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傳媒網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 >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8月31日)
新四軍歷史上的今天(8月31日)
作者:李本操 責任編輯:姚云炤 來源: 日期:2019-08-31 瀏覽次數:7841
8月31日
1937年
▲ 方方向張聞天、毛澤東報告閩西南國共談判最近進展情況。
1940年
▲ 劉少奇致電中共中央、八路軍總部并告彭雪楓、黃克誠、李先念,通報皖東財經情況:“每月需糧食90萬斤,津貼費2萬7千余元,伙食、辦公、雜支、特別費等費6萬3千余元。近因中心區一下被頑軍侵入,所存糧食被燒劫一空,現糧食極為困難。”
▲ 陳毅致電中共中央并劉少奇等:建議“八路軍部隊應迅速南進,主力要在省韓未攻我前先行占領鹽城之線,五支隊則應先占領平橋、寶應之線,才能密切配合我們一舉解決蘇北問題,否則要失良機于萬一。”同時表示“積極準備單獨解決戰斗任務。”
1941年
▲ 陳毅、劉少奇、賴傳珠電示新四軍第六師:十八旅向西作大的機動到二師地區或大別山地區目前不可能,現在尚不是華中大舉向西發展的時期。六師仍應以堅待江南原有陣地為原則。如敵再擴大“清鄉”范圍,十八旅可就在長江兩岸及京滬鐵道兩側分散堅持。望根據蘇州、常熟反“清鄉”教訓開始積極布置。即使“清鄉”再度嚴重,雖有小部損失,大部保存是可能的。黃橋地區如敵情緩和,六師仍可以一部分過江,粟裕、劉炎、葉飛負責幫助掩護。
1942年
▲ 陳毅在阜寧停翅港軍部禮堂為軍直機關及鹽阜區黨政機關干部作關于整風問題的報告。
▲ 新四軍第五師第十三旅、特務團、第一軍分區自衛第一、第四團及信南獨立團,在湖北省禮山縣北部一帶被迫自衛反擊國民黨第三十九軍、湖北省保安第四旅對鄂東大、小悟山抗日根據地的進攻,歷時3天,全殲保安第四旅旅部和第二、第三團全部及禮山縣三個自衛中隊,俘保安第四旅旅長蔣少璦、第三團團長劉亞卿、禮山縣長鐘錦德。我第三十八團副團長梁天云等15人犧牲,34人受傷。
1943年
▲ 新四軍第一師第三旅第七團三營主攻臨澤,沙溝之間的大李莊據點,高郵獨立團配合打援。高郵獨立團擊退沙溝和臨澤援敵,七團三營指戰員經一夜戰斗,攻克敵據點,殲滅偽軍一個連。
1944年
▲ 劉少奇、陳毅電示饒漱石、張云逸并彭雪楓:“吳信元部回頭歸我,宜以極友好態度爭取之,不必強迫其加入本軍,更不要編散其部隊”;“在實施抗戰的民主政治條件下,我們可以答應他,并予以各種幫助,使其有謀生存發展的自由。即使他們不愿靠近我軍,愿他去,亦可聽便,不予妨害”。
▲ 新四軍第五師參謀處致電中共中央軍委、新四軍軍部,報告:半年來,桂頑及其所指揮之三十九軍、鄂東挺進軍程樹芬、國民黨豫鄂皖邊區游擊第四縱隊張湘澤等部及豫南頑軍一部,幾乎完全停止對敵任務,而實行反共。報告例舉數十起反共事件。
▲ 肖望東在中共淮南區委員會擴大會議上作《第二師兼淮南軍區部隊機關生產運動的總結及今后意見》的報告,介紹了二師生產運動歷史和現狀,總結了生產運動經驗教訓。提出了今后部隊的生產方針。
1945年
▲ 中共中央華中局向各區黨委、各軍區,發出充實主力與發展地方武裝的指示:各地區大量的發展與充實主力是必要的,從地方武裝中抽調也是必需的;但在擴大與充實主力時不可過分削弱地方武裝。指出“個別地區有把所有地方兵團、區鄉武裝與民兵全部抽調或上升為主力,而完全不照顧保持地方兵團與民兵的現象。這種做法不僅不妥當,而且是錯誤的”,要求“各地區必須仍繼續切實執行毛主席與中央建軍指示,確保主力、地方軍與民兵三種形式武裝組織與其一定數量的比例”。
▲ 國民黨豫南挺進軍第十三縱隊司令程耀德率所部5000余人在河南舉行反內戰起義。在確山孤山沖加入新四軍第五師。
8月下旬
1937年
▲ 中共中央派張愛萍率四名軍事干部到上海成立軍事運動委員會,書記張愛萍,委員余立金、吳克華、彭林、曾廣泰,秘書陳家康,負責開辟江浙地區敵后農村抗日游擊斗爭。
1938年
▲ 丹陽游擊縱隊第一、第二大隊突襲國民黨江蘇保安第六旅張少華部一個營。
1939年
▲ 陳毅由管文蔚、惠浴宇陪同進入泰州城,拜訪國民黨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李明揚、副總指揮李長江,說明新四軍與友軍合作東進抗日的意圖,解釋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主統一戰線政策。
▲ 江抗擴編為第二、第三、第四、第五路。
1940年
▲ 西平(葉挺)以第三戰區抗日軍隊領導的身份視察金華,召開座談會,傳達中共中央“五四指示”,鼓勵大家堅持抗戰,堅持進步。
▲ 八路軍第四縱隊仍在津浦路西的部隊,重新組編為三個旅七個團。第四旅(旅長劉震,政治委員康志強;十一團團長盛士坤,政治委員朱世金;第十二團團長王德榮,政治委員王德貴。)、第五旅(旅長滕海清,政治委員孔石泉;第十三團團長兼政治委員張太生;第十四團團長姚運良,政治委員黎同新。)、第六旅(旅長譚友林,政治委員賴毅;第十六團團長張永遠,政治委員李廷杰;第十七團團長劉子仁,政治委員蔡永;第十八團團長吳信容,政治委員方中鐸。)。
▲ 八路軍第五縱隊完成整編,轄三個支隊九個團。第一支隊(支隊長彭明治,政治委員朱滌新)第一團團長胡炳云,政治委員田文揚;第二團團長周長勝,政治委員馮志祥;第三團團長俞增林,政治委員羅友榮。第二支隊(支隊長田守堯,政治委員吳信泉)第四團團長張天云,政治委員張池明;第五團團長覃健,政治委員賀大增;第六團團長胡繼成,政治委員鮑啟祥。第三支隊(支隊長張愛萍,政治委員韋國清)第七團團長孫象涵,政治委員李浩然;第八團團長翁徐文,政治委員謝錫玉;第九團團長趙匯川,政治委員蔡明。另設皖東北保安司令部,張愛萍兼任司令員。
▲ 蘇北(南)通如(皋)靖(江)泰(興)臨時行政委員會成立,主任管文蔚,副主任陳同生。同時成立泰縣、泰興、如皋、靖江、江都等縣政府。
▲ 皖江區籌備成立大江銀行,設在財經處,與金庫、財糧科合在一起辦公,財經處處長葉進明任行長。內設發行科、營業科等。主要任務是發行大江幣,收兌偽幣和法幣。
1944年
▲ 新四軍第四師西進部隊挺進蕭縣、宿縣、永城地區粉碎日偽軍2000余人的“掃蕩”后,連克黃莊、菊集、馬莊等敵據點,迅速恢復了蕭(縣)永(城)宿(縣)抗日根據地。
▲ 新四軍第六師第十六旅第四十七團攻克蘇南金壇縣以西薛埠鎮,全殲偽軍一個營。
1945年
▲ 中共蘇中五地委、蘇中五專署任命王龍為鎮江市長。9月7日,王龍犧牲后,趙文豹接任鎮江市長。
▲ 新四軍第二師兼淮南軍區組成南京支隊(又稱江南支隊),司令員陳雨田,政治委員張登(沙文漢),渡江南下攻克龍潭、棲霞等南京近郊重鎮。
8月本月
1938年
▲ 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袁國平、副主任鄧子恢發布訓令,印發“全軍政治工作會議總結”(檢閱過去的政治工作;提出“本軍政治工作的基本方針與任務”;闡明“堅持江南抗戰中戰時政治工作的任務”和“領導方式與工作方法”)。
▲ 新四軍軍長葉挺運送槍支彈藥路過景德鎮,到新四軍駐景德鎮辦事處指導工作。
▲ 中共江蘇省委下屬的中共江北特委成立,書記唐守愚。
▲ 新四軍第二支隊在水陽鎮召開各階層人士代表會議,決定成立水陽抗戰動員委員會。
▲ 新四軍第一支隊收編許維新的自衛武裝為獨立營,營長許維新,副營長楊漢林。
▲ 新四軍第一支隊政治部在寶堰前隍村舉辦“東南青年抗日訓練班”。
▲ 新四軍第二支隊政治部《火線報》創刊。第十六旅成立后,由第十六旅政治部出版,后又改由《火線報》社出版。共出版259期,1944年10月10 日,終刊。
▲ 中共江北區特別委員會主辦《大眾周刊》創刊,終刊時間不詳。
▲ 新四軍駐贛辦事處與東南分局機關部分人員轉往吉安,與吉安辦事處合并辦公。
▲ 中共南昌黨組織輸送第一批30余人到皖南參加新四軍。
▲ 新四軍第四支隊第七團和手槍團在皖中舒城以西大寨山、天龍庵一帶,全殲土匪武裝羅大崗等部2000余人。
1939年
▲ 《新四軍全軍第一次黨代表大會詳情報告》:新四軍全軍第一次黨代表大會于16日開幕,全體代表230余。大會檢討了兩年抗戰工作;大會一致認為誰能堅決的在江南正確地執行黨中央的指示與決議,誰就能克服任何困難取得大的勝利和發展;大會具體討論了目前的抗戰形勢和任務;大會特別指出,必須進行反對對目前抗戰與統戰前途的悲觀主義與動搖黨的統戰政策的“左”、右傾機會主義來保證黨的政策和方針正確執行。
▲ 中共豫皖邊省委撤銷,建立豫皖邊區黨委,書記吳芝圃(9月,改為豫皖蘇邊區黨委)。
▲ 八路軍、新四軍在皖東北的腹地張塘建立辦事處,張愛萍、劉玉柱分別任正、副主任。
▲ 抗日義勇軍挺進縱隊,在丹陽訪仙鎮發行“貨幣流通券”,券面為一角、二角兩種。
▲ 商群領導的新四軍江北游擊縱隊第十八中隊與周靜軒率領的部分武裝,在彭澤成立長江游擊大隊,大隊長商群,政委周靜軒。
▲ 中共揚中地區工作委員會成立,隸屬江南抗日義勇軍挺進縱隊黨委。
▲ 葉輔平奉命赴香港處理慰勞物品和軍需物資,返回途中于廣西南寧八塘附近,因車禍遇難。11月6日,新四軍《抗敵報》寄托哀思,發表沉痛悼念葉輔平的文章。
1940年
▲ 新四軍第三支隊參謀長林維先率第五團第三營,由皖南北渡長江,進至無為縣以東白茆洲地區,與桐東游擊大隊等部合編組成挺進團(林維先兼團長,政治委員張友來),開辟桐(城)無(為)地區以三官山為中心的敵后抗日根據地。
▲ 新四軍第四支隊政治部、中共皖東津浦路西省委發布《關于粉碎日偽“掃蕩”的緊急動員大綱》。分析目前形勢;指出粉碎敵“掃蕩”的意義;擺出反“掃蕩”勝利的條件;布置具體準備工作;提出對各級黨員干部的要求及宣傳鼓動口號。
▲ 新四軍第五支隊與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一支隊協同開辟淮寶地區。淮北辦事處成立。
▲ 新四軍蘇北指揮部在海安創辦蘇北版《抗敵報》。
▲ 羅炳輝發表《淮寶戰役的戰術諸問題》,提出“教育時之注意”、“行軍時之注意”、“駐軍時之注意”、“戰斗時之注意”諸項“軍事戰術”。此文在新四軍第二師編印的《建軍月刊》第3期首次發表時(1941年),“編者按”大意是:為了鞏固皖東根據地,開辟蘇北,堅持華中的敵后抗戰,羅副師長親率主力兵團,開辟淮寶地區。淮寶是皖東的咽喉,是整個華中根據地的樞紐。此次戰役9戰9勝,奠定了淮寶根據地的基礎。
▲ 江抗東路指揮部在常熟境內設立后方留守處,楊浩廬任留守處主任兼政治委員。
▲ 江抗錫南辦事處在無錫南鄉成立,主任安天白。翌年1月改稱新四軍江南指揮部錫南辦事處。同年秋撤銷。
▲ 淮南半塔軍政干部子弟學校在淮南來安區中心小學基礎上建立,校長李義。
1941年
▲ 新四軍財政經濟部撤銷。
▲ 第二師軍工部在淮南天長縣成立,部長吳師孟,政治委員方忠立,子彈廠廠長吳運鐸。第三師軍工部在蘇北阜寧縣大施莊成立,部長孫象涵。
▲ 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由鹽城轉移至阜寧縣陳集、侉周、周門一帶。
▲ 劉少奇到阜寧后,特邀阜寧縣著名士紳楊芷江、龐友蘭、田厚齋等到新四軍軍部駐地親切交談,宣傳共產黨的抗日主張和愛國一家的思想,使這些士紳進一步加深了對共產競、新四軍的認識。他們表示要為抗日多做事。
▲ 新四軍副軍長張云逸視察泗洪峰山小學。
▲ 彭雪楓、吳芝圃交由譚友林帶給中共中央軍委的報告——《豫皖蘇邊區的一般情況的報告》,第5部分詳細報告了“新四軍第四師發展經過及其組織狀況”。
▲ 新四軍第七師挺進團進入宿松、望江、太湖之間的泊湖地區,同中共贛東北特委及其領導的游擊大隊會合,開辟和擴大長江兩岸的游擊根據地。
▲ 阜寧大隊上升為新四軍第三師第八旅二十四團后,為加強和擴大地方武裝,新四軍第三師第八旅二十四團一、三營部隊改地方編制。以第一營和建陽地方武裝組建建陽縣大隊;以第三營和漣東地方武裝組建漣東縣大隊。
▲ 新四軍第六師第十六旅第四十六團再返茅山地區,攻克丹陽的延陵、九里等日偽據點。
▲ 中共太滆地委主辦的《太湖報》易名《抗戰報》。1944年夏,《蘇南報》鉛印出版,《抗戰報》停刊。
▲ 中共蘇南區委宣傳部主辦《青年團結》創刊。1942年初改名為《團結》,年底停刊。
▲ 邳睢銅地區由淮海區劃歸淮北區建制,李砥平任邳睢銅地委書記。
1942年
▲ 陳毅在華中抗大教育會議上的講話《對抗大工作的建議》,提出“要徹底轉變教學方針”、“要具體規定教育內容”、“要創造優良的革命校風”、“要健全學校工作關系”、“要正確鑒定教員、學員”、“要實行精簡政策”等。
▲ 新華社華中分社在阜寧縣小夏莊成立,社長范長江。
▲ 新四軍衛生部鑒于根據地軍民很少了解衛生常識,在鹽阜區創辦衛生科普報刊——《健康報》,介紹衛生知識,解答衛生疑難。
▲ 新四軍第二師司令部發布《精兵簡政情況報告》。
▲ 新四軍第十六旅軍工科奉命擴建為旅后勤軍工部,部長兼政委迪民(陳躍華),副部長王新民(惠永昌),政治協理員鄭倫。軍工部下設軍工、總務兩科。主要任務是擴大手榴彈生產,提高槍榴彈的射程與命中精度,研制口徑為62毫米的輕迫擊炮和炮彈。
▲ 中共蘇中區委指示:“目前對敵斗爭的總方針是爭取偽軍,孤立敵軍,盡量取得自己休息整理”。這樣可使敵不致增調兵力,對堅持蘇中長期斗爭大為有利。
▲ 中共蘇南區委召開民運工作會議,部署組織根據地內群眾工作。以溧水縣為試點,深入調查研究,制定減租減息的法令和政策。此后,中共茅山地委和蘇南專員公署分別召開地委擴大會議和縣長聯席會議,推動該地區的秋收減租運動,促進農民抗日救國會的建立。
▲ 中共涇旌太中心縣委召開會議:總結上半年反“清剿”斗爭的經驗和教訓。隨后,胡明書記等向皖中區黨委匯報工作。區黨委對涇旌太地區革命斗爭給予很高的評價,并確定皖南山區今后斗爭的方針和任務為分散、小型、隱蔽,依靠群眾,積蓄力量,長期堅持。
▲ 中共涇旌太中心縣委利用日寇暫時撤離、國民黨封鎖放松的時機,開展整風學習,總結涇旌太地區的經驗教訓。
▲ 中共浙東區黨委在慈北的洞山寺正式建立《時事簡訊》社。
▲ 新四軍第六師第五十一團二個連拔除丹陽地區高橋偽軍據點,殲滅偽軍20余人。
▲ 新四軍第十六旅旅長鐘國楚率五個連和溧陽縣警衛連共700余人,在陸笪里一帶,再次與“忠救軍”第四團900余人發生戰斗,斃傷頑軍100余人,俘400余人。
1943年
▲ 淮海軍分區三支隊七團攻打蔡莊,在戰斗中,團長孫東初壯烈犧牲(一說“1944年初”)。
▲ 新四軍蘇中軍區第二軍分區主力和地方武裝襲擊日偽軍據點湯家舍(今屬大豐縣),斃傷日軍70余人,偽軍50余人。
▲ 高寶獨立團改稱高郵獨立團。
▲ 高郵縣委,高郵抗日民主政府為全面推行新鄉制,在二區賢北鄉進行新鄉制建設試點,發動群眾按照“三三制”要求,民主選舉鄉村干部,成立抗日民主政府,改保甲制為行政村,行政組。
▲ 根據蘇中行署頒布的《鄉(鎮)政府組織法》,東臺縣在試點基礎上,在全縣推廣新鄉制,改造舊的鄉政權,廢除封建的保甲制。
1944年
▲ 中共鄂皖邊地委撤銷江南抗日挺進支隊工作委員會,成立瑞陽邊區臨時工作委員會,書記孫超。在臨時工委領導下,瑞陽邊區抗日軍民向日偽軍連續發動進攻,襲擊敵據點,截斷交通,破壞通訊設施。抗戰勝利后臨時工委撤銷。
▲ 新四軍第二十三團配合東(海)贛(榆)獨立營,攻克半店子偽軍據點,全殲守敵500余人。
▲ 鹽阜區公布《鹽阜區修正懲治公務人員貪污暫行條例》。
▲ 新四軍駐如皋部隊配合當地民兵群眾,對湯家園地區展開攻勢。歷時10天,先后拔除楊家碼頭、靴筒池、三角渡等12個據點,重傷偽軍團長朱開聰。
1945年
▲ 中共中央華中局宣傳部發出,關于新解放區宣傳工作的指示:目前十分重要的工作是對新解放地區各界人民,采用各種適合的方法與工具,耐心的宣傳解釋與教育,爭取與團結他們。目前對外宣傳的總方針,是根據黨中央對目前時局宣言的基本精神,強調和平、民主、團結,反對內戰、獨裁、分裂。要人民警戒與擊破蔣介石、敵、偽合流發動內戰,威脅中國和平建設的陰謀。鮮明指出我們與國民黨反動派在抗戰與建國時期中兩條完全不同的路線,以期有步驟地徹底地肅清新解放區人民對國民黨反動派的一切幻想。
▲ 中共中央華中局復電蘇中區黨委,提出第五、第六軍分區的工作方針:應一般采取隱蔽分散活動,避免突出暴露,避免刺激敵寇,招致摧殘。在這一總方針下去進行你們所提出各項工作。
▲ 新四軍蘇浙軍區司令員粟裕、副司令員葉飛、政治委員譚震林、政治部主任鐘期光簽發《新四軍蘇浙軍區對日本駐軍通牒》:頃奉延安總部朱總司令命令中國解放區武裝部隊接收東北、華北、華中、華南各地日本軍投降。本軍區則接收京、滬、杭、甬沿線各地日本軍之投降事宜,茲特通告如次:1、立即命令所屬部隊及機關停止一切抵抗,并在原駐地點不得調動,聽候處置;2、限于通告送到24小時內派代表前來與我軍接洽,如逾規定時間拒絕投降者,即視為敵對行為,本軍即決予以武力解決之;3、自接到本軍通告之時起;對于一切軍器、交通工具、軍用器材及所有物資不得有任何損壞,并不得交于本軍以外任何方面,否則本軍概不負責;4、對于盟國俘虜及中國人民不得有傷害行為;5、接受無條件投降后,本軍即按照優待俘虜條例予以生命安全之保障,并負責幫助遣送回國;如違犯上列五項任何一項,即視為敵對行動,本軍則采取堅決消滅之。
▲ 新四軍蘇浙軍區司令員粟裕、副司令員葉飛、政治委員譚震林、政治部主任鐘期光簽發《新四軍蘇浙軍區對偽軍、偽警及一切偽組織的緊急通告》:奉延安總部朱總司令命令,“日本已無條件投降,一切偽組織于日軍投降簽字前率部反正聽候編遣,逾期即命令全部繳出武器”,現本軍已向京滬杭甬大小城鎮之日軍發出通牒,限期接受投降處置。特此通告所有偽軍、偽警及一切偽組織,應立即率部反正,速派代表前來本軍區管轄之各部隊接洽反正事宜,并須切實保護一切軍器、卷宗及資財,保護中國同胞,協助本軍行動,本軍當一本寬大政策予以戴罪圖功之機會,如有執迷不悟,拖延時間或隱匿、破壞、滋擾情事,以及未經本軍允許而向本軍以外任何方面接洽,另有企圖或假借名義圖謀不軌者,即視為敵對行動,本軍即予以繳械,特此通告。
▲ 蘇中第五分區成立特務第一團,參謀長胡俊杰,政治處主任胡文杰;特務第三團,團長劉德勝(兼),副團長趙萬和,參謀長朱彪,政治處主任鄭竹波。各縣警衛營擴編為獨立團。
▲ 中共鹽阜地委召開縣委書記、縣長聯席會議,部署日軍投降后的任務:突擊完成參軍任務,加強民兵自衛軍的整頓和訓練,開展優抗擁軍,進行戰爭動員;加強階級教育,提高革命警惕,做好保衛工作,鎮壓反革命;做好統一戰線工作,加強城市與鄉村建設;分化瓦解偽軍;堅持搞好生產。
▲ 高淳縣委成立,書記彭炎;高淳縣政府成立,縣長周林。
▲ 新四軍蘇浙軍區部隊一部及宣當警衛團攻克宣城、油柞溝、新沙莊、水陽、楊泗渡,全殲偽和平軍獨立第十五旅旅部及一個團。爾后乘勝攻克當涂的烏溪、黃池等偽軍據點,斃傷俘偽軍1000余人。
1946年
▲ 新四軍兼山東軍區政治部主辦《軍政報》創刊。
▲ 新四軍兼山東軍區決定,以山東濱海軍區干部營和山東軍區教導隊為基礎,成立山東軍區軍事政治干部學校。校長張云逸(兼),副校長余立金、曾生,教育長張崇文,副教育長陳鐵君,訓練部部長陳鐵君(兼),政治部主任歐陽平。11月25日,山東軍區軍事政治干部學校編入華東軍事政治大學。
▲ 中共中央華中分局決定,以六軍分區所轄第一、第二、第三團為基礎,組建蘇北軍區新編第十旅,并兼第六軍分區,所轄第二十八、第二十九、第三十團分別由第六軍分區所轄第一、第二、第三團改稱。旅長覃健,政治委員謝振華。
▲ 國民黨軍隊進犯蘇北,蘇北軍區第六軍分區的兵工廠、機械修配廠、后勤被服廠、淮海印刷廠、蘇皖邊區政府后勤留守處等單位,先后轉移到沭陽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