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3月31日)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3月31日)
作者:李本操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 日期:2020-03-31 瀏覽次數:7856
3月31日
1938年
▲ 賴傳珠在軍部會見加拿大護士魏若耐小姐。
1940年
▲ 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指揮官張云逸就22日安徽省無為縣保安第八團無理扣押由皖南赴皖東的新四軍過路官兵一事向國民黨當局提出抗議。要求釋放人員,歸還扣押物品、槍支。
1942年
▲ 劉少奇電示李先念、任質斌、劉少卿、陳少敏,指出:要在一切地方干部中說明幫助部隊解決一切困難,從各方面幫助部隊是一切地方機關與地方干部的天職,不可以任何理由推辭。并就稅收、克服目前糧食困難、保障部隊給養等作出指示。
▲ 中共中央華中局發出指示,同意蘇中師、旅部兼軍區、軍分區工作,但以地方領袖副之。華中敵后特別蘇中、蘇南的運動戰可能性日益減少,一切編制及部署均應按照游擊環境,以采取分散作戰長期堅持為主,并要反對大后方、大機關主義及多頭指揮。
▲ 黃克誠致電饒漱石、華中局,對賴傳珠電“王仲廉西返后,七旅主力調回鹽阜區進行大規模作戰,開展鹽阜區局面等語”,“在軍部未最后決定時”,提出不同意見,認為“第七旅宜留運河兩岸”。
▲ 蘇南行政專員公署召開各縣青年救國會聯席會議。會期2天。到會的有丹陽、句容、江寧、鎮江、金壇、溧陽、溧水等縣代表20余人,公推王健嬰為會議主席。江大銘代表中共路西北特委參加會議并講話。會議決定,成立蘇南青年救國總會籌備會,選出籌備委員11人,主任委員王健嬰。
▲ 中共長滆縣委與丹(陽)金(壇)武(進)縣委合并成立金壇縣委,書記余慎。金武行政辦事處并入金壇縣政府。縣長諸葛慎,副縣長薛斌??h參議會,議長艾煥章,副議長夏震。
▲ 秣陵日偽軍包圍在龍都附近鄒家宿營的江寧縣政府和縣警衛連,突圍中縣長強博、秘書焦恭士、區長王啟賢等13人犧牲。江寧縣長由鐘國楚兼任。
1943年
▲ 黃克誠、洪學智致電陳毅、張石逸、饒漱石、賴傳珠、中央軍委并各旅,報告八灘戰斗經過:東坎日軍178人,偽軍70人,29日占領八灘。我二十四團主力及師特務營于30日20時向該敵攻擊,至31日8時因我傷亡過重,東坎敵來援,即撤退戰斗。是役斃傷敵偽70余名,俘虜鬼子1人、偽軍數人。我傷亡團以下干部150余人,二十四團團長謝振華、參謀長尹捷峰、二營長均負傷,一營副營長陣亡,連排干部傷亡30左右。
1944年
▲ 彭雪楓、鄧子恢、張震向張云逸等報告淮北反“掃蕩”的經過、戰斗檢討(情報差、通訊聯絡差、戰術偵察差、步騎協同動作差、民兵未能起作用、行政人員未能率領民兵與敵斗爭,且未供給情報,致敵來時找不到區鄉隊)。
1945年
▲ 毛澤東電示王震、王首道:“同意你們在湘北工作一時期,建立聯系南北之中間根據地(包括崇、通、平、瀏、岳、湘、長、潭),然后再南進。但要注意策略,勿主動進攻頑軍,待其來攻然后打擊之,站在自衛立場上建立湘北根據地然后南進”(崇指崇陽、潭指湘潭)。
3月下旬
1939年
▲ 新四軍游擊支隊第二團第二營配合國民黨河南省永城縣地方武裝,在永城西南大胡樓與“掃蕩”日偽軍血戰半天,殲日偽軍80余人,毀日軍汽車3輛。
1940年
▲ 豫鄂挺進縱隊第二、第五團隊及應城抗敵自衛總隊擊退國民黨軍第一六一師對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首腦機關所在地京山縣大山頭根據地的進攻。
1941年
▲ 丹北地區地方武裝組建成新四軍第五十一團(一說“5月中旬”),團長張開荊,政委陳光,政治處主任薛惠民。同時成立江南西路保安司令部,司令韋永義,政委彭炎。
▲ 國民黨在江西上饒的周田、茅家嶺、石底、李村、七峰巖等處設立監獄,囚禁皖南事變中被俘的新四軍排以上干部600余人、從東南各省搜捕來的共產黨人及抗日愛國進步人士近百人,史稱上饒集中營。新四軍政治部組織部長李子芳、政治部秘書長黃誠、三支隊司令員張正坤、新二支隊副司令員馮達飛等先后囚禁于此。與此同時,國民黨三戰區在鉛山縣永平、石塘兩鎮設立監獄囚禁皖南事變中被俘的新四軍戰士3000余人。
▲ 國民黨第三戰區擬定《防剿皖南突圍到蘇南的新四軍辦法》,命令忠義救國軍分成四個挺進縱隊,挺進蘇南根據地,清剿蘇南新四軍部隊。
1944年
▲ 新四軍第四師主力和地方武裝,為配合淮海、山東等地反“掃蕩”斗爭,在東起運河,西至津浦路的廣大地區,對守備薄弱的日偽軍據點展開攻擊,歷時3個月,大小戰斗60多次,攻克據點51處,殲滅日偽軍1800余人,解放了泗縣、睢寧、靈璧之間的廣大地區。
3月本月
1938年
▲ 新四軍戰地服務團的《一家人》在南昌舉行的獨幕劇大匯演中獲獎。
▲ 新四軍駐溫州通訊處成立(原國民革命軍閩浙邊抗日游擊總隊辦事處改名),主任周飲冰,10月10日遭國民黨查封,在通訊處的7人被捕。當時外出的周飲冰獲悉后,前往與國民黨溫州當局交涉,亦被扣押。
▲ 新四軍第四支隊駐七里坪留守處成立,主任詹以錦。12月撤銷。
▲ 新四軍永新黃崗留守處成立,主任賀光華。
▲ 新四軍第四支隊戰地服務團在湖北紅安七里坪成立。團長劉明凡,副團長汪道涵,指導員劉海雁。
▲ 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特委張光中、邵幼和將豐(縣)、沛(縣)一帶的抗日武裝農民救國團、青年救國團等聯合組成“湖西人民抗日義勇總隊”,后改稱“抗日義勇隊第一總隊”,張光中任總隊長,何一萍任政委。
▲ 李培根、趙良斌等在泰興縣成立蘇南抗日同盟會。
▲ 緬甸、新加波、泰國歸國華僑青年數十人參加新四軍第二支隊政治部宣傳隊。
1939年
▲ 新四軍政治部印發《粉碎敵人新政策——實行國民抗敵公約,實行“十不”“十要”運動》:我們要打破日本鬼子的“新政策”,除了加強我們的游擊隊,開展游擊戰爭以外,一般老百姓要切實執行國民參政會所通過的國民抗敵公約,在游擊區中,則應根據這一公約而演成的“十不”與“十要”運動?!斑@就是我們粉碎日本鬼子‘新政策’的最好武器,望大家一致實行爭取抗戰最后勝利”。
▲ 袁國平、鄧子恢致信毛澤東、王稼祥、譚政,報告新四軍的政治工作情況。并向總政治部提出希望“盡可能把八路軍政工經驗介紹給我們,最好轉告八路軍政治部與我們交換出版物和公開的文件”“帶全國性的材料,如基本的政治教育材料及政工條例之類,最好仍由總政負責供給”“常給指示”。
▲ 中共皖東北特委成立,由楊純(化名陳光薇)、江彤、孟戈非(汪洋)、江上青等人組成,楊純任書記(公開身份專署民運科長),江彤分管婦女工作,孟戈非分管青年工作。特委統一領導皖東北地方和部隊黨的工作。
▲ 中共贛北特委書記兼景德鎮市委書記朱輝被迫離鎮。新四軍駐景德鎮聯絡站撤銷。
▲ 新四軍挺縱三支隊支隊長韋永義、政治部主任呂鎮中持陳毅同志親筆信,去泰州訪晤國民黨蘇魯皖邊區游擊總指揮李明揚及副總指揮李長江,爭取其共同抗日。
▲ 江南抗日義勇挺進隊二次進駐揚中,司令部設于老郎街。
▲ 地方武裝金壇西南區游擊大隊與金壇西北區游擊支隊合編,改稱金壇游擊縱隊,司令吳甲寅,副司令朱春苑,政治主任李釗。
▲ 新四軍第一支隊決定將丹陽二區常備隊改為丹陽獨立支隊,下轄三個大隊大約500人。支隊長王作舟,副支隊長林勝國,政治處主任方克強。
▲ 曾山在鉛山河口主持會議,決定贛東北特委所轄黨組織除贛北中心縣委由中共東南局領導外,其他組織劃歸福建省委領導,贛東北特委撤銷。
▲ 新四軍教導總隊文化隊在皖南云嶺成立。隊長何士德,副隊長邵惟,指導員揚帆。
▲ 鄂東抗日游擊挺進隊(即獨立游擊第五大隊)攻克黃岡縣宋家墻日軍據點,擊斃日軍12人。
1940年
▲ 新四軍政治部召開第一次組織工作會議。會上項英作重要報告,袁國平作總結。
▲ 中共蘇皖區委員會和新四軍江南指揮部舉行聯席會議,袁國平傳達中央《關于目前時局與黨的任務的決定》。會議通過《為堅持江南敵后抗戰之政治綱領》,并決定撤銷蘇皖特委和蘇南特委,將全區劃分為第一、第二、第三游擊區和獨立游擊區。每個游擊區設立1個中心縣委。第一游擊區在丹北地區,設丹北中心縣委,書記周蘇平;第二游擊區在茅山地區,設丹南中心縣委,書記陳洪,副書記任邁;第三游擊區在江(寧)句(容)、橫山地區,設江當溧句中心縣委,書記姜杰。獨立游擊區在石臼湖西南,設宣當蕪中心縣委,書記李華楷;廣郎國民黨統治區成立廣郎中心縣委,書記劉烈人。此外,溧陽、溧水縣委和長滆工委、太滆工委屬蘇皖區黨委領導。并成立各級財經委員會,統一領導財經工作,整頓稅收,征收田賦,發行流通券,加強財政管理,保證給養。
▲ 新四軍江北指揮部決定,江北游擊縱隊第一、第二、第三大隊依次擴編為新七、新八、新九團。第一大隊與和縣、含山有關游擊隊編成新七團,團長余龍貴,政治委員余光茂,政治處主任祁式潛。第二大隊與合肥、壽縣有關游擊隊編成新八團,團長孫仲德(兼),副團長黃元慶,副政治委員楊效椿,政治處主任石裕田。第三大隊與無為地區游擊隊編成新九團,團長桂篷州(兼)。(6月新七團與新九團第二營合編,改稱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第二團、新八團劃歸新四軍第四支隊建制、新九團第二營與新七團合編為江北游擊縱隊第二團,第三營劃歸新四軍第四支隊建制。新九團番號撤銷)。
▲ 新四軍新三團組建,團長巫恒通,政治委員陳洪、副團長洪天壽、參謀長曾昭墟、政治部主任彭沖。
▲ 新四軍新四團在溧陽安中里成立,團長黃玉庭,副團長鐘國楚,參謀長王勝,政治處主任王直,下轄三個營,吳福澤部為第一營,原第二支隊偵察連和劉一鴻部為第二營,第四團第二營為第三營。
▲ 鄂豫邊區軍政委員會書記兼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政治委員朱理治因公赴延安,其職務由任質斌代理。
▲ 豫鄂挺進縱隊第一團隊兩個中隊與鄂東、信南地方武裝各一個中隊合編組成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鄂東獨立團。團長吳林煥,政治委員張體學,參謀長李宗南。
▲ 東路經濟委員會成立,主任李建模。
1941年
▲ 陳毅在給中共蘇皖區黨委和第二支隊負責人鄧仲銘、羅忠毅的復信中指出:“為應付將來嚴重局面,確實堅持蘇南游擊戰爭,你們應徹底轉變過去工作路線,不僅鞏固與發展統一戰線,而且應設法恢復已弄壞的舊交關系;不僅應開展敵偽軍工作,而且設法開展統戰工作?!薄疤K南不僅是敵后重要地區,而且是集中全黨全軍向皖南、浙西、江西、福建發展的重要門戶”“因此,你處仍以大的力量保持蘇南,同時以大的力量與浙西、皖南黨建立工作關系,特別宜興、廣郎黨的工作不能放松,應該去找到皖南特委。”
▲ 新四軍衛生部在蘇北鹽城成立,部長沈其震,副部長崔義田、戴濟民、齊仲桓。
▲ 淮海軍區正式成立,歸新四軍第三師領導。司令員覃健,政治委員金明,參謀長張克辛。
▲ 中共蘇北區委員會改為中共蘇中區委員會,書記劉炎,副書記陳丕顯。蘇北臨時行政委員會改為蘇中行政委員會,主任管文蔚。
▲ 新四軍第七師挺進團沿廬江、舒城、潛山,轉戰至桐(城)西,隨后向四周發展,在桐南、桐北以及潛山等地,先后組建了七支游擊隊。
▲ 新四軍在上海設立辦事處,主任楊斌。1942年12月撤銷。
▲ 重建淮南津浦路東聯防司令部,歸新四軍第二師建制。司令員楊梅生,政治委員劉順元,副司令員羅占云,參謀長趙俊,政治部主任侯政。轄淮南津浦路東各縣地方武裝,獨立第三、第四團重歸淮南津浦路東聯防司令部領導。8月,淮南津浦路東各縣縣總隊成立。1942年1月整編為淮南蘇皖邊軍區。
▲ 新四軍長江游擊總隊改稱黃湖游擊大隊。大隊長商群,副大隊長劉宗超,指導員方翌,活動在彭澤、宿松邊區。
▲ 中共(京滬 )路北特委改為中共西路工委,書記彭炎。
▲ 東路特委改組為路東特委,書記吳仲超。
▲ 姜劍英(女)從鹽城抗大五分校學習結業,來到淮海區?;春\妳^派她去沭陽馬廠,將當地分散的鐵匠組織起來成立“鐵工會”(會長吳錫昌,副會長岳壽亭)造槍。至日軍投降,他們為抗日部隊和地方武裝制造了7000多支步槍(人稱“馬廠造”),5000多把刺刀,一大批手槍和手榴彈。
▲ 新四軍三師政治部編輯出版的《先鋒雜志》創刊。陳毅為該刊題寫刊頭,出刊10多期停刊。1942年復刊,改名為《先鋒》。
▲ 新四軍第二師反擊揚州日偽軍1000余人向六合樊集的進犯,斃俘敵偽軍500余人。
1942年
▲ 劉少奇從鹽阜回延安途中,在沭陽縣周集鄉小胡莊東圩住宿,后又在桑墟停留約一星期。期間,與沭宿海縣委書記章維仁,就鞏固根據地的問題作了重要指示,鼓舞沭陽人民從事抗日斗爭的士氣。
▲ 中共中央華中局關于擴大爭取友軍致黃逸峰、彭冰山、賀敏學并粟裕電:國民黨視察團將到韓德勤、李明揚、陳泰運、張星炳處視察,你們宜以中間立場向其進行聯絡和統戰,以揭破韓的欺蒙手段,并將新四軍的政治態度介紹給他們,不必計較他接受與否,這是擴大爭取友軍工作的必要作法,也是杜絕其陰謀攻我之良好辦法。
▲ 華中局決定,撤消淮海專員公署,成立淮海行政公署,行署主任李一氓,副主任陳月齋,機關駐陳圩一帶。同時,決定李一氓任淮海區黨委副書記。
▲ 新四軍軍部為糧食問題給五師的指示:“解決目前糧食恐慌,應一方面加緊發展春耕運動,多種生長成熟較快能濟春荒之農作物,另方面可向地主糧商進行借糧募糧。”但要注意借募的方式方法,“借募時則應分別富裕程度,實行合理負擔。深入調查屯稂存糧之實情,并防止強迫攫取等過左行為。”“必須使借糧運動,與發動基本群眾,救濟災荒,發展春耕運動,提高生產等工作加以密切聯系,否則可能發生混亂,造成廣大群眾不安,影響統一戰線之鞏固?!?/span>
▲ 淮北行政公署和新四軍淮北軍區聯合召開民兵大會。
▲ 新四軍第一師軍工部在蘇中海門縣海復鎮成立,部長程望,政治委員羅湘濤。
▲ 新四軍第六師衛生部長林震到第十六旅衛生部檢查工作,召開旅第一次野戰衛生工作會議,舉行旅衛生部第一期衛訓班開學典禮。并帶來包蘊、龐露、宋維、余瑾、洪濤等一批衛生干部,充實十六旅衛生部和休養所工作。
▲ 淮北蘇皖邊區參議會頒布《淮北蘇皖邊區各縣區鄉(鎮)保調解委員會章程》。
▲ 蘇中第一地委、第一行政區專員公署成立,書記惠浴宇兼專員;蘇中軍區第一軍分區成立,司令劉先勝,政委韋一平(兼),參謀長夏光,政治部主任陳時夫。
▲ 丹北地區成立鐵道工作委員會,書記王洪生(汪云龍),副書記董必成(朱迎春)。1945年6月撤銷。
▲ 鹽城縣貨物稅管理局成立,局長江建淮。該局實行“一物一稅、稅不重征”的原則,凡是繳納了貨物稅的經商販運者,在根據地內暢通無阻。
▲ 中共鄂皖邊黃(梅)宿(松)工作委員會派占潤民率領一支武工隊到湖口棠山一帶,開展敵后抗日斗爭,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
▲ 淮南津浦路東婦女抗敵協會總聯合會成立,理事長王榕。
▲ 淮南師范學校在淮南津浦路東抗日根據地天長縣銅城開學,校長郭兆元。是年冬停辦。
1943年
▲ 中共中央華中局發出關于開展生產運動的指示,指出:厲行生產節約運動是當前敵后軍民為克服日益嚴重的物質困難,積蓄力量,渡過黎明前黑暗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我華中全體軍民當前嚴重的政治任務。
▲ 劉少奇《六年華北華中工作經驗的報告》。
▲ 皖中抗日根據地對區黨委領導成員作出調整,書記曾希圣,副書記李步新。區黨委下轄沿江地委(書記林維先)、皖南地委(書記黃火星)、和含地委(書記孫仲德)、巢合廬中心縣委(書記余再勵)和巢無縣委。皖中行政公署主任呂惠生、副主任張愷帆。同時(一說“2月”),為適應主力部隊地方化,新四軍第七師進行整編,撤銷第十九旅番號,全師整編為沿江支隊(支隊長兼政委林維先)、皖南支隊(支隊長兼政委黃火星)、含和支隊(支隊長兼政委孫仲德)、巢合廬游擊支隊(支隊長唐曉光、政委余再勵)和獨立團(團長熊應堂、政委羅保濂)。并成立軍區及軍分區,第七師兼皖中軍區(后改稱皖江軍區),沿江、皖南、含和支隊分別兼軍分區。
▲ 陳毅等致電毛澤東等報告淮北配合反“掃蕩”戰績。
▲ 新四軍第五師恢復第十五旅建制,旅長吳林煥,政治委員方正平。下轄第三十九、第四十四、第四十五團。
▲ 新四軍第五師召開營以上干部軍事工作會議,總結建師以來的軍事斗爭經驗,討論新形勢下的軍事建設問題,李先念作《二年來軍事斗爭的總結及今后戰術指揮》的報告。
▲ 新四軍第七師軍工部(對外稱生產部)在皖中無為縣成立,主任張昌龍。
▲ 鹽阜地委發出《關于今后任務與工作布置的決定》。
▲ 新四軍鄂豫邊區漢陽自衛隊襲擊武漢近郊黃陵磯日軍據點,擊斃日軍隊長小吉田三。
▲ 為打通新四軍第五師與第七師之間的交通,新四軍第五師挺進十八團政委鄭重,率領一個連來到彭澤,先后組建中共彭澤、彭(澤)湖(口)、彭(澤)至(德)工作委員會,分別由廖挺、商群、田玉峰擔任書記。同時將彭湖地區地方武裝改為編長江支隊,支隊長商群,政治委員鄭重(兼),堅持長江沿岸開展抗日斗爭。
▲ 中共太滆地委決定,地方主力獨立第二團轉移,分散活動,內線組織精干武裝,堅持原地斗爭,以適應反“清鄉”形勢。由陳立平、孫章錄、楊洪才組成地委,陳立平為書記兼獨立第二團政治委員。
1944年
▲ 陳毅抵達延安,參加整風學習。
▲ 新四軍政治部發出《對整風善后工作的指示》,要求各部隊進行整風總結,并對審干中的問題進行復查,搞錯了的要甄別。
▲ 中共蘇中區委員會召開第五屆擴大會議,陳丕顯作《半年來蘇中整風工作檢查與今后如何進行整風工作》的報告。
▲ 新四軍第二師開展群眾性的練兵及整風運動。
▲ 鹽阜區行政公署規定,鹽阜幣一元與國民政府法幣十元等值流通。此規定直至1945年8月未變動。
▲ 在車橋戰役中,新華社蘇中支社社長謝冰巖帶領記者和電臺工作人員隨參戰部隊在前線采訪,作連續報道。延安新華總社及時向全國轉發,并予表揚。
▲ 淮海實驗劇團在蘇北根據地演出由李一氓編寫的評劇《九宮山》。在此前后,新四軍第三師第八旅文工隊在鹽阜區演出了錢杏邨編寫的古裝話劇《李闖王》。
▲ 中美混合航空隊第二大隊國民黨空軍飛行員辛仲連,在對日軍空戰中座機負傷,跳傘降落于皖中無為縣泥汊江面,經新四軍第七師部隊援救脫險,后護送到國民黨桐城縣政府。
▲ 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戰斗報》創刊。
▲ 新四軍第五師十四旅四十二團到瑞昌橫立山和陽新湖田坂一帶進行抗日游擊斗爭。
▲ 中共太滆地委在長興縣白硯召開擴大會議,陳立平作《反清鄉斗爭總結》的報告,楊洪才作《廣泛開展群眾性生產》的報告。
1945年
▲ 華中軍區司令部陸地測量隊在淮安成立(1947年1月改稱華東野戰軍司令部陸地測量隊)。
▲ 八路軍南下支隊改稱湖南人民抗日救國軍,并將四個大隊擴編為五個支隊。
▲ 新四軍政治部發出《關于整風善后工作的指示》。
▲ 蘇南行署指派李文灝和顧玉華負責籌建江南印鈔廠。(一說“1944年8月蘇南區行政公署即命顧玉華、李文灝在上海地下黨的支援下籌建江南印鈔廠”)
▲ 中共彭澤大工委書記鄭重率領挺進團和彭至游擊大隊夜襲至德縣蘇村坂,一舉搗毀國民黨至德縣政府,殲滅廣西頑軍及至德偽軍三個中隊,俘虜國民黨至德縣黨部書記長徐啟達等。
1946年
▲ 新四軍華中軍區以第五軍分區的淮安、濱海、建陽、鹽城四個獨立團和鹽城起義部隊(華中解放第四軍)組建華中野戰軍第十縱隊,司令員謝祥軍、政治委員劉培善,副司令員常玉清,副政治委員曹荻秋,參謀長吳肅,政治部主任孫克驥??v隊機關在阜東縣(今濱??h境)東坎成立。
▲ 華中分局書記鄧子恢兼任華中建設大學校長,副校長夏征農、戴白韜。
▲ 華中野戰軍第六縱隊與蘇中軍區獨立旅合編,改稱華中野戰軍第六師,師長兼政治委員譚震林,副師長王必成,副政治委員江渭清,參謀長張闖初,政治部主任李干輝。轄第十六、第十八旅;10月5日山東野戰軍第七師第二十旅(欠六十一團)調歸華中野戰軍第六師,改稱第十七旅。第十六旅旅長鐘國楚,政治委員宋文,副政治委員羅維道,參謀長黃玉庭,政治部主任王直,轄第四十六、第四十七、第四十八團。第十八旅旅長饒守坤,政治委員劉文學,副旅長羅桂華,參謀長姜茂生,政治部主任張潮夫,轄第五十二、第五十三、第五十四團。第十七旅旅長梁金華,政治委員黃先,副旅長馬長炎,參謀長陳仁洪,政治部主任高立忠,轄第四十九、第五十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