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加強領導 激發活力 充分發揮縣新四軍研究會的作用
加強領導 激發活力 充分發揮縣新四軍研究會的作用
作者:中共鳳臺縣委員會 責任編輯:魏冉 來源:《鐵軍》2017年第6期 日期:2018-06-01 瀏覽次數:7826
鳳臺縣新四軍研究會自成立以來,歷屆縣委縣政府都重視與支持研究會的工作,不僅在鳳臺縣樹立了新四軍研究會這面宣傳紅色文化的旗幟,還推動了全縣的社會和諧與經濟發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鳳臺縣委縣政府的舉措,值得各級黨委、政府學習和借鑒。
鳳臺縣新四軍研究會成立于2002年8月,為鳳臺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和黨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全縣100多個社會組織中樹立起一面旗幟。
15年來,鳳臺縣委一直把縣新四軍研究會看作本縣思想政治戰線一支具有獨特優勢的重要力量,是縣委、縣政府聯系老干部和群眾的重要渠道,也是老干部、老同志發揮余熱的重要平臺。歷屆縣委一貫重視、關心縣新四軍研究會工作,大力支持、充分發揮研究會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認識提升檔次 工作擺上位置
鳳臺縣新四軍研究會是個具有政治性、特殊性的學術團體:一是工作性質的政治性。該研究會把研究軍史與黨史、革命斗爭史融為一體,任務是“以史鑒今,資政育人,圍繞中心,服務現實”,弘揚的是鐵軍精神,宣傳的是紅色文化,守望的是黨的意識形態看不見的戰線,為縣委凝聚人心、匯聚力量,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大發展理念提供著精神動力。這是任何一個社會組織,乃至縣直機關任何一個部門或單位都不宜替代的。二是人員組合的特殊性。新研會里有150多名成員,聚集著大批德高望重的老領導、老同志。他們從縣四大班子和縣直有關單位離退休后,離崗不離黨,主動要求到新四軍研究會里去發揮余熱,這種精神難能可貴。鳳臺縣當下健在的、擔任過實職的縣級離退休老干部尚有57人,都集聚在縣新四軍研究會里,這讓我們悟到:重視支持新四軍研究會的工作,就是重視和支持老干部工作。它成了我縣離退休老干部離崗后的一個自然臺階,弱化了老干部退休的“失落感”,讓具有政治優勢、威望優勢、經驗優勢的老干部、老同志書寫人生第二春,再為黨增添正能量的風帆。這也給縣委做好老干部工作、聯系群眾筑建了橋梁,搭建了平臺。另外,研究會里還有新四軍、八路軍老戰士及其后代40多人和部分史學工作者及研究新四軍的愛好者,這個“老中青”的結合體,既是紅色基因的傳承者,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范遵守者,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力,所以我們幾屆縣委都把重視支持新四軍研究會的工作,看作是合法依章、應勢而為的分內工作。
認識上的提高帶來行動上的自覺。多少年來,我們對新四軍研究會的工作做到“一贈、二聽、三保、四必到”。一贈,即由縣委宣傳部給每個會員贈訂一份《鐵軍》雜志、一份《安徽日報》和《淮南日報》,鼓勵他們學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的同時,學時事、學政治。二聽,即縣委每年聽一次新四軍研究會的全面工作匯報,重大問題隨時聽其匯報。三保,即保障他們的辦公條件達到“五有”:有兩大間會議室、四間辦公室、一間檔案室、衛生間、電腦等一應俱全;保證他們正常活動和管理費用足額到位;保證他們工作用車,車改前給配一轎車,車改收回后,平時新研會重要活動,縣委和政府辦公室千方百計調劑保障研究會工作用車。四必到,即縣委新領導到職后必到新研會慰問和看望;新研會每召開屆會、次會,縣主要領導必到會講話;每有重要慶祝和紀念活動必派員到場參加;三個教育基地施工期和平時管理中遇到了牽動全局的難題,縣委縣政府的領導必到現場破解。縣委勇于擔當,善于作為,保證了新四軍研究會工作沿著正確方向健康發展。
引領研究方向 全程跟蹤服務
縣新四軍研究會成立后,工作的導向和著力點怎么引領、走什么路、出什么“產品”是重要問題。縣委注重幫助他們把好政治方向,跳出從故紙堆中就軍史研究軍史的單純業務觀點,做到內外結合,一手抓紅色歷史資源的挖掘整合,一手抓教育基地建設,給后代留下勵志的標識建筑。從2004年至2010年的6年間,在地無一分、錢無一文的困境中,研究會在革命烈士長眠之地興建了板張集烈士陵園,同步又在板張集建了“鳳臺地區革命歷史展覽館”;在侵華日軍血洗三里溝處建起了“鳳臺縣三里溝抗日紀念園”;又在鳳臺縣第一面黨旗升起的地方建起了“白塘廟革命活動紀念園”,同時配建了白塘廟革命史料陳列室。這三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兩度被命名為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其中板張集烈士陵園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安徽省第四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團省委、省少工委命名為“安徽省‘民族精神代代傳’少先隊體驗教育基地”。每年到三個教育基地參觀受教育的人數都在萬人以上,至今已有十多萬人次。
縣委既當“領航員”,又當“服務員”,全程跟蹤。建三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時,碰到了不少問題。首先就是資金困難,兩任縣委書記牛向陽、姚多詠帶頭捐款,并動員四大班子領導帶頭捐款,帶動了社會上單位和個人慷慨解囊,籌資200多萬元,又從縣財政分期撥付200萬元,使三個教育基地和兩個展館(室)保證質量地如期建成。第二個問題是“三通一平”的實現,牽動的部門多,靠新研會一己之力解決難度很大,原縣委書記牛向陽兩次在板張集陵園現場辦公,召開有土地、交通、供電、民政和相關鄉鎮一把手參加的會議,很快解決了問題,保證了工程的順利施工。另外,三處教育基地都建在當地群眾生活區內,管理上又全權委托新四軍研究會,給管護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縣委先后兩次安排縣政府領導到園區分別召開所在地鄉鎮、村和縣民政局等有關單位部門參加的聯席會議,立章定制,分解責任,使管理形成了合力,十多年未發生一起安全事故。
做好結合文章 用活研究成果
把研究的成果用到為黨的中心工作服務上來,方能彰顯新研會的傳承力和影響力。2014年黨的群眾路線學教活動全面開始后,我們決定把板張集烈士陵園作為教育基地。縣委書記李大松帶領縣四大班子黨員領導干部和鄉鎮、縣直機關黨政一把手,到烈士陵園拜祭英烈、參觀展覽、重溫入黨誓詞。接著全縣在大半年內有120多個基層黨組織近萬名黨員和黨員干部到板張集烈士陵園重溫入黨誓詞,普遍受到一次黨性教育的心靈洗禮,使黨員干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情懷進一步得以增強。當縣委書記李大松帶一批黨員領導干部到河南蘭考縣考察學習焦裕祿精神回來后,縣委常委會做出“遠學焦裕祿,近學郭新吉”的決定,把新四軍研究會編撰出版的《人民的好公仆——郭新吉》一書再版1000多冊,李大松書記為再版作《序》,并召開600多人參加的三級黨員干部大會,舉行“再版首發式”,很快在全縣掀起了遠學焦裕祿、近學郭新吉的熱潮,為群眾教育活動補上了很好的一課。新四軍研究會為55年義務為烈士守墓的共產黨員李文傳立的事跡碑亦成了群眾路線學教活動中的“參觀點”,成了很多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的標桿。近幾年縣委在開展“三嚴三實”教育和“兩學一做”活動中,都把板張集烈士陵園和白塘廟革命活動紀念園作為“第二黨校”,分批分期去上黨課。
在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黨的中心工作中,我們充分利用新四軍研究會里老領導們的政治優勢、威望優勢、經驗優勢,盡其所能為群眾辦實事。這些年他們先后為三個教育基地所在社區修了11條水泥路6000多米,其中為“陵園建設帶動村民家園建設”的點上修了4條水泥路、3個橋涵、1個節制閘。經過多年艱苦創業,貧窮落后的板張集村逐步走上了致富路。在決戰決勝小康和創建美麗鄉村的大潮中,縣委把板張集作為示范點幫扶,經過共同努力,板張集成為我縣唯一一個具有紅色景觀的省級美麗鄉村。2017年2月省級考核驗收組實地考核驗收,全村的硬化、綠化、亮化、潔化和美化五項全部達標,使新研會服務現實的“試驗田”變成了“示范田”。
樹好這面旗幟 推動面上工作
縣新四軍研究會里活躍著一群無私奉獻的老年群體,他們十多年如一日,退而不休,沒有報酬,卻創造出不凡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同時,還發揮自身優勢,對縣內干群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主動走到群眾中去講透黨的方針政策,釋疑解惑,把矛盾化解于萌芽狀態,有效制止了群體上訪事件的發生,為我縣社會和諧穩定幫忙不添亂,不斷作出新貢獻,贏得了黨和人民的廣泛贊譽。特別是板張集村民多次訴求,要給縣新研會豎碑,要給孫以明同志豎碑。他們干群一致反映,沒有烈士陵園的建成,就沒有板張集村的今天,沒有孫以明這個老同志的親力親為就沒有烈士陵園的今天。他們建園、出書、辦刊、開展系列活動,一組組飽含溫度的成果數字背后,包含著他們的幾多心血、幾多汗水。在建三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過程中,他們自己設計,自己籌款,自己參加施工勞動,所用的幾百噸石材大部分是老同志們日夜兼程從山東、河南等地運回來的,未出現任何差錯,他們為工程節約數萬元資金,自己卻一塊錢的公款也不愿多花,把節約下來的每一個“銅板”都用到三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建設上。
2007年初春的一天,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孫以明帶著辦公室的兩個老同志去山東嘉祥縣選購石材,晚上高級賓館不住,卻跑到老街上找一家個體小旅館住下,幾個老人天不亮就被凍醒了。還有一次孫老到山東去運石材,天不亮就出發,半夜趕回來,千里路程一日還,保證了工地用料,節約了途中食宿費用。2008年展覽館布展時,孫老帶人到潘集區鳳臺抗日民主政府舊址展館參觀學習,返回已是中午12點多鐘了,車到蘆溝集大家肚子早已空空了,他們不進飯館酒樓,只在路邊一家賣小吃的街面上一人吃一塊燒餅、一碗蛋湯,6個人吃了18塊錢。
在陵園施工和展館布展過程中,常務副會長沙道安、劉冠厚等和孫老一道帶著辦公室的幾個老同志與工人一塊參加勞動,同吃一鍋飯,同睡一個地鋪。三個教育基地的幾千棵樹木和花卉絕大部分都是他們自己和群眾一起挖坑、培土、澆水栽植的。當地干群看在眼里,敬佩在心里,都講從新四軍研究會諸老的工作作風里,看到了新四軍精神的力量。淮南市老市長、市新四軍研究會顧問宋長漢在一首詩中寫到“領導順民意,群眾相呼應,建園又辦展,弘揚軍中魂,綠化建筑群,布局巧而精,諸老盡心力,首功孫以明,掃墓人如潮,宣誓響云霄”。
社會組織中的好班子同樣能帶出好作風,在社會上樹起好形象。縣人大原主任李樹義是新研會的歷屆顧問,年逾八旬,老伴去世,風華正茂的小兒子因車禍而故,對他打擊那么大,但他多年從未間斷參加新四軍研究會每一次活動,并常為新四軍研究會的工作建言獻策。辦公室的郭學亮同志老伴癱瘓十多年,他在家又當炊事員又當保姆,早起晚睡,十多年一直堅持按時上下班。社會上有不少人說:“要找真正的共產黨員,就到縣新四軍研究會里去找!”
2016年8月,中央兩辦在通知中指出,“廣泛宣傳社會組織在參與社會建設和治理中的積極作用,及時總結、宣傳、推廣社會組織先進典型,提高公眾對社會組織的認識,為社會組織改革發展營造良好社會氛圍”。縣委對有新四軍研究會這樣一個無私奉獻的社會組織感到高興,擬把他們作為全縣社會組織的一面旗幟,加大對他們事跡的學習宣傳力度,使全縣更多的社會組織以縣新四軍研究會為榜樣,激發內在的活力和發展動力。
我們縣委過去多年對縣新四軍研究會的重視支持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與中央和省市委的要求仍有不小的差距。今后我們將一如既往地關心支持他們的工作,進一步注重政治引領和示范帶動,推動全縣社會組織健康有序地發展,以期凝聚全社會的人心和力量,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奪取如期建成小康社會的全面勝利,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