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老兵親述 > 試論新四軍文化戰線 在對日作戰中的作用
試論新四軍文化戰線 在對日作戰中的作用
作者:徐桂楠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2017年第2期 日期:2017-11-23 瀏覽次數:7834
新四軍在抗日戰爭中能夠取得勝利,主要靠什么?靠的是“三大法寶”: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游擊戰爭為主體的斗爭策略。為了確保黨的領導,擴大統一戰線,有效的開展武裝斗爭,新四軍在軍、師、旅、團內均建有政治機關和文化團體,在營、連還設有文化教員,可稱之為軍事系統的文化戰線。
新四軍四師師長彭雪楓將軍,堪稱文武雙全、德才兼備。他非常重視部隊的文化建設,他把師里的《拂曉報》和“拂曉劇社”視為兩“寶”。他經常說:“文化戰線的斗爭并不比軍事斗爭或政治斗爭次要。革命運動首先反映出來的是文化運動。文化運動先做了革命實踐的思想上的準備,而后又直接指導著革命的實踐。”實踐也證明,在日占區,日偽軍的燒殺掠奪,激發了淪陷區的人民群眾,他們紛紛覺悟起來,要求參加抗日隊伍。面對全民抗戰的要求,必須有一個能夠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法寶,那就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結成最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斷的呼喚隱藏在廣大民眾內心抗日的激情,來開創全面抗日的新局面。
我軍當時的兵源,主要是來自于廣大的農村,特別是淪陷區的農民,他們飽受日偽血腥統治之苦。農民的淳樸心理,也都存有傳統的一些文化知識,具有樸素的愛國主義和民族意識,自己的家鄉遭到日軍的侵略,他們被迫參加了抗日活動。但如何才能使農民由被動抗日轉變為主動抗日,其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把“抗日救國”的道理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去爭取和教育農民群眾。這種傳統文化,就是中華民族凝聚的力量,是我們相傳的寶貴財富。如傳統中的八月十五殺“韃子”,“精忠報國”的岳飛,戚繼光殺倭寇,鄭成功驅荷復臺,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等,這些傳統文化,都含有反抗民族壓迫、仇恨漢奸賣國罪行、弘揚民族英雄的愛國主義精神。這些傳統文化,一旦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抗戰救國的道理相結合,便會產生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人是有思想的,思想支配行動,精神變成了物質,就會使“全面抗戰”的活動轟轟烈烈、面目一新。
抗戰期間,我在新四軍四師十二旅當過文工團員,連隊文化教員,也曾做過旅政治部的《火線快報》采編工作。回憶那段工作,我深感軍事戰線和文化戰線相結合的重要性。在黨的領導下,這兩條戰線是水乳相融的,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其具體體會有以下四點:
一、連隊是軍隊基層的作戰單位,是與日寇拼殺的戰斗實體,要使連隊能勝任這個使命,就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開展政治思想教育,活躍連隊文化生活。我在連隊任文化教員時,就在指導員的直接領導下,組織并開展這方面的活動。連隊除行軍打仗外,充分利用戰斗間隙上政治課、軍事課和文化課,以提高基層干部戰士的政治、軍事和文化素質。通常上午教識字,學政治。傍晚學唱歌,做游戲,特別是政治文化活動的內容很豐富,如:講述黨在抗日時期的方針、路線、政策,開展憶苦思甜教育,提高其階級覺悟和愛國主義思想;培養民族氣節和對敵斗爭的勇氣,提高對敵攻心戰的技能,開展火線對敵政治攻勢,火線喊話,訓導戰俘,分化瓦解敵軍;進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紀律教育;密切聯系群眾,搞好軍民關系,協助駐地農民搞好生產互助,幫收幫種。
通過這些活動,使連隊的干部戰士都逐步起到戰斗員、宣傳員的作用,使連隊真正成為政治覺悟高,作戰能力強,戰斗意志堅,團結協作好,克敵制勝強的基層戰斗實體。
二、開創全民抗戰的新局面,協助當地民主政府,組織發動群眾,建立各種群眾組織。如農民救國會、青年救國會、婦女救國會、兒童團和民兵武工隊等群眾組織,使這些組織圍繞抗日救亡這個中心開展各項活動。這些組織活動的過程,也就是群眾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過程。同時,抗日救亡時期,民族矛盾高于階級矛盾,為了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我黨主動將內戰時期的“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改為“減租減息”,我們軍隊也積極配合地方政府,開展這方面的宣傳活動,以利調動一切抗日人士的抗日救亡積極性,使其真正形成全民抗戰的新局面。
三、在抗日戰爭期間,由于農村文化教育不普及,農民文化知識非常低,傳統文化便成為農民知識的—部分。面對這種現實,在抗日文化宣傳活動中,其宣傳形式就必須是群眾化、通俗化、多樣化。只要有利于抗日活動的宣傳都可以。如:采取因陋就簡、喜聞樂見、就地取材、自編自演的基本形式。搞軍民聯歡,沒有舞臺,就用牛車木板搭建,沒有布簾就用被單代替,沒有服裝就向老鄉借,沒有電燈就用馬燈等。我在文工團工作時,唱歌、跳舞、寫壁字、貼標語、出墻報、當演員,什么都學著干。有些劇目和表演是從兄弟部隊學來的,有的是根據抗日救國的故事自編自演的,節目在藝術上雖然還顯得粗糙,但確實能起到鼓舞士氣、提高斗志、雪中送炭的作用。對普及文藝,提高文化,撒播抗日種子都作出了特殊的貢獻。
同時,抗日文化的發展,還表現在傳統文化、傳統道德在經過抗戰實踐中得到了升華。如:愛國主義在過去集中表現在“忠君愛國”上,而抗日戰爭,外族入侵,只有救國才能救自己。所以,在抗日的宣傳活動中,就把過去只有少數志士仁人的“精忠報國”的思想,發展為軍民共赴國難,由封閉式的愛國主義意識,發展為全民抗戰。這種政治文化思想的升華,是人民群眾的精神源泉、革命的寶貴財富。
四、培養和訓練了一批農村小知識分子隊伍,成為抗日文化戰線的骨干,真正起到了引導農民由被迫到自覺抗日救亡的橋梁作用。在這項活動中,組織興辦各種學校和短期訓練班,較系統和專業培養骨干是重要一環。因為從事抗日活動的文化宣傳教育工作需要大批的知識分子,但在文化落后的農村,真正的知識分子是很少的,只有充分運用農村一群小知識分子。說他們為小知識分子,一是年紀小,最大的不過十五六歲,二是他們的文化程度最高僅為小學畢業,一般就只上過二三年學。如我本人,農村小學三年級未讀完,就參加了新四軍文工團。但這些年齡小、文化低的小“知識分子”都朝氣蓬勃,勤學苦練,不懼危險,勇于實踐,再經過各種形式的學校、訓練班的培養教育,政治覺悟和文化水平提高很快,大都成為抗日救國文化戰線的骨干分子,走上了一條由愛國主義到民主主義,再到馬列主義的道路,成為共產主義的革命戰士,優秀的革命領導干部等,真正實現了革命成果和人生價值的雙豐收。
毛澤東主席在革命斗爭中,特別是在總結抗日戰爭時期經驗時指出:“在我們為中國人民解放的斗爭中,有各種的戰線,其中也可以說有文武兩條戰線,這就是文化戰線和軍事戰線。我們要戰勝敵人,首先要依靠手中拿槍的軍隊。但是,僅僅有這種軍隊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有文化的軍隊,這是團結自己戰勝敵人必不可少的一支軍隊。”這一論斷,是千真萬確的,是經過抗日勝利實踐檢驗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