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亞細亞人”希伯蘇北行(下)
“亞細亞人”希伯蘇北行(下)
作者:王庭岳 責任編輯:劉順發 來源:《鐵軍》2012年第2期 日期:2013-10-15 瀏覽次數:7824
中共統戰很成功
希伯在蘇北僅活動了幾個月,時間雖很短促,但卻很有意義。這不僅僅是因為希伯調查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寫出多篇文章,讓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到新四軍和蘇北人民的斗爭情況,就他自身而言,也受益匪淺。他投身蘇北抗日斗爭的實踐以及他對實踐的思考與研究,使他加深了對中國革命問題的認識,加深了對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理解,他的馬列主義理論水平又上升到新的高度。
希伯是一名共產主義者,在中國活動多年時間,可算得上是一位資深的“中國通”。但作為一名外國共產黨人,他不可能像中國革命者那樣對中國革命問題有透徹的理解和認識。中國革命的歷史與現狀與歐洲一些國家不同,中國的抗日戰爭又與第一次、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性質不同。中國共產黨人總是堅持從實際出發,不斷修訂出符合中國國情、時局發展特點的路線、政策和策略,以指引革命走向勝利。以前的希伯,由于受早期共產國際和中共黨內“左”傾思潮的影響,在中國抗日戰爭爆發前后,曾經對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持過懷疑態度。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以后,中共中央發表了《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號召全中國人民一致動員起來,實行全面抗戰。7月15日,中共中央提出了國共合作的宣言。9月,蔣介石公布了國共兩黨合作宣言,這標志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但是,當時處于上海租界區的希伯,卻為中國革命的前途深為憂慮。由于1927年他親眼目睹過蔣介石叛變革命、屠殺共產黨人的事實,國共抗日合作后,國統區的許多報刊大肆宣揚“一個主義、一個政黨、一個領袖、一個政府、一個軍隊”,希伯一度懷疑中國共產黨人已經喪失了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領導權。他在一封公開發表的信中寫道:“在統一戰線的口號和政策下,中國共產黨已經放棄了爭奪領導權的斗爭,已經真正承認了國民黨是革命的領導?!薄敖y一戰線是資產階級的概念,共產黨根本無法從中獲得領導權。”
漢斯·希伯墓雕像
由于希伯對抗戰初期中國革命的性質、革命的對象、動力和革命特點缺少深切的了解和正確的認識,因而對抗戰初期剛建立的國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一度持否定的態度。
1938年春,希伯到達武漢,在武漢八路軍辦事處的安排下,希伯北上延安,見到了中共領導人毛澤東。毛澤東感謝希伯對中國革命的關心及十多年中為中國革命所做的貢獻,歡迎希伯到共產黨所掌控的陜北和敵后抗日根據地進行實地采訪與考察,將八路軍、新四軍堅持敵后抗戰的情況如實地向世界作報道。希伯向毛澤東談了對國際形勢的看法以及對中國革命問題的見解,談到了中共提出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有關問題。毛澤東希望希伯多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加深對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方針政策的理解,多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分析中國革命問題。
1941年夏,希伯到達蘇北時,他對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已持充分肯定態度了。他通過與皖南新四軍和上海地下黨的接觸,特別是蘇北根據地之行,從內心里感覺到毛澤東當年對他的幫助是正確的。
1941年7月,希伯在《世界大戰在現階段的性質》一文中寫道:“讓我們現在檢討一下,現在國際運動各種形式的特點。例如,中國所進行的革命戰爭是抗日的各階層、各黨派的統一戰線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戰爭。與抗戰密切聯系的特別是為了能動員全國最大多數的人民參戰,就必須要實現民主,實行改善工農勞苦大眾的生活——通過這些來為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斗爭。中國人民在這一革命斗爭中最中心的目的是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希伯在另一篇文章里寫道:中國共產黨主張建立的統一戰線很成功,它“具有偉大的氣魄”,“中國共產黨四年來的抗戰也證明了一個偉大的歷史教訓:愛護統一戰線,發展統一戰線,就能將革命引向勝利的道路。在中國統一戰線堅強時,帝國主義就束手無策,唯有中國統一戰線被破壞時,帝國主義就大起膽進攻和壓制中國。倘使中國沒有新四軍、八路軍以及共產黨為堅持統一戰線的斗爭,中國就不可能有抗戰,就不可能有中國光榮的獨立運動史。希伯得出結論說:“堅持統一戰線的斗爭,這個教訓是教訓了每一個國家的革命運動。”希伯的這些觀點貫穿在1941年所寫的文章和著作中,對世界人民加深認識中國抗戰起到了一定影響。
希伯參與中國革命實踐,善于理論思考,勇于修正錯誤,堅持真理,改變對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模糊認識,并在行動上努力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對于一個投身中國革命的外國共產黨人來說,確實難能可貴。
熱血融注大青山
希伯在新四軍駐地生活的三個多月時間中,進行了廣泛的社會調查和理論研究,撰寫了許多充滿戰斗性的通訊和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問題的時論文章和專著??紤]到《中國團結抗戰中的八路軍和新四軍》一書才寫出新四軍部分,希伯決定到山東抗日根據地去采訪,然后再赴延安。陳毅告訴希伯,山東敵后比蘇北地區更加艱苦,斗爭更為殘酷,那是日本侵略軍的重點活動地區之一,勸他暫時不要北上。希伯回答說:“正因為這樣,我更要去那里!那里從來沒有外國記者去過,許多問題我到那里才能找到答案?!?/span>
1941年9月,在新四軍一支小分隊的保護下,希伯告別了新四軍領導人,奔赴駐于山東南部山區的八路軍山東軍區、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師部。秋迪也要去山東,希伯勸阻她說:“你必須回到上海,我寫的文章必須有人從上海租界轉發美國和英國。”9月中旬,秋迪也離開了蘇北,但不久后太平洋戰爭爆發,秋迪被日軍扣押,與新四軍失去聯絡。直至抗戰勝利后,重新獲得自由的秋迪才回到歐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她向往新中國,眷念著曾經生活和戰斗過的中華大地,很快地,她又來到中國,長期居住北京,從事外文翻譯工作,向世界宣傳新中國的建設成就。
希伯抵達一一五師師部駐地后,很快面臨一場日軍殘酷的大掃蕩。八路軍反掃蕩戰斗不斷,部隊每天都要翻山越嶺,有時一夜行軍100多里路,常常吃不上飯,喝不上水。血與火的斗爭使希伯變得更加堅強。他很快適應了游擊戰的流動生活,學會了利用地形地物,熟悉了行軍規則和夜間聯絡的暗號。在戰場上,他一天也沒有停止過觀察、記錄和寫作。斗爭一天比一天殘酷,八路軍一一五師首長多次動員希伯轉移到安全的后方去,但都被他婉言謝絕了。希伯說:“我是為了解山東敵后抗日情況而來的,危險算得了什么!我要和八路軍同志一起戰斗!”
1941年11月30日,希伯跟隨八路軍一一五師一個連隊活動,在大青山和日本軍隊遭遇了。日軍是一個混成旅,而八路軍只有一個特務連,且大部為機關工作人員。在兵力極端懸殊的情況之下,為了掩護機關轉移,戰士們同敵人展開了決死的戰斗,希伯與機關的同志一起投入戰斗。希伯所在山崗受到了敵人火力的猛烈射擊。就在這次戰斗中,希伯犧牲了,時年44歲。
戰斗結束后,八路軍部隊將希伯安葬在大青山下。八路軍一一五師為希伯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后在贛榆縣抗日山烈士陵園建立了一座“希伯同志永垂不朽”的錐形石碑以紀念希伯。
1963年10月,希伯的遺骨從大青山下遷到山東省臨沂地區烈士陵園。墓碑上鐫刻著一段樸實無華的文字:“希伯同志,德國人,共產黨員,太平洋學會記者,偉大的國際主義戰士,中國人民的親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