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村里大變樣 回家驚喜多
村里大變樣 回家驚喜多
作者:葉余華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2017年第3期 日期:2018-01-17 瀏覽次數:7827
我很慶幸,老家離市區不是太遠,可以隨時回去,尤其可以回家鄉過年。
農歷年三十,懷著迫切的心情,筆者踏上了回家的路,泰興市張橋鎮薛莊村。在往家趕時忽然發現,眼里的故鄉竟然是那么熟悉卻又顯得陌生,熟悉的是故鄉人,陌生的卻是一年多來家鄉面貌的突變。
在村里,串串張三李四家,所聞新鮮事真不少,順手拈來幾件。
村里有了環衛工
大年初二的早晨,寒氣逼人。天還沒有亮,村里的環衛工老薛就起床了,她穿著工作服,推著垃圾清運車,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在我的記憶里,過去農村“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可如今村里竟然像城里一樣聘請專業人員搞環衛工作,挺新鮮。
“愛護環境的理念,在村里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隨行的村黨總支書記印建忠給出了答案:這都是市鎮搞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給村上帶來的新變化。面對此情此景,我的心中既有驚訝,又滿懷欣喜。
“這幾年,村里的進步越來越大,生活也越來越方便。”印建忠說,村里投資建設了村民服務中心、文化健身廣場,村內街巷通組達戶路道硬化,安上路燈、栽上了綠化樹木,完成了全村安全飲水工程,實現了通電、通網、通有線廣播電視,養老保險和新型合作醫療實現全覆蓋。
“在吃用等方面,農村和城市也沒有太大差別。”印建忠告訴我,令人憂慮的是,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條件的改善,城市里出現的垃圾、污染等狀況,也在農村開始出現。農村居民裝東西,也開始更多地使用塑料袋等。
最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村里的蝦子港和引水河,原來的河水清澈甜美,可以直接喝。但近年來,人們開始把不易分解的垃圾傾倒在河岸上,有好心人在河邊豎了個牌子:“不要在這里傾倒垃圾!”但想想,不往這里倒,又往哪倒呢?農村又沒有垃圾處理的地方。
為改變村里的臟亂差現象,村上就聘請專業人員負責村里的保潔工作。同時建立崗位責任、考勤等制度,建起垃圾收集池(箱)、購買了垃圾清運車,環衛工和垃圾清運員各司其職,每天在責任區域進行環境衛生的清掃和保潔。
“農村環境臟亂差,主要根源在垃圾,尤其是生活垃圾。過去垃圾是亂扔亂倒,既影響村容村貌,又污染地下水。”印建忠說,自鎮上建立環衛工作站,每天安排人員清運垃圾,落實管護人員,實施村莊道路、河道“五位一體”管護,現在的村莊環境已變了模樣,群眾比較滿意,維護環境衛生的自覺性明顯提高。
村莊靚了,環境美了,道路暢了,飲水安全了,老百姓傳遞的是不停的贊嘆。走在村里,一條條整潔的道路,一座座干凈的庭院……生活在這樣一個整潔舒適的環境里,村民們都說:“村里干干凈凈的,我們覺得比住城里都好!”
“澡堂”搬進家里來
“張圣虎在不在家?”大年初三晚上,我吃完晚飯,來到兒時伙伴張圣虎家串門。叩開張圣虎家的門,只見其妻薛春蘭一人在看電視。“他在麥地里撒化肥忙了一天,沖熱水澡去了。”
“想不到,蓋了樓房,買了車子,像城里人一樣,也把小澡堂子搬進家里來了。”我驚喜地說道。“這不算啥,過去經濟條件、住房條件差,村里人想都沒想過能在家里也建個小澡堂子洗洗澡。”
我們村位于張橋鎮東北部,全村有16個村民小組,800多戶,近3000人,2160畝耕地。過去,沒有工業、沒有三產,是一個典型的純農業村。有順口溜稱薛家莊是“地無三尺平,路斷人難行,吃水貴如油,強盜也發愁”。
記得小時候,絕大多數村民住的是草房,少量的磚瓦房一般是祖上留下來的老屋。那時,墻是土的,是一種脫土坯,一塊塊地砌起來,墻外再粉上一層泥,是用粘土加些碎稻草和成的。屋頂一般是竹椽子上鋪上蘆葦織成的簾子,再糊上一層拌有碎稻草的爛泥,上邊鋪上整齊的麥稈。
這種房子冬暖夏涼是優點,不好的地方:一是臟,屋頂上經常向下掉泥屑。另外,就是怕大風、怕雨雪。大風可能把屋頂上的草吹掉,雨雪會浸垮墻體并導致屋頂麥草腐爛漏雨。小時候,印象家里每年都要修房子。麥收時,村民們都要把最好的麥稈留下來以備修房之需,這又會導致燒飯的草不夠用。
造座房子,給兒子說上媳婦,這是農民一輩子的大事。近幾十年,村民們的住房經歷了三次大的變化:上世紀80年代前,村里的房子絕大多數是草房;上世紀90年代初才變成瓦房,步入新世紀才是蓋樓房。
“我能住上新樓房,要感謝市鎮工作隊幾年的接力扶貧,幫我們修橋鋪路、建農機合作社、發展優質農業項目,如果沒有這些,我咋能蓋得起樓房?”村民葉紅偉望著剛修建好的新樓笑逐顏開。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村民們越來越愛干凈、講衛生,越來越注重生活的品質。張圣虎說:“你到村里轉轉,絕大多數的人家都裝了太陽能熱水器,有了太陽能熱水器,洗澡真是方便多了。”
紅色家風代代傳
六組葉老爹今年79歲,生活雖不算富裕,但兒孫滿堂,生活美滿。他從市屬企業退休后,和老伴一直生活在村里。
葉老爹的父親參加過紅軍。年輕時,葉老爹追隨父親的足跡,在解放軍空軍某部服役,回到地方工作后,做出了不俗業績。葉老爹的兒子也當過兵,多次立功受獎并在部隊入了黨。這些年來,每到父親的忌日,葉老爹就拿出“傳家寶”——舊黨章,跟兒孫們講爺爺的革命生涯和紅色家訓,告誡后人“對黨對國要忠,對朋友要信,待人以誠,處事忠勤”。同時,也給孩子們說家風、立家規,讓“傳家寶”一代代傳下去。
大年初一拜年時,村里人提起中央八項規定、群眾路線,葉老爹對兒孫們說:“現在中央要求轉變作風,密切聯系群眾,你們都是黨員,要帶頭。平時村里人大多外出打工,趁著過年,你們父子倆挨家挨戶走走、看看,給村民拜拜年,聽聽他們的意見和想法,對你們做工作有好處。”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好的家風,是我們立身做人的行為準則,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葉家人樸素的話語,傳達的卻是農村人代代相傳的淳樸家風,愛國、孝順、尊師、誠信、明理、敬業等盡在其中。
農家書屋“充電”忙
春節假期,許多人是在打牌、看電視或在走親訪友中度過的。可在我們村,農家書屋卻成了人們過年的新去處。
窗外寒氣逼人,室內春意融融。大年初三,我注意到,前往村農家書屋和村民讀書看報點讀書看報的村民還真不少。村委會主任羅加祥說,過去過春節,村民除了串門走親戚外,大部分時間站大街、打麻將;村里有了農家書屋,特別是春節前后,借書讀書的人像趕集一樣,村民們希望多掌握點科技知識,為新的一年增收致富打好基礎。
羅加祥說,種植、飼養戶喜歡查閱技術知識方面的書;回家過年的農民工借閱有關依法維權的書,小說、雜志等也很受歡迎;干部愛讀理論著作、古今中外優秀傳統文化書籍;中老年人喜歡看一些養生保健的書。村民現如今不光注重發家致富,也研究起養生保健了。
羅加祥介紹,春節假期,村黨總支還組織村“兩委會”成員結合冬訓內容,進一步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各項惠民政策的宣傳闡釋等,聯系實際,邊學習、邊討論。大家表示,要牢記習總書記講話精神,堅定理想信念,擼起袖子加油干,帶領全體村民盡快走向小康社會。
“趁著現在有時間,來多充充電,學學科技知識和致富經驗等,感覺很有意義!”村民羅興國一邊挑選著自己喜愛的科技書籍,一邊說。
村里人已和城里人一樣,不僅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也開始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多彩。
一路走、一路聽、一路看,村里的新鮮事說也說不完,所見所聞讓我感慨萬千。故鄉雖不完美,但不缺少美,還將越來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