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藝苑 > 《勸學》(節選)賞析
《勸學》(節選)賞析
作者:禾一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2017年第4期 日期:2018-03-08 瀏覽次數:7831
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1)。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2);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3)。輮以為輪(4),其曲中規(5)。雖有槁暴(6),不復挺(7)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8),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9)。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10);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11)。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12);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13)。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1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15),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16)。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17);積水成淵,蛟龍生焉(18);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19)。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20);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21)。鍥而舍之,朽木不折(22);鍥而不舍,金石可鏤(23)。
注釋
(1)君子:指有學問有修養的人。已:停止。(2)青于藍:比蓼藍(更)深。于:比。(3)中繩:(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線。(4)輮:通“煣”,用火烤使木條彎曲。以:把。為:當作。(5)規:圓規,測圓的工具。(6)雖:即使。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曬干。(7)挺:直。(8)受繩:用墨線量過。金:指金屬制的刀劍等。就礪:拿到磨刀石上去磨。(9)參省乎己:對自己檢查、省察。日:每天。知:通“智”,智慧。明:明達。行無過:行動沒有過錯。(10)須臾:片刻,一會兒。(11)跂:踮起腳后跟站著。博見:見得廣。(12)而見者遠:遠處的人也能看見。(13)疾:快,速,這里引申為“洪亮”,指聲音宏大。彰:清楚。(14)假:借助。輿:車。利足:腳步快。致:達到。(15)水:指游泳。絕:橫渡。(16)生非異: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假:借。(17)興:起。(18)淵:深水。(19)神明:通明的思想。備:具備。(20)跬:古代的半步。(21)騏驥:駿馬。駑馬,劣馬。駕,馬拉車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駕”。功在不舍:成功在于不停止。(22)鍥:用刀雕刻。(23)鏤:雕刻。
解析
勸學,即鼓勵學習之意。本文大意是: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顏色比藍草更青;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一塊木材很直,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用火烤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即使又曬干了,也不再能挺直,這是由于人力加工使它變成這樣的。所以木材經墨線劃過,斧鋸加工就直了,金屬刀劍拿到磨刀石上磨過就鋒利了,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檢查省察,就能聰慧明達,且行為沒有過錯。我曾每天空想,不如片刻學習的收獲大;我曾踮起腳跟遠望,不如登上高處能夠見得廣。登上高處招手,手臂并沒有增長,但是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向呼喊,聲音并沒有增強,但是聽的人卻聽得特別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但是能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會游泳,但是能橫渡長江黃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沒有什么差別,但是他們善于借助外物進行學習。積土成為山,風雨就會從那里興起;積水成為深潭,蛟龍就會在那里生長;積累善行,養成良好的品德,就能達到很高的精神境界,智慧能得到發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所以不積累小步,就沒有借以遠達千里的辦法;不匯聚細流,就沒有借以成為江海的辦法。駿馬跳躍一次,不能有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在于走個不停。雕刻一下就放下,腐朽的木頭也不能刻斷,如果雕刻不停的話,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感言
荀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在人性問題上,他不贊同孟子的“性善論”,提出“性惡論”,主張只有通過不斷地學習,才能矯正人性中的“惡”,故而荀子很重視后天教育的作用。《勸學》是《荀子》一書的首篇,也是歷代傳頌的名篇。全文篇幅過長,本文節選了其中的三段。這部分內容圍繞“學不可以已”即學無止境這個中心論點,從學習的意義、作用、態度三方面進行闡釋。文章結構嚴謹,說理透徹,且善用比喻,深入淺出,引人深思。文中的“青出于藍”“鍥而不舍”等詞成為后世婦孺皆知的成語。
文章開篇便提出“青出于藍”。任何人通過發奮學習,都可以取得進步,今日之我可勝過昨日之我,學生也可以超過老師。如果要使人性棄惡從善,則更需要學習。荀子隨后以“中繩”的“直木”比喻人的才能、品性,以“輮”比喻外在的學習,將“輪”比喻為有用之才。他通過這個比喻告訴人們,即使原本的“不善”之人,也可以通過學習變成合乎道德規范的人。在荀子看來,學習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道德操守,涵育君子人格。故而在學習之初,要樹立精誠專一、持之以恒的人格取向。學習的意義在于培養人格而令其日趨完美,其終極目的則是成為“圣人”。
在闡明了學習的重要性后,文章開始論述發揮學習者主觀能動性的作用,即創造性地提出了“君子善假于物”的觀點,這里的“假”,是“借”的意思。要提高學習的效率,需善于借鑒前人、他人有效的學習方法和成功的經驗,這好比借助駿馬馳騁千里,使用舟楫橫渡江河,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學習態度上,荀子強調鍥而不舍的精神。如同“積土成山”“積水成淵”一樣,讀書是一個長期的辛勞過程,不能心浮氣躁、淺嘗輒止,只有循序漸進、水滴石穿,不間斷地積累品德、修養、學識,才能達到“積善成德”、完全純粹、超遠的精神境界。
重視讀書,重視學習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學習可以使人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困境,也可以幫助人們克服因本領不足而導致的恐慌心理和落后狀況。不僅如此,學習還可以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可以陶冶性情,培養和提升思維能力,而歸根結底則是為了通向真理、通向知識、通向光明。北宋文學家歐陽修說過,“立身以立學為先”。中國歷來講究讀書修身、從政立德。在傳統文化中,讀書學習不僅是立身之本,更是從政之基。在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新時期,如何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被我們黨提上日程,而善于學習正是增強本領,努力實現“中國夢”的最佳途徑。習近平同志曾多次在講話中提及黨員干部的學習問題,他指出,本領不是天生的,是通過后天的學習實踐獲得的。黨員干部要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領導干部一定要把學習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如饑似渴地學習,哪怕一天擠出半小時,即使讀幾頁書,只要堅持下去,必定會積少成多、積沙成塔,積跬步以至千里?!?/span>
學習對于一個人,一個政黨,乃至一個國家,都是極其重要的。古人讀書追求“圣人”的境界,今人則強調把讀書學習同加強世界觀改造緊密聯系起來,以形成崇高的道德情操和特有的人格魅力。唯有大興學習之風,才能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唯有大興學習之風,才能使個人上進,政黨上進,國家上進,民族上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