤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因而受到了排擠和打擊。
由于王明“左”傾路線執行者的錯誤領導,第五次反圍剿遭到了失敗,中央紅軍不得不進行長征。陳毅因在興國戰斗中腿部負重傷,留在中央蘇區與項英等一起,領導和堅持敵后游擊戰爭,后又轉移到贛、粵、湘邊界地區。當時,斗爭環境十分險惡,敵人對贛粵邊的油山、北山、梅山一帶實行了慘無人道的樹砍光、屋燒光、人殺光的“三光”政策。陳毅和戰友們面對的是“四處有敵人,到處有槍聲,這里喊捉,那里喊殺”的處境。
針對這樣的情況,陳毅提出了全面轉入游擊戰爭的意見。他要求大家時刻樹立群眾觀點,和群眾在一起,做好進行長期艱苦斗爭的準備。他特別提醒大家“要加強學習,加強團結,加強同群眾的聯系。只有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游擊根據地的群眾,是游擊戰爭的積極支持者。這一帶的群眾力量是在武裝暴動中發動起來的,差不多每個村莊都被國民黨反動派殺過、燒過,與國民黨反動派結下了深仇大恨。他們都看到,由于游擊隊的存在,地主不敢進山收租,反動派也不敢進山抓丁、征糧、征稅。這是革命帶來的好處,因此對共產黨和游擊隊懷有深厚的感情。同時,游擊隊非常注意和群眾一道打土豪、抓反動分子,把沒收到的財物分給群眾。這樣做的結果,使游擊隊和群眾的利益緊緊結合在一起,相互依靠,相互支持,誰也離不開誰。
在南方三年游擊戰爭時期,革命力量為什么能保存下來?這個答案都凝聚在陳毅的詩詞中:“靠人民,支援永不忘。他是重生親父母,我是斗爭好兒郎。革命強中強。”陳毅和項英等一道,杰出地領導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在戰略上牽制了國民黨反動派大量兵力,消耗了敵人的有生力量,打擊了敵人的反動氣焰,有力地支援了主力紅軍的長征和北上抗日;保存了革命火種,積蓄了革命力量。對此,毛澤東作出了高度評價:“這是我們和國民黨十年血戰結果的一部分,是抗日民族革命戰爭在南方各省的戰略支點。”
政治仗與軍事仗
新四軍成立后,陳毅任中共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副書記,第一支隊司令員。不久,他與粟裕等率新四軍第一支隊和第二支隊挺進蘇南,開辟了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游擊根據地,任江南指揮部指揮,率部在南京、上海之間打擊日偽軍。繼而,陳毅派葉飛等以“江南抗日義勇軍”名義繼續東進,深入敵后,直逼上海近郊。他針對江南水網地帶敵人據點林立的現實指出:抗日民族戰爭的群眾基礎比之前三年游擊戰爭時期廣泛得多,我軍充分發揚游擊戰特長,以分散對敵的集中,以集中對敵的分散;在平原水網地區作戰,雖然比山區困難多一些,但“寇能往,我亦能往”,要善于利用地形而不為地形所限,要創造平原水網地區游擊戰爭的新經驗。
1939年冬和1940年春,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一次反共高潮遭到慘敗后,加緊在華中地區制造摩擦事件。此時,陳毅遵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又派葉飛等率部渡江北進,開辟蘇北抗日根據地,親任蘇北指揮部指揮。他堅決執行中共中央統一戰線方針政策和“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反對頑固勢力”的策略。在政治上,他主張團結合作,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團結起來。他說:“搞不好‘合作’就要變成‘活捉’”,要站在我黨嚴正的立場上,既團結,又斗爭,以斗爭求團結。當時,盤踞蘇北的國民黨魯蘇戰區副總司令兼江蘇省政府主席韓德勤,依仗他的優勢兵力,妄想一口吃掉蘇北的新四軍。蘇北泰州一帶的李明揚、李長江地方雜牌軍和宋子文系統的陳泰運稅警部隊,同韓德勤部隊有一定矛盾。陳毅對李明揚、李長江以及陳泰運部等做了大量工作,爭取他們保持中立。在軍事上,對國民黨頑固派則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1940年10月,韓德勤率領一個軍又一個旅共1.5萬人,進攻蘇北新四軍。陳毅、粟裕把主力7000多人全部集中到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所在地黃橋鎮,進行了有名的黃橋戰役。黃橋戰役歷時4天,共殲國民黨頑固派軍隊1.1萬多人,俘敵3000多人。我軍乘勝打下海安、東臺,和南下的八路軍會師白駒鎮。這次戰役的勝利,為創建蘇中、蘇北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基礎,打開了華中抗日的新局面。這次戰役是陳、粟高超軍事指揮藝術的具體體現,是執行中央統一戰線方針政策和靈活運用戰略戰術的結果,也反映了陳毅有魄力、有決心,果斷地將政治仗與軍事仗結合起來的杰出的領導才能。
“求心退卻”與一心殲敵
1946年夏,蔣軍氣勢洶洶,進犯解放區。陳毅根據毛澤東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在挺進山東前指揮華東我軍,從幾個方向上迎擊蔣軍,取得初戰勝利。爾后,又逐步集中主力,采取“求心退卻”戰術,誘敵深入,在運動中大量殲滅敵人,先后取得了宿北戰役、魯南戰役的勝利。1947年2月,國民黨軍分南北兩線進攻山東解放區。南線敵軍以八個整編師進犯臨沂,北線敵人以三個軍南下策應。根據敵強我弱的態勢,陳毅、粟裕等指揮我軍少數兵力奮勇阻擊南線之敵,主力則日夜兼程北上萊蕪,殲擊李仙洲集團。經過三晝夜激戰,全殲該敵6萬多人,活捉李仙洲,收復山東13座城市。這次殲滅戰,大大鼓舞了士氣,振奮了軍心民心,沉重打擊了蔣介石的囂張氣焰,使其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遭到慘敗。
蔣介石被迫收縮兵力,對陜北和山東解放區實行重點進攻。1947年4月,蔣介石調動40萬兵力向山東進攻。5月上旬,由臨沂、泰安一線,分左、中、右三路向沂蒙山區進犯,企圖壓迫我軍退至膠東狹窄地區。陳毅等以掌握最大限度的主力在手,仍然采取“求心退卻”“叫化子打狗,邊打邊走”的戰法,在南征北戰中尋找戰機,以極大的耐心等候進攻之敵發生過失。終于從正面敵人一字排開的八九個整編師中,找到了國民黨最強的所謂“王牌軍”整編第七十四師,決心將張靈甫這只“肥豬”全部吃掉!陳毅以巨大的勇氣指揮華東野戰軍以部分兵力分別鉗制左右兩翼敵人,而以主要兵力實施中間突破,四面包圍突懸冒進的中路強敵七十四師。經過5月13至16日的浴血戰斗,全殲敵七十四師于孟良崮山區,張靈甫被擊斃。這次戰役,扭轉了山東戰場的整個戰局,粉碎了蔣介石對山東的重點進攻。
注:文中陳毅的言論出自1979年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人民的忠誠戰士——緬懷陳毅同志》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