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用鐵軍精神做好新四軍研究會工作
用鐵軍精神做好新四軍研究會工作
作者: 安徽省鳳臺縣新四軍研究會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2017年第5期 日期:2018-04-25 瀏覽次數:7827
我會成立于2002年8月,由新四軍、八路軍老戰士,鳳臺縣幾大班子離退休老干部和老戰士的后代及史學界熱愛新四軍研究工作等方面的同志參加,會員已發展到147人。研究會設常務會長會議,統領全面工作,常務會議由會長、常務副會長8人組成。十多年來,我們始終旗幟鮮明地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本著“以史鑒今、資政育人、圍繞中心、服務現實”的原則,做了不少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十多年來的主要工作
建成了三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兩個展覽館(室)。鳳臺縣過去沒有一處像樣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縣新四軍研究會成立后,為讓沉睡的歷史活起來,我們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組織力量,全方位、深層次地挖掘紅色歷史資源,在地無一寸、錢無一分的情況下,多方籌資和協調了300多萬元,從2004年10月開始至2009年底,先后建起“鳳臺縣板張集革命烈士陵園”“三里溝抗日紀念園”和“白塘廟革命活動紀念園”三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與此同步又分別建成了板張集展覽館和白塘廟展覽室。板張集展館分三個展廳四大部分,有280多幅史料照片、圖表和39位在鳳臺地區留下革命斗爭足跡的歷史人物照片、生平簡介,展出了鳳臺地區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近百年革命斗爭風云和滄桑巨變。白塘廟展覽室展出了反映中共早期革命活動的40多幅珍貴照片和實物。
三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建成,為鳳臺人民集成了一部鮮活的愛國主義教科書,為我黨以史鑒今、資政育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自它們建成以來,每年都有1萬多人次前來憑吊、參觀,總計已達十多萬人次。其間,三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2009年和2015年兩度被中共淮南市委、淮南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板張集烈士陵園于2006年2月被團省委、省少工委命名為“安徽省‘民族精神代代傳’少先隊體驗教育基地”;2012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安徽省第四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三史”研究取得顯著成果。十多年來,我們在不斷挖掘本地的黨史、軍史、革命斗爭史的基礎上,整合編撰出版了《人民的好公仆——郭新吉》《淮上風云》《鳳臺革命歷史畫冊》《鳳臺縣老干部名錄》《鳳臺縣烈士名錄》《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詩詞選》和《鳳臺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集錦》(待出版)等7部書;同時辦好辦活了會刊《硤石風雷》,已出刊65期,刊登近200篇文稿,累計60多萬文字。在辦刊過程中,我們始終如一地堅持“三個注重”,即注重正確的輿論導向,不遺余力地弘揚主旋律;注重精心組稿、寫稿、編稿,傳播正能量;注重紅色基因傳承,不斷提高辦刊質量,使會刊逐步成長為“紅色讀物”之一。通過多年不斷地出書、辦刊,資政育人,紅色文化的元素像潤物的細雨,流入人們的心田。
“三個服務”取得良好社會效果。十多年來,我們研究和建設的成果主要是三個服務,即服務于紅色文化、服務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服務于現實。2014年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中,縣委把板張集烈士陵園作為教育基地,縣委書記李大松率領四大班子的黨員領導干部、縣直各機關、各鄉鎮黨的主要負責人到陵園憑吊英烈,重溫入黨誓詞。接著全縣有108個基層黨組織的1萬多名黨員干部先后到烈士陵園接受黨性教育的洗禮。55年義務為烈士守墓的共產黨員李文傳成為學教活動中的典型,為黨員樹立起一個標桿。《人民的好公仆——郭新吉》一書,成為學教活動中黨員必讀教材,縣委再印1000多冊,分發到各級黨員干部手中。2016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的活動中,到板張集烈士陵園和白塘廟革命活動紀念園重溫入黨誓詞的黨員絡繹不絕,市委和縣委黨校的多期黨訓班、青訓班、科訓班學員都把板張集烈士陵園和白塘廟革命活動紀念園作為必到的教育基地、理想信念教育圣地。三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已成為縣內外大中小學校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陣地。鳳臺九中和楊村中學每學年新學期開學后,都要把新生全部帶到板張集烈士陵園拜祭英烈,宣讀祭文。
在建三個教育基地的過程中,我們為所在地的三個村修水泥路11條,總長7000多米,建橋4座,修防滲渠一條,節制閘一座,不僅大大方便了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更為村子脫貧致富助力。特別是板張集村,原來是貧困落后的小村莊,農民住的大多是土坯房,走的泥巴路,過的是“獨木”橋,村子里臟亂差,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娶不到媳婦的光棍比比皆是。烈士陵園建設起步后,按照淮南市老市長宋長漢的指點,陵園建設要帶動村民家園建設,我們首先在幸福溝上建起來一座大橋,取名“英烈橋”,既滿足陵園建設的“三通”之需,也圓了村民們30多年的盼橋夢。接下來,我們幫助干群跑鄉鎮、找關系,拓寬致富門路,經過近10年的艱苦奮斗,建起89棟樓房,125戶人家實現“戶戶通”,29戶人家買了小轎車,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2600元,比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4.34%。2017年2月,省美麗鄉村建設考核驗收組到板張集村實地檢查,該村分項考核已全面實現硬化、亮化、潔化、綠化及美化,成為安徽省2015—2016年度美麗鄉村建設達標村。今日的板張集已和陵園融合發展,相互添彩。村在林中,人在畫中,夜幕降臨觀賞霓虹燈,文體活動場所遍及溝西東,外村的姑娘常來看門庭,和村里的青年小伙子鴛鴦成對。“信仰力量”紅色景觀滋養著人們的心靈,決戰小康路上一步也不停。當你問及對板張集今昔變化有啥想法?村民們話未說就先笑出聲,個個都說俺永遠忘不了烈士的恩!下輩子也忘不了共產黨的情!
圍繞“三重”“三日”開展多種紀念活動。十多年來,我會緊緊圍繞重大節日、重大事件、重大紀念日開展了70多場次的紀念活動。如紀念毛澤東誕辰110周年、120周年,鄧小平誕辰100周年,周恩來誕辰115周年,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80周年,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70周年,新四軍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95周年,改革開放30周年以及三個法定抗日紀念日等大型系列活動,形式上有報告會、座談會、文藝演唱會、詩歌朗誦會、書畫展覽等。這些活動既宣傳和緬懷了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史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成就,又增強了人們的“四個自信”。
在多形式的慶祝和紀念活動中,我們廣泛宣傳新四軍精神,弘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我們以新四軍、八路軍老戰士的后代為主體,成立了20人的新研會歌詠隊,在多次紀念活動會上閃亮登場,用自己的歌聲喚起人們對紅色歷史的記憶。我們還與市電視臺合作制作6集專題片,配合縣電視臺制作22集專題片;撰寫文稿,在省、市、縣報刊雜志和專刊上發表文章50多篇,其中2011年我會辦公室撰寫的《仰望英烈橋》在建黨90周年“與黨同呼吸、共命運”征文活動中榮獲中共中央組織部老干部局和《金秋》雜志社的聯合嘉獎,獲《榮譽證書》。通過多年不懈的努力,鳳臺新研會工作形成了在報刊上有文,廣播里有聲,電視里有影的多媒體宣傳網。
收集整合歷史資料。十多年來,我們把收集整理有關黨史、軍史、革命斗爭史等方面的檔案作為一項常態化的工作抓住不放。到2016年底,我們已收集整理歸檔歷史資料146卷,其中歷史人物檔案47卷,文書檔案49卷,重要活動照片11集,光碟11盤,史料雜志系列裝訂成冊41卷,其他可供研究的史料7卷,革命遺物14件,并分門別類有專柜、專人保管,為留史存真積蓄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發揮自身優勢,化解部分社會矛盾。新四軍研究會的領導絕大多數都是從縣四大班子領導崗位上離退休的,經常聽到群眾對采煤沉陷區的土地賠償、城市拆遷安置、職工福利待遇、行政區劃等方面有意見。這些事情如不及時疏通,容易出現群體上訪事件,影響社會安定。為此,我們組織一部分老領導,利用其政治優勢、威望優勢和經驗優勢,通過多種形式到群眾中去講透政策、釋疑解惑、化解矛盾。平時發現縣內有不安定因素,我們還主動向縣委匯報,做到補位不越位,幫忙不添亂,使很多不安定的因素化解于萌芽狀態,推動了全縣社會和諧、經濟發展。
實踐中的幾點體會
做好新研會的工作,必須主動爭取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回顧起來,我們每辦成一件事,取得一項成績都與縣委縣政府重視和支持分不開。平時我們每當遇到重大事項首先向縣委縣政府匯報;重要活動請縣委縣政府的主要領導參加;重要會議請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的有關領導到會講話。縣委縣政府不僅在工作上重視和支持,而且還特別注重為新研會引領思想,把好方向,積極主動地參與新研會的重要活動,主動幫助排憂解難。新四軍研究會正常的活動經費,縣政府列入每年的財政預算,三個教育基地的管理費用由縣民政局經費包干支付,每項主要工程施工前呈報告,縣政府都如數批撥。縣委縣政府時時、事事、處處重視和支持新四軍研究會的工作,并利用各種機會宣傳縣新研會對社會的貢獻,擴大我會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使我們走過的歷程,一路撒滿了陽光,各項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做好新研會工作,必須要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新四軍研究會是個具有很強政治性的特殊社團組織,其特殊性在于:一是研究軍史與研究黨史是統一體,任務光榮,責任重大;二是新研會里老領導、老干部多,新四軍、八路軍的后代多,在社會上有影響力。所以研究會成立以來,就注重自身建設,抓學習、抓思想工作,保證政治上不“貧血”,精神上不“缺鈣”。旗幟鮮明,對黨忠誠,多做“結合”文章,多做“紅色文化”傳承的工作。
做好新研會的工作,必須爭取社會方方面面的支持。我們深深地體會到,沒有社會各界的支持,任何事情都很難辦成。板張集烈士陵園工程啟動后,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資金不足,在市、縣領導的帶頭捐資影響下,先后有120多個單位300多個人慷慨解囊,捐資200多萬元,解決了經費不足之困。新研會辦公用品是縣直幾個單位分期購置的。社會上方方面面的鼎力相助,助推著我們不斷前行。
做好新研會工作,必須干字當頭清廉有為。15年里縣委縣政府幾經換屆,但領導都重視和支持縣新研會的工作。全縣的社團組織在民政局注冊的就有100多個,可社會上都熱情支持新研會干事創業。為什么?我們的體會是:一是必須勇于擔當,干字當頭,能干事、干成事、辦好事;二是必須帶頭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讓社會上的人從我們的所做所為上看到老同志退而不休,資政育人,勤儉節約,政府給錢放心,社會支持誠心。如果我們不樹立好自身的形象,不作為、無政績,就會對上“失語”,對社會“失聲”,無路求助,一事無成。“以清正取得民心,以業績贏得政聲”是我們一條最深刻的體悟。
做好新研會工作,必須有一個甘于奉獻的領導集體和辦事機構。奉獻精神是我們新研會的立業之本,取勝之道。常務會長班子8個成員和辦公室的6個辦事人員、7個聯絡組的23名正副組長多數已七八十歲,可大家十多年來團結友愛,甘于奉獻。在建三個教育基地的那些年,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孫以明同志想在前、干在前、親力親為,其他幾個常務副會長在建園、辦展中到現場邊指揮、邊參戰,在工地上和施工人員同一個食堂就餐,同一個地鋪休息,當地群眾說從新研會領導的作風里看到了新四軍精神。辦公室的幾個同志不顧年高,沒有周末節假日,沒有分文報酬,把家庭的諸多“難題”放下來到新研會里各展其長、各盡其責,按時到崗堅持多年。新研會成了“老年奉獻團隊”,真正做到了老有所為,樂此不疲。
做好新研會工作,必須有市新研會的精心指導。我縣新研會之所以取得上述成績,與淮南市新研會的領導關懷和精心指導分不開。板張集烈士陵園的建成,就是在市新研會顧問、老市長宋長漢和高曙等老領導的關心指導下啟動的。其他兩個教育基地的建設中,也都有宋長漢、單星、徐杰、柴慎顯、丁朝群等諸老的心血和智慧。近幾年,市新研會會長魏耀民、常務副會長秦中明、劉德文等領導常來我會具體指導工作。平時我們工作中碰到了難題,都是幾個老領導幫助破解,我們常去匯報,他們常來指導,給我們傳經送寶,在寄托希望中充滿著期待,激勵著我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一年又一年地攀升新臺階。
回顧起來,我們的工作還有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是對新四軍歷史和精神研究的領域不寬,“三個服務”中尚有不少的工作要做;三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建、管、用方面還是一篇未完成的文章;自身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新的一年里,我們正謀篇布局,自我加壓,不以成績而自滿,不以困難而卻步,不以年邁嘆白頭。我們決心努力開創工作新局面,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