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軍》
- 特稿
- 老兵親述
- 尋訪新四軍老戰士
- 中國夢·邊防情
- 多彩軍營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海洋島嶼與國防
- 感懷新四軍
- 新四軍詩詞品讀
- 崢嶸歲月
- 綿綿思念
- 將帥傳奇
- 史林新葉
- 老兵風采
- 鐵軍精神進校園
- 我與新四軍
- 紅色景點
- 藝苑
- 連載
- 本刊專訪
- 特別閱讀
- 我與鐵軍
- 新四軍故事匯
《鐵軍·紀實》
《鐵軍·國防》
您的位置: 首頁 > 《鐵軍》 > 昔日根據地 今日新農村 > 漫步紅色巖寺 領略今朝古鎮
漫步紅色巖寺 領略今朝古鎮
作者:趙建峰 責任編輯: 來源:《鐵軍》2012年第3期 日期:2013-10-17 瀏覽次數:7836
面貌一新的豐樂河畔
豐樂河畔
認清手機地圖的指向,沿著黃山路向西北方前進。沒走多久,一條寬闊而又平靜的河流進入視線,這就是古鎮人稱為“母親河”的豐樂河。聽當地人介紹,別看現在豐樂河平靜如鏡,她的脾氣還是很大的,一到梅雨季節,河水有如長江之水,浩浩蕩蕩。2010年徽州區實施豐樂河綜合治理項目之前,豐樂河城區段基本處于“不設防”的狀態,僅新中國成立以來就有20年發生較大的洪澇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巨大威脅。
2010年,徽州區抓住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大力支持水利設施建設的有利時機,爭取到2.48億元的貸款,投資4.9億元成功地組織實施了豐樂河綜合治理項目。該項目不僅對沿河兩岸低洼民居1000余戶實施搬遷,新建了“徽州人家”安置小區,還對豐樂河城區段近兩公里的河道實施了綜合整治,新建護岸2700米,清淤河道1900米,建設濱河道路2242米,鋪設雨污管道2535米,維修橋梁三座。通過項目實施,極大改善了農戶的居住環境和城區面貌。
當年葉挺軍長飲過戰馬的豐樂河畔,如今建成了徽州文化公園(濱河景觀帶),總面積約16萬平方米,二期約10萬平方米。建設有兩岸景觀步道、木棧道、城市雕塑、景墻、牌坊、摩崖石刻、小品等。有大小文化活動廣場8個,仿古亭廊7個,大型城市雕塑8組,石雕藝術品28個,突出了傳統徽文化和新四軍紅色文化主題,形成了自然生態景觀、歷史人文景觀和現代城市景觀融為一體、相得益彰的特色風貌。
每當夜幕降臨,豐樂河兩岸燈火通明,水面波光粼粼。微風拂面,公園里到處是休閑活動的居民。聽!老年腰鼓隊鼓聲隆隆,戲劇愛好者們腔韻十足。看!露天文化廣場人頭攢動,舞蹈愛好者盡情舒展舞姿……
巖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
沿著豐樂河畔往西南走,路的另一側建筑工地林立,巨大的建筑藍圖豎立在眼前:巖寺新四軍軍部舊址及周邊環境綜合整治項目。巖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隱蔽在這些巨大的機械手臂之后,顯得格外神秘。
穿過一片忙碌的建筑工地,走上一座廊橋,名叫洪橋。這座三孔石橋建于明朝,橋上置廊,橫跨穎溪河。在橋的北面,豐樂河水與穎溪河水匯合,每當發洪水的時候,穎溪河水漲得較快,豐樂河水漲得較慢,當豐樂河水洪峰到時,穎溪河水就會倒灌,這時站在橋上看洪水,獨具一景,故名洪橋。橋東頭的小屋就是當年的新四軍軍部機要科,收發文件、電報就在這里。下面有臺階通往小河,當年新四軍女戰士們每當傍晚時分就在河邊一邊唱著歌一邊洗著衣服,葉挺軍長和副官則經常坐在橋上下棋、聊天。
走過洪橋,右前方是一座進士第門樓,它建于明朝正德11年,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被稱為徽州第一磚雕。可惜的是整個建筑已于早年毀于火災,僅此門樓尚存,但通過這些殘存的磚雕,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古代工匠們精湛的技藝。缺憾之美更能激發人們對徽州文化鼎盛燦爛之時的遐想。
孩子們在紀念館聽老爺爺講革命故事
迎面是條幽靜的小巷,青石板路,斑駁的灰墻,巖寺新四軍軍部紀念館就在這金家大院內。門口“巖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12個紅底黃字是由中國新四軍研究會前會長周克玉上將題寫的。金家大院位于蔭山巷20-22號,是一座典型的清代末期皖南古民居建筑群,它坐北朝南,背靠豐樂河,面臨巖寺老街,占地約30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近2000平方米,包括四棟三間兩層的磚木結構樓房,還有回廊、庭院、前后花園,環境清凈幽雅。當年,這里屬于金雨時、金霽時、金靄時三兄弟所有,葉挺軍長就是住在這里。軍部其他重要機關也集中在周圍。1981年,巖寺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被確立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安徽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少先隊教育基地。1999年,徽州區籌資100多萬元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舊址進行了維修,恢復了原貌,開辟了展示廳,征集、整理了有關新四軍的史料圖片和100余件實物。整個紀念館由序廳、放映廳、圖片展覽廳、實物陳列廳組成。
在節假日、紀念日以及青少年入隊、入團、入黨等有著特殊意義的日子里,紀念館經常開展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活動。同時,當地還加強區域合作,籌建了紅色旅游皖南聯盟,開展了以“紅色皖南、綠色黃山、古韻徽州”為主題的對外推介活動,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2005年至今平均每年接待游客達到兩萬人次以上。
建設中的新館
正如之前工地上看到的建筑藍圖所示,目前巖寺新四軍軍部舊址及周邊環境正在進行綜合整治。徽州區實施的新四軍軍部舊址紅色文化提升工程,旨在建成以新四軍軍部舊址為核心,集紅色文化保護、展示、緬懷和接待服務為一體的綜合紀念館。新館規劃總用地面積18776平方米,總建筑面積6415平方米,總投資3000萬元,主要包括舊址保護、紀念展示、接待服務三大功能區。
新館3D效果圖
舊址保護區:保護現有金家大院古建筑面積1050平方米,異地遷移保護五幢古民居面積1112平方米,主要是對當年新四軍駐地及活動場所等革命歷史文物實施搬遷進行集中保護,征集文史資料和歷史實物,拓展紅色遺產保護內容、規模和品位。
紀念展示區:新建一幢3473平方米的紀念館,其中展廳面積1400平方米,利用現代的聲、光、電技術手段,為公眾展示新四軍戰斗歷程,以及具有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實物,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同時以地雕、新四軍群雕、照壁為主體,建成1500平方米的紀念廣場。
接待服務區:用地面積3000平方米,主要是游客服務中心與生態停車場。
整個工程預計將于2012年5月前基本完工。
文峰塔“點將臺”
離開軍部舊址紀念館,回到豐樂河畔往東北方望去,巖寺的標志性建筑——文峰塔聳入云霄。這座七層八面的寶塔,參照當時紹興大禪寺塔、南京報恩寺塔、泗州塔樣式,延請姑蘇名師巨匠建造,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建成,高200尺。該塔為巖寺各姓捐資建造,耗資白銀40000余兩,從奠基到竣工歷時15年。據修塔記載:豐溪順流東注,非此不足以障也。塔側建有鳳山臺,一說以鳳山為幾,臺為硯,塔為筆,象征巖寺水口高雅。
文峰塔與鳳山臺
1938年4月20日,國民黨第三戰區副司令長官羅卓英率一批軍官來巖寺對集中的新四軍將士進行“點驗”。新四軍熱情接待,葉挺、項英巧為周旋,對“點驗”官提出的一些挑剔、刁難的問題,也都給予據理駁斥和妥善處理。當時“點驗”新四軍將士就在鳳山臺這兒,因此當地居民也把鳳山臺稱作“點將臺”。
站在“點將臺”上往下望去,想像當年人頭攢動、士氣沖天的場景,不禁心潮澎湃。昔日群英薈萃的廣場,今日已是寧靜祥和的公園。兩位老人攜手散步,有說有笑;一對情侶背靠背坐在長凳上互訴著衷腸;四個青年人直接坐在草坪上打起撲克,身邊的金毛犬懶洋洋地打著滾……
琶村
在徽州區政府宣傳部副部長葉國勝的陪同下,我們驅車前往西溪南鎮琶村,那里曾是新四軍二支隊集中后的駐扎地。至今,在琶塘還能看到當年新四軍用紅土刷在墻上的抗日救國大幅標語,如“驅逐日寇出中國”、“收復失地”、“肅清漢奸”、“趕快組織起來保衛家鄉”、“改善人民生活解除人民痛苦”等等,這成為那段崢嶸歲月的歷史見證。老人回憶,當年寫這些標語的是位新四軍女戰士,梳著條大辮子,臉上有點雀斑,她雙手執筆,左右開弓,同時書寫,寫得又快又好,全村人佩服不已。
二支隊司令員張鼎丞、副司令員粟裕、參謀長羅忠毅、政治部主任王集成等都住在琶塘。二支隊在琶塘期間,葉挺軍長還親自來到琶塘,在村前關帝廟山坡草地上向聚集的千余軍民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演講,闡述了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意義,會場上不時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二支隊司令部駐地的老房子
琶村是座傍山而建的小村莊,因村內有兩塊合起來看似琵琶的池塘得名。池塘兩側都有土壩,二支隊司令部就選在池塘和山之間的一戶建有后門的人家。司令部的選址很有考究。司令部外可憑土壩設立兩道防線,敵人來了即使沖破防線,也要繞過池塘才能到達司令部這里,新四軍指戰員可從后門直接上山隱蔽。由于形勢發展的需要,二支隊當年秋季奉命離開琶塘,北上抗日。
如今,勤勞的琶村人民有著自己的特色經濟——大棚西紅柿。2006年,借助農業綜合開發水毀修復工程,琶村新建了里街渠道326米,維修加固琶村秋坑水庫一座,修復水毀機耕路3200米,新建水泥主干道2000米,建立蔬菜交易市場1000平方米,極大地改善了基礎條件。便利的交通、優質的西紅柿引來許多客商,全村大棚西紅柿面積由600多畝發展到1000多畝,西紅柿產值達到了800多萬元,畝均效益增收3000元。
今朝徽州
巖寺作為黃山市徽州區政府所在地,是黃山市正在規劃、建設中的工業基地、物流基地、休閑觀光旅游接待基地、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環境優良的城市新區。
近年來,徽州區綜合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地區生產總值由2006年的10.98億元增至26億元,年均遞增17.3 %;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由1.02億元增至5.5億元,年均遞增39.2%;三次產業比重由17.5:46.4:36.1調整為11:63:2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3.07億元增至7.05億元,年均遞增18.1%;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由3390元提高到8050元,年均遞增15.5%,主要指標均實現翻番。
2011年7月9日,中共安徽省委書記張寶順(中)在巖寺新四軍軍部舊址參觀。
徽州人民群眾的生活也在不斷改善。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050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有效實施,城鄉低保、農村五保供養、義務教育經費保障等各項制度全面落實,7個鄉鎮、51個村均建有綜合文化站、留守兒童活動室和農家書屋。
徽州區對旅游的綜合開發扎實有效,呈坎、潛口、唐模等重要旅游節點加快建設,已完成10個古村落、90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國家4A級景區達到4個,3A級景區2個,新四軍軍部舊址被列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
2011年6月16日,徽州區委組織黨員干部在巖寺新四軍軍部舊址開展“緬懷革命先烈、重溫入黨誓詞、弘揚鐵軍精神”主題教育活動。
未來,徽州區將深入實施工業強區、產業富民、城鎮擴容、文化興徽“四大戰略”,堅持工業化城鎮化雙輪驅動,全面掀起招商引資、項目推進、重點村鎮環境風貌整治、旅游營銷、綠色提升、扶貧開發“六個高潮”,用鐵軍精神來錘煉干部過硬本領,進一步推動經濟社會實現超常規跨越式和諧發展。
當年新四軍將士為拯救國家和民族的危亡而英勇獻身,為爭取百姓的幸福生活而浴血奮斗。徽州今日取得的巨大成就,應可告慰先烈的在天之靈!