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嘔心瀝血傳播紅色文化 ——記農民作家徐耀良
嘔心瀝血傳播紅色文化 ——記農民作家徐耀良
作者: 邵興元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2017年第2期 日期:2017-12-06 瀏覽次數:7831
徐耀良給少先隊員講革命故事
沙家浜曾是抗日游擊根據地之一,當年36位新四軍傷病員,就是在這里的蘆葦蕩養傷痊愈后重返戰場。而農民作家徐耀良就生活在這塊無數先烈用鮮血染紅的土地上,紅色基因哺育他成長,他對家鄉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
當硝煙散盡,和平建設年代的民眾在行進中需要一種精神力量的時候,是歷史使命呼喚徐耀良自覺地加入了探尋當年英雄足跡的行列,挖掘整理這方面的史料。幾十年來,他執著于尋訪和筆耕,在全國諸多媒體上發表各類作品3000多篇,并結集出版了《沙家浜人》《沙家浜演義》等十多部著作,始終不忘傳播沙家浜紅色文化的正能量。
2007年8月,徐耀良參與接待一批來訪客人,在交流中得知來賓中有一位新四軍老戰士趙健的女兒趙以瓊。趙以瓊介紹,她的父親曾經在一次戰斗中負傷后,被沙家浜一戶姓王的母女救起,傷愈歸隊時,還得到王家女兒送他的一枚銀元。父親后來在另一次戰斗中再次負傷,那枚銀元在關鍵時刻替他擋住了子彈,救了趙健的性命。趙以瓊說:“這次來沙家浜,就是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愿,尋找救父親兩次性命的恩人,卻苦于年代久遠,毫無線索。”徐耀良深深地被趙健的傳奇經歷打動,心里產生了要整理趙健事跡的沖動,并立即奔赴千里之外的趙健老家安徽霍邱縣采集資料,一回到家里就馬上投入到創作之中。在短短的三個月時間里,第一本連環畫《蘆蕩情深》出版了,紀實文學《一塊銀元》在《大江南北》雜志上發表,情景劇《銀元情》也被沙家浜文工團正式搬上了舞臺,不久又拍攝了微電影《一塊銀元》。
平時,徐耀良見縫插針收集史料。一次他去上海華山醫院看病,聽說慕名已久的“潘揚冤案”的當事人揚帆家住在華山路上,就擠出時間上門拜訪;為了收集沙家浜36位新四軍傷病員的事跡,他多次自費走訪了傷病員中的夏光和吳志勤;為了從側面了解傷病員葉誠忠、張世萬的生平事跡,他專程采訪了他們的通信班班長沈喜福和徐道明。同時,他還專程到蘇北大豐勞改農場,提審了侵華日軍占領橫涇鎮時的翻譯吳三弟,采訪了土匪胡肇漢的兒子胡中元,獲得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寶貴資料。他先后走訪了145位健在的革命前輩,詳細了解他們當年所經歷戰斗的細枝末節,獲得了日后寫作的第一手資料。
功夫不負有心人,徐耀良辛勤的勞動結出了豐碩成果,通過采訪、調查,他整理、挖掘出眾多的革命、抗戰史料和沙家浜民間軼事,先后創作、出版了詩文集《蘆笛聲聲》、長篇小說《一世情緣》等10多部專著,他寫的20多篇報告文學發表在《常熟日報》上,有些被收錄在新華出版社出版的報告文學集中。
在史料類作品中,徐耀良的《沙家浜昨夜風云》獲2005年中國作家創作成果獎;《沙家浜民間傳說與舊聞軼事》在中國第九屆民間文藝“山花獎”評選活動中獲“入圍獎”;2011年12月,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沙家浜演義》由上海文藝出版集團出版,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的影響;2015年8月,紀實文學《碧血蘆蕩》獲全國征文優秀獎。此外,他還寫戲劇、編山歌,由他創作的石灣山歌《廉政頌》,在2012年長三角廉政山歌比賽中獲特等獎。同年,徐耀良被批準為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
為了傳播紅色文化,2003年徐耀良退休后,就在沙家浜革命歷史紀念館創辦了紅色書屋,專門向參觀者銷售紅色書籍,受到廣大游客的歡迎。前后十多年間,共銷售紅色書籍達10萬余冊。向參觀群眾贈書3000多冊。一些遠道的讀者,如遼寧省一位大學生得到了他的兩本贈書后,高興得專門寫來感謝信。浙江省湖州長興實驗小學一位小學生得到贈書后,專門寫了一篇讀后感。
徐耀良熱衷于公益事業,積極參與紅色文化宣講活動,經常被邀請到本鎮機關、學校、工廠、農村宣講,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十多年來,他先后宣講500多場次。他既是鎮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秘書長、鎮老區促進會副會長,又是鎮廉政志愿者、校外輔導員、市民課堂宣講員、紅色文化宣傳員。
徐耀良雖年逾古稀,且身體欠佳,但他不忘初心,堅持用手中的筆,謳歌令人神往的紅色故土,奉獻自己的光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