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特稿 > 埋下整編七十四師覆滅的種子之戰 ——紀念漣水保衛戰七十一周年
埋下整編七十四師覆滅的種子之戰 ——紀念漣水保衛戰七十一周年
作者:陶洪仁 責任編輯:王月紅 來源:《鐵軍》2017年第7期 日期:2018-08-09 瀏覽次數:7915
漣水保衛戰革命烈士紀念塔
漣水保衛戰發生于1946年,至今已71周年。
這是新四軍在解放戰爭初期反擊國民黨軍進攻的一次重要戰役。
漣水保衛戰前后兩次,第一次從10月19日開始,到11月1日結束;第二次從12月3日開始,至16日新四軍從漣水城撤出。回顧這兩次戰役,煮豆燃萁的歷史讓我們揪心,其中也埋下了國民黨整編七十四師覆滅的種子。
1946年6月下旬,蔣介石悍然撕毀了與共產黨簽訂的停戰協定,發動對解放區的大規模軍事進攻。在占領中原解放區后,又集中31個旅27萬大軍,采取“由南向北,由西向東,逐步壓縮”的方針,自7月中旬起,分蘇中、淮南、淮北多路,從各方向上輪番進攻,企圖割斷華中解放區與山東解放區的聯系,徹底消滅華中野戰軍主力。南線的蘇中,華中野戰軍在粟裕司令員、譚震林政委等指揮下,奮起迎擊4倍于己之敵,連續作戰,七戰七捷,共殲敵5萬余人。然而在其他幾個方向上,新四軍卻連遭挫折。7月底淮南解放區全部失陷,8月整個淮北區被敵人占領,9月又痛失蘇皖解放區首府“兩淮”(淮安、淮陰,淮安當時是中共華中分局及華中軍區所在地,淮陰則是蘇皖邊區政府所在地)。
第一次漣水保衛戰
國民黨整編七十四師占據蘇皖解放區首府“兩淮”以后,氣焰十分囂張。蔣介石曾要其返回南京休整,師長張靈甫被勝利沖昏頭腦,口出狂言:“打完蘇北最后一仗再回南京。”
漣水城是蘇北的重要門戶,是山東解放區與華中解放區聯系的樞紐。它位于廢黃河和鹽河之間,城南與廢黃河之間有三道堤埂。第一道為內堤,比較低,貼近河床;第二道是大堤,又寬又高,高度超過城墻許多;第三道是護城堤,比第二道大堤要低得多。城南門有一條寬闊的大路,橫穿三道堤埂,向河邊延伸,通往廢黃河渡口,是全城唯一出口。三道堤埂都是沙土。城內房屋不太集中,有很多空地和葦塘。漣水城池的地形特點決定了保衛漣水城只能扼堤而守,一旦失去大堤,則城內無法設防。
10月19日,國民黨軍分三路向漣水進犯。東路攻擊茭菱鎮(今淮安區茭陵鄉),中路攻擊欽工鎮(今淮安區欽工鎮及宋集鄉),西路攻擊帶河鎮(今天漣水縣保灘鎮張渡村)。
此時,蘇中“七戰七捷”已經劃了句號。面對國民黨軍的進攻,粟裕決定集中華野主力第一師、第六師、第九、第十、第十一縱隊、第十三旅(皮旅)及淮南五旅、淮南六旅,共28個團4萬余兵力,以扭轉“兩淮”失守后的被動局勢。他在外圍集中了23個團的兵力擔負防御,另命淮南五旅擔負城防。同時,還在漣水、漣東兩縣成立了后勤司令部,由縣委書記、縣長負責組織幾萬民工支前,并進行了“要和平不要內戰”,“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戰前政治動員,部隊和百姓士氣高漲。
新四軍十一縱十五團守衛漣水城,主力大多都駐于大、小茭陵地區。十縱、淮南六旅節節抗擊侵犯之敵,遲滯敵人的進攻,在茭陵地區相持。21日晚,敵五十一旅進至廢黃河南岸地區。22日拂曉,三路國民黨軍在十余架飛機配合下,同時向漣水城發起猛攻。
確保和必取決定了戰斗的慘烈
一位在漣水城內親眼目睹戰場情景的新四軍老兵多年后仍不能釋懷。他說,這是他在解放戰爭中所見到的最猛烈的炮擊。國民黨七十四師計有各種火炮300多門,而南門渡口才200平方米的面積,炮彈如蝗飛來,地堡、胸墻全被炸翻,凌空飛濺的泥沙把戰壕都給堵塞了。此輪炮擊過后,防守渡口的那個排只活下來一個人——一個返回城內報告軍情的戰士。
下午6時許,南門渡口陣地被國民黨軍突破,他們兇猛地向渡口兩側擴張,搶占北岸第一道河堤。淮南五旅十五團一營預備隊和獨五團立即向突破口反擊,立足未穩的國民黨軍將兵力收縮于渡口附近河灘上掘壕固守。為了加強漣水城正面防御力量,十一縱十四團從茭陵跑步增援。十縱趕到漣水城東門外大堤,并于當晚組織反擊,將楔入陣地之敵逐出。“皮旅”屬下的“王團”(因團長王培成的姓而名)在城內西南角妙通塔上架設了三挺輕重機槍,控制了全城制高點。這一布防是旅長皮定均利用地形地物的杰作,打得七十四師的沖鋒部隊抬不起頭。因此,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在第一次保衛戰后的一次軍官集會上捶胸頓足,賭咒發誓,要在下次進攻漣水時,用1000發榴彈炮彈來打掉這個可惡的寶塔。
23日,國民黨軍強渡廢黃河,又一次向第一道大堤發起強攻。華野在大量殺傷敵人后,撤至第二道大堤堅守。敵軍一次又一次向第二道大堤猛撲過來,展開了白刃拼搏。激戰至黃昏,敵突破城南、城西南第二道大堤陣地,接近城垣,并有一個加強連兵力偷偷爬進城內。在此危急之時,淮南五旅成鈞旅長命令部隊不惜任何代價,將敵堵在城下。在五旅頑強反擊下,敵人的進攻終于停了下來。
1946年10月24日上午10點,華野主力第一師、第九縱奉命陸續趕到漣水城指定陣地,并及時彌補了城南防線上的全部漏洞。
入夜后,華野前指下令各部向七十四師發起全線反擊。夜霧迷漫的廢黃河邊,殺聲震天。經數小時激戰,七十四師損失慘重,大部潰退到河南岸,另有兩個營被包圍于吳莊,南門大堤全部為華野控制。
25日拂曉,華野攻克帶河鎮,兩個營敵人大部被殲,少數逃回廢黃河南岸。
張靈甫不甘心失敗,連夜將一九二旅調到漣水城正面,接替傷亡慘重的五十一旅,于25日晨集中兵力、火力,對漣水城再次發起進攻。華野六師和兄弟部隊以血染黃河的英勇氣概,奮勇抗擊,連續擊退敵人8次進攻,牢牢控制著第二道和第三道大堤。
傍晚,華野出擊,困守在吳莊約一個團的國民黨軍于27日拂曉被全殲。至此,廢黃河北岸之敵被全部肅清。28、29兩日,華野全線出擊。30日夜,華野開始全線反擊。31日,“皮旅”和第一師圍殲黃莊國民黨第一九二旅旅部和五七五團大部,旅長曾振負傷,率殘部逃向淮安。此時的整編七十四師因連續作戰,兵鋒已疲。
11月1日,粟裕增兵,潮水般的官兵加地方武裝,使用蘇中作戰繳獲的美式武器,猛烈向七十四師沖鋒,后面緊跟著黑壓壓的推車抬擔架的支前民工。張靈甫怕遭到粟部合圍,下令撤退。第一次漣水保衛戰勝利結束。
此役,華野共計殲敵9000余人,繳獲甚豐。這是國共內戰爆發以來,整編七十四師第一次遭到的沉重打擊,其“不可戰勝”的神話被打破了,全師被殲約6000人,其中五十七旅一七○團幾乎全團覆滅,只有100余人生還。
當然,新四軍也付出了很大代價,傷亡數千人,十縱司令員謝祥軍在此戰役中光榮犧牲,他是解放戰爭時期華野殉難的最高級別指揮員。
粟裕后來回憶說,第一次漣水保衛戰基本上是一個消耗戰。但是,這一仗打得氣焰囂張的七十四師傷了元氣,使新四軍取得了打大仗、打惡仗、打硬仗的經驗,保住了漣水城,對華中區領導機關轉移山東起到了掩護作用,在穩定華中戰局上具有重要意義,更重要的是為后來宿北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條件。
第二次漣水保衛戰
1946年11月底12月初,蔣介石為配合“國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擬定了一個以12個整編師(軍)28個旅,分四路向華東解放區的淮海、鹽阜、魯南地區大舉進攻的計劃,妄圖切斷山東解放區與華中解放區的聯系,聚殲華野主力,在年底以前“結束蘇北戰事”。這次進犯漣水的國民黨軍,除整編七十四師全部、整編二十八師的一九二旅,又增加了廣西軍第七軍的一七二師,總兵力4萬多人,在整編七十四師師長張靈甫的統一指揮下,分兩路再次進攻漣水。此時,陳毅、粟裕在北線組織宿北戰役,調集24個團,以三倍于敵兵力,謀劃首殲國民黨整編第六十九師于宿遷、沭陽、新安鎮三角地區,并乘勝再殲整編第十一師。為了保證宿北戰役的勝利,安排了28個團的兵力分別監視和阻擊其他三路國民黨軍。其中華野第六師和第七師十九旅、淮南六旅等共10個團,由六師師長兼政委譚震林率領,在漣水地區組織防御,保障并策應華野在宿北地區的戰略展開。
根據掌握的情報,譚震林判斷:張靈甫的整編七十四師還是會選擇從廢黃河的南面發起進攻。因此他將六師三個旅全部部署在漣水城以南的欽工、王家口地區,另以淮南六旅兩個團部署在帶河鎮、大關一線,監視和阻擊西路之敵。
張靈甫吸取上一次的失敗教訓,以七十四師的五十七旅和二十八師的一九二旅從淮安出發,虛張聲勢,向王家口、謝家蕩、欽工方向發起正面進攻,卻將其另一主力整編七十四師的五十一旅、五十八旅和第七軍一七二師在王營、悅來集一帶集結,伺機而動。
3日上午,國民黨軍對王家口、謝家蕩、三堡發起進攻,華野六師十七旅雖然頑強抵抗,但戰至4日晚,三地全部失守。5日晚,按前指首長命令,六師副師長王必成組織了5個團的力量,對據守三地之敵進行反擊。由于對敵情判斷不明,加上準備倉促,經過整整一夜的激戰,失地沒能收復,敵援兵趕到,被迫回撤。
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王必成改變了打法,將全師梯次展開,在順河集、蔣家莊、大董莊、大孫莊、高家蕩地區,構筑了縱深的野戰工事,用近戰、夜戰、伏擊戰、運動戰等戰術,以村落為依托,節節抗擊敵之進攻,并及時實施反沖擊,給敵人以重大殺傷。
在此期間,副師長王必成和副政委江渭清多次分析敵情,認為張靈甫不太可能以南線作為主攻方向,很有可能運用聲東擊西的戰術,從西線發起主攻,建議把防御重點轉到西線,以防敵人從西邊突破。
雙方激戰10日,張靈甫打出了他蓄謀已久的一記重拳:14日,七十四師五十一旅、五十八旅,加上第七軍的一個師,直接由西面出擊,突破淮南獨立六旅的防線,16日凌晨直逼漣水城。16日天亮,七十四師重兵壓上,以炮火的猛轟和飛機的濫炸開路,隨后組織營、團為單位集群沖鋒,在中午12時攻入漣水城。為挽救危局,戰役指揮者當即令六師十六旅擺脫正面之敵,火速增援漣水城;當夜又急令十八旅回援,但為時已晚。最后,六師因為傷亡慘重,無力再戰而撤出戰斗。
雖然第二次漣水保衛戰的決策失誤教訓深刻,但陳毅、粟裕在總結時仍反對“敗仗”“失利”的說法。陳毅認為,“第二次漣水保衛戰是為了爭取側翼重要戰線的展開,使敵人以為我們主力在那里,拼命進攻,我們傷亡4000多人,卻造成宿北大捷消滅敵人一個軍。”粟裕說得更具體:“此次漣水之戰的目的,在于將七十四師擋在六塘河南,不使其闖入宿北戰場,這個任務,六師完成了。”因此,漣水之戰的價值應同宿北戰役的勝利聯系起來看。
宿北大戰于1946年12月15日開始,經過七天七夜的頑強拼殺,一舉全殲國民黨整編第六十九師約2.1萬人,重創國民黨王牌整編第十一師,成為解放戰爭以來華野一次作戰殲滅敵人人數最多的戰役,而且創造了一次戰役消滅敵整編師(相當于軍的規模)的紀錄,并成為整個華東戰場的轉折點,對全國解放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盡管如此,此戰卻成為六師副師長王必成一生的痛。當時王必成只說了一句:“日后打七十四師,絕對不要忘了六師。”粟裕則明確表態:以后凡我華東部隊組織殲滅整編七十四師的戰役,一定讓王必成及六師參加。
半年后的孟良崮戰役,粟裕將戰役重中之重的切斷國民黨七十四師后路的任務,派給了遠在240華里以外魯南地區休整的六縱(六師擴編的),要他們在48小時內急行軍240華里,從七十四師后方攻占垛莊。六縱從魯南地區飛速北上,硬是在40小時內急行軍240華里,在規定的時間內攻占了七十四師的后勤補給基地垛莊,切斷了張靈甫的退路,將七十四師合圍在孟良崮。此舉被粟裕稱為“關鍵性一著”。
張靈甫雖然打勝了第二次漣水之戰,但卻傷筋動骨。兩次漣水戰役使其總共傷亡逾萬人,基層戰斗骨干損失慘重,對整個部隊戰斗力的影響很大。孟良崮戰役結束后,被俘的七十四師的旅長、團長們都認為,他們在漣水之戰中遭到的重創,是造成覆滅的重要原因:“漣水戰后,本師元氣虧損,一蹶不振。”
可以說,七十四師覆滅的種子就是在漣水保衛戰中埋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