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zhàn)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jù)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別閱讀 > 出師表(節(jié)選)賞析
出師表(節(jié)選)賞析
作者:葉 舟 責任編輯:黨亞惠 來源:《鐵軍》2017年第8期 日期:2018-08-17 瀏覽次數(shù):7836
原文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cú)(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2),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3),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sè)忠諫(jiàn)之路也(4)。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zhì)罰臧(zāng)否(pǐ)(5),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6)異法(7)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8)也。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sù)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shù)竭駑(nú)鈍(9),攘(rǎng)(10)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注釋
(1)崩殂(cú):這里指劉備死亡。(2)益州疲弊:指蜀漢國力薄弱,處境艱難。(3)開張圣聽:廣泛地聽取別人的意見。(4)妄自菲薄:自己隨便看輕自己。引喻失義:說話不恰當。諫:直言規(guī)勸,使改正錯誤。這里指進諫。(5)陟(zhì):提升,提拔。臧否(pǐ):善惡。(6)內外:指宮內和朝廷。(7)異法:刑賞之法不同。(8)桓、靈:東漢末年的桓帝和靈帝。他們都因信任宦官,加深了政治的腐敗。(9)庶:希望。竭:竭盡。駑(nú)鈍:比喻才能平庸,這是諸葛亮自謙的話。(10)攘(rǎng)除:排除,鏟除。
解析
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亮駐軍漢中。在出師伐魏之際,上疏后主劉禪,“報先帝而忠陛下”,表達對蜀漢的忠肝義膽,便是流傳千古的《出師表》。本文節(jié)選的大意是:先帝劉備創(chuàng)建基業(yè)還不到一半,卻中途去世了。如今,天下已分三國之勢,我們蜀漢地區(qū)人力疲憊,民生凋敝,這的確是形勢危急決定存亡的關鍵時刻啊。但是宮廷里侍奉守衛(wèi)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場上忠誠有志的將士,舍身忘死地作戰(zhàn)。這是因為追念先帝對大家的特殊恩遇,想要在陛下身上報答這份恩情啊。陛下確實應該擴大圣明的聽聞,發(fā)揚光大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恢復振奮有志之士的士氣,不應隨便看輕自己,說話不恰當,以至于堵塞了大臣們盡忠盡善、直言規(guī)勸的道路。
皇宮中的近臣和朝廷中的官吏,本來都是一個整體,獎懲功過、好壞,不應該因為在宮中或在府中而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條法令,或是盡忠心做善事的人,應該一律交給主管部門判定他們受罰或受賞,以顯示陛下公正嚴明的治理,不應該私心偏袒,使宮廷內外施法不同啊。親近賢良的忠臣,遠離奸佞的小人,這是漢朝前期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遠離賢臣,這是漢朝后期傾覆衰敗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時候,每次跟我談論起這些事,對于桓帝、靈帝的做法,沒有一次不嘆息并且感覺到痛心和遺憾。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謹慎,所以臨終時把國家大事托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我早晚憂愁嘆息,只怕先帝托付給我的大任不能實現(xiàn),以致?lián)p傷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到人煙稀少的地方。現(xiàn)在南方已經(jīng)平定,兵員裝備已經(jīng)充足,應當激勵、率領全軍將士向北方進軍,平定中原,希望用盡我平庸的才能,鏟除奸邪兇惡的敵人,恢復漢朝的基業(yè),回到舊日的國都。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并且盡忠陛下的職責本分。
感言
在封建社會中,諸葛亮已然成為智慧的化身和忠君的典范。劉備死后,留下的是一個內外交困、危機四伏的局面。諸葛亮為先帝開基業(yè),為后主盡忠心,他開濟兩朝的人生經(jīng)歷,使得《出師表》充溢著一種沛然難御而又低徊往復的情感。為了“報先帝而忠陛下”,諸葛亮在晚年不惜勞師襲遠,以弱擊強,抱定了“興復”的目的,萬死不辭,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杜甫感慨說,“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陸游則激賞說,“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書憤》),這些都是對諸葛亮本人和《出師表》的深切回應。諸葛亮忠于職守、奮不顧身的人格,千年之后,依舊令人感動不已。
中國傳統(tǒng)觀念的價值標準是做人要忠誠厚道,即“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諸葛亮的“大忠”很大成分是為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但對我們也確實有教益:古人尚且如此忠義,作為今天的領導干部,接受的是黨的培養(yǎng),受人民之托掌管權力,如果對黨、對國家、對人民、對事業(yè)不全心全意、嘔心瀝血,怎能對得起黨和人民的信任?
《出師表》展示了諸葛亮的忠、勤、慧、勇、明五種美德,他同時成為后人育人修身的楷模。而這五種美德,正與習近平同志2013年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提出的“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于擔當、清正廉潔”的“五好”領導干部標準有暗合之處,因此,再次體味諸葛亮的人格感召力量,對今天的黨員干部來講是大有裨益的。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總結的廣開言路、賞罰分明、親賢遠佞等原則,則是跨越時空的治國理政經(jīng)驗。“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親賢遠佞,這是關系到國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項建議的核心。只有做到親賢遠佞、廣開言路才能為忠諫之言開路。
在古代的君主專制制度下,“親賢遠佞”是勸諫君主的專用名詞。在漢朝時期,曾有漢文帝“宣室求賢訪逐臣”的故事,只可惜他是“不問蒼生問鬼神”。這是典型的對賢才的遭踏,后人才有“可憐夜半虛前席”的感嘆。鑒往可以知來。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與追尋中國夢的新時代下,“親賢遠佞”有哪些意義呢?首先,民主社會中,選什么樣的人、用什么樣的人,直接關系到黨的興衰成亡,關系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成敗。在班子建設、民主決策等工作中,廣泛做到“親賢遠佞”,全面營造一個尊重人才、激勵人才、關心人才、善用人才的良好環(huán)境,對于全面加強黨的建設,加快推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近年來,黨中央提出了強調“不讓老實人吃虧,不讓鉆營者得利”,這是對新時代“親賢遠佞”的詮釋。所謂老實人,就是那些老實做人、扎實干事、不拍不鉆的人,雖然他們不是大圣大賢,但至少與“賢能之人”具有相同性質的。
其次,親賢遠佞要以德為先。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可見,德政在古代治國平天下的重要性。在今天,以德治國同樣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礎。人才是一種資源,有德有才堪稱優(yōu)品,有德無才是次品,有才無德是危險品。無德者,善鉆營投機,為人圓滑狡詐,為達目的不擇手段,是“親賢遠佞”之“佞”。以德為先是新時期黨選人用人的基礎導向和要求,更是新時期領導干部為政“親賢遠佞”的基本準則。
最后,我們生活的圈子里,同樣有忠奸和賢佞的存在。中國是禮儀之邦,重感情、重仁義是我們的優(yōu)點,但也是我們容易被奸佞之人利用的弱點。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只有親近賢人,才能廣泛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從中吸取豐富的營養(yǎng);也只有疏遠小人,才能避免他們的不良影響。從這一點來看,親賢遠佞無論對于領導干部還是平民百姓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