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憂國榮光
憂國榮光
作者:黃朱清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2017年第4期 日期:2018-03-23 瀏覽次數:7842
今天一早,我們從南京坐高鐵前往上海,出了火車站打車趕到上海警備區第五干休所,翁萍是這個所的離休干部。一見面,我們發現他非常注重儀表:淺粉的襯衫,藍領帶,時尚夾克,發型整得有模有樣。嗓音渾厚好聽,原來,他最初是新四軍的文工團員。
城市:上海市
時間:2016年4月10日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翁萍
幾天前,在常州采訪新四軍老戰士常皆春,她就說,她的一個老鄉也是新四軍,人在上海,兩人還常常通電話。臨別的時候,常皆春特地撥通這位老鄉的電話,告訴對方,中國新四軍研究會鐵軍影視中心的同志要去采訪他。
常皆春的老鄉叫翁萍,兩人同是江蘇泰興人。
翁萍近影
今天一早,我們從南京坐高鐵前往上海,出了火車站打車趕到上海警備區第五干休所,翁萍是這個所的離休干部。一見面,我們發現他非常注重儀表:淺粉的襯衫,藍領帶,時尚夾克,發型整得有模有樣。嗓音渾厚好聽,原來,他最初是新四軍的文工團員。
1926年10月,翁萍生在泰興的翁家莊。原名翁光甫,為了不牽連家庭,參加革命時改名翁萍。翁萍上學的時候,見過日本兵,師生對日軍要鞠躬,不行禮就要挨打。1944年,抗戰進入大反攻階段,新四軍擴軍,翁萍與5名同學結伴參軍,離家時沒有告訴父母,請房東把在校的行李捎回了家。父母獲悉后托人找到部隊,動員他離開新四軍部隊轉到蘇州讀書。翁萍沒有動搖,執意走上革命的道路。18歲的他,被分在蘇中三分區文工團。
年輕時翁萍與妻子王元官合影
翁萍回憶說,在文工團,每天起來練聲、唱歌,一唱抗日歌曲,渾身是勁。同時,團里還要排戲,比如有個戲《放下你的鞭子》,是田漢改編而成的獨幕劇,20世紀30年代初,著名劇作家陳鯉庭執筆又改寫成抗戰街頭劇,講述了“九一八”以后,從中國東北淪陷區逃出來的一對父女在抗戰期間流離失所,以賣唱為生,一次,女兒賣唱時因饑餓暈倒在地,老父舉起鞭子打她,觀眾中有名青年工人憤怒了,大聲疾呼“放下你的鞭子”,并上臺奪下皮鞭指責這位老父。全劇群情激憤,在抗戰烽火中極大地鼓舞了軍民的抗日斗志。他說,文工團每次給部隊演出,部隊抗敵的士氣立馬高漲起來。面對我們的攝像機,翁萍還能張口唱出好幾首抗戰歌曲。
幾個月后,組織上安排翁萍去三分區教導大隊集訓學習。教導大隊設了三個隊,翁萍分在文化隊,主要是培養部隊文化教員。時任大隊長是萬海峰,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當過紅二十八軍軍部警衛班班長,抗戰中曾在泰興獨立團、靖江獨立團、蘇中三分區獨立團出任過副團長,作戰經驗豐富,對集訓學習的要求很嚴。第一,要學會給部隊上政治課;第二,要學文化課,教部隊識字、唱歌;第三,學些軍事,會站崗放哨,防奸細、防特務。集訓學習完了,翁萍分配在后方醫院二隊任文化教員。醫院地處東臺的海邊,那時候,日偽軍緊鑼密鼓地對蘇中地區大掃蕩,后方醫院實為流動醫院。一次,翁萍患病住院,日軍要來掃蕩,他和另一位病員由衛生員護理坐上老百姓的小船,轉移到河道密集的興化水鄉,在船上躲避、周旋了一周,轉危為安。
翁萍(后排左五)1945年參加蘇中三分區后方醫院政工會留影
日軍投降,翁萍原以為可以解甲歸田,他曾和戰友討論復員了回家干什么。沒想到蔣介石挑起內戰,解放戰爭來了。翁萍和幾個要好的戰友都下到了戰斗部隊:后方醫院的教導員張杰分到分區特務團任二營教導員,分區司令部支部書記朱世楷任四連指導員,司令部警衛排蔣驥到八連任支部書記,翁萍下到六連當了副指導員。后來,他們三個人都犧牲了,張杰死的時候,一只手握著駁殼槍,一只手還拿著喊話筒,他是在制高點上向敵人喊話時中彈的。蔣驥是在參加靖江斜橋戰斗中犧牲的,他是獨子,母親聞訊趕到部隊,見了兒子尸體失聲痛哭,家里沒他照片,翁萍把身邊保存的蔣驥相片給了老媽媽。回憶戰爭,翁萍眼眶濕潤了,“一個連隊一百七八十人,打完一仗死了六七十個,連炊事班近一半的人沒了。我們攻打江陰,連里一位副排長,帶領突擊隊向前線送彈藥,敵軍工事堅固,有三道火力封鎖,我們沖上去一個,倒下一個,犧牲了三分之一的人,才把彈藥送上去。”
翁萍說,他是幸運的。后來他隨部隊打過長江,進了常州城、南京城,又進軍上海,這位農村娃第一次看到了電燈、電話,開始見識城市的模樣。想起犧牲戰友,翁萍把生命的力量傾注于部隊事業上。1950年5月,在蘇南軍區常州分區警備團機槍連任指導員的翁萍,受命帶領連隊開赴宜興山區,執行開荒生產、剿匪任務。第二年3月22日,他被蘇南常州軍分區評為二等人民功臣。
翁萍1950年立功獎狀
軍旅人生,翁萍難忘軍工事業。1969年,在“備戰備荒為人民”背景下,上海這座大城市提出了“一廠一件、百廠成線、一廠一角、百廠協作”的軍工生產指導方針,形成了軍品優先的工業格局。1970年1月,南京軍區后勤部駐上海驗收組正式成立,團級建制,翁萍出任驗收組的政委。上海軍工生產占全國的比例高,涉及上海6個局、20個區(縣),點多、線長、面廣,驗收組堅持軍品質量至上的原則,對輕武器、槍炮彈、指揮儀、光學儀器、雷達、無線電、8種口徑火炮等諸多軍品,實行嚴格檢驗和驗收,確保軍品合格裝備部隊。1979年6月,驗收組的編制撤銷,組建8個軍事代表室,分駐各個軍工企業,翁萍被任命為駐上海化工機械廠軍事代表室總軍事代表。1980年,又被調到上海機電二局陸軍代表室任總代表。之后,隨著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軍事代表室合并,翁萍開始介入高尖端、高科技導彈產品的科研及相關產品的驗收。一年秋天,翁萍孤身一人,連續乘坐兩天兩夜的火車,抵達大西北一個名叫“清水”的小站,再轉乘列車星夜趕路幾百公里穿越大沙漠,進入導彈發射地。在這里,他作為一方代表見證導彈性能測試,利劍騰飛升空,雄偉、壯觀。作為軍工品檢驗官,翁萍忠于職守13個春秋。
訪談結束,墻上時鐘顯示已過11時半。好客的家政阿姨劉小榮轉眼就把4個家常菜端上桌了。
翁萍說,“當過兵的人是一家,粗茶淡飯吃了才能走。”
純樸老兵,厚道老人,仍像戰爭年代待戰友一樣待人,濃情真心,溫暖人心。
記者感言 抗戰年代,兵荒馬亂,年輕人、尤其是青年學生到底選擇什么樣的志向,其實在各種處境下各有所思,各自尋找各自的人生出路。翁萍老家在泰興,泰興位于江蘇省中部、長江下游北岸,屬于魚米之鄉。舊社會,翁萍的家境算是比較好的,有30余畝地,雇工2人,后來劃分家庭成份時,他家定為“中農”。翁萍7歲起讀私塾,小學五年級考上江蘇省立職業中學,父親指望他好好念書念出前途。來到這所學校,翁萍認識了一位老師,他叫趙演平,是新四軍的干部,到學校來邊教書、邊傳播共產黨的抗日主張。翁萍就是受他的影響,知道了“皖南事變”是怎么一回事,由此逐步堅定了“要跟共產黨、不當國民黨,不做亡國奴”的信念。趙演平后來又回到部隊任職,犧牲在了解放戰爭的戰場。翁萍感恩趙演平,是這位老師用抗戰理論的星火,燎起了他強烈報國的壯懷。
正因為有了強烈的報國情懷,翁萍走進了革命隊伍,不怕艱苦,不怕犧牲,當不少戰友在戰斗中倒下的時候,母親以為他也犧牲了,曾找到部隊來打聽。面對親人的擔驚受怕,他沒有畏懼,沒有退卻,繼續馳騁疆場;正因為有了強烈的報國情懷,翁萍在“文革”年代受命參加南京軍區組成的軍管小組赴北京進駐高教部的時候,他把維護國家穩定視為大局中的大局,他曾幾次陪同軍管小組負責人來到中南海參加周恩來召集的會議,總理平易近人,還點名問過翁萍的名字,他被總理日理萬機為國操勞的精神所感動,翁萍為維護高教系統特定歷史時期的局面穩定,忠于職守,努力工作;正因為有了強烈的報國情懷,當翁萍轉到軍工產品檢驗崗位之后,一個從戰場上摸爬滾打過來的老兵,深知合格軍工產品對于打贏戰爭至關重要,在軍工產品的驗收和產品質量的檢查監督中,他沒有絲毫懈怠,確保在產品質量合格前提下按時、按量完成國家和軍隊下達的計劃任務。
宋代名人陸游,1176年4月被免去官職之后,移居成都城西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20多天,病愈寫了《病起書懷》詩,其中有句“位卑未敢忘憂國”,揭示了人民與國家的血肉關系。今天,有一首歌里唱得好,“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在世界的國,在天地的家,有了強的國,才有富的家”。當日本侵略者鐵蹄踐踏中華民族山河的時候,有許許多多像翁萍這樣的青年學子,毅然放棄學業,義無反顧投身革命的洪流。把國家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這是我們這個民族堅如磐石的精神支柱,憂國、愛國的赤子情懷,不論古今,永遠是一曲壯美榮光的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