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昔日新四軍發軔地 今日中部改革排頭兵——新四軍軍部舊址所在地之武漢巡禮
昔日新四軍發軔地 今日中部改革排頭兵——新四軍軍部舊址所在地之武漢巡禮
作者:魏冉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2017年第1期 日期:2017-11-07 瀏覽次數:7845
作為中國南方重要的軍事和商業重鎮,九省通衢的武漢見證了近代中國的風雨滄桑,這座著名的江城和水城,下轄武昌、漢口、漢陽三鎮,記載有北伐軍浴血的風采,遺留有新四軍軍部最初成立的見證,眾多近現代革命歷史遺存無言地訴說著當年的烽火歲月。
1937年隨著盧溝橋事變的爆發,中國進入全面抗戰階段,經國共兩黨談判,長征到達陜北的主力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在南方八省堅持斗爭的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1947年1月中旬,新四軍番號撤銷,改編為華東野戰軍。
新四軍10年征戰,軍部先后進駐過13個地方,分別是湖北省武漢市漢口;江西省南昌;安徽省歙縣巖寺、太平縣麻村、南陵縣土塘、涇縣云嶺;江蘇省鹽城,阜寧縣停翅港,盱眙縣黃花塘、千棵柳,淮陰;山東省臨沂、前河灣。
今年是新四軍成立80周年,為了牢記歷史,緬懷先烈,本刊組織記者走訪新四軍軍部所在地,反映新四軍軍部在各個時期的歷史作用,展示軍部所在地今天社會經濟各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敬請關注。 ——編者
作為中國南方重要的軍事和商業重鎮,九省通衢的武漢見證了近代中國的風雨滄桑,這座著名的江城和水城,下轄武昌、漢口、漢陽三鎮,記載有北伐軍浴血的風采,遺留有新四軍軍部最初成立的見證,眾多近現代革命歷史遺存無言地訴說著當年的烽火歲月。新中國成立后,歷經幾十年發展,武漢成為中部地區最大、最繁華的都市,曾經的“東方芝加哥”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時光荏苒,歲月流逝,讓我們揭開歷史的泛黃紙頁,近距離感觸這座城市的百年巨變。
光榮北伐武昌城下
抗戰時期的新四軍被譽稱為“鐵軍”,這一得名和軍長葉挺早年北伐有關。早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年輕將領葉挺接受任命,到正在組建的、以共產黨員為骨干、由中共廣東區委直接領導的第四軍第十二師第三十四團當團長。1926年,第三十四團由第四軍直接統轄,改稱第四軍獨立團。北伐伊始,國民政府6個軍,沒有一個愿意打頭陣。歷史的緊要關頭,中國共產黨為了開辟有利局面,毅然決定將自己僅有的一支部隊——葉挺獨立團擔任先鋒隊,為大軍打開血路。獨立團軍旗所指,戰無不勝,馳援安仁,奪取泗汾,攻克醴陵,強渡汨羅,攻打汀泗橋,決戰賀勝橋,一路所向披靡,屢立戰功。賀勝橋戰事結束后,第四軍兵臨武昌,守軍依托高墻深壕負隅頑抗。北伐軍幾度強攻,登云梯,爬城墻,均遭重挫。1926年9月,在大東門至通湘門一線擔負攻堅重任的獨立團勇士們,抱定必死決心,紛紛留書家人,視死如歸。擔任奮勇隊的第一營在營長、共產黨員曹淵指揮下,多次攀上城頭,與敵肉搏,終因寡不敵眾,大部戰死,營長曹淵、一連長莫標奇、三連長高超壯烈犧牲。在獨立團為國獻身精神鼓舞下,圍城各部困敵月余,10月10日,守城第三師師長吳俊卿宣布投誠,武昌城遂告突破。繼15年前同日辛亥首義成功之后,千年古城再次傳出振奮人心的捷報。
人民群眾和社會各界對于第四軍作為北伐軍中路主攻部隊,從5月到10月半年中從廣東打到武漢,對消滅北洋軍閥吳佩孚集團做出的重大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而葉挺獨立團參加北伐時間最長,俘獲最多,犧牲最小,貢獻最大,兩湖群眾目睹其所向披靡的戰斗風貌,稱之為“鐵軍”。之后,這一美稱成為武漢人民對第四軍尤其是葉挺獨立團的專用稱謂,后來被抗戰時期成立的新四軍所沿襲。
北伐戰爭重創北洋軍閥勢力,為國民政府由廣州遷都武漢奠定了基礎。翌年,由葉挺團長提議,中共獨立團支部將曹淵等191位烈士合葬,修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北伐攻城陣亡官兵諸烈士墓”。今日,烈士墓莊嚴屹立在武昌洪山南麓,銘刻著“諸烈士鑄成了鐵軍的榮譽”“無產階級的犧牲者”等頌詞,墓園占地萬余平方米,是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北伐陣亡官兵諸烈士墓
新四軍從這里出發
新四軍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浴血八年,為抗擊日軍和民族解放事業作出了極大犧牲,而漢口,正是新四軍的第一個軍部所在地。
今日漢口勝利街332—352號(原漢口大河街),系新四軍軍部進駐的第一站。新四軍軍部在此駐扎的時間并不長,前后僅有10天,具體時間為1937年12月25日至1938年1月4日。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標志著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為了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共產黨同國民黨談判達成協議,于8月將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10月將在江西、福建、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等八省堅持游擊戰爭的紅軍游擊隊集中整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11月12日,遵照毛澤東關于“軍暫住武漢”的指示,葉挺開始在武漢正式組建新四軍軍部,軍部于12月25日在漢口成立。當日,葉挺和剛從延安到武漢的項英一起,會見了南方游擊區來的和從延安派來的以及葉挺動員來的干部如朱克靖、沈其震、林植夫等人,并就上海、南京失陷以后的形勢、新四軍的任務和籌建情況發表了講話。
為了迅速完成新四軍組建工作,漢口軍部做了大量工作:同國民黨當局談判,解決了新四軍各支隊集中整編、干部任命、隸屬關系和后勤給養問題,確定了紅軍游擊隊的集中整編辦法,確定了新四軍的作戰部署,多方籌集款項、武器、物資,補充新四軍給養供應的不足。
新四軍漢口軍部舊址
1938年1月4日,為指揮部隊迅速開赴敵后,項英率軍部大部分人員前往南昌,葉挺仍留在武漢繼續處理有關事宜。至1月下旬,葉挺離開武漢赴南昌。軍部隨即遷往南昌,在漢口設立辦事處,其一切工作由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辦理。八路軍武漢辦事處除將領取的槍械彈藥及物資按比例分送新四軍外,還代新四軍向國民政府軍令部轉呈新四軍各游擊隊在敵后殲敵戰績。
大武漢與抗戰紅色遺址
武漢不僅僅是新四軍軍部出發的地方,更在中國革命歷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早在大革命時期,武漢就成為全國革命的中心。中共中央遷到武漢,一批中共領導人也來到武漢。眾多中共中央機關和領導人故居以及在武漢召開的中央級會議等舊址在武漢皆有存留。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在歷史上帶有標志性重大事件的遺存在武漢都能找到光輝舊址:如著名的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八七會議舊址、二七烈士紀念碑、中共中央機關舊址、中共五大會址等。除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戰時期外,武漢留有建黨時期董必武、陳潭秋等參與創建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活動舊址,京漢鐵路大罷工舊址,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的“晉冀魯豫野戰軍司令部”舊址,等等。
據調查,武漢近現代革命遺址總數175處,黨史遺址遺跡146處,其他遺址遺跡29處。其中,重要歷史事件及重要機構舊址50處,重要歷史事件及人物活動紀念地27處,革命領導人故居20處。限于篇幅,現僅就武漢與抗戰相關的部分遺址做簡要介紹。
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舊址 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位于今日漢口長春街57號(原中街89號),辦事處于1937年10月經董必武同志籌備成立,最初位于漢口安仁里1號,李濤任處長。同年12月遷至長春街,處長為錢之光。中共中央代表團(對內為中共中央長江局)也在這里辦公。八路軍武漢辦事處積極為八路軍、新四軍籌集糧餉和各種軍需物資,開展宣傳工作,動員人民群眾,輸送大批愛國青年赴延安和抗日前線,并熱情接待了國內外各界人士,闡明中國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廣泛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活動,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1938年10月25日,武漢淪陷,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工作人員全部撤離。舊址于1944年日軍占領期間被美軍飛機炸毀,1978年,舊址得到重新修復。復原陳列有周恩來和鄧穎超、秦邦憲、董必武、葉劍英辦公室兼臥室,以及副官室、接待室、辦公室、會客室、會議室、電臺室、機要科等。
解放公園蘇軍烈士墓 1938年,蘇聯空軍志愿隊來到中國,援助中國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他們以武漢為基地,曾遠征臺北,猛烈地轟擊過長江中的敵艦,并頑強地參加了保衛武漢的斗爭,沉重地打擊了日軍的瘋狂氣焰,在激烈的戰斗中有許多志愿隊員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其中包括重轟炸機大隊長庫里申科和戰斗機大隊長拉赫曼諾夫。1956年,武漢解放公園建成,武漢市政府把確認的15位蘇聯空軍志愿隊烈士遺骸遷葬于此,并修建了一座花崗巖紀念碑,用金色的中文和俄文印著烈士們的姓名和生卒年月。2015年,研究者新發現了在武漢空戰中犧牲并被埋葬在此的14位蘇聯空軍志愿隊成員姓名。中俄兩國共同決定,將這14位烈士的名字增刻到解放公園蘇軍烈士墓碑上。
中共中央長江局舊址 中共中央曾三次成立長江局,作為中共中央的派出機構,代表中央領導長江沿岸各省的革命斗爭與抗日戰爭。前兩次的成立時間為1927年和1930年。第三次于1937年12月23日成立,由王明、周恩來、項英、秦邦憲、葉劍英、董必武、林伯渠等7人組成,王明任書記,博古負責組織工作,周恩來負責統戰和軍事工作,董必武負責民運工作,葉劍英負責軍事工作。由于長江局及所屬組織的努力工作,國共兩黨高層談判連續舉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斷發展,南方各省黨的組織迅速恢復建立,新四軍改編及東進抗日任務圓滿完成,以武漢為中心的湖北抗日救亡群眾運動掀起高潮。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長江局不僅為這一時期抗戰新局面的開創作出了歷史性貢獻,而且為以后黨在國統區的工作奠定了扎實基礎,對后來國統區愛國民主運動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1938年10月,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撤銷長江局。
國民政府第六戰區受降堂舊址 國民政府第六戰區受降堂舊址在漢口中山公園內西北角,東臨勝利廣場,西依人工湖,是一座平頂廳堂式的橫列建筑,面積約400平方米。受降堂是當年抗戰勝利后,國內14個受降點之一。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18日,第六戰區司令長官孫蔚如上將在這里舉行受降儀式,日軍第六方面軍司令官岡部直三郎等由中國士兵押至受降堂前,摘下佩刀,低頭進入受降堂,遞上投降書。孫蔚如將第六戰區命令交岡部簽字受領,共接受日軍官兵21萬人投降。漢口市政府在受降堂旁樹立一塊漢白玉受降紀念碑,上面刻有孫蔚如題寫的碑文。2000年市文物部門將受降堂按原貌修復一新。2002年11月7日,受降堂被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解放公園蘇聯空軍烈士墓紀念碑
魅力江城煥新顏
武漢,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山河交錯、湖泊眾多,龜山、蛇山隔山相望,氣勢恢宏。近代武漢的歷史,反映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追求民族獨立的歷史進程。1949年,武漢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經歷半個多世紀的發展,江城正煥發出新的生機,走向燦爛的明天。
1949年5月16日,武漢三鎮解放,24日,新政權宣布武昌、漢口、漢陽合為武漢,由中央直轄。1954年6月后,改為湖北省轄。新中國成立初期,武漢被定為以冶金、機械為中心的工業城市,建立了一大批大型重點工廠,如武鋼、武船、武重、武鍋等。這個階段,武漢成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城市,長江大橋、武漢展覽館、武漢商場、新華路體育場等建筑如雨后春筍,矗立在江城之上。今日之武漢,為中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也是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城市,長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之一,中國中部(華中)的最大都市和區域中心城市,中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樞紐。
舊址保護 半個世紀以來,武漢市繼續作為中心城市延續著偉大的文化脈絡,許多建設業績由于時代巨變成為歷史文化的新的內涵構成。武漢的歷史古跡及優秀建筑大多數得以保留,在城市規劃中形成了舊城風貌區體系。武漢目前主要有以棋盤式道路為主骨架,西洋建筑風格為特色的漢口原租界風貌區;以紅樓黃鶴樓為中心,中山路加之龜裂紋狀街道格局為骨架,體現武漢城市革命傳統的武昌首義風貌區;以前店后坊的傳統商業街布局方式,傳統商業建筑和民居相結合形成的有武漢地方特色的漢口漢正街傳統商貿風貌區以及以歸元寺為中心,有武漢特色民居的漢陽舊城風貌區等。
武漢城市景觀
經濟飛躍 新的世紀,伴隨著長江沿岸的開放開發,武漢正建設成為中國集現代化鋼鐵、汽車、高新技術三大產業基地為一體和金融、流通、運輸、信息、科教聚散中心的開放式、多功能、現代化國際性城市。近年來,武漢市地區生產總值(GDP)突破萬億元,穩居華中首位,居民收入持續增長。作為重要工業基地,武漢擁有鋼鐵、汽車、光電子、化工、冶金、紡織、造船、制造、醫藥等完整的工業體系。產值過100億元的企業15戶,過10億元的企業109戶。跨國投資方面,武漢是中國首批沿江對外開放城市之一,成為外商投資中西部的首選城市。截至2012年底,境外世界500強已有98家在漢投資,居中國中部至西部地區首位。金融業方面,武漢是同時具備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產品三要素的城市,還是除上交所和深交所之外唯一合法的場外交易市場——“新三板”的全國首個擴容試點城市。漢口銀行、武漢農村商業銀行、湖北銀行、合眾人壽等13家金融機構總部設在武漢。金融機構在漢簽約入駐的后臺服務中心達31家,位列全國第一。武漢擁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3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4個。
交通樞紐 武漢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是中國內陸最大的水陸空綜合交通樞紐,是承東啟西、接南轉北的國家地理中心,歷來有九省通衢之稱,如今已是中國少有的集鐵路、水路、公路、航空、郵政、電信于一體的重要交通樞紐。航空方面,于1995年啟用的武漢天河國際機場是中部地區首個4F級機場,也是國家公共航空運輸體系確定的全國八大區域性樞紐機場之一,擁有定期通航點76個,可直飛巴黎、舊金山、墨爾本、莫斯科、大阪等20余個國際城市。截至2014年末武漢擁有民用航線271條,通達國內城市和地區92個,通航國家和地區13個。鐵路方面,武漢已成為中國鐵路運輸的最大中轉站,是中國高鐵客運專線網主樞紐,中國四大鐵路樞紐、六大鐵路客運中心、四大機車檢修基地之一,同時也是京廣高鐵、滬漢蓉高鐵兩條國家級高速鐵路的交匯地。水運方面,武漢是中國內河通往沿海、近洋最大的啟運港和到達港,武漢至上海洋山港“江海直達”航線是長江中上游地區首條通江達海的優質航線,陽邏港是國內首個也是唯一一個試行啟運港退稅政策的長江沿線港口。2010年,武漢新港吞吐量突破1億噸大關,成為長江中上游首個“億噸大港”。“百湖之市”的武漢,橋梁眾多。橫臥于武昌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的長江江面上的武漢長江大橋,是中國在萬里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橋梁。萬里長江第一隧與萬里長江地鐵第一隧也建成于武漢。如今,武漢已建成的1300余座橋梁,包括立交橋、過江公路橋、公鐵兩用橋等各種橋型,被譽為“橋梁博物館”。
文教科技與對外交流 今日之武漢,是中國高等教育資源最集中的五大城市之一,科教綜合實力居全國大城市第三位。武漢擁有高等院校80多所,在中國僅次于北京;大學生數量愈100萬人,居全球城市第一,在校研究生11.08萬人。全市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97.7%,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5.33%。科研方面,武漢擁有國家實驗室1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3個、國家工程實驗室3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7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3個、兩院院士60人、實施市級科技計劃項目1019項。專利申請27802件,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14.5件,技術市場合同成交額309.23億元。早在近代,武漢就是中國興辦博覽會的發源地之一。改革開放前,武漢是全國四大會展中心城市。現擁有中西部最大、中國第三的展覽場館武漢國際博覽中心及武漢國際會展中心、武漢科技會展中心、湖北省現代農業展示中心等展覽會議場所。第四屆漢交會、第47屆國際規劃大會、中亞區域經濟合作第11次部長會議等國際展會已相繼在武漢成功舉辦。
2016年初,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中提出,用兩年時間,在10個省市和5個國家級新區開展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武漢是中部唯一入選城市!武漢市有關部門透露,武漢將依托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建設,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突出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和政策創新。作為中部地區擴大開發的窗口和深化改革的試驗區,多項國家戰略聚焦武漢,武漢已經成為引領中部改革開放創新的排頭兵。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看今朝旖旎風光秀!武漢,這座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這座新四軍的發軔城,正承繼著“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繼續抒寫中國道路的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