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對塘馬戰斗評價的一些看法
對塘馬戰斗評價的一些看法
作者:王直 責任編輯:李贊庭 來源:《鐵軍》2012年第1期 日期:2013-10-09 瀏覽次數:7842
羅忠毅和廖海濤同時犧牲在1941年11月28日發生的塘馬戰斗中。犧牲后,新四軍軍部通電全軍沉痛悼念:“羅、廖兩同志,為我黨我軍之優秀老干部,為黨為革命奮斗十余年,忠實、堅定、勇敢、負責,艱苦締造蘇南根據地功績卓著。羅、廖兩同志壯烈犧牲,全軍一致追悼,昭彰先烈。”但是解放后,羅、廖兩同志的事跡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宣傳,一度,他們的功績鮮為人知。為什么如此?這與對塘馬戰斗存在著不同看法有關。因此,我想談一談對塘馬戰斗的一些看法:
塘馬戰斗的歷史意義
軍事評價:塘馬戰斗是一次成功的突圍戰斗。塘馬戰斗在戰斗表現形式上,不是主動出擊的進攻戰斗,也不是堅守陣地的防御戰斗,而是敵強我弱,遭敵突襲,保存實力的突圍戰斗。從戰術角度看,突圍戰斗都是以大多數人是否突出重圍作為成敗的標準。如二戰中,英軍敦克爾克大撤退,大多數英軍撤到了英國,歷史上向來都是認定這是成功的突圍。塘馬戰斗以新四軍犧牲270多人的代價,換來了1000多人的突圍,可以肯定在戰術上是成功的突圍。
從戰略角度看,任何一場戰斗(戰役)都是以戰后對戰略產生的影響作為成敗的標準。如抗美援朝戰爭第二次戰役,我志愿軍傷亡比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要大的多。但國內外都一致認為,第二次戰役志愿軍在戰略上扭轉了朝鮮戰局。塘馬突圍保存下來的實力,是一批領導蘇南地區的黨政軍抗戰骨干力量(當時在塘馬地區,幾乎集中了蘇皖區黨政機關、第五行政專員公署、茅山行政專員公署,江蘇溧陽、溧水、鎮句、金壇、宜興、安徽當涂等縣黨政機關和茅山保安司令部的大部分人員)。戰后,他們又繼續堅持蘇南抗戰,不僅使當時蘇南抗戰局面得以保持,還將抗戰局面得到大的發展。因此,從戰略角度上看,塘馬戰斗是一次成功的突圍戰斗的評價也是恰如其分的。
從塘馬戰斗新四軍犧牲的人數上說,是新四軍所有突圍戰斗中犧牲較多的。但犧牲與換來的結果相比,結果意義更為重大。這正如毛澤東同志評價長征時所說的:“紅軍的損失是很大的,從現象上看紅軍是失敗的,但從本質上看,紅軍粉碎了蔣介石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骨干力量,這樣看紅軍又是勝利的”。僅以塘馬戰斗中新四軍的損失就認為塘馬戰斗是失敗的看法,是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的。以上說明,羅、廖首長犧牲是非常有價值的。
政治評價:塘馬戰斗新四軍是對日作戰,這對頑軍作戰在政治影響上是有區別的。塘馬戰斗后的政治影響與皖南事變不同點是:使當時國民黨指責八路軍和新四軍“游而不擊”的謊言不攻自破;使當時國民黨誣蔑新四軍為叛軍的不實之詞得到了相反的印證;進一步提升了新四軍在蘇南人民、中國人民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英勇抗敵的形象;把新四軍的鐵軍精神提升到了最高點,使敵軍不得不發出“新四軍如此頑強堅決,征服中國遙遙無期”的哀嘆;塘馬戰斗表現了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當時蘇南老百姓就把羅、廖首長及270余位犧牲的指戰員作為民族英雄一樣看待,從而積極地支援新四軍抗戰。所以,塘馬戰斗不能與皖南事變相提并論。
塘馬戰斗的現實意義
塘馬戰斗反映出的新四軍鐵軍精神已成為當代不朽的豐碑。現在塘馬戰斗所在地的后周小學一直成立著羅忠毅和廖海濤少先中隊;在戴家橋遺址建了座新橋,老百姓在上面鑲了塊塘馬戰斗紀念石碑;解放后,福建上杭縣委要將羅、廖遺骨遷往上杭縣,溧陽當地老百姓堅決阻止;塘馬村老百姓自發捐資修建了新四軍塘馬戰斗烈士紀念碑;解放后,黨和政府多次舉辦塘馬戰斗周年紀念活動;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時,經全國評選,羅忠毅當選為“雙百”人物之一。為什么塘馬戰斗那么令人難以忘懷?只有一個回答,因為鐵軍精神在塘馬戰斗中發揚得淋漓盡致。所以,我們不應糾纏于某些細枝末節,要從為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的大處著眼,來紀念羅忠毅、廖海濤及在塘馬戰斗中犧牲的英烈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