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綿綿思念 > 新四軍中的八路軍
新四軍中的八路軍
作者:卞龍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2017年第3期 日期:2018-01-09 瀏覽次數:7826
新四軍和八路軍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是人民的隊伍。八路軍成立在先,新四軍成立在后。八路軍中一批骨干先后到新四軍隊伍中擔任各級領導職務,八路軍先后有成建制的部隊南下支援新四軍,并在皖南事變后新四軍重建軍部時統一劃歸新四軍建制。抗戰勝利后,山東軍區的一些八路軍部隊和北撤的新四軍部隊進行了整編。
1940年3月,中央軍委根據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確定的“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方針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當時的形勢,決定從華北抽調八路軍部分兵力南下,發展華中抗日根據地。
遵照中央軍委指示和八路軍總部的決定,黃克誠從太行山到達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在指揮八路軍第二縱隊(1940年2月,八路軍第二縱隊成立,原第三四四旅旅部機關編為縱隊部,將第三四四旅、晉豫邊支隊、獨立游擊支隊、抗日決死第三縱隊和河北民軍第四團等部統一編入。左權兼任司令員,黃克誠為政治委員,楊得志為副司令員,后左權回八路軍總部,楊得志代理司令員)殲滅國民黨頑固派之后,征塵未洗,又于6月上旬告別了冀魯豫抗日根據地軍民,率縱隊機關、新編第二旅(1940年,八路軍第二縱隊下轄四個旅,六八八團團長陳錦秀1938年溫塘戰斗犧牲,韋杰接任,劉震任政治委員)、縱隊教導營共1.2萬余人揮師南下。
1940年6月20日,先期出發的第一梯隊第三四四旅(原屬八路軍一一五師,徐海東任旅長,黃克誠任政治委員。第三四四旅轄六八七團、六八八團和一個警衛營。該旅以紅十五軍團改編而成,營團干部大部分是原鄂豫皖蘇區紅二十五軍的。)約8000人,在劉震、康志強率領下,抵達豫皖蘇的安徽省渦陽縣新興集,與彭雪楓率領的新四軍第六支隊會合。27日,黃克誠和縱隊部、新二旅也到達這里。
1940年5月,八路軍第一一五師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團主力改編而成的“蘇魯豫支隊”約5000人,奉八路軍總部命令,在支隊司令員彭明治、政治委員朱滌新(此前為吳法憲)率領下,由蘇魯豫邊區南下,6月初抵達蘇皖邊區。該支隊的胡(炳云)、田(維揚)大隊已先期挺進皖東北。這樣,為建立與發展華中抗日根據地,又增添了一支重要的主力部隊。
鐘輝、韋國清、孫象涵、李浩然等領導的“八路軍隴海南進支隊”進駐皖東北。
“蘇皖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江華,也從山東帶來一批干部和部隊到達皖東北。
7月初,彭雪楓、黃克誠兩部合編為八路軍第四縱隊,司令員彭雪楓,政治委員黃克誠,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蕭望東。下轄四個旅:第二旅(原新二旅)、四旅(原三四四旅)、五旅(六支隊一、二團)、六旅(原六支隊第一、第三總隊各縮編為一個團)。
黃克誠考慮到豫皖蘇的部隊太少,裝備又差,應彭雪楓的要求,將其主力第三四四旅(欠第六八七團)和教導營的一半留給彭雪楓部。
1940年7月20日,根據中共中央中原局的部署,黃克誠率部越過津浦路進入皖東北,執行向東發展任務。留在原地的八路軍第四縱隊彭雪楓部,約1.7萬余人,活動在豫皖蘇地區,執行向西防御任務。經過簡單動員,黃克誠遂率新二旅和第六八七團開始東進。
1940年8月16日,中原局宣布:根據中央指示,所有渦陽以北、津浦路以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部隊統一編制和指揮,隸屬中原局,合編為八路軍第五縱隊,由八路軍第一一五師蘇魯豫支隊、第四縱隊第二旅及第四旅第十團、隴海南進支隊、新四軍第六支隊第四總隊、八路軍第二縱隊機關一部等整編而成,轄第一、二、三支隊,共9個團,約2萬人。以黃克誠為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政治部主任。
第一支隊,由蘇魯豫支隊(又稱彭朱支隊)組成,司令員彭明治,政治委員朱滌新,政治部主任吳法憲。下轄第一、二、三團。
第二支隊由新二旅和第六八七團組成,司令員田守堯,政治委員吳信泉,副司令員常玉清,政治部主任李雪三。下轄第五、六、十團。
第三支隊由新四軍第六支隊第四總隊和八路軍隴海南進支隊組成,司令員張愛萍,政治委員韋國清,副司令員孫象涵,參謀長楊志雅,政治部主任張震寰。下轄第七、八、九團。
8月下旬,八路軍第五縱隊在黃克誠的率領下,遵循中原局和劉少奇的指示,準備挺進淮海、鹽阜地區,打擊頑軍,支援新四軍,共同開辟蘇北抗日根據地。
10月10日,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一支隊第一團與新四軍第二縱隊第六團在江蘇東臺縣城北白駒鎮獅子口勝利會師,標志著新四軍、八路軍協力開辟蘇北的戰略任務基本完成,打開了華中敵后抗戰的新局面。
1940年10月,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一支隊改稱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第一旅,旅長彭明治,政治委員朱滌新,仍留蘇北地區配合華中抗戰。這支部隊之后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第七旅。
而由八路軍第一一五師蘇魯豫支隊第二大隊擴編組建的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東進支隊,改編為八路軍一一五師教導第五旅,旅長梁興初,政委羅華生。這支部隊之后改編新四軍獨立旅。
1940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決定,八路軍第四、五縱隊劃歸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建制。
1941年1月25日,新四軍重建軍部大會在鹽城召開。根據中央軍委命令,新四軍、八路軍各部隊,統一改編為新四軍,共7個師1個獨立旅。
八路軍第四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四師,第四、五、六旅分別改編新四軍第十、十一、十二旅。1941年9月,三師九旅劃歸四師建制,改稱四師九旅。
八路軍第五縱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三師,第一、二、三支隊分別改編新四軍第七、八、九旅。1941年9月,四師十旅劃歸三師建制,改稱三師十旅。劉老莊八十二勇士隸屬新四軍第三師七旅十九團四連。
抗戰勝利后,194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作出“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部署,決定山東軍區大部主力和新四軍三師開赴東北,執行鞏固和發展東北解放區的任務。9月28日,新四軍第三師分批啟程進軍東北。
1945年10月15日,成立津浦前線野戰軍,歸新四軍建制,統一指揮新四軍第二師第四、五旅,第四師第九旅,第七師和原山東解放軍第八師(師長王麓水,后何以祥;政治委員王麓水兼,后丁秋生;副師長何以祥,后王吉文;政治部主任劉春。轄第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團)。
1945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批準,新四軍第五師兼鄂豫皖軍區與八路軍第三五九旅等部整編為中原軍區,調離新四軍建制,歸中共中央軍委直接指揮。
1945年12月3日,新四軍軍部與山東軍區機關合并,稱新四軍兼山東軍區。12月26日,津浦前線野戰軍改稱山東野戰軍,歸新四軍兼山東軍區,第八師稱山東野戰軍第八師。1947年2月3日,華東野戰軍整軍后,改稱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第八師。
1947年1月下旬至2月3日,新四軍兼山東軍區以及所屬華中軍區、華中野戰軍、山東野戰軍合編為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所屬部隊整編為12個縱隊。至此,新四軍完成了莊嚴的歷史使命,新四軍番號終止。
(作者系盱眙縣黃花塘新四軍軍部紀念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