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綠野追夢著華章 ——訪江蘇省啟東市家庭農場主于冬娟
綠野追夢著華章 ——訪江蘇省啟東市家庭農場主于冬娟
作者:沈暉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2017年第4期 日期:2018-03-28 瀏覽次數:7835
2月12日清晨,在江蘇省啟東市冬娟家庭農場一望無垠的綠色田野上,一位留有短發的中年婦女正嫻熟地駕駛著拖拉機在麥田播灑農家肥,隆隆的機器聲奏響了鄉村田野春耕生產的序曲。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它又給我們農民送來紅利,真使我們種田人干勁培增啊!”見到筆者到來,于冬娟跳下拖拉機駕駛室與我邊走邊聊起來,談話中透露出她對事業的堅毅與執著,充滿著自信與希望。
年逾五旬的于冬娟出生在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她9歲那年就隨父母來到上海崇明縣綠華鄉,父母種田,她就在那里讀完小學、初中。后因戶籍原因,高中沒上,18歲開始務工務農,1989年春與啟東人小楊相愛結婚。從第三年開始,她在家人的積極支持下籌措資金買農機具、租土地興辦家庭農場,她決心憑自己的努力在廣闊天地中闖出一番宏偉大業。
1991年春天,于冬娟在崇明綠華鄉租了15畝地,再加上自己5畝承包地開始種小麥。為了提高工效,當時買一臺中型拖拉機需要2萬元。而她結婚不久,家庭經濟十分拮據。她就東拼西湊,還向銀行借貸,當年就旗開得勝,小麥、水稻豐收,農業收入被用來還清了借款。到1995年底,她家種植的小麥、水稻已有80多畝,收入大增,于是在啟東北新老家蓋了一幢300平米的小樓。然而,正當春風得意的時候,1996年冬,她給農田下足基肥準備開春播種的時候,當地農戶看到種田經濟效益高就紛紛將出租田塊收回。于冬娟不灰心,輾轉來到與老家一河之隔的海門縣臨江租地90畝,種上小麥、水稻。誰知這年小麥、水稻長勢雖好,但糧價下滑40%,全年虧損超萬元。第二年30畝水稻全部改種西瓜。由于品種差、再加上被偷盜,這一年又虧損1萬多元。
正當舉步維艱之時,老家的村干部找到于冬娟,希望她回來創業。從2001年開始,她就回革命老區啟東種田。近些年,由于黨和政府對農村、農業支持力度的不斷加強,到2013年,于冬娟種植小麥、水稻已近500畝,每年向社會提供糧食350噸左右,成為“全國種糧售糧大戶”;還先后投入150多萬元購買5臺迪爾拖拉機、4臺聯合收割機、以及配套的各種植保機,另外還有二套容量12噸的烘干設備與倉儲、曬場等配套設施,成為“江蘇農機明星大戶”。她本人也先后榮獲“啟東市老區開發先進工作者”、南通市“優秀巾幗創業明星”、南通市人大代表、全國勞動模范。
25年風雨兼程,追夢人癡心不改。這么多年來,于冬娟既有豐收的喜悅,也有欠收的苦澀。她告訴筆者說,被喻為“露天工廠”的農業生產,由于糧食價格的波動以及種子、化肥、農藥、人工等成本的上揚,自然災害等不確定因素,她常常經受著考驗。去年4月,于冬娟種植的500畝小麥長勢喜人。誰知從4月下旬開始,連續40天陰雨連綿,小麥灌漿、千粒重受其影響,繼而赤霉病大面積發生,眼看到手的麥子霉爛,心疼不已。就這樣,去年小麥虧損額就達20萬元!
“虧損這么多?”看到我驚詫的神色,她繼而笑著說,農業損失副業補,這幾年,老公對外農機服務收入還能貼補家用,再說政府對農業上如水稻種植補貼、農機補貼、倉儲上烘干設備的支持力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尤其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出臺,更如春風撲面,給我帶來無限欣慰與新的動力。
采訪中得知,春節剛過,許多外地人回家過年了,為了不誤農時,她除了起早摸黑駕駛著拖拉機在麥田噴藥除草、播灑化肥,抓好夏熟作物培管外,又在晚上自學電腦,通過上互聯網、參加培訓學農技,還運用微商銷售小麥與大米。
同時為擴大種植規模,于冬娟又與該鎮新橋村委會多次洽談,已初步商議今年租地500畝,創建設施配套的千畝高標準商品糧基地。
為適應發展規模,抓好農機配套,前幾天,她又投入25萬元從啟東宏帆農機公司新購迪爾拖拉機1臺,預訂15萬元水稻插秧機1臺,將水稻直播式向機械高速轉變,實現提質增效之目的。她還忙碌地選擇地址、采購建材、搭建禽舍,發展散養雞、鴨,實現種養結合的高效農業之路。
為了幫助周邊缺勞力農戶發展生產,于冬娟連續十多年來先后為30多家農戶免費機耕。她說:“發揮新型經營主體作用,扎實推進農業產業扶貧,這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大任務,幫助老區人民改善生產生活,更是我感恩黨和政府、回報社會的光榮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