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崢嶸歲月 > 亦師亦友:潘漢年與郭沫若
亦師亦友:潘漢年與郭沫若
作者:盛海豐 沈成宏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2017年第5期 日期:2018-05-03 瀏覽次數:7830
潘漢年長期從事秘密戰線的工作。抗日戰爭期間,他活動于日占區、國統區、香港、澳門及東南亞地區。他經歷過無數次的危險,也見過許多具有歷史影響的大場面,所以就給罩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甚至給他編造了許多奇奇怪怪的傳說。其實,潘漢年的嶄露頭角是在文化界,他從風華正茂的進步文學青年成長為共產黨在文化界的領軍人才,并為中國左翼文化運動的興起作出了重要貢獻。潘漢年出道之始曾受到文化界的領袖人物郭沫若的賞識與提攜,抗戰之初又以八路軍駐上海辦事處主任的身份誠邀郭沫若主政《救亡日報》,并為之運籌鋪路,在共同的事業、共同的斗爭中形成了亦師亦友的關系。
“小伙計”加入“創造社”——嶄露才華
1925年的早春,19歲的潘漢年,懷揣著美好憧憬,離開家鄉,踏上了去上海探尋人生道路的旅程。潘漢年先是考入了文化界名流黎錦熙兄弟創辦的“中華國語學?!薄2坏桨肽?,學校因管理不善而停辦。后來,在中華書局幫助編《小朋友》雜志的同學陳伯昂相助,潘漢年進入中華書局當校對人員。
是年下半年,著名文學社團創造社創辦的刊物《洪水》編輯部的人手不夠,在《洪水》工作的周全平便拉自己的同鄉潘漢年為其幫忙。潘漢年熱情、能干、踏實、負責的作風,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尤其是創造社的幾員大將,對這位年輕人產生了良好的印象。
創造社,是“五四”運動后涌現出來的新文學社團。其成員大多為當時留日的學生,有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
潘漢年對郭沫若仰慕已久,《女神》中所洋溢的火一般的熱情也點燃了潘漢年對舊世界仇恨的火種。潘漢年的家鄉宜興歷來是物華天寶、人杰地靈的江南福地,但自民國以后,卻成為舊軍閥的混戰之域,殘酷的封建剝削和兵匪災禍,致使風景秀麗的人文盛地充滿沉疴積垢。1924年12月間,郭沫若曾親赴此地調查江浙戰爭后的社會狀況,作了如實記錄:
“黑暗、路爛,臭不可堪是宜興給我的第一個印象”,“聽說煙、賭、酒是宜興的三害”。
郭沫若在宜興作社會調查,潘漢年雖無緣相見,但對郭沫若所記錄的一切卻感同身受,也更加深了對郭沫若的敬重與向往。
出版部設在上海閘北寶山路一條名叫“三德里”的弄堂里。小小弄堂里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氣息,潘漢年在這里如饑似渴地接受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熏陶,這也是他正式參與文學活動的第一站。
在這里工作的是幾個很年輕的文學愛好者且初涉文藝創作,有周全平、葉靈鳳、柯仲平、周毓英等。他們自稱是“創造社的小伙計”,但是后來大都成為文藝界的風云人物。他們將出版部編輯、出版、裝訂、發行、包裝、郵寄、通聯等所有事務性的工作全部包攬下來,每天12小時工作還不說,但收入卻很微薄。就是這樣艱苦的生活,“小伙計”們卻從不發牢騷。作為創造社領軍人物的郭沫若,對這幫“小伙計”的工作很是滿意,也頗為欣賞他們初顯的才華。
創造社出版的幾種刊物,當時都很吸引讀者。其中《洪水》的政治傾向很鮮明,既強調反帝宣傳,也重視國內政治斗爭的宣傳,擁護國共合作,支持北伐,深受當局的忌恨。1926年8月17日,上海淞滬警備司令部幾名便衣闖入出版部,向葉靈鳳、柯仲平、周毓英、成紹宗等4人宣布:創造社出版部犯有宣傳共產,發行過激刊物,肆意毀謗政府的“罪行”。即日起,停止營業,并將4人帶回警備司令部拘留候審。這天,潘漢年和周全平因事外出而幸免被捕。
創造社出版部被查封、出版物被查禁以及4名工作人員被捕的消息,新聞媒體很快傳播出去,引起了社會各方面的強烈關注。恰巧此時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等幾位創造社的大將已離開上海到了廣州,一時難以顧及。因此營救被捕者和恢復出版工作的任務,便落在了潘漢年、周全平這兩個“小伙計”的身上。
他們去找著名文學家鄭振鐸請求幫助,爭取由鄭的岳父高夢旦先生出面,為放人解禁說項。
高夢旦當時是商務印書館的老板,一位聲望很高的開明出版家。他熱情地接待了潘漢年和周全平的來訪,聽取了他們反映的情況和請求。潘漢年說:“我們懇請高先生能給丁督辦寫封信,說明創造社本是一個文學團體和文學發行的出版機構,《洪水》雜志另有編輯部,創造社出版部僅代為發行,不能因為《洪水》被查封而連帶將純文學的團體創造社的機構一起查封,這樣做未免使文藝界人士寒心和不滿,希望丁督辦能夠指示警務司令部從寬處理此事?!迸藵h年說得有理有據,高夢旦深以為是。
高夢旦給丁督辦寫了信,事情旋即解決。學者出身的督辦丁文江也頗開明,在他的直接干預下,創造社出版部不久就重新開張,葉靈鳳等4人也很快被釋放。恢復出版部和營救被捕者的活動,顯示出潘漢年的精明、能干和辦理政治事務的才能,更讓創造社的領袖郭沫若等刮目相看。
受邀主政《革命軍日報》——玉琢成器
1927年伊始,潘漢年意外地收到一封寄自南昌,署名郭沫若、李一氓的信函。誠邀潘漢年來南昌共圖革命大計,這讓年僅21歲的潘漢年頗有點受寵若驚。
這時的郭沫若真可謂聲名顯赫于大江南北,時任北伐軍總政治部副主任,被孫炳文封為“戎馬書生”,潘漢年神往已久。在突然收到他與李一氓聯袂邀請的驚喜之余,又有幾分疑惑:“為何邀我去南昌呢?”
國民革命軍攻克南昌后不久,蔣介石在南昌設立了政治部,由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代行政治部主任之職。郭沫若為加強軍隊的政治宣傳工作,遂決定創辦一張《革命軍日報》。郭沫若對此報的定位,不僅要求政治性強,而且文風活潑,融理論性與可讀性于一爐。他們在南昌與武漢一時沒有物色到合適的人選,在政治部工作的楊正宗提議:可以請潘漢年來主持筆政,而且如數家珍地介紹起潘漢年。
郭沫若和李一氓雖已投筆從戎,但潘漢年這個名字早已在他們的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楊正宗一經提出,便得到認同。于是郭沫若秉筆疾書,向在上海的潘漢年發出誠摯的邀請。
潘漢年于2月中旬抵達南昌,拜見了仰慕已久的郭沫若之后,便攜筆從戎,開始了“置身營幕、軍書旁午”的新工作。作為《革命軍日報》的總編輯,他以忘我的革命熱情,雷厲風行的務實作風,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辦報工作中去。這份小報辦得清新活潑,成為國民革命軍將士十分喜愛的讀物。
軍營小報辦了不到兩個月,南昌的政治部由九江至安慶,準備進發上海、南京。潘漢年隨政治部大隊人馬順江東下,直駛上海。潘漢年4月11日到達上海,第二天——4月12日,蔣介石悍然發動反革命政變,掉轉槍口瘋狂屠殺共產黨人。
潘漢年在白色恐怖之中,最擔心的是郭沫若和李一氓的安全。當他得知郭、李并未被捕,暫時隱蔽在租界之后,又通過秘密聯絡人員趕到李一氓的住處,請示應變對策。李一氓當即代表黨組織,對潘漢年說:“已決定總政治部隱蔽在滬的革命同志,立即分別轉移到武漢去繼續工作。你準備一下就動身去武漢吧!”
抵達武漢,已是4月底了。然而僅僅過了兩個半月,7月15日,汪精衛這位自詡為國民黨“左派”的領袖,曾高叫“革命的向左來,不革命的滾開”的偽君子,終于撕下了他的假面具,把共產黨人和廣大革命志士推向了血海之中。
在武漢的總政治部終于分道揚鑣了,郭沫若和鄧演達系統的左派人士,隨中共一起從總政治部撤出,隨即就被分配到湖、鄂、贛各地左傾力量仍發揮作用的部隊中去工作。中共中央軍委決定郭沫若率領一批中共黨員和左派人士到九江的張發奎隊伍中去工作,潘漢年亦在其中。7月下旬到達九江,郭沫若被任命為張發奎部政治部主任,李一氓任政治部秘書長,潘漢年為宣傳科長。在他們剛剛到職,尚未安置妥當的時候,形勢又發生變化,中共中央決定在南昌舉行武裝起義。李一氓代表中共黨組織,動員一起從武漢來九江,在政治部的同志隨郭沫若去南昌參加起義部隊。但張發奎只答應郭沫若等少數人去南昌,政治部由他接收。這樣由黨另行分配任務,在政治部工作的共產黨員撤回上海,并指定由潘漢年為領隊。
黨組織為何如此器重年僅21歲的潘漢年呢?對潘十分熟悉的李一氓如是道:“在這短暫的時期中,他不僅顯示出編輯報紙的能力,更加顯露出工作中的政治活動能力,能夠完成超過工作范圍的任務。特別是在當時的政治情況下,他不過二十來歲,已經能夠對政治局勢表示他自己的看法?!?/span>
潘漢年登上順江東下的江輪不久,突然碼頭傳來一陣騷亂聲。循聲望去,只見郭沫若和李一氓在哨兵的開道下大步走向客輪。潘漢年激動地叫了聲“郭主任、李秘書長!”便淚水盈眶,郭沫若拍了拍漢年的肩膀,“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最后他取出一些錢交到潘漢年手里,依依深情地說:“這是我捎給安娜和孩子們的安家費,請你回到上海轉交給她,代我照料她和孩子們。”然后他們幾乎同時說出兩個字:“保重!”揮手惜別。
到了上海,潘漢年接上組織關系后,便去拜訪郭沫若的日本夫人安娜女士,當面轉交了安家費。這些天,安娜時時為丈夫擔心,祈禱,盼望郭沫若著能早點平安地回到自己的身邊。今天見到潘漢年,迫不及待地向潘漢年詢問了許多問題。
是年10月下旬,潘漢年驚喜地獲悉郭沫若由香港潛回上海,并讀到了其向敵宣戰的豪邁詩篇《如火如荼的恐怖》:
我們的眼前一望都是白色,
但是我們并不覺得恐怖,
我們已經是視死如歸,
大踏步地走著我們的大路。
要殺你們就盡管殺吧!
你殺了一個要增加百個;
我們的身上有孫悟空的毫毛,
一吹便變成無數的新我。
接著,一同潛回上海的李一氓找到潘漢年,告訴他九江分手后,郭沫若謝絕了張發奎拉他去日本的好意,和李一氓、陽翰笙等同志趕赴南昌。他冒著生命的危險經歷了在涂家埠遭受國民黨潰軍毆打的險境,于8月4日趕到南昌,就任革命軍總政治部主任和宣傳委員會主席。在起義軍撤離南昌后,郭沫若隨軍南下,在經受革命迭遭失敗的嚴峻考驗之后,由周恩來、李一氓介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李一氓接著告訴潘漢年:“郭先生回到上海以后,為防不測,他潛居在一所周圍住滿日本人的房子里?!薄斑@也不保險!”潘漢年十分焦慮地說:“郭先生是總政治部主任,又是第一個大罵蔣介石的人,我想蔣這個流氓肯定不會放過他的?!崩钜幻フf是,正是如此,國民黨當局以3萬元的賞價正通緝郭沫若。為應不測事件發生,黨組織計劃安排郭沫若偕全家去蘇聯。成行之前,他突然得了場重病,錯過了航班。最后,李一氓說:“郭先生計劃暫時留居上海,讓我通知你和其他的同志,要有勇氣和時代的風狂雨驟搏擊,要敢于開頂風船?!?/span>
潘漢年這才得知,他敬重有加的郭沫若先生是在大病初愈的情況下,頑強地拿起手中的筆與敵人斗爭的。作為郭沫若手下的一兵,應以先生為榜樣為革命戰斗不息。
陽翰笙曾這樣回憶:“創造社是一個很有影響的文藝團體,但黨員少,郭沫若又要離去,黨的力量就顯得很薄弱。在‘四·一二’之后,國民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很厲害,在這種條件下,公開的宣傳活動有困難,周恩來同志看到了這個問題,就指示郭沫若,應該在創造社中加強黨的力量,多調些人進去,把黨的組織發展起來,使之成為一個堅強的戰斗堡壘。”郭沫若又把周恩來交辦的這一重任交給了潘漢年、陽翰笙和李一氓。
潘漢年為了落實周恩來的重要指示,首次在創造社內和陽翰笙、李一氓成立了一個黨小組,并在創造社內培養和發展中共黨員。像馮乃超、李初梨、彭康、朱鏡我、李鐵生、王學文等同志都先后加入了中共黨組織。這時又將太陽社中蔣光赤、阿英、殷夫等20多名黨員編為兩個黨小組,三個黨小組編為一個黨支部,潘漢年出任支部書記。
接著,時任江蘇省委書記李富春將潘漢年領導的名曰第三黨支部收歸省委領導,并根據上海文藝界形勢的發展,決定在省委宣傳部下設文化黨組,并指定潘漢年為文化黨組書記,全面擔負起團結和領導左翼文化界的重任。這是潘漢年在政治上的快速發展時期。
請郭老領銜《救亡日報》——運籌有方
1937年7月8日,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在前往廬山同蔣介石談判的途中,繞道上海作短暫停留。是晚,周恩來在中國飯店召見潘漢年與劉曉談話,提出“要充分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工作,以文化界為基礎,搞好上層人士的統戰工作。”7月10晚,潘漢年約夏衍同他一起到蒲石路周恩來的寓所。這是夏衍第一次見周恩來,周恩來親切地問起了夏衍的許多情況,并對夏衍的工作做了具體的指示:要他“今后以進步文化人的身份和各階層,包括國民黨內的人,做統一戰線工作”。并讓夏衍和潘漢年直接聯系,潘漢年實際上也就成為上海文化統戰工作的領導人。
1937年7月28日,潘漢年與上海地下黨組織領導成立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簡稱“文協”,潘漢年與宋慶齡、蔡元培、胡愈之等83人被推選為理事?!拔膮f”成立后,根據周恩來的指示,潘漢年即通過該會宣傳部長,共產黨員汪光煥向國民黨上海市黨部提出創辦《救亡日報》。但上海市黨部開始是拒絕,繼而提出國共合作,潘漢年并就此事與潘公展進行具體磋商。
潘公展是國民黨C·C派的骨干分子,是陳果夫、陳立夫兄弟的親信,抗戰時期,潘公展擔任上海市社會局長,主管文化工作,因此,上?!拔膮f”成立時,潘也是83位理事之一。
為了保證《救亡日報》既能公開合法的出版,又不被國民黨所包辦。潘漢年在與潘公展見面之前,反復認真地思考了該報的人事問題:由誰領銜,由誰具體負責。這時他想到了剛從日本回國的文化界的旗幟郭沫若。遂決定由郭沫若任社長,夏衍任總編輯。
8月上旬的一天,潘漢年約夏衍一起去看望郭沫若,夏衍與郭沫若在1923年曾見過一面,時隔十多年,印象已經不深了。潘漢年向郭沫若介紹了夏衍在上海團結聯系文化界人士,組織建立“文協”的情況,建議郭在這方面的事可多詢問夏衍,同時告訴郭老,生活方面的事,已安排由林林等人照管,請郭老安心休息,不要太勞累。郭沫若對當年創造社的“小伙計”,今天已是文化界救亡領導人的潘漢年既親切又感激,更佩服他的見識和干練。離開郭的臨時寓所之后,潘漢年鄭重地對夏衍說:“郭沫若這次回國,可以對黨、對抗戰起很大的作用。但是他在日本畢竟已過了10年的書齋生活,對國內微妙的局勢以及變化很大的人事,就難免生疏了。因此,至少在上海這一時期你要擔任一下他的助手,主要是政治上的助手……有些人要來看他,你可以把 幾天之后,潘漢年向郭沫若和夏衍傳達了周恩來的口頭指示,請郭、夏以上海文化界救亡協會的名義辦一張報紙,并明確將此報辦成有國民黨人參加的統一戰線性質的宣傳陣地。隨后潘漢年與郭沫若、夏衍一同前往潘公展浦東大樓的辦公室。雙方見面后,潘公展主動提出請郭沫若擔任《救亡日報》社社長。盡管潘公展對郭沫若的政治傾向了如指掌,《請看今日之蔣介石》更使其對郭十分仇視和忌憚,但此時,潘公展也看到國共合作抗日是大勢所趨,而郭沫若出任社長更是眾望所歸,因而他想先發制人,既做個順水人情,又不讓這份報紙完全被共產黨掌控。潘公展接著提出,既然是國共合作辦報,就應該有兩位總編輯,兩位編輯部主任,經費由雙方負責。潘漢年一眼看穿潘公展的用意,便說既然雙方共推郭沫若為社長,那么有關報社的工作人員,就由社長決定吧,這一合情合理的意見,潘公展也不好否決。
當時,雖然國民黨往《救亡日報》派了一些人,這些人大都對報紙不太關心,因為報社的大部分編輯、記者和工作人員,都是郭沫若和夏衍以及“文協”宣傳部根據潘漢年的意圖協商選定的,這就事實上打破了潘公展意欲通過合作辦報的途徑左右《救亡日報》的企圖,保證其領導權始終掌握在共產黨手里。這樣《救亡日報》也就成了中共在國統區公開合法的宣傳陣地,成了具有統一戰線性質的喉舌。
當年,應郭沫若的邀請潘漢年到南昌主政《革命軍日報》,這種選擇是慧眼識荊;時下,潘漢年邀請郭沫若主政《救亡日報》,這種選擇是基于老馬識途。在風云際會中成就了潘漢年與郭沫若的革命友誼,也譜就了一段歷史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