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8月1日)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8月1日)
作者:李本操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 日期:2019-08-01 瀏覽次數:7826
8月1日
1937年
▲ 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南方各游擊區域工作的指示》,為適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形勢,提出“取消蘇維埃的制度”、“停止沒收地主土地財產”、“在保存與鞏固革命武裝,保障黨的絕對領導的原則下,可與國民黨的附近駐軍或地方政權進行談判,改變番號與編制以取得合法地位,但必須嚴防對方瓦解與消滅我們的陰謀詭計,與包圍襲擊”、“必須在黨內外解釋,在建立民族統一戰線中,上述這種改變的必要。”但同時指出,同國民黨求得和平妥協,需要我們長期忍耐的工作與不屈不饒的艱苦斗爭。
1939年
▲ 中共中央致電祝賀新四軍第一次黨代會成功。
▲ 延安各界萬余人舉行追悼“平江慘案”烈士大會,毛澤東在會上作《必須制裁反動派》的演講。
1940年
▲ 豫鄂邊區軍政委員會在鄂中安陸縣白兆山召開軍政干部大會,歷時20天。李先念作軍事總結報告,任質斌作克服不良傾向問題的講話,并運用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武器,集中地反對了干部思想作風上的本位主義、分散主義等不良傾向。會議決定將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的團隊、大隊、中隊、分隊改稱團、營、連、排。決定成立豫鄂邊區軍政聯合辦事處為邊區最高政權機構。
▲ 淮南津浦路西各縣抗敵聯防委員會辦事處成立,主任黃巖。
1941年
▲ 中共中央華中局電示新四軍第三師:敵分路“掃蕩”湖垛、高作、新河廟一帶以后,很有可能再次“掃蕩”阜寧、東坎,應迅速作好一切準備;如敵繼續“掃蕩”,當以對敵為主,同時須防止頑軍乘機反攻;如應付敵“掃蕩”,我主力一部應分散埋伏,打擊敵人、偽軍與土匪,另一部當集結準備打擊敵之一路;后方機關應速分散,地方及機關人員均應拿起槍來,分散埋伏,在青紗帳內打擊敵偽、土匪,才能保存自己,黨校干部速分散到各武裝部隊中去;一切可能作戰人員分散到民家及青紗帳內去,漣東、淮安亦可去一部分。
▲ 陳毅致電第三師、第七旅并劉少奇、賴傳珠:韓德勤部占益林后,即將與東溝日軍對抗。“三師集結三個團以上兵力,充分動員,沉著觀變,可在陳集、板湖間布置對敵偽進攻的殲滅。敵退出東溝,則與韓、霍進行東溝爭奪”。
▲ 黃克誠致電陳毅、劉少奇并轉毛澤東、朱德、王稼祥:“韓德勤部今日又集中六個團以上兵力進攻益林,……決戰時還可增加三個團。敵人每日時來尋我作戰,東溝敵仍未退走,處于夾擊之中極難應付”、“我現只有兩個團和一個營,在敵頑夾擊之下毫無勝利把握,已決心放棄益林,將主力集中板湖東,令二十團集中碩家集或永興集準備將來作戰”。 陳毅復電,電示第三師、第七旅并劉少奇、賴傳珠:“三師集中板湖、陳家集、碩家集之線(同意二十團連夜北調),作充分動員,鼓勵全軍作最后突擊,以挽救戰局”、“對東溝、益林敵偽,只在其外圍布置便衣監視”、“三師集結三個團以上兵力,充分動員,沉著觀變,可在陳集、板湖(以上均屬今阜寧縣)間布置對敵偽進攻的殲滅。敵退出東溝,則與韓、霍進行東溝爭奪”、“軍直宜向東坎、八灘(均屬今濱海縣)方向移動,讓出戰場。三師后方宜移至羊寨地區”、“八旅派隊鞏固阜寧城,并監視江蘇省保安司令部第二旅旅長徐繼泰的活動”。
▲ 陳毅電示新四軍第一師、抗大并劉少奇、賴傳珠,布置截擊退卻之日軍:“三師1日午收復東溝,敵南退。三師一面追擊,一面派隊打擊韓頑德勤部對益林的進攻”、“敵對鹽阜‘掃蕩’已開始總退卻。二旅及一師其它各部均應乘機堵截退卻之敵”、“只有乘機積極堵截,才能阻止敵寇將其‘掃蕩’方向轉向一師。同時一師立即布置蘇中反‘掃蕩’工作”。
▲ 新四軍第四師騎兵團在淮寶縣岔河鎮(今屬洪澤縣)成立。
▲ 江寧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縣長夏定才。
1942年
▲ 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在蘇北東坎鎮(今屬濱海縣)召開華中抗大各分校聯席會議(亦稱教育會議),陳毅作關于抗大建設的工作報告。
▲ 傅秋濤在新四軍第七師參謀工作會議上所作報告的第三部分《第七師所處的環境和任務》中,闡述新四軍第七師所處的環境,我們所處的環境是無大變動的平常的環境中,“目前要大發展也不可能,但小的發展是有條件的、可能的”。分析了“基本上的優點、有利條件”,提出“我們今天的任務是”:“完全鞏固根據地,并創造外圍戰略支點”、“積極發展部隊,創造主力,加強軍隊戰斗力的鍛煉”、“鞏固半年來已經轉變的各種工作及各種制度,以這些制度為基礎,加強軍事建設”。
▲ 橫山山南地區召開各界人士代表會議,成立江(寧)當(涂)溧(水)三縣行政委員會,委員9人,主任張干農(士紳、國民黨員),副主任吳英(士紳)、童超。中共蘇皖區黨委書記江渭清到會作指示。
▲ 新四軍第一師第一旅一團、旅特務營各一部、如西獨立營,對如(皋)黃(橋)公路之蘆港、加力、搬經、芹湖等敵偽據點發起進攻,斃傷敵偽40余人,俘虜偽軍70余人。
1943年
▲ 新四軍軍部召開軍人大會,致電中共中央,反對國民黨發動內戰,聲援陜甘寧邊區。
▲ 蘇南區行政公署公布《1943年秋季救國公糧征收暫行條例》。
1944年
▲ 經蘇南行政公署批準,蘇南第四行政分區頒布《蘇南第四行政分區三十三年度土地查登暫行條例》。
1945年
▲ 中共中央華中局電示粟裕、葉飛、金明并曾希圣、譚希林、李步新:“同意皖南地委及皖中區黨委提議,宣城地區(即中共宣城中心縣委書記兼宣城游擊大隊政治委員陳洪地區)不劃歸蘇南區黨委”、“同意蘇浙軍區建議,以蘇南主力一部進入宣城地區境內活動,以加強該地區工作”、“為統一黨的政策領導,可組織廣南宣當黨政軍委員會,陳洪同志應參加為委員”。
▲ 根據新四軍政治部命令,華中銀行在盱眙縣張公輔成立,并授權發行統一的華中幣,“適應各地金融斗爭及經濟建設之需要。該項貨幣,以實物為基金,準備充實,通行華中各解放區,與鹽阜、江淮、淮南、淮北、蘇南等地方券等價使用。凡一切買賣交易、公私款項收付及完糧納稅等一律通用。” 華中銀行總行長行長陳穆,副行長徐雪寒。華中各戰略區原設立的地方銀行,一律改組為華中銀行所屬分行。在全邊區境內:南通地區設一分行;揚州地區設二分行;淮南地區設三分行;四分行缺;鹽阜地區設五分行;淮海地區設六分行;淮北地區設七分行;另設靖江直屬支行。各縣市設立支行或辦事處,較大集鎮設立分理處,農貸發放組織則遍布市集和廣大農村。
▲ 鄭位三、李先念致電中共中央并豫中黨委:“豫中兵團負責人、工委書記兼政委栗在山,司令員黃林,所轄部隊將近五千人,管轄駐馬店經沙河店、朱屯公路以北,平漢路以西地區”。“該兵團任務向西、向北發展,與河南黨打成一片”。“同意將豫中兵團部隊及其地區,完全交給河南黨委”。由于牛蹄公路以南兵力弱,要求從豫中兵團抽出四個連(計400人),加強該地區;豫中兵團歷史短,部隊新,干部少。建議豫中黨委接受后,立即派一強的部隊(一個大團)作為核心,派大批干部(地方的、軍隊的、財政的)加強之,并設法幫他們解決財政困難。建議正式成立地委與組織軍分區。
▲ 王震、王首道致電中共中央并鄭位三、李先念、任質斌、張體學、左齊、聶洪鈞等:“我們當前的唯一任務是,堅決貫徹毛主席指示迅速到達湘鄂贛邊,與廣東打成一片,創造五嶺山地根據地,團結與發展華南的革命力量,以便配合華北對日反攻,并準備對付蔣介石必然發動的內戰”。“完成任務的關鍵,在于爭取時間,在一年之內,用一切努力,創造四省邊境相當規模的山地根據地,鞏固內外團結,貫徹毛主席的指示、方針、政策,避免可能的失敗”。并提議“鄂南之三支隊及一部分干部、后方人員,請聶、張、左負責,……繼續南進”、“請求鄭、李迅速增調兩個營的兵力及必要的干部,以鞏固鄂南根據地,貫徹中央向南發展方針”。
▲ 根據蘇浙軍區決定,廖政國、韋一平、夏光、曾如清率四縱隊司政機關及第十、十一支隊共五千余人,于7月27日從孝豐出發,31日到富陽程墳渡口,準備第二次南渡富春江。與此同時,蔡群帆、彭林率領的浙東縱隊三支隊一大隊已奉命到富春江南岸接應。是夜,在金蕭支隊和路西武工隊的配合下,經與敵激戰,控制渡口。次日凌晨,四縱隊開始強行渡江,順利到達南岸。8月2日,四縱隊進至大章村及周圍地區,與前來接應的浙東縱隊三支隊一大隊、金蕭支隊等勝利會師。不久,蔡群帆率三支隊一大隊和蘇浙軍區派來的汪大銘等干部返回四明山。四縱隊主力則由金蕭支隊、路西自衛大隊等部配合,轉戰于金蕭地區(泛指浙江中部金華至蕭山的浙贛鐵路兩側、富陽至蘭溪的錢塘江南岸,以及會稽山南北)。
▲ 新四軍蘇浙軍區第一縱隊、蘇南第一軍分區地方武裝發起高淳東壩戰役。在溧(水)高(淳)30千米長的戰線上展開攻勢。至11日晨,攻克高淳東壩、定埠等13處日偽軍據點,摧毀敵碉堡50余座,殲滅日偽軍1800余人。
1946年
▲ 中共中央華東局發出《告華東同胞書》,號召徹底粉碎國民黨反動派的進攻,爭取自衛戰爭的勝利。
▲ 華中五地委發出備戰指示,指出:目前蔣介石已調集 50萬兵力,從三個方向進攻華中。全區黨政軍民須緊急動員起來,加緊一切戰爭準備。要組織足夠堅持斗爭的武裝,繼續發展民兵;要建立健全后勤組織;要撤換和改造壞干部,大膽提拔雇貧農參加各級領導機構;要把土改與備戰動員很好地結合起來,爭取自衛戰爭的徹底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